铁铃关

铁铃关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铁铃关
铁铃关,又称枫桥敌楼,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巡抚御史尚维持为抵御倭寇而建。据方志记载,自公元1554年起,倭寇烧劫阊门、枫桥一带,一年后,又从浒墅关窜犯枫桥。苏州军民英勇奋战,终于全歼寇贼。为了保卫苏州城,加强枫桥至阊门一带的防卫,建起了枫桥敌楼--铁铃关。
当年与枫桥敌楼同时建造的还有葑门和木渎两处,但至今都已不存。因此铁铃关成为苏州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抗倭关楼遗迹。1949年4月27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29军85、86师在枫桥打响了解放苏州城的第一枪,在击溃了枫桥、铁铃关一线的守敌后,进入苏州城,宣告古城苏州解放。因此,枫桥铁铃关也是苏州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铁铃关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铁铃关上的楼阁是1987年重建的,但下部基台仍是明清故物。当年与枫桥敌楼同时建造的还有葑门敌楼和木渎敌楼,葑门敌楼早己废毁,木渎楼的残基也于五十年代拆除。因此,铁铃关就成为苏州惟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抗倭关楼遗迹。
铁铃关与枫桥相连,桥蕴姑苏水乡之秀,楼显古道关隘之雄,刚柔兼济,堪称江南绝景。清人吴照《寒山寺题壁》诗云:漠漠云低水国天,吴江风景剧可怜。铁铃关外烟如画,人立枫桥数客船。
江村桥在寒山寺前,与枫桥南北相对,同卧枫江。河对岸就是昔日有名的西塘,旧有法华庵、听钟桥、渔隐小圃等胜迹,曾是文人诗酒留连的地方。
现存花岗石单孔石桥系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重建,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桥长三十八点七米,宽三米,跨度七点四米。置身桥上,寒山寺的殿堂楼阁、泉石花木历历在目;漫步对岸,透过桥洞可见寺院照墙,古桥宝刹,构成一幅绝妙的图画。
所属地区
苏州市宣布合并位于古城区的沧浪、平江、金阊三区为姑苏区,县级市吴江市撤县设区。区划调整后苏州城区将直接与上海接壤,此举将有利于加强苏州中心城市首位度和辐射能力,理顺苏州古城保护和太湖整体保护开发的体制机制,还将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和提高行政效能。苏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周伟强介绍说,经国务院、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苏州市此次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为:撤销苏州市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设立苏州市姑苏区,以原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的行政区域为姑苏区的行政区域。撤销县级吴江市,设立苏州市吴江区,以原县级吴江市行政区域为吴江区的行政区域。周伟强表示,苏州下辖五县市均是全国十强县,苏州市中心城市首位度偏弱,辐射带动...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