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开元街道双塔社区
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泉州市 > 鲤城区 > 开元街道 > 双塔社区主页
〖双塔社区简介〗
双塔社区居委会概况【行政辖区】双塔社区地处鲤城区西北角,东至西街孝感巷,西至城西路,南至西街北侧,北至新华北路南侧,辖区总面积约0.3平方公里,2002年由原双塔居委会和开西居委会整合组成的,常住户850户,常住人口3000多人,外来流动人口600多人。现居民点新增城西路拓改后的南六区,南七区,别墅区。【交通状况】本社区交通便捷,与省道305相邻,东面与新华西路相邻,南面与老城区西街交接,西面与泉永路相接,北面与城西路相接。辖区内的孝感巷、小督池、曾井巷、奉圣巷、无尾巷、西门李、库房巷、护厝池、洋楼巷、胡尾巷、胡内巷等纵横交错。【历史人文】社区与海内外驰名的培元中学,市第一幼儿园相邻,人杰地灵,从东到西的小巷有孝感巷、曾井巷、奉圣巷、无尾巷、九史巷、洋楼巷、胡尾巷、胡内巷、护厝池等都充满浓郁民间传奇色彩。西街孝感巷相传在明朝的时候,此巷住一穷秀才朱鉴和母亲、妻子过着贫困生活。朱鉴夫妇事母至孝,忍饥缩食,让母亲吃饱穿暖,事感一侠客,夜投金锭襄助,被失金者诬告为盗,朱以天赐辨,知府审慎后,判给朱家,侠客知情乘夜再投金锭,知府认定孝感天帝,申奏朝廷,敕立“孝感动天”的牌坊。后朱鉴中举成名,官拜御史。从此,人们就为此巷起名为孝感巷。曾井巷:在曾井巷内有一口井,相传宋代曾从龙之母,临产浣衣该井边,急产之下,娩出于井盘,后来,庆元年间,曾从龙得中状元,建府第巷内,井在巷内粉墙下,后人为纪念曾从龙,刻石曰“状元井”,竖立于井壁上,故名曾井巷,一九九八年被定为市级保护文物。【社区风貌】社区有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妇联,侨联,科协,残联等,文化教育事业日趋进步,拥有多处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和文体活动场所,内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棋艺室、健身室,图书室内有图书1000多册,是居民群众娱乐健身的好去处。此外,社区还拥有法律咨询,计生医疗保健咨询及送粮油,液化气上门,水电安装维修等数十个项目的100多名志愿者,工作人员提供便民利民服务。社区先后多次被评为市区先进基层党组织,计生工作合格居委会,敬老模范居委会,平安社区,基层综治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经济普查先进单位,档案工作先进单位等。邮政编码:362000联系电话 22376559地址:鲤城区曾井巷65号双塔社区附近有安礼逊图书楼、源和1916创意产业、泉州开元寺、泉州天后宫、泉州佛教博物馆等旅游景点,有东璧龙眼、泉州刺绣、脱始漆器、东石海蛎煎、清源茶饼等特产。
〖双塔社区特产〗
丝瓜
仲夏时节,来到慈溪中北部的新浦镇一带沿海农村,就仿佛觉得已置身于一片绿色的世界。这里,并没有冠盖如云的参天大树,也不见气势如虹的茂密丛林,有的只是一架架结实的棚架。那“叶密千层绿,花开万里青”的绿色植物丝瓜游藤走蔓交错相叠,布成一张翠绿的天幕,遮挡夏日太阳的炽热,留下一片荫凉
源和堂蜜饯
源和堂蜜饯系由各式水果、蔬菜蜜酿精制而成。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具有益胃健脾之良效。目前,源和堂蜜饯传统的名牌产品有七珍梅、化核李咸、青果豉等,创新名牌产品有蜜李片、良友榄、金棘夹心应子、陈皮夹心应子等。其产品畅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有“美名驰五洲,香甜满人间”之誉。
东石海蛎煎
海蛎煎又称蚝仔煎,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小吃。香鲜细腻、美味可口。 海蛎味道有点腥,如何去腥并保持鲜味,海蛎的新鲜程度至关重要。通常,为了去除腥味,有些厨师会在海蛎里拌入鸡蛋。在盖掉海蛎腥味的同时,海蛎煎也丧失了灵魂。这道海蛎煎的做法是把蛋围在海蛎煎的周围,保持了海蛎的原味。 东石海蛎煎 “东
东璧龙眼
介绍:原产于福建省泉州市开元寺中的东壁寺,东壁又名糖瓜密、水糖眼等品种简要说明: 该龙眼品种树姿直立开张,树冠圆头形或半圆头形,树茎干有明显的纵裂纹。复叶具4-5对小叶,长椭圆形,果实近圆形,单果实重10克左右。肉甜、香、脆、果壳厚稍脆,表面赤褐带灰,有黄褐色细斑。龟状纹明显,可食率62.5-65.
