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头社区人物
洪全福
洪全福(1834~1904),字其元,号春魁,一字梅生,广东花县(今属广州市)人。幼年在乡塾读书,曾赴县试,不中。道光二十八年(1848)参加“拜上帝会”。后往广西紫荆,随洪门族兄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咸丰元年(1851)正月参加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率部转战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等省,被封为左天将、瑛王
冯云山
冯云山(1815~1852),又名乙龙,号绍光。广东花县(今属广州市)人。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地理,曾参加科举考试,后在村中设馆授徒,以塾师为业。道光二十三年(1843)洪秀全在家乡创立拜上帝会,冯云山是他的忠实信徒。为了宣传“拜上帝会”,他把家中所供奉的佛像神像和儒书以及孔丘、孟轲的牌位全部捣碎烧
张颖仪
张颖仪(1916~1979),女,曾用名张风娣,广州花县人。张幼年丧母,家境清贫。9岁时左脚已出现跛行,以后不治,成为终身残疾。12岁,进入孤儿院。民国26年(1937年)7月,在香港飞利女子中学初中毕业后,进入香港真铎启聪聋哑学校师范班学习两年。民国28年,以优秀成绩毕业,留校任教。民国30年至民
林宝宸
林宝宸(1881~1924),又名林炽,生于花县社亭岗一个农民家庭。年少时因耕地被地主霸占,随父迁至花县马溪乡(今花县新华镇马溪村),最后移住现花地街招村北外约。林宝宸青少年时期生活在花县,这里是近代太平天国革命运动领袖洪秀全的故乡,深受反清革命故事的影响。清宣统三年(1911),他是参加三月二十九
钟玉池
钟玉池(1887~1983),字水荣,广东花县人。出身中医世家,光绪三十四年(1908)起跟祖父和父亲学医。民国7年(1918)在广州考取中医执照,在西关万善里74号开设医馆行医,后在西华路267号开业。先后受聘为广州柚榫家私业工会常年医事顾问和广州人力车工会医生、苏声小学校医。1958年8月在金花
王威
王威(1909~1986),广东花县人,出生于中医世家。父王照南擅长中医治疗疮疡外科杂症,绰号“草果二”。王威自幼随父亲上山采药和学医。民国23年(1934) 在广州西华路彩虹桥新华里15号开设名为“草果二”王威诊所。1956年加入西区小梅联合诊所。1958年8月加入医疗机构大联合,先后在金花卫 生
黄士龙
黄士龙(?~1688)字非潜,岐山村人,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科举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十月,士龙与生员陆其荫等上 书广东抚院,建言花山地区宜开县设治以利教化而图久安。其所手拟之《建县条议》极言建县有十利,并对建县规模及有关人财物力等筹措方法逐一条陈,为抚院采纳。是年冬,官军进入花山地区镇
赖汉英
赖汉英(1813~1908),炭步赖屋村(今炭步镇民主村)人。他出生于农民家庭,颇通文史,兼知医理,且擅长武艺,村中不少人拜他为师。汉英是洪秀全的妻弟,曾参加广西金田起义,任内医,授职同军师。咸丰二年(1852)十一月,升殿右四指挥,始独领一军。咸丰三年二月,太平军从武汉直取南京时,他率先攻入南京,
夏重民
夏重民(1885~1922),赤坭西边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其父母将他送广东孤儿院收养。初就读于广州义育小学,后入广州广府中学,因经济所迫,中途辍学,在义育学堂任教。重民鉴于“国人素文弱,民智鄙塞”,于业余参与提倡体育,创设书报社、商业学堂等活动,在社会上逐步树立威信。光绪三十年(1904)十二
王福三
王福三(1887~1925),乳名路福,排行第三,后来改名福三,花东镇九湖村人,革命烈士。王福三生于暹罗(泰国)董里埠华侨家庭,父亲王五有,在暹罗种植橡胶、胡椒为生,母亲是土著,傣族人,王福三9岁时回国,10岁,在村中的塾馆中当杂役,半工半读4年。14岁时到天和墟一家中药店当雇工。后转营小贩,肩挑货
刘伯强
刘伯强(1901~1927),又名建元,花山镇两龙村人,革命烈士。刘父佩贤,继承祖业在两龙圩经商,专营酒米榨油业。刘伯强8岁就学于沥贝村塾,15岁以优异成绩考入广东省立一中(即广雅中学),23岁毕业。“五·四”运动爆发后,刘伯强以留省学生的身份,回县向群众宣传爱国思想,并参加组织学生、店员、商人进行
王彭
王彭(1867~1927),原名应彭,九湖村鱼笱庄(花东镇三凤村)人。少时家贫。16岁往美国做劳工,受尽欺凌。他耿直豪爽,嫉恶如仇,仗义疏财,好抱不平,为同辈所称赞。光绪三十年(1904),王彭参加孙中山创立的兴中会,除自己带头捐款外,还四出奔走,劝导旅美华侨大力资助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孙中山在美
陈道周
陈道周(1899~1927),又名陈杜,花山镇仙阁村陈庄人,革命烈士。陈道周出身农民家庭,幼年丧父,靠母亲租种地主田地维持家庭生活。因家境贫寒,十多岁便到南海县五眼桥一中药店当杂工,但不堪忍受店主欺凌压迫,后辞工回家。民国12年(1923),陈道周由侯桂平介绍,到中共广东支部在广州举办的广东宣传员养
