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路下乡凤林村
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宁德市 > 屏南县 > 路下乡 > 凤林村主页
〖凤林村简介〗
凤林村位于路下乡东部,土地面积44279亩,其中耕地4421亩,有林地39858亩。全村336户,1362人。凤林村基础设施完善,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采,近几年,该村两委首先着力于把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教育与实现广大群众的物质利益结合起来。一是开展计划生育、环境卫生、打击-、优化社会风气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积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二是先后完成了:拓宽改造了灵峰公路;“五通、五改、五化”工程;建成了凤林小学教学楼及相关配套工程;兴建了灵峰小学教学楼;街道路灯架设等等。创造了良好发展农村经济条件,吸引了一批外来企业,种植商来该村投资办厂和兴办反季节蔬菜基地。凤林村自杨仁寿(仁寿公,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人,进士出身,仕后周世宗,任南剑州尹,即延年府(今南平市),莅任七年)始祖开基以来,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现在本县内人口已达6000多人,外出人员远涉福州、霞浦、古田、建瓯、建阳、香港、台湾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清道光、咸丰年间,为屏南文风较盛时期,其中以凤林与际头、古厦、厦地为最,有“屏南四书乡”之称。有钦赐进士2名、举人2人、贡生2人,庠生19名,文风时期有“七廪十八贡”之称。凤林杨氏历代涌现了许多著名人物,凤林杨氏宗祠修建于1799年10月27日,后于1848年重修;2005年8月15日再次修缮,给杨氏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凤林村鼓励农民培训反季节蔬菜,发展仿野生山羊养殖业,开发石材、板栗、竹木等资源。凤林村附近有白水洋风景区、宁德鸳鸯溪、南山漈、闽东北廊桥、宜洋景区等旅游景点,有屏南老酒、屏南米烧兔、一捧雪、屏南夏香菇、屏南红曲等特产。
〖凤林村特产〗
屏南肉丸
肉丸是屏南人爱吃的一种甜食,也是长久地留在许多人童年记忆中的味道。屏南肉丸其实无肉,只是加入了肉汤而已。肉丸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先将适量的大米、糯米和粳米按照2∶1∶1的比例混合在一起,放在热锅中炒过。然后将炒过的米用石磨磨成粉,再将和大米相同分量的番薯粉炒过研碎,与米粉混合并且搅拌均匀;取适量的肉
屏南渔婆粿
婆粿是用渔婆草的嫩叶和大米混合在一起磨成的米浆蒸出来的。渔婆草是屏南山区常见的一种野草,它既长在山上,也长在水边。它的叶片宽大,略呈橄榄形,果实呈穗状。立夏时节,渔婆草的嫩叶初长成,随风摇曳,碧绿可人。蒸渔婆粿的时候,先将适量的大米用水浸泡好,再采摘适量的渔婆草嫩叶,洗净切碎,然后将渔婆叶和大米混合
屏南泥鳅包
屏南有一道菜叫泥鳅包,香酥可口的泥鳅包,味道真的不一般。泥鳅是屏南水田里常见的一种无鳞小鱼,最大的不过成人大拇指那般粗,体长不过十几厘米。起初,稻田里野生泥鳅多,农民们在翻地犁田时,能顺手捡到不少,便想到将其做成美食。农家的泥鳅包是煎出来的,其做法是先在锅里放些冷水,将活的泥鳅倒入锅中加热煮沸,煮熟
屏南鸳鸯面
鸳鸯面是山城屏南的一种土特产,其色泽如琥珀,质地滑腻而富有弹性,不仅是当地的一种美食,还是优良药膳,颇受食客们的欢迎,其美名已经随着鸳鸯溪白水洋风景名胜区的影响日益扩大而得到远播。鸳鸯面就像是舞台上风光无限的当红演员,其背后的故事却并不是人人都知晓。鸳鸯面其实就是苦槠面。苦槠美称鸳鸯果,有两种,一种
鸳鸯果
鸳鸯果鸳鸯之乡的屏南县,出产一种橡子面——鸳鸯果。它是由当地人叫“苦椎”的灌木果实精制而成,俗称“苦椎干”。制作鸳鸯果至少要经过十几道工序。除磨浆可用电视外,其他全用手工。十几道工序下来,原有的苦味荡然无存。最后制成薄如铜钱、寸来长的细条干品。它具有不生蛀虫,可以保存多年的特点。食用时须将干鸳鸯果在
