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临江街道
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泉州市 > 鲤城区 > 临江街道景点

临江街道景点

新四军特务营北上抗日出发地
新四军特务营北上抗日出发地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新四军特务营北上抗日出发地位于鲤城区南俊巷承天寺内。1937年8月,中共闽工委与国民党莆田县党部、县政府、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师驻泉州二三九旅谈判达成抗日合作协议。翌年3月下旬,中共闽工委领导的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师特务大队的原闽中红军游击队,经历“泉州事件
泉州旧监
泉州旧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泉州旧监位于鲤城区县后街。1949年6月27日,泉州中心县委书记许集美和委员朱义斌、郑种植、王经贤等研究,决定利用狱中斗争争取到的傍晚七时放风时间,以投石为号,采取内应外合的方式劫狱,由颜嘉祥带领张尚楚、许昔丛、吕清河4名精干游击队员,从内坑前山出发直取泉州城,28日夜,
泉州市晋光小学礼堂
泉州市晋光小学礼堂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泉州市晋光小学礼堂位于鲤城区南俊路泉州市晋光小学内。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共产党人姚禹玄(张庚)、吕展青(吕骥)和进步人士的共同推动下,泉州进步话剧、歌咏运动就已十分活跃。抗战爆发后,宣传抗日救亡的戏剧、音乐团体更加发展,遍及城乡。泉州晋光小学是当时晋江抗敌歌
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旧址
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旧址位于鲤城区东街菜巷12号陈宅护厝。1938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撤销闽中工委,建立福清、莆田和泉州3个中心县委,泉州的党组织由中共泉州中心县委领导,书记李刚。1939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决定由莆田、福清、泉州3个中心县委联合成立中共闽
泉州书店旧址
泉州书店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泉州书店位于鲤城区中山中路泉州新华书店。1926年12月中旬,受中共厦门特别支部干事会指派的共产党员唐生、洪平民依靠泉州国民党左派人士陈盛明的帮助,在泉州中山路小泉涧巷口租了一间店面,开办“泉州书店”,出售《向导》、《中国青年》、《共产党宣言》、《辨证唯物论入门》等书
龙岭地下革命斗争隐蔽处
龙岭地下革命斗争隐蔽处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龙岭地下革命斗争隐蔽处傅示祖厝位于泉州市鲤城区金龙街道龙岭社区爱国路。1934年,党在龙岭村建立地下交通站,任命村民傅示(又名陈氏)为地下交通员。同年,国民党军第9师李延年率部进驻泉州,残酷“清剿”红色据点,许多革命同志被迫隐蔽起来,等待时
顺济桥遗址
顺济桥遗址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为泉州知州邹应龙以来泉的外国商人资金建成。桥呈东西走向,原结构基础采用全河床抛填块石和条石,桥墩为干砌条石,上部结构为石梁,两侧有扶栏,花岗岩梁桥,长约150余丈,宽1.4丈,桥墩31个。造桥时,泉州古城南门——徳济门内有奉祀海神妈祖的
市舶司遗址
市舶司遗址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市舶司遗址,宋元祐二年(1087)建立,其职能是专“掌番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是我国现在重要的古海关遗址。根据考古发掘,参照市舶司设置规模,结合泉州市舶司/务遗址周围水系、道路的构成等因素,推测泉州市舶司遗址的范围大致为西南依竹街,东北到马坂巷西侧道
南外宗正司遗址
南外宗正司遗址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南外宗正司遗址是一处掌管宋代外居宗室事务的官署和南宋皇族居住遗址,由芙蓉堂、睦宗院、惩劝所、自新斋、天宝池、忠厚坊等构成,面积约45080平方米。出土的宋元时期陶瓷器、陶制建筑构件,以及一些生活用具均佐证了该地点曾是南外宗正司司署和皇室宗室居住场所,以及曾作为水陆
黄宗汉故居