延陵丝瓜
延陵丝瓜是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浮桥街道延陵社区的特产。延陵社区出产的瓜品,不仅卖相好,而且味道佳,受到许多市民的热捧。延陵丝瓜有1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延陵在泉州名气可是响当当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煮后不发黑、入口细嫩无粗糙感,菜农们还说:从外观上看,延陵丝瓜细长、颜色浅绿,普通丝瓜则粗壮、颜色呈墨绿色
泉州刺绣
泉州刺绣泉州专业刺绣肇始何时,史无明载,难于确断。但知有一种精巧的“高浮绣”,与唐时“蹙金绣”工艺相同。可见泉州刺绣工艺很早就有相当高的水平。宋代,泉州城内东隅有个“衮绣铺”,传说就是因为刺绣业集中于此而得名。衮绣者,绣制朝服之缩称。这与南宋时南外宗正司迁来泉州,皇亲集中泉州居住不无关系。明清,泉州
〖双塔社区景点〗
新四军特务营北上抗日出发地
新四军特务营北上抗日出发地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新四军特务营北上抗日出发地位于鲤城区南俊巷承天寺内。1937年8月,中共闽工委与国民党莆田县党部、县政府、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师驻泉州二三九旅谈判达成抗日合作协议。翌年3月下旬,中共闽工委领导的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师特务大队的原闽中红军游击队,经历“泉州事件
泉州旧监
泉州旧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泉州旧监位于鲤城区县后街。1949年6月27日,泉州中心县委书记许集美和委员朱义斌、郑种植、王经贤等研究,决定利用狱中斗争争取到的傍晚七时放风时间,以投石为号,采取内应外合的方式劫狱,由颜嘉祥带领张尚楚、许昔丛、吕清河4名精干游击队员,从内坑前山出发直取泉州城,28日夜,
泉州市晋光小学礼堂
泉州市晋光小学礼堂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泉州市晋光小学礼堂位于鲤城区南俊路泉州市晋光小学内。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共产党人姚禹玄(张庚)、吕展青(吕骥)和进步人士的共同推动下,泉州进步话剧、歌咏运动就已十分活跃。抗战爆发后,宣传抗日救亡的戏剧、音乐团体更加发展,遍及城乡。泉州晋光小学是当时晋江抗敌歌
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旧址
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旧址位于鲤城区东街菜巷12号陈宅护厝。1938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撤销闽中工委,建立福清、莆田和泉州3个中心县委,泉州的党组织由中共泉州中心县委领导,书记李刚。1939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决定由莆田、福清、泉州3个中心县委联合成立中共闽
泉州书店旧址
泉州书店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泉州书店位于鲤城区中山中路泉州新华书店。1926年12月中旬,受中共厦门特别支部干事会指派的共产党员唐生、洪平民依靠泉州国民党左派人士陈盛明的帮助,在泉州中山路小泉涧巷口租了一间店面,开办“泉州书店”,出售《向导》、《中国青年》、《共产党宣言》、《辨证唯物论入门》等书
龙岭地下革命斗争隐蔽处
龙岭地下革命斗争隐蔽处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龙岭地下革命斗争隐蔽处傅示祖厝位于泉州市鲤城区金龙街道龙岭社区爱国路。1934年,党在龙岭村建立地下交通站,任命村民傅示(又名陈氏)为地下交通员。同年,国民党军第9师李延年率部进驻泉州,残酷“清剿”红色据点,许多革命同志被迫隐蔽起来,等待时
〖双塔社区人物〗
朱启平
朱启平(1962.7~)男,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人,大学本科学历,农业经济师。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就读于福建农学院牧医系,198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7月任泉州市浮桥镇团委书记。1985年11月任鲤城区浮桥镇党委组织委员。1986年4月任鲤城区罗溪乡党委副书记。1987年7月任鲤
何淡泓
