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江洋农场
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 > 闽侯县 > 江洋农场主页
〖江洋农场简介〗
江洋农场位于福州市西北部闽侯县境内,离福州市45公里,有公路可通。农场创建于1960年,1964年由社办转为省属国营农场,期间一度改为福建省“五七”干校,1970年下放给闽侯县,1979年底收归为福州市直属国营农场。全场土地总面积73615亩,其中集体5595亩,是福州市农垦系统耕地面积最大的农场。总人口3828人,职工230名,有场带队的生产队(从1986年起称村委会,下同)44个,人均拥有土地面积19.3亩。农场整个地形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坡度平缓,境内最高峰澎湖山,海拔1001米,属中山丘陵地。境内水系有坪溪、可坑溪等5条溪流,溪流终年不断,落差大,已建一处水电站,装机容量400千瓦。场部设在江洋洋尾,1994年新建的场部大楼在公路之旁。农场下设茶叶工区、果树工区和蛋鸡场,共管辖4个村委会、50个自然村。场内设邮政所、信用社、派出所、供销社、卫生院、中学、小学,是具有乡镇组织性质的农场。该场主要经营林业、茶叶和果树生产,场带队以水稻生产为主。有水稻田4892亩、茶园1015亩、果园1641亩、林地33093亩。1994年,固定资产净值161.1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67.65万元。职工年平均工资2933元,场带队人口平均纯收入890元。农场土壤的成土性质为花岗岩和火成岩,土质为红壤和黄壤,深度一般在50~200厘米之间,有机质含量1%~2%,肥力较高。植被多为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毛竹林和新营造的杉松幼林,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1986年获得全国农垦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称号。该场年平均气温18.3℃,绝对低温可达-6℃。年平均降雨量1323毫米,年平均湿度77%,无霜期270天,初霜期12月初,终霜期2月底,年霜次5~6次,春季阴雨多雾,夏季凉爽无酷热,是发展茶叶生产的良好环境,也适宜发展反季节蔬菜和花卉。江洋农场是福建省首批对外开放的十大农业综合开发农场之一。改革开放后,农场调整企业内部结构,推进农、林、水电全面发展,力求稳定提高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利用地理气候优势引进资金办企业,形成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1992年,港商在农场独资创办福州市缤纷花卉有限公司,建立花卉栽培试验中心。农场有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500余亩,品种有夏阳白菜、茭白、番茄等。
〖江洋农场特产〗
福州肉松
福州肉松,用猪精瘦肉、白糖、酱油、熟油制作而成,呈细丝状,食之酥脆可口、油而不腻,相传是清咸丰年间的厨师林鼎鼎所创,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福州肉松是福州人传统的佐餐佳品之一。一碗白粥配肉松,清淡、美味又有营养,是许多福州老百姓的美好味觉记忆。
福州兴隆咖喱牛肉饺
福州兴隆咖喱牛肉饺:本品呈月芽形,水波浪捏边,中心隆起,表面为淡黄色,底咖喱黄色。具有浓厚的咖喱风味,壳皮酥松,馅质细嫩,咸中有辣,味道鲜美。
福州南轩村麻芝
福州南轩村麻芝:外形近似圆柱体,表面麻粒饱满,黄色,略有光泽,皮薄麻均,心似絮状,绵松清甜,有芝麻芳香。
福州宝来轩猪油炒米
福州宝来轩猪油炒米:已有160余年历史。呈扁长方体,白色,脆酥无骨,口感舒适,具有浓厚的猪油芬香,清甜可口,开水冲泡不糊不渣。
福州十香果
福州十香果:又名大福果,俗称“烤扁撖”,以加工过程中需拷扁以利浸糖而得名。产品颗粒膨大,肉质丰满,色泽鲜艳,果纹细致,造型优雅,质地脆嫩,气味芳香,甘甜可口。
坛烧八味
坛烧八味,是一道特色美食,制作原料主要有汤鸡块,汤鸭块,鸭肫,猪肚,猪脚尖,鲜目鱼身,干贝,水发香菇。“坛烧八味”有小佛跳墙之称。其制作方法与佛跳墙雷同,有佛跳墙的风味。【特点】荤香扑鼻,具有佛跳墙风味。
〖江洋农场景点〗
福州温泉公园
温泉公园位于五口路,园内草坪翠绿,场鸽逗人,福州广场、古罗马柱廊和露天音乐广场,突出体现欧式风格。 温泉公园是一座具有欧式风格的休闲公园,是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专家们设计的,分为北半部和南半部两大部分。北半部以人工景观为主:分为古铁思源区、茶花园区、桂花园区、榕芳游憩区、竹园区、珍稀树木园区、热带
福州开元寺
福州开元寺始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原称“灵山寺”,后改为“大云寺”,唐初又名隆兴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改为今名。开元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曾为皇家寺院、宗庙,是福建省现存较为古老的寺院。开元寺铁佛殿内珍藏有五代后梁贞明四年所铸的千年特大型铁佛,即10万斤重的“阿弥陀佛”坐像,其
福州金鸡山地藏寺
福州地藏寺座落在福州市东门外的金鸡山麓,相传建于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年),是福建省较早的佛教寺院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现存的地藏寺是清朝同治年间(1862一1874年)由信徒鹤山被者集资重修。清光绪年间和民国初年按照旧制进行了维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藏
福清黄檗山万福寺
万福寺位于福建省福清县渔溪镇的黄檗山。万福寺创建于唐贞元五年(公元789)。自唐以后,历代兴废不一,明朝时期多次修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皇帝御赐"万福禅寺"匾额。1928年,寺被山洪冲毁。福建省佛教协会成立了修建委员会,对万福寺进行了修复。1983年,万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别名:
