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新兴镇
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谷县 > 新兴镇主页
〖新兴镇简介〗
新兴镇位于甘谷县城以北,距县城2.5公里,镇域面积129.4平方公里,东西长27.7公里。镇域内交通便利,商贸活跃,经济文化相对比较发达,素有甘谷“旱码头”之称。全镇共辖1个社区,46个行政村,266个村民小组,23570户10963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201人。总耕地面积81618亩,其中川水地28363亩,山旱地53255亩,人均耕地0.82亩。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按照县委提出的 “强农、重工、活商、兴教”发展战略和“川区种蔬菜、浅山抓果椒、高山种洋芋、家家搞养殖、户户有劳务”的 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把基础做实、把产业做大、把环境做优”的工作重点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川带山、山川互动、重点突破、整体推动”的工作方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充分结合镇情,努力加快城镇化和产业化进程,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06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01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54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774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088万元,2007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73元。如今,新兴镇已成为甘谷县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农业支柱产业农业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随着新兴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和花卉生产示范区的建立,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格局逐步形成。北部干旱山区以党参、板蓝根等中药材和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川道区以花卉种植、大葱、蒜苗、辣椒等名优蔬菜和林果业为主;种植面积达23000多亩;姚庄村姚天基精心培育的月季花在1999昆明世博会上获1金6银7铜共14枚奖牌,其种植基地被国家林业部确定为“全国月季花示范基地”;谢家村谢锡文从美国引进的开心果种植成功,填补了我国的空白,现已推广种植800多亩;规模养殖户达1050户,畜禽饲养量达到15万头(只),成了全县肉、蛋和鲜奶的供应基地;全镇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业,每年组织、培训、输转农村剩余劳动力1.2万人次。目前,全镇逐步形成了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和劳务输出三大支柱产业,开心果、花卉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全镇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2762.1亩,荒山造林11150亩;乡村道路建设实现了“村村通”,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新兴综合市场、朱圉农贸市场、雒家蔬菜市场、渭阳农贸市场等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小城镇建设加强小城镇建设,促进二、三产业再上新台阶。新兴镇是省上确定的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镇党委、镇政府坚持“发展抓项目”,争取资金4300万元,扩建了甘谷货场、火车站候车室,新建了东西两座立交桥。投资1500万元,拓宽改造了道北路和新城北路,新建了冀城大道和北甘公路。投资1700万元,对新兴路和火车站站前广场,实施了拆迁改造建设,为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以企业、商贸、运输、服务为主体的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境内砖瓦厂、采石厂、木材加工厂、农副产品加工厂和餐饮、文娱、住宿等个体私营企业不断增加,截止2007年底达到880余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2万余人。蔡家寺景点经过整修,年接纳游客1500余人(次)。-勤政为民坚持勤政为民,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基层党建、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农村医疗和计划生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镇域内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2所,教职工1177人,在校学生25069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98.9%;有中心卫生院1所、分院2所,村卫生所182所,医疗卫生人员247人。