屏南金栗炖金鸡
金栗又名锥栗、珍珠栗,果实如板栗为刺苞,苞内有坚果一粒,底圆而上尖,其形如锥。主产地在龙泉屏南镇金林村,故名金栗。它不仅含蛋白质高,而且还含有胡萝卜素,抗坏血酸,以及钙、磷、钾等成份,为老年体弱者补品之一,素有“高山紫珍珠”之美誉。用金林村之金栗和高山雄鸡或山鸡为主料,辅以段
〖凤林村景点〗
屏南文庙
屏南文庙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屏南文庙位于县衙右侧,北枕三台山,面对文笔峰,东邻双溪小学,西邻屏南县立中学。面宽约20米,深约75米,占地约1500平方米。前后七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等。文庙正前方为照壁,上 书--“万仞宫墙”;左右跨街为礼
漈头石牌坊群
漈头石牌坊群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漈头石牌坊群位于屏南县漈头村村北通往旧县城双溪镇的古道两旁,现有公路从牌坊群北侧一百多米经过。俗称石坊岔,据资料包括有10座贞节石牌坊,夹古道而立。最早的建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最晚的建于光绪十四年(1888)。有一间二柱二楼式,三间四柱三楼式两种,通高约6米
广福桥
广福桥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广福桥又名溪源桥,位于屏南县岭下村村北,东南—西北走向,该桥始建于元代元统元年(1333),清嘉庆十二年(1806)重修,桥长32.5米,宽4.8米,单孔跨度26米,桥面距水面高度10.5米,桥屋建11间48柱,双坡顶,屋中梁为重梁(双梁)。广利桥与广福桥均横跨于岭下溪上
屏南广利桥
屏南广利桥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广利桥位于屏南县岭下乡岭下村南。该桥始建于宋,明正统年间重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5年)重修,1993年再次重修。桥长30.5米,宽4.5米,单孔跨度20.6米,桥面至水面高度7.3米。桥屋建11开间48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堍以整毛石砌筑,桥面以木板横铺,
后龙慧光寺
后龙慧光寺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后龙慧光寺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龙村尾两溪交汇处附近,寺前有一小型石拱桥。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见檩下皮墨书)和明崇祯十六年(1643)重修(见檩下皮墨书),后又多次修缮。该寺为土木结构,硬山顶,封火墙。三进落厅面,面阔19米,原进深45米,占地面积855平方米。现
后龙龙津桥
后龙龙津桥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后龙龙津桥又名玉锁桥、溪尾桥,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垅村水尾。桥为东西走向,始建于清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董事张芳等募建。桥长33.5米,宽4.5米,单孔跨度23米,桥面至水面高度12米。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木板横铺,上以卵石铺砌,神龛座南,祀五显大帝。桥屋建
〖凤林村人物〗
韦东
韦东,原名韦孝耶,1941年出生,福建省屏南县黛溪镇忠洋村人,早年在双溪镇中学读书,1959年考上北京国际关系学院,专攻法语。1964年毕业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现外交学院),同年跟随黄镇将军出使法国,任秘书、翻译。文革爆发后,回国参加半年的学习班。1973年调任外交部任西欧司副司长。1976年后历任
张世阁
