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佛山市
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佛山市人物

佛山市人物

卫省轩
卫省轩(生卒年月不详), 广东肇庆人。年轻时在一家钱庄打工, 后去日本。当时, 中国的火柴均从东洋输入, 人们称之为“洋火”, 致令财源外流, 卫省轩下决心要生产国货火柴。于是, 到日本后, 他学到很多生产火柴的知识技能。光绪五年(1879 年), 从日本大阪回国, 在广东佛山首创中国第一家民族火柴
李宗岱
李宗岱(?~1896年),字山农,南海佛山堡人,李可琼之孙辈。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副榜贡生。官至山东候补道员署山东盐运使、布政使。有宏才伟略,卓越超群,为人慷慨而有大志。宋景德末年(1007年),山东招远已有“黄金之乡”的美称。19世纪80年代李宗岱创办的山东平度、招远金矿,不仅是近代山东省矿
梁柱侯
梁柱侯(生卒年月不详), 清朝道光、同治年间佛山人。佛山著名的柱侯食品和柱侯酱的首创者。梁柱侯在外省生活过, 由于他喜欢研究烹调, 对北方菜的风味有所领略, 也掌握了一些北方菜的烹调方法。返佛山之后, 他在祖庙附近的三元市开了一间小食店, 专卖牛杂食品。由于手艺高超, 烹调得法, 食品美味可口而生意
梁定荣
梁定荣(生卒年月不详), 号伯田, 清代道光、光绪年间佛山人。好读书, 但苦于家计, 壮年从事商业。是时外国商品涌进, 国内工商业大受打击, 梁定荣说:“今中外交通, 商战日剧, 我国人若不-远瞩, 争自濯磨, 贫而国亦敝矣!” 乃考察各口岸, 调查各方面情况, 提倡发展工业、商业和矿业。他认为岭南
叶秋
叶秋(1926~1994 年), 手工业工人出身, 1946 年开始从事佛山秋色艺术。1956年佛山秋色工艺社建立, 被邀加入该社工作, 从事秋色艺术研究和创作。叶秋熟悉各类秋色艺术制作技艺, 能巧妙地运用各种手工业原料(主要是边角废料)以及果菜产品等物料, 进行秋色艺术创作。他的纸扑艺术最为著称,
黎德
黎德(生卒年月不详), 南海人, 佛山乐器社狮头扎作艺人。他创作扎制的狮头于1959 年中国民间工艺展览上获得金奖。佛山狮头扎作艺术, 始创于清乾隆年间, 是由鹤山人陈斗首创的。经过200 多年的不断创造和发展, 佛山狮头艺术已成为具有南方特色的扎作艺术。它有别于北方的仿真狮子的艺术形象, 故称为“
林汝
林汝(生卒年月不详),南海人。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老艺人,是佛山秋色针口画最有名的老艺人。针口画是以绣花针在纸片上针刺出一点点的针口(孔),针孔相连组成线条,勾勒出物体形象,透过阳光或灯光显现成画。60年代初,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来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视察时,对针口灯的精巧艺术十分赞赏,当场为针口灯取名为“
梁次
梁次(1911~1991年),顺德陈村人。少年时在其父开设的木雕民俗工艺店从事木雕工作,勤奋好学,广泛吸收、学习佛山各类民间艺术。从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从事木器家具和木雕工艺。曾任广东省和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顾问。1955年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成立,他是主要筹办的艺人之一,参与佛山民间艺术的抢救、研究
梁荫棠
梁荫棠(1910~1979年),原名梁荫雄。出生于佛山镇一个清贫的家庭,靠母亲织布维生。11岁丧母,由他五叔带到广州一间酒楼当厨房杂工。翌年,他的堂兄梁秋介绍他到新春粤剧团当音乐学徒。不久,又转当演员学徒。那时的粤剧团全是男班,没有女演员,梁荫棠学的是“花旦”,后拜黄振声为师,在“钧天乐”剧团当“马
梁秋
梁秋(1907~1982 年),佛山市人。10岁在佛山的民间“八音班” 学艺。14岁加入了粤剧班《大民国剧团》,成了该剧团中最年轻的“上手”(喉管、短筒、唢呐演奏员),并有“神童” 之誉。此后,相继加入大民国、大舞台、川上、钧天乐、新春秋、孔雀屏、太平、少凤、凤凰等省港粤剧团,任喉管、短筒、唢呐演奏