辖区内通电通公路,电话入户率66.2%,电视入户率88.1%,人民群众的 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007年建成水利提灌12处;新建优质果园4500亩;建成通村水泥路9条29.6公里,沙砾路6条8.8公里;完成渭水峪至颉家6村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开农路42.8公里,建成配套48.7公里,同时新启动了永安、盘石等4村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完成了天定交通公路征地和渭河堤防建设征地工作;新发展塑料大棚2000亩4000座;建成了西王家、卢家崖湾等5村的安全供水项目。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规划合理注重规划,新农村建设进展良好。镇上积极制定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基本思路、建设方法和建设步骤,确定雒家村、卢家崖湾村、刘家村3村委示范村,移家村、史家坪等6村委推进村,邀请兰大设计院对雒家、卢家崖湾两村进行了高标准的村镇建设规划,全镇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完成了一大批道路、渠道、提灌等项目建设,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为农业稳定增产、农民稳定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积极组织实施,发挥了极大的示范带动作用。新兴镇旅游指南灰地儿遗址灰地儿遗址位于甘谷县新兴镇头甲村西北1公里。属马家窑文化。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2--1米,暴露有灰坑和白灰面居址。1959、1972年局部发掘,出土有平行带纹平底瓶、叶纹彩陶壶、同心圆纹……
〖新兴镇特产〗
桂花栗子酥
【制作材料】 主料:栗子(鲜)(500克) 调料:白砂糖(200克) 糖桂花(2克) 猪油(炼制)(100克) 【制作工艺】 1.将栗子斩开,放入锅中加清水烧透煮酥后捞出,趁热剥去栗壳和里面的红衣,放在砧板墩上用刀背压成栗子泥待用。 2.烧热锅,放猪油50克,将栗子泥下锅煸炒几下,再用温火边炒边加猪
炸洋芋
做法: 1.将土豆去皮,切成火柴梗粗细的丝,放水中轻轻搓洗,去除粉质,捞起晾干。 2.将油放入锅内,烧至八成热时,将土豆分3-4次下锅,炸至呈金黄色时捞出沥油,待全部炸完后,趁热撒上精盐和味精,拌匀即成。
肉 加 馍
在西安,老樊家几乎成了腊汁肉的代名词。腊汁肉起源于战国,当时称“寒肉”,经世代流传、演变,遂成今日之秦味腊汁肉。樊记腊汁肉已有近百年历史,由一姓樊小贩所创。由于其选料精、调味全、火功到,又经长时间煨制,颜色红润、软烂醇香、久贮不变。食者有“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渣
天水麻食
天水麻食 用麦粉和成软面团,每次掐一小点,用大拇指搓片后卷成一个个小海螺状,在开水中煮熟,捞入碗中,浇上臊子,调入佐料即可食用。特点是入味、滑爽、易消化。还可做成炒麻食、烩麻食等。
天水杂烩
天水杂烩 把鸡蛋蛋清和蛋黄搅匀,摊成薄饼。取鲜五花肉剁碎,放入盐、粉面、花椒后拌匀,加在两层薄蛋饼中间压平,上笼蒸熟,切成条形,便做成夹板肉。以夹板肉为主,配以响皮条、丸子,浇上鸡汤、撒上葱花、香菜、木耳等,盛入汤盆,量足汤多,荤素搭配,边喝边吃,不油不腻,味道鲜美。
甘谷浆水面
浆水面是浆水作汤,加上葱花、香菜等制作的一种面条。天水城乡人民十分喜欢吃浆水面。 浆水面有清热解暑、治疗疾病之功效,可单独作饮料。在炎热的盛夏,喝上一碗浆水,会使人感到清凉爽快,又能解除疲劳,恢复体力。常食用浆水面还能治一些疾病,有高血压的病患者经常吃些芹菜浆水,能起到降低和稳定血压的作用。对肠胃和
〖新兴镇景点〗
甘谷红军长征纪念馆
甘谷红军长征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谷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甘谷县城东环路,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纪念馆以实物、图片、资料等形式,综合运用声、光、电等手段,再现了红军长征在甘谷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陈展内容主要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五过甘谷等。1935年8月,红25军从鄂豫陕根据地长征
灰地儿遗址
灰地儿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灰地儿遗址位于甘谷县新兴镇头甲村西北1公里。属马家窑文化。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2--1米,暴露有灰坑和白灰面居址。1959、1972年局部发掘,出土有平行带纹平底瓶、叶纹彩陶壶、同心圆纹白彩盆、泥质红陶素面钵、敛口碗、卷沿盆、侈口细颈瓶、罐、杯及泥质陶屋
渭水峪遗址
渭水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渭水峪遗址位于甘谷县渭阳乡渭水峪村北500米。是一处庙底沟类型与马家窑类型共存的遗址。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4米,暴露有灰坑和居址。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弧线三角纹、弦纹、宽带纹彩陶盆、钵残片等。另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泥质红陶罐、钵残片和漩涡纹彩陶盆残片及
毛家坪遗址
毛家坪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家坪遗址位于甘谷县盘安镇毛家坪村西侧。1984年曾进行过发掘。面积约3.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2--2米,遗址有房址和灰坑等。出土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黑色带纹、条纹、同心圆纹彩陶盆、钵。另有齐家文化刻划纹、附加堆纹、篮纹、粗绳纹泥质红陶罐、折肩罐及石斧、石刀、
礼辛镇遗址
