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乡人物
戴玉梅
戴玉梅(?――1934.10)将乐高唐镇人 ,红军某部游击独立营女子连连长。爱好美术,常搞墙报宣传。1933年11月,为了消灭驻扎在顺昌的国民党福建省保安司令卢兴邦的两个团。女子连连长戴玉梅率领3位将乐籍的女战士化装成当地农村妇女前往侦察敌情。经过6天的惊险努力,4位女侦察员不仅摸清了顺昌县的地形、
廖国华
廖国华(1940.5-1995.7),将乐县人。1946-1959年,廖国华先后就读于将乐县古镛小学、初级中学和南平师范学校。1959年毕业后,他曾在县内18所山村小学任教,任教师、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多次被县、乡评为先进教师。1986年,组织上安排廖国华负责将乐县的文博工作。从调进文物部门第一天起
杨锡光
杨锡光,1909年11月出生,福建省将乐县光明乡山头村人。曾用名杨芬奋。1934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1927年后,杨锡光到南平西贝利医院和博爱医院学医、学日语。1929年,杨锡光在将乐县古镛镇创办三华医院。1933年,红军第二次攻占将乐,杨锡光带领三华医院职工
陈佳忠
陈佳忠,1933年8月生,福建省将乐县人,1952年6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7月参加工作,任福建省将乐县小学教员、区公所干事。1952年11月任福建省交通厅南平运输处干事、团支部书记。1957年8月任福建省交通厅保卫科副科长、人事处科员、副科长。1960
廖居素
廖居素,将乐人,仕烈祖元宗之间,为人坚正,不为当国者所喜,困校书郎二十年,始得大理司直,后主嗣位,稍迁至林光庆使,检校太保判三司。后主孱昏,而群臣方充位保富贵。国益削,居素独慷慨骤谏。冀后主一悟,终不见听,乃闭门却食,服朝衣冠立死井中,已而得手书大字于筐笥中,吾之死,不忍见国破也,徐锴为文吊之。以比
徐卫国
徐卫国(1959~1982年),出生于将乐,原籍浙江省衢州市安仁乡欧塘村,牺牲前系福建省池塘水力发电厂职工。1975年7月,徐卫国于将乐一中高中毕业,到高唐公社会石大队耕山队插队劳动。1977年,加入共青团。1978年11月,他被招工进池塘水力发电厂,先后担任运行工、电焊工。他干一行,爱一行,勤学苦
徐花狗
徐花狗(1911~1934年),将乐县水南人。1911年10月,徐花狗出生在距将乐城关仅一河之隔的将乐水南三班村一佃农家庭,其父徐乃寿靠租种地主几亩薄田养家糊口,生活十分贫苦。徐花狗是家中独子,年幼时机灵好动,活泼可爱,父母视他如心肝宝贝。少年时,徐花狗便迷上了将乐当地的民间小调,尤其对吹奏唢呐十分
郑友金
郑友金(1909~1985年),出生于福州市洪山乡黎明村。他9岁在福州机器厂从师学艺。民国27年(1938年),日军入侵福州,郑一家避难迁到将乐,他以维修机械为生。解放初,他为解放军修理 ,支持剿匪反霸斗争。1952年,他到县玉华电厂工作,负责发电机操作与维修。1953年,成为县内第一位工人技师。1
黄祖华
黄祖华,1907年8月8月出生于将乐县安仁乡福山村一中医家庭。1930年,23岁地黄祖华为逃避国民党抓壮丁,经熟人介绍,他到万安区公所任文书,因不满国民党官吏鱼肉乡民,横行乡里的暴行,一年后便辞职返乡,在家协助胞兄生产蜡烛销售。将乐县安仁、大源等北部乡镇曾经是红军闽北独立师活动最频繁的游击区之一。1
杨根荣
杨根荣(1907~1934年),将乐县水南人,出生佃农家庭。杨少年时,父亲早逝,家庭贫苦,从小勤劳朴实,17岁成为种田能手。他性格刚强,为人正直,热心助人,乡亲们称赞他是“好后生”。民国20年(1931年)6月,红军解放将乐,他告别守寡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报名参加红军游击队。在游击队中,杨英勇善战。