任护花
任护花(1898~1978 年), 佛山禄丰社任围人。年轻时在佛山教过小学。酷爱文艺, 广州名报常发表其作品。后被广州《现象》、《越华》等报聘为特约撰述,《国华》报聘他为专职副刊, 乃迁居广州。30 年代中期, 上述三报及《公评》、香港《环球》等报刊都刊登他的连载小说, 如《阿Q 外传》、《擦鞋大将
罗登贤
罗登贤(1905~1933),原名光,化名光生,今禅城南庄镇紫洞村隔巷人。民国11年(1922年)参与发动工人成立维护工-益的太古船厂工会。接着又发动铁工、铅铜铁喉和钨厂等行业工人成立香港金属业工会,成为该会领导人之一。民国14年春,他参加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工人运动,任香港海员工会秘书。日、英帝国
李广海
李广海(1894~1972),字澄波。佛山(今禅城)栅下茶基人,骨伤科圣手。他创制的“李广海跌打酒”、“李广海滋补酒” 远近驰名。其父李才干(详见第128页),32岁拜浙江金山寺南来广东的智明和尚为师,得智明传跌打医术,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创“平恕堂”跌打医馆,兼售跌打药膏药丸。李广海
黎奉元
黎奉元(1803~1867 年), 又名风缘, 绰号“甩绳马骝”。佛山人。自小酷爱粤曲, 长大后结交粤剧界艺人, 钻研粤剧写作技巧。他编写的戏, 内容较清晰, 以力求“三戒” 为宗旨(三戒———戒诲淫、戒诲盗、戒封建迷信)。在剧本形式上, 改变过去提纲式的写法, 每一场戏都分别撰写成锣鼓谱、曲牌、曲
区湛彝
区湛彝(1919~1984年),佛山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编写的教材作品有《手风琴演奏法》、《手风琴伴奏处理法》、《手风琴曲集》,主要作品有《长沙新村儿童大合唱》、《小学生歌选》、粤剧《南海英姿》音乐总谱,《革命文艺》音乐部分,清唱剧《不朽的青春》等。抗日战争期间, 创
陈士炯
陈士炯(1912~1985年),字凝丹,又号劲草,自称“丹翁”,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六日生于佛山南村乡白花社(现祖庙街道)一个贫农家庭。自幼喜欢画画,但因家境清贫,买不起练习作画的纸张,他就在地上画。民国16年(1927年)考入高剑父在佛山创办的美术学校,翌年转入广州民间画馆,得到高剑父、黄少
林君选
林君选(1908~1995 年),笔名昆邕、圭峰山人,原籍广东新会,宣统元年(1908年)生于佛山。幼承家训,酷爱临池,对包世臣、康有为的书法理论心领神会。林君选以鸡毛笔作行草书闻名于世。他的书法主张融会北碑南帖的长处,强调执笔悬腕竖峰,将力量集中到笔端。尤其擅长使用柔毫,他的鸡毛笔书法郭沫若自叹弗
程景宜
程景宜(1864~1934年), 字竹韵, 号龙湖叟, 别号篆香室主, 佛山镇人。他擅长绘画山水、花鸟、虫鱼, 风格清淡雅逸。兼擅书法, 以写篆书、隶书著名, 其工作室命名为“篆香”, 可见他对篆书的钟爱。他尤善以铁笔创作书画, 开佛山烙画之先河。他一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 桃李甚众。后来, 他在广州
李魁
李魁(约1788~1878 年), 原名魁业, 又名奎, 别名斗山, 自号青葵、戆魁,别署有绿屏山樵、崖门老渔、圭峰樵长、斗室居士、冈州画隐、青葵道斗、斗山山人、斗山老狂等。新会县人, 约出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 卒于光绪四年(1878 年)。李魁一生以卖画为职业, 长期居住在佛山。工
区瑞芝
区瑞芝(1900~1994 年),原名尧楷,字宗钰,笔名风流记者、我是忠义乡人、忆燕楼主。原籍新会,世居佛山镇青云大街,是资深报人,佛山掌故、民俗、街史等著名作家,人称“佛山通”。区瑞芝少时家境尚算宽裕,其父区森,在佛山镇大新街开设义和家用铜器店。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区瑞芝在谭伯衡私塾读书。
梁厚甫