黄宗汉故居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黄宗汉故居位于泉州市区中山中路镇抚巷内,有二座住房,各三开间,三进深,还有护厝、书房、花园等,占地1亩多。故居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黄宗汉的府第,现主体建筑尚存,是泉州清代仕宦世家聚族而居的宅第典型。黄宗汉(1803~1864年),字寿
万正色故宅
万正色故宅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万正色故宅位于泉州市区东街第三巷万厝埕。原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的府第,后卖给王姓,俗称其府第为“万厝埕王”。宅主万正色(1637—1691年)字惟高,一字中庵,福建晋江人。康熙三年,招降海盗陈灿有功,提为陕西兴安游击将军。从西安将军瓦
蔡清故居
蔡清故居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蔡清故居位于泉州市区西街孝感巷24号,1983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系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江西省提学副使蔡清的府第,隆庆四年(1570年)改为蔡文庄公祠,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修。故居坐北朝南,面宽、进深各五间,硬山式屋顶,穿斗式木构架。东墙
慕西觉苑
慕西觉苑位于市区北门顶埔,1937年广净法师购枣园地建精舍,供其师祖转逢和尚从开元寺退隐后居住,弘一法师为其书额“慕西觉苑”。侨僧广净法师于1987年和1993年两次倾资重修扩建,于1993年建成双檐式大殿,重塑佛像金身。整座慕西觉苑由大殿、护厝、僧舍、斋堂、寺门、大埕、山门、围墙等组成,占地面积一
临漳门
临漳门位于新门街与江滨路交汇处,靠近笋江大桥,风格复古,2002年重建。
泉州朝天门
朝天门明隆庆《泉州府志》认为:北楼“即罗城之朝天门。”清乾隆《泉州府志·古迹》称:“朝天门系南唐保大中(943—957),留从效扩城后方予北门之名号。”2001年8月4日开工重建的朝天门,位于现北门街环岛。该城门按照宋元官式古城门楼工程设计,占地面积为577.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总
泉郡接官亭
泉郡接官亭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泉郡接官亭,俗称观音大士亭,坐落于泉郡临漳门外黄甲街,亭古名盛,有“闽南--”之美誉,历来香火鼎盛。据郡志载,宋庆元四年(1198年)临漳门外有甘棠、棠阴、龟山三桥,三桥尽处有古接官亭,供奉观音菩萨,亦称观音大士亭。明万历辛丑夏,洪水泛溢入亭,水退不见菩萨佛像,里人称
林廉平民居
泉州传统民居建筑富含闽南文化内涵。林廉平民居建于民国期间,三落五开间格式,硬山式屋顶,中轴线起依次为:大门、天井、双厢房、大厅、天井、后双厢房、后落,“出砖入石”和海蛎壳墙体,规模宏大,富有地方特色。
宋文圃古大厝
1912年由菲律宾华侨宋文圃购买改建,1915年完工,为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洋楼大厝。临街大厝为三开间双护厝,有大小房间40间,厝外有石埕百余平方米,具有典型的闽南传统建筑风格。整座大厝雕梁画栋,内外随处可见有瓷雕、木雕、砖雕等,即便大多破损也依然可见其精美之至。古大厝后是私家花园,双层洋楼古老又美
李妙森故居
位于古城泉州南部的青龙巷,由旅菲华侨李妙森建于1927年,为一座带单护厝、两层内院式中西合璧式带风楼洋楼的近现代优秀建筑。其西式建筑的柱子配上闽南建筑的外墙,传统的砖雕配上南洋的特色瓷砖,挺拔开阔的罗马柱回廊,色泽鲜艳的象头神瓷画,红砖白石、雕饰精美的墙面……精致的红色外墙砖雕和天花板倒莲花雕饰,独
老范志古大厝
大厝由三座五进三开间格局几乎完全相同的大庭院组成,各院落之间以防火墙相隔,侧面墙设门,与各院落相连通;大庭院两侧均建有护厝两排,组成一栋规模宏大、且富有层次和建筑结构特色的大型宅院。大厝系清乾隆年间泉州名医吴亦飞所创建,其经营中成药“范志万应神粬”因清朝左宗棠征服回疆被应用显功效,于是购服者大增,竟
聚宝街
宋元时代泉州与海外商贸的繁荣街市此地因舶商云集,宝货如山,街区成为互市,故名“聚宝街”。位于泉州旧城区南部,紧邻天后宫、德济门遗址和李贽故居,古护城河道环绕,街道长400米,尽落凤凰树和浓厚南方特色与异国风格古建筑及教堂。宋元时期,剌桐港对外交通贸易极其发达,引来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人汇集在聚宝街
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园