福州旗山万佛寺
福州旗山万佛寺原为旗山石松寺,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间,经明成化、万历年间两次修建,颇具规模,曾是福州佛教圣地之一。惜因年代久远,寺殿损废失修,胜概不再。一九九九年政府批准重建石松寺,并更名为旗山万佛寺。今天,耗资庞大的万佛寺重建系列工程已经初具规模,全部仿照大宋祥符兴盛时期建设的佛教圣地——旗山万佛寺
福州市福清天生农庄景区
福清天生农庄景区,位于福建省福清市新厝镇棉亭村,与石竹山、黄檗寺相毗邻,是集特色农业无公害蔬果、林木、花卉的种植与销售、科普教育基地、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考察为一体的特色农业生态观光园。天生农庄占地1078亩,建设有科普教育区、DIY创意园、农事体验区、游乐休闲区、住宿餐饮区,还有福园(千年
〖江洋农场人物〗
林尚立
林尚立,1963年11月生,研究生,法学博士,中共党员,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2001年获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学。曾主持国家社科
严以新
严以新,男,汉族,1949年1月出生,福建闽侯人,美国侨眷,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1月加入中国致公党,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郑明球
郑明球(1934—)福建闽侯人,动物医学院院长,教授,从事家畜传染病学教学和科研,1959年南京农学院毕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副理事长。1955年—1959年南京农学院畜牧兽医学兽医专业,1959年—1970年南京农学院,助教。1970年—1979年江苏农学院,助教。1979至今,南京
黄孝纾
黄孝纾(1900~1964)字公渚,号匑庵、匑厂。福建闽侯人。1912年举家迁居青岛。1924年起在上海主持“嘉业堂”藏书楼十年,遍读所藏书。1934年回青,在国立山东大学执教。抗日战争期间在北平任教。1946年再回青,继续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诗词、文章、绘画、书法均有很高造诣。精于古文献学、版本
蒋丙然
蒋丙然(1883~1957)名幼聪,字右沧。福建闽侯人。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开创者、中国气象学会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1908年赴比利时留学,获农业气象学博士学位。1913年回国,先后在苏州、北京任职,研究气象学。1922年“鲁案”谈判期间,被任命为青岛观象台接收组组长。事前,曾专门来青考察,写有《青岛测
陈盛
陈盛,化名陈福元,祖籍福建闽侯县,1926年8月出生。其父陈寿丹是一位爱国进步人士,父亲的爱国思想对陈盛有着直接的影响。1931年,陈盛就读于天津市私立树德小学。1934年夏,他从上海私立圣约翰大学附属高中部毕业,随后进入圣约翰大学化学系读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大民众的抗日救亡热潮,在陈盛的心中掀起
郑思远
郑思远,1914年生于山西省襄陵县。1937年10月参加革命队伍,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9月起历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宣传部国民教育科科长,北方局党校教育科科长,北方局社会部整风研究室主任。1945年6月起历任中共山西省晋城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福建省闽侯地委宣传部部长。1952年2月起
张雨东
张雨东,男,汉族,1964年4月生,福建闽侯人,1993年10月加入民进,200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6月参加工作,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光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研究员。现任十二届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四川省委主委,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长。1980.09—198
林武
林武,男,汉族,1962年2月生,福建闽侯人,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1978.10-1982.08 江西冶金学院冶金系炼钢专业学习1982.08-1994.04 湖南省湘钢第一炼钢厂干部1994.04-1997.02 湖南省湘钢第二炼钢厂
陈桉
陈桉,福建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安仲,号叔恭。生卒年不详。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会试,翰林院学士刘三吾、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取宋琮等五十人于奉天殿,赐陈进士第一,尹昌隆、刘谔次之。
陈烓
陈烓(1449~1527年),陈叔刚胞侄,字文用,号蒙庵,晚号留余。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任潮州推官,饶平山民抗拒官府苛税,陈烓前往处置,十日即告安定。他巡行之处,冤民有从数百里外前往告状者,立即判决,案无滞留。后升南京御史,巡视两浙,奏劾贪吏监司以下13人,名声大起。弘治元年(1488年
陈叔刚
陈叔刚(1394~1440年),名枨,字叔刚,号纲斋,以字行,闽县(今闽侯县)大义村人,少从著名学者林志学古文,学业大进。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宣德元年(1426年),任御史,施政严而不苛。参与修《太宗实录》和《仁宗实录》,升翰林修撰。后修《宣宗实录》,任朝廷经筵讲官,升侍读。宣德初拜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