梁厚甫(1908~1999年),原名梁宽,笔名厚甫。1908 年7 月25 日生于佛山松桂里,是佛山“梁园” 家族成员之一,受书香世家之熏陶,自幼聪敏好学。民国10年(1921年),考上广州岭南大学附中,毕业后升上大学部学习法律。民国22年(1933年)离开岭南大学,赴上海工作数年。工余之暇,在东吴
吴荣光
吴荣光(1773~1843 年),字伯荣,号荷屋, 别名燎光。晚年自号石云山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生于佛山镇观音堂(今佛山市莲花路田心里横巷)一个书香世宦的家庭。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就熟习经史,胸怀大志。嘉庆三年(1798 年)中举;次年,中进士。历任武英殿协修、纂修、本衙门撰文、功臣馆
潘光岳
潘光岳(生卒年月不详),字仲瑛,号石闾,熬头村人,祖父迁居佛山。潘光岳于嘉庆十八年(1813 年)中举。次年,被挑选为觉罗官学教习。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历任刑部江西、湖广、山东司行走。办案以清楚、慎重为原则,从不草草定案。他当主审时,曾办理山东司一件行劫案,
吴林光
吴林光(生卒年月不详),字佩芳,又字叔壬,号香冷,佛山人。清道光二年(1822 年)中举人,道光十三年(1833 年)成进士。被派到江西,先后代理吉水县、南康县县事和任铅山县知县。因政绩卓著,加封知州衔。清道光十四年(1834 年)和道光十五年两次科举考试,吴林光充任乡试同考官。道光十五年(1835
梁僧宝
梁僧宝(生卒年月不详),原名思问,字伯乞。祖籍顺德,生于佛山,家住佛山松桂里。父亲为梁九图。清咸丰八年(1858 年),以副贡生参加顺天乡试,得中举人,第二年中进士,授礼部主事。历升员外郎、掌印郎中兼军机处行走、监察御史、鸿胪寺少卿。同治年初在内廷任职时,正值战事频繁,战区将官常常深夜入京急递奏折,
张荫桓
张荫桓(1837~1900 年),字皓峦,号樵野。祖先从广东新会小范里迁居佛山镇低街张家巷(今佛山市莲花路沙塘坊)。张荫桓清道光十七年(1837 年)出生于佛山。家富,少有才能,好结交,家财挥霍尽, 遭族人白眼, 忿而赴省, 后得友资助。清同治元年(1862 年),他随舅父李宗岱到了济南, 筹钱捐得
梁禹甸
梁禹甸(1840~1884 年),字仲超,原籍顺德麦村,出生于佛山堡。是岭南名士梁九图之子、侍读学士梁僧宝之弟。梁禹甸从小身体健壮,头脑灵活,读书时“一目十行”,“为文援笔立就”,作诗也“雅有是音”。本性好武,不大乐意学习“贴括”等科举作业。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社会矛盾重重,民众起
潘衍桐
潘衍桐(1841~1899 年),又名汝桐, 字菶廷,号峄琴,佛山人。翰林潘光岳之孙,潘衍鋆之弟。清同治七年(1868 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同治十二年(1873 年)简放陕西副考官。光绪元年(1875 年)充国史馆纂修。四年(1878 年), 母丧归籍, 主讲于广州越华
戴鸿慈
戴鸿慈(1853~1910 年),字光孺,号少怀,晚年号毅庵。清咸丰三年(1853 年)出生,先代从南海大同堡迁居佛山福贤路居仁里。戴鸿慈容貌俊美,自幼聪颖。15岁就补上县学生,随即由廪生入选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和乡举, 都名列第一。光绪二年(1876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翌年授编
吴功溥
吴功溥(生卒年月不详),佛山城区人,字伯庸,宝森子。生性聪颖且有悟性,童年时已很有文才与名气,未达弱冠之年, 已获童子试冠军。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乡试中举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殿试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后因施行新政,废除科举, 乃留学京师进士馆,优等成绩毕业,授予编修职务,此职是以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