邱长康
邱长康(1900~1960年),字寿亭,将乐县城关人,出生于商人家庭。父亲邱作霖开明通达,经商有道,母亲周氏治家有方。邱长康7岁就读私塾。8~18岁,他先后在将乐古镛小学、省立邵武中学读书。民国7年(1918年),他中学毕业,回家复习功课。民国8年8月,进北京朝阳大学预科班学习。民国10年12月,邱
张其涵
张其涵(生卒不详),字海如,清朝将乐县人。他年轻时辛勤务农,中年家境渐富,生平乐善好施。县东五岐岭古道峻陡曲折,艰险难行,挑夫、行人视为畏途,张招募工匠拓宽整平。三涧渡口原有浮桥,毁坏近百年无人修复。他不惜千金,独力鼎建,使新浮桥重接两岸。官府闻知他的事迹,屡次予以表彰。张去世后,其子继承父志,捐资
吴殿龄
吴殿龄(生卒不详),字梦九,号更庵,清朝将乐县人。他祖辈对《尚书》颇有研究,并以此传家。吴幼年时,其父给他授家学。他成人后,继承父志,整理先人研究成果,还融会诸家学者见识之长,对《尚书》中上古字词的语音、含义进行考释,将难读难懂之语改为通畅易懂之言,《书经广注庭训》一书并作序,在家塾传授。福建学使孔
熊攀桂
熊攀桂(1802~1852年),字圣期,号云台,将乐县上衢都增源村人。他幼年进私塾读书,18岁操觚笔墨,颇通文理,19岁开始习武,22岁在武举乡试中案元(第一名)。清道光二年(1822年),科中式第四名守府经魁。清道光四年,熊攀桂遵祖父遗嘱,学习中医,为人治病,但仍坚持习练武艺。他臂力过人,使用的铁
梁□
梁□(1778~1845年),字维韬,号月山,将乐县竹舟都良地村人。他幼年进私塾就学,青年时闭门读书,无所不读,读必详细分析它的源流,分辨及于毫芒。梁认为,读书不应以制艺科名而满足,对学问应在道德养成上下功夫。他对理学研究较深,对“心性”之学的研究尤为独到,曾作《洗心图》,对人的心理和体状进行描摹、
黄锷
黄锷(生卒不详),字剑友,将乐县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中举,授四川省双流县知县。当时,该县农田大多缺水,一遇干旱,田地龟裂,收成无望。黄上任后,筹划兴建蓄水、排灌工程,使不少农田有水灌溉。他振兴人文,整肃社会风气,捐修义学堂,修纂县志。他亲自纂写劝戒12条,说理明晰,语气恳切,淳淳如告诫儿
章儒球
章儒球(生卒不详),字文玉,将乐县城人。他筹资建造县南陈大坑桥,在桥两头用砖石铺砌道路,长达数里。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县城北郊龙池桥被洪水冲垮,他筹集银钱数千两,砌墩修桥,桥面宽2丈4尺,并在桥西建一座石亭,让行人歇息。该桥修好后,每逢夏日,他在亭中备有茶水,供行人饮用。知县邓颖蒙将他的善
廖腾奎
廖腾奎(1641~1716年),字占五,号莲山,将乐县人。清康熙八年(1669年)中举。历任知县、府尹、监察御史、太常寺少卿、光禄寺正卿、左右通政史司、通政使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户部侍郎等职。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廖出任徽州休宁知县,针对当地时弊,集中力量打击扰乱治安的“斗杀”者,宣布对其
余思复
余思复(1614~1693年),字不远,晚年号中屯,将乐县余源村人。他少年学习勤奋,每次借到书,抄毕还挑灯夜读,反复琢磨。余特别喜欢韩愈之作。有一次得到考亭旧本,反复吟诵,废寝忘食。余埋头理学研究,探索朱熹理学精微。他成人后,无意科举功名、恣情山水,以诗文自娱。江西桐城钱饮光、宁都魏永叔、福建宁化李
余重谟