张世阁(1872-1940),雅号“仙骨”,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漈头村人。民国地方名医。清同治十一年(1872)生,出身中医世家。幼年进私塾。及长,遵父命继承医业。张世阁熟读《伤寒论》,及至能背诵。行医过程,牢记父训:人命关天,不可不慎。张世阁注重对病人的望、闻、问、切,深究病原、病情,细察病家环境,
吴重福
吴重福(1924~1989年),福建省屏南县路下乡路下村人。1953年起在同安一中连续任教36年。吴重福于民国38年(1949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航空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53年8月奉晋江专员公署文教科调派,到同安一中任教导主任。从此,吴重福以提高同安一中的教育质量为己任,工作勤勤恳恳,宵衣旰食
刘忠豪
刘忠豪,民国27年(1938年)生于闽清县板东镇。1960年秋毕业于福建省医学院医学系,分配到屏南县医院任外科医生。忠豪初出校门,实践经验少,但上进心强,虚心学习。他在配合手术时,总是胆大心细,认真负责。对手术后的病人,经常观察到深夜,细心护理,深得领导和同事的赞许,患者家属十分感激。1962年秋,
林枝峙
林枝峙,民国26年(1937年)生于屏南县前塘村。民国35年8月进前塘小学读书,中途因家境困难而辍学。1953年9月考进屏南中学。1956年2月加入共青团组织,继而被评为“三好生”,保送上高中。1959年9月考进南京航空学院无线电系,攻读导航专业。1964年8月,枝峙南航毕业,分配到西安国防科委第十
苏必标
苏必标,屏南县葛畲村人,民国14年(1925年)9月18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他的两个弟弟同一年死于天花,年仅3岁的妹妹也卖给人家为童养媳。必标12岁时,父母先后染病去世,从此成为孤儿。此后,必标由-婶娘陆宗榴照管,靠砍柴、摸泥鳅等换些粮食度日,尝尽生活的艰辛,也养成坚毅、耐劳的优良品质。必标稍长就
赵布礼
赵布礼,原名赵从仁,民国10年(1921年)11月生于山西省壶关县土河村贫苦农家。童年只读过半年书,后放羊、学铜匠、随父农耕。民国3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村党支部书记、县委交通员,区委委员、副书记、书记。在解放区大生产运动中荣立一等功。民国38年8月随军南下,在顺昌县历任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
薛承健
薛承健(1921~1961年),民国10年(1921年)生于屏南县双溪村,父亲是小学教员。承健从小读书勤奋。民国25年,他以优秀成绩考入省立福州高级中学。抗战初期,学校内迁沙县,交通不便,家庭经济经常中断,他靠奖学金艰苦度日,但仍然勤勉学习。民国29年,承健又以好成绩考入福建省立农学院森林学系。翌年
李珠妹
李珠妹,女,祖籍屏南县芳院村。民国7年(1918年),生于前凤林村。她母亲因缺奶,把她送给杨永豹为童养媳。永豹死后,妻离子夭,珠妹又被杨郑根收养。郑根家境困难,珠妹8岁就里外操劳,却缺衣少食。苦难的童年磨就她倔强的性格,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民国22年,珠妹被养父嫁给路下村林道喜为妻。丈夫租种地主的地
张尊炷
张尊炷,民国6年(1917年)出生于屏南县漈头村。民国12年举家迁居前塘村,尊炷就读于前塘剑溪小学。不久,因家境贫寒而辍学。16岁随父亲学木工,开始木匠生涯。1955年,华东地质队在屏南县泮地银墙林勘探铅锌矿,尊炷参加建设厂房、宿舍。旋被推选为脱产代表,负责管理木工工程。1956年春,尊炷和木工组一
宋焕光
宋焕光,又名岳碑、瑞岚。民国3年(1914年)生于屏南县深洋村。民国14年,就读于屏南县县立第一小学,刻苦读书,成绩优异。他小学毕业后,由于家境不济,回家务农,白天劳动,夜里挑灯苦读不辍。他看到富人不劳而获,穷人终年劳动却过苦日子,心里萌生对现实的愤慨。在竹制笔筒上刻着“敢锯龙头上角,誓拔虎嘴边毛”
包久和
包久和,民国2年(1913年)生于屏南县长桥村,少年丧父,祖父年老,母亲体弱,3个弟弟年幼,生活穷苦。民国26年他由亲友资助路费,出国到马来亚谋生。1938年,久和在马来亚雪兰莪州雪邦加入华侨筹赈会组织,同工人、学生一道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督促华商-,募捐资金汇回祖国,支援祖国人民抗日斗争。194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