何淡泓(1937.7~2001.3)男,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人,大学本科五年学历,工程师。1961年7月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石油化学加工工艺与设计专业。同年9月分配到黑龙江省肇东石油化工厂工作,先后任化验室、试验室、技术室负责人,兼任黑龙江省绥化地区化工学会常务理事、轻化工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肇东
曾孝宽
曾孝宽(1025-1090年),字令绰,泉州晋江人,曾公亮子,以荫知桐城县。选知咸平县,民诣府雨伤麦,府以妄杖之。孝宽躬行田,辨其实,得蠲赋。除秘阁修选、提点开封府界镇县。保甲法行,民相惊言且籍为兵。知府韩维上言,乞候农隙行之。孝宽榜十七县,揭赏告捕扇惑者,民兵不敢诉,维之言不得行。入知审官东院、判
洪瑞星
洪瑞星(1922-1945),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人。1938年参加革命活动,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后以泉州象峰小学教师的身份为掩护,建立党的地下交通站。1945年初调惠安东南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党的组织,组建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反顽游击战争。是年6月,因叛徒出
庄德富
庄德富(1932-1949),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人。1948年参加革命,在晋江县立中学积极从事学生民主-,1949年春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6月,受命前往晋江游击队基点村参加泉州中心县委举办的入城知识学习班,同年10月编入人民解放军第31军某部参加解放厦门的战斗。10月15日晚,庄德富和人民解放
杨越
杨越(1923-1949),原名吉咸,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人。少年时随兄赴新加坡,抗日战争时期回国参加抗日救国,入贵阳军官学校受训,结业后派第二方面军、缅甸远征军,入缅甸抗击日本侵略军。作战中受伤,回昆明医治,伤愈后仍奔赴抗日前线。抗战胜利后,曾在广州第二方面军外事处工作,因反对接受美援来打内战,不愿
马香缎
马香缎(1943~1987年),女,民国32年(1943年)4月生于泉州东街。1958年初中肄业,曾到泉州油厂做工。香缎自幼酷爱南音。1960年参加泉州民间乐团,聪颖好学,通过三年培训,演唱、演奏技艺深受海内外弦友赞誉,为乐团较有造诣的青年演唱员。1963年首次应邀赴上海演出,获得上海文艺界和乡亲好
傅金星
傅金星(1928~1996年),别号紫芝,泉州新门外蔡塘坑(今属江南镇)人。民国17年(1928年)3月生。年幼家庭屡遭不幸,赤贫如洗。民国34年,初中刚毕业便为生计,先后在泉州、南安、晋江一带小学辗转谋职任教。解放前夕,任南安华岩小学(今属鲤城区)校长。1956年,傅金星在泉州立成小学任教期间考入
陈泗东
陈泗东(1924~1994年),字延颖,号幸园,曾用笔名史彤、思桐,泉州平水庙人,民国13年(1924年)生。父亲陈砥修,字仲瑾,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举人。陈泗东5岁入学。民国27年在私立泉州中学校(今泉州六中)初中毕业,进培元中学高中部;民国30年春进福建省立长汀中学,民国31年秋转省立龙溪
许炳基
许炳基(1923~1988年),泉州涂门街人,民国12年(1923年)生。自幼热爱音乐、舞蹈表演,十几岁在泉州立成小学读书时就参与校际的演出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平民小学任教,参与组织抗战歌咏活动,参加新峰儿童剧团、昭昧戏剧学会、青年剧社、长虹剧社的演出。他先后在世界名著《巡按使》、《群狼》、《拉
杨朝坤
杨朝坤(1923~1987年),民国12年(1923年)生于泉州北门外石塘前乡(今属鲤城区北峰镇群石村)。15岁往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先当佣工,后从事小商贩。50年代初创立西贡裕华侨行有限公司,事业发展迅速。到60年代后期,分公司已遍及美国旧金山、菲律宾马尼拉、泰国曼谷和新加坡等地。杨朝坤热心华
王爱群
王爱群(1921~1989年),泉州西街甲第巷人,民国10年(1921年)生。少年时在泉州省立晋江初级中学肄业,民国25年投考福建省公路局。后因抗战,公路遭破坏,又到泉州新峰、南安县京山等校和泉中中学担任音乐教师,参加救亡歌咏队和抗日演剧社团。抗战胜利后,再到泉中中学任教。由于他倾向革命,民国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