余重谟(生卒不详),将乐县人,集书、画、诗、棋于一身,为明朝著名艺术家。他的书法尊崇苏轼、朱熹,擅长飞白,大者如盖;楷书亦精,似祝枝山、陈白沙;墨迹流传国内,为人们珍视,争相收藏。他的墨竹画尤其精妙,造诣很深。余还喜欢吟咏,善于弈棋。家虽不富,他却乐于帮助朋友。遇到名士来访,往往旷日陪伴,流连不倦。
林道飞
林道飞(生卒不详),字宏中,晚年号含云逸叟,将乐县人,明朝名医。他以医术高超、多行善事而享誉闽中,曾任福建太医。病人服用他开的方剂,药到病除。他晚年热心公益,经常拿出钱粮赈饥济贫,还捐田120亩给含云寺。林享年83岁,著有医书《济世良友》传世。
林钿
林钿(生卒不详),字良章,将乐县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考取贡生。他学问渊博,以倡导纲常名教为己任。为使宋儒罗从彦、李侗得到祭祀,他呈请督学熊尚文上疏朝廷,终使两儒从祀庙廷。他请求县令刻印《杨龟山全集》。在编纂《将乐县志》中,他收集资料,竭力求详,文字刻意求精。祖母茹苦守节,他为之上 书,竭
萧菎
萧菎(生卒不详),字叔罔,将乐县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中举。他曾从蔡虚斋先生学《易经》,对父母兄弟至孝亲善。任浙江淳安县教谕时,他建立正业书院,讲授儒学,被人称为“道南正宗”。因父母去世,他离职回乡服丧。后出任安徽绩溪县教谕,教学更加精进。正德十四年(1519年),肖受广东礼聘,前往讲学。当时
余泰
余泰(生卒不详),字达夫,将乐县水南人,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中举。他任广东兴宁知县时,对民间诉诸官府10余年都未了结的积案进行查访、分析、裁决,很快处理完毕。余还考证宋朝兴宁县令颜衮和主簿徐千以身殉职时大节凛然的史实,收录县志,兴建祠堂,亲率百姓祭祀。县学生员薛绪、王天兴受人诬告而入狱。余知情
黄琛
黄琛(生卒不详),字廷献,号简庵,为黄伯固七世孙,将乐县人。明正统四年(1439年)中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右侍郎和江西左布政使等职。他任户部主事时,到江苏、上海一带征收和存贮公粮,很有声誉。任户部郎中时,他奉诏到淮北赈灾,救济数以万计灾民。任江西参政、左辖时,繁杂纷乱的公务经过他手,便
李文殊
李文殊(生卒不详),字崇礼,将乐县人。他精工楷书,被朝廷录用。明永乐四年(1406年),升兵科给事中。后降职荣河县丞。洪熙元年(1425年)后,历任户部照磨、工部主事、刑部郎中、广信知府等。他为官多年,始终布衣素食,廉洁奉公。李70岁辞官回乡时,两袖清风,受人敬重。他曾奏请朝廷减免将乐粮差,率先提出
黄伯固
黄伯固(生卒不详),字德常,将乐县人,宋绍熙中荐任建昌尉。绍熙四年(1193年)为特奏名进士。他对经史研究较深,学识广博且颇有主见,为人严义利、重然诺。嘉定二年(1209年),被授奉议郎、瑞州上高县知县。在任中,他判案清明,抑强扶弱,打击当地“奸豪”气焰。他整顿赋税,改变县衙财政亏空状况,调任时将“
廖前
廖前(生卒不详),字胜后,将乐县人。唐咸亨三年(672年),因其父隆平侯的功勋,被荐任真州判官,后到建州为官。廖亲临将乐,安定社会,朝廷特敕“总督平章加封二千石,记牧兹土”。廖在任期间,鼓励发展农业,建造庙宇,修整街道,兴办学校。他发动百姓在将乐龙池垦荒造田,辟龙池团,修建新区道路,并建仓贮粮20余
廖棠
廖棠(生卒不详),字实卿,将乐县人,为东晋(317~420年)知名隐士。他品行高洁,性格朴实坦诚,不妄交游,隐居云盖山(今泰宁),以教书为业,闲暇时常以读书自娱。到他门下请教的,大多学业出众,被朝廷录用,其中高官显位者不少。内史王羲之得知廖的品德才学,十分钦慕,特遣使聘请他出山。廖坚辞不就,仍以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