中心市区北门街“六井孔”因园区内有千年六孔古井故名。现由一个荒废的旧厂区改造成以南音琵琶造型为建筑轮廓的文化产业园区。主要有闽南音乐文化中心、展览馆和商务休闲中心,保留老城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民间音乐、地方戏曲、民间舞蹈、民间手工艺及民间服饰等资源,并以泉州南音、梨园戏、打城戏等传统音乐为特色,
小山丛竹
小山丛竹位于鲤城区,为泉州历史文化重要的遗迹,原有开闽学士欧阳詹不二祠,宋代为朱熹来泉讲经处,弘一法师亦曾在此讲经,并圆寂于此处的“晚晴室”。现存有朱熹题匾“小山丛竹”宋代石坊一座及弘一法师“晚晴室”。公共汽车:1路、2路、13路、16路、17路、18路
泉州府城隍庙
泉州府城隍庙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府城隍庙,祀韩琦为城隍神,座落于泉州市区模范巷与县后街交界处(今新村小学),俗称“大城隍”,以别于晋江县城隍庙(俗称“小城隍”)。府城隍庙始建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初名明烈王庙,原址在明代泉州卫西侧(今泉州六中附近)。明洪武三年(1370)改称城隍庙,洪武
泉州宝海庵
泉州宝海庵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宝海庵位于鲤城区厂口街后山,泉州大桥北侧,坐东朝西。该庵原称宝林院,始建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明崇祯年间被洪水冲倒,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鼓山僧莲西重建,改名为宝海庵。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黄觐光偕乡耆重修,光绪十年(1884年)乡老陈祥元
泉州释迦寺
泉州释迦寺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释迦寺位于鲤城区东鲁巷南段东侧。1998年3月公布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释迦寺旧址为元朝蒲寿庚书房之一隅。元、明易代,别创为一小庵堂。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大学士李廷机之女许婚未嫁而婿夭亡,矢志出家,李廷机遂修以居之,并扩建佛堂、斋堂等,释迦寺方初
梅石书院旧址
梅石书院旧址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梅石书院位于市区东北梅石街泉州一中校舍内。东西长37米,南北长83米,三进深,中为讲堂,后殿祀罗一峰,两旁建屋48间。西侧有石裂为五瓣,形似梅花,称梅花石。明代翰林院编修罗一峰(罗伦)被贬到泉州,于此建草堂讲学。明嘉靖八年(1529年),御史聂豹等人在梅花石附近建一
泉州市舶司遗址
泉州市舶司遗址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市舶司遗址位于鲤城区,据道光《晋江县志》记:市舶提举司在府治南水仙门内。有关方志记载:南薰门在市舶司之旁。即今泉州市内水门巷竹街南薰门(水门)遗址西北,西到水仙宫,东到三义庙,北到马坂巷洪厝山。泉州港兴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中叶。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朝
崇福寺应庚塔
崇福寺应庚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福寺应庚塔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崇福寺大门右侧,大雄宝殿东侧,北宋熙宁元年建造。应庚塔建造之初,略有倾斜,传说此塔有“应利欹斜”之灵,斜向某方,主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故称“应庚”。应庚塔为石质实心,为花岗岩八角形七层仿木构楼阁式建筑,每面雕刻佛像,高10.9米,占地
安礼逊图书楼
安礼逊图书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礼逊图书楼时代:1927年座落地点:泉州市鲤城区开元街道培元中学简介:建筑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1246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高24.8米。第一至第四层为西式建筑风格,第五层为中式楼阁风格,门窗仿英国伦敦教堂的建筑风格。安礼逊(1876~1959),英国贵族。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