礼辛镇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礼辛镇遗址位于甘谷县礼辛镇礼辛村南1公里。属马家窑类型。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米,暴露有灰坑和居址。采集有平行条纹彩陶盆、草叶纹彩陶瓶、弧线三角纹、平行线纹、锯齿纹彩陶片及泥质、夹砂红陶罐及石刀,并有石斧、骨针、玉璜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
平道地遗址
平道地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平道地遗址位于天水市甘谷县白家湾乡梁家庄,遗址北至大坟区,南至华沟,东起小沙沟,西至平道地,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50米,面积约8.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地表暴露灰坑等,采集的标本有马家窑类型的旋纹红陶片、齐家文化的绳纹夹砂灰陶片等。白家湾乡:甘谷县辖乡
〖新兴镇人物〗
王树亚
王树亚,又名王化民,1907年出生于甘肃省甘谷县渭阳乡大王村的一个绅士家庭。少年时在家乡上学。1926年,冯玉祥在苏联顾问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根据李大钊“出兵西北,解西安围,策应北伐”的建议,在绥远举行了著名的“五原誓师”,率部进军西北,使西北的政治形势和军事力量发生的变化,迅速实现了“围甘援陕”
牛勃
牛勃 (1964~)笔名思翔。甘肃甘谷人。现在甘谷县文化文物旅游局、县文化馆任职。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会员,天水市文联委员,市作协副主席,甘谷县政协委员。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发表各类作品420余篇,160万字。著有长篇小说《大象山传奇》、《此人》、《
汪晓军
汪晓军 (1960~)笔名晏苏、路静。甘肃甘谷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大中文系。1977年赴甘肃白银插队。历任甘肃人民出版社助编、,下属专业社副总、总,发行部主任、总编助理,现为副总,编审。甘肃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学会会长。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
丁燕
丁燕 (1971~)女。甘肃甘谷人。1990—1993年在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习。1994年后任《新疆经济报》记者、宏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至今为自由撰稿人。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木兰》,中篇小说《白色菊花香》,散文集《饥饿是一块飞翔的石头》、《新疆全攻略》、《新疆历史文化
陈继明
陈继明 (1963~)甘肃甘谷人。1984年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任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中文系教授。宁夏作协副主席。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途中的爱情》、《一人一个天堂》,长篇散文《陈庄的火与土》,中短篇小说集《寂静与芬芳》、《比飞翔更轻》等。短篇
姚汝崇
姚汝崇(1912年——1941年),新兴镇姚家村人。黄埔军校第十期毕业。曾任国民党八十军一六九师四九四团第二营少校营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十月,随军率领该营前往中条山平陆县东北张(店)茅(津渡)大道,抗击日本侵略军庄山旅团牛尾国成大队。民国三十年(1941年)元月,日寇华北派遣军司令部集结重
李恭
李恭(1901年—1970年),字行之,磐安镇尉家沟人。民国七年(1918),由地方保送江苏第三师范(今无锡师范)学习。与著名国画家钱松岩友谊甚笃。民国八年(1919),参加沪宁一带声援五四运动的活动。民国十一年(1922),任教于武山寥阳小学,开展平民教育,倡办夜校。民国十四年(1925)后,任教
任丹山
任丹山(1886年—1948年),原名凤翮,号铁肩,后以字行。县城东街人,前清秀才,清末入甘肃武备学堂,又转兰州师范学堂。毕业后任两当小学教员。辛亥革命时,赴秦州敦促黄钺起义。后任甘肃临时军政府总务处总务员。民国二年(1913年),组织国民党甘谷支部。次年任伏羌县议会议长。七年(1918年),任省议
何鸿吉
何鸿吉(1882年—1948年),字豫甫,号逵仪,又号六白山人,金山乡椿树坪人。清末考入兰州甘肃省文高等学堂,大得堂长刘尔炘赏识,保送北就优级师范(即北师大前身)深造,毕业后回乡办企业,后在金山镇创办高等小学,自任校长。民国十四年(1925年),出任伏羌县立初级中学首任校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田骏丰
田骏丰(1878年—1917年),字枫溆,号二澍,伏羌县城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优贡,同年入陕西巡抚岑百煊幕,三十年派赴日本留学,以事旋归,襄治军政。三十二年(1906年)任广西百色厅同知,宣统二年(1910年)迁宣化知县,次年转知容县。民国元年(1912年)四月出为上海都督府顾问、北京临
宋兴周
宋兴周(1877年—1938年),字怀西、静轩。县城西街水门巷人。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年)举人,次年朝考大挑一等。民国五年(1916年),任护送新疆印信专员,后官新疆皮山、伽师县长、迁昌吉州长、省府委员兼秘书长。有《知足斋诗钞》及《续集》行世。
宋梓
宋梓(1876年—1945年),字子材,号佛乡山人。县城内桥梓巷人。宋廷桢之子。清宣统元年优贡,以七品衔官邮传部。民国二年(1913),以共和党身份为众议员。民十二(1923)曹锟贿选,愤然离京。甘肃巡按使张广建聘以省烟酒总办,甘督陆洪涛应省城各中学校长之请聘为教育厅长,皆不就。陇南镇守使孔繁锦素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