侯立池
侯立池(1880~1928),花山宝珠岗村人。侯父启寿,生母刘氏,养母张氏,兄立同。出身佃农。立池九岁丧母,家贫辍学,随其父种地、推车,以至年长。1924年,中共花县党小组成立,中共党员侯桂平从广州返宝珠岗开展农-动,侯立池在共产党的培育下,积极投身农-动。1924年4月,宝珠岗农民协会成立,立池被
徐茂均
徐茂均(1860~1930),又名玖祥,三华村沙埒庄(即今新华镇公益村)人。他出身贫苦,父母早故,读过几年私塾,后为生活所迫,外出谋生。初在广州、香港做工,20岁左右到加拿大当铁路工人,业余自修理工科课程,后来当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在那里工作了20多年,目睹美洲各地劳 动高涨,痛感祖国积弱贫困,萌发了
宋居仁
宋居仁(1854~1937),原名作松,赤坭赤村(现属皇母村)人。少时家贫,以牧牛为生。时值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招募华工,居仁为谋生计,应征往檀香山从事劳工三年。期满后留下从事农牧业。居仁后来与孙中山结识,时相往来。光绪二十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宋居仁等首批加入。时居仁任檀香山花县同乡会会长,首
朱兆莘
朱兆莘(1879~1932),字鼎青,花县赤坭黄沙塘村(现巴江村)人。祖父朱桂芳,咸丰壬子(1852)科经魁;父朱珩,光绪乙未(1895)科进士,钦点刑部主事,历任知县、京师高等审判厅推事、民事庭庭长等职,熟习经学及辽、金、元三史,并曾任国子助教及总理衙门舆图馆,著有《元朝秘史》等。兆莘幼年勤学向上
汤廷光
汤廷光(1865~1933),幼名朝焰,库名廷光,字朗亭,炭步石湖山村人。廷光毕业于黄埔水师学堂,随后派往英国留学。学成回国后,长期在舰艇工作。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中日海战中,廷光为定远舰管带,指挥定远等舰,奋勇冲击,定远舰多次中弹,舰桅被毁,舰身沉没,廷光爬上烟囱,幸而脱险。因此次海战有功,
刘绥华
刘绥华(1903~1938),原名有禄,又名其中,花山镇两龙村人,革命烈士。刘绥华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刘文湛,是乡村医师,母亲梁氏是家庭妇女,全家8口,全靠父亲行医勉强维持生计。刘绥华8岁进私塾读书,11岁转入两龙圩的悦贤高等小学就读。民国10年(1921)夏,刘绥华高小毕业后,先后在天心塘(今
罗华堂
罗华堂(1874~1939),炭步鸭湖村人(今瓦步村),世代务农,年幼丧父,其母及弟妹四人,力耕不足糊口。华堂因家贫辍学,17岁受雇于永兆公司,在渡船当踩车工。该船航行于广州—赤坭,经营客货运输。一次,船行至五和附近,遭匪抢劫,华堂急中生智,在船尾点燃鞭炮放在煤油罐内,再将罐投入河中,顿时恍似枪声大
黄金源
黄金源(1871~1944),花县镜湖上社(今新华镇东镜村)人。少年家贫,念过3年私塾,10多岁就在村中干担“八音箱”等杂活,后到广州、香港谋生,做屠宰工。几年后,便自设肉档营业,逐步扩大为3个肉档。金源跟香港著名拳师林世荣学得一手好武艺,为人慷慨豪侠,仗义疏财,因而受到本派洪门会友及肉行工友的拥护
李守纯
李守纯(1908~1944),原名宋耀宏,曾用名来英、李保明、李明、李守信,狮岭镇黎村人,革命烈士。民国11年(1922),李守纯在广州沙面一家洋行当杂工,后加入洋务工会。民国13年7月,他参加中共领导的沙面工人 英帝国主义颁布的侮辱中国人民的《新警律》的-斗争,并取得胜利。随后,他又积极投身省港大
黄飞
黄飞(1921~1947),原名黄士杰,曾用名黄一平、黄文升,新华镇黄歧山村人,革命烈士。黄飞出身于商人家庭,祖父黄镜波在香港经营米业,父亲黄祥徵在港开设船务公司。从民国15年(1926)起,黄飞先后就读于广州市立第四十九小学及培英中学西关分校;后又转读于香港华侨中学和南华中学,毕业后,到广州报考中
江侠庵
江侠庵(1875~1951),原名楚洋,花山镇龙口村人。父汝沾曾在广西桂平县蒙圩业洗染。侠庵兄弟六人,他排行第四,家贫,仅得二亩余地、半间泥屋。侠庵童年入村塾,及长,博览经史,参加广州府考试,被录取为案首(秀才第一名)。光绪二十六(1900)年,两广总督府举办选送出洋留学生考试,他被录取官费留日,攻
徐维扬
徐维扬(1887~1952),字瑞甫,新华镇三华村人。祖父徐俊贤,曾参与太平天国起义,后回家务农。父徐朗耀,清末武秀才,后从商,常以太平天国故事训勉后人。徐维扬曾自述:“自幼习闻洪天王故事,革命思潮,一触即发。”后来,他进入广州培英学校接触了西方思想,对孙中山倡导反清革命尤为向往。毕业后,入广东陆军
宋士台
宋士台(1894~1953),赤坭锦山村人,官僚家庭出身,保定军校第六期及陆军大学将校班毕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宋士台参加北伐战争,积军功从排长升至连、营、团长。民国19年(1930),宋士台任叶肇第二师第六团团长时,奉命移师入赣,驻防南康,参加剿共,以其有功,升为第四路军第六十三军一五二师四
江起鹏
江起鹏(1864~1953),字杰臣,花山镇洛场村人。幼家贫而好学,稍长即赴美谋生,在洗衣馆、牛肉店做工。后与一位有志学汉语的美国人结识,彼此建立中英语互教互学关系,因而精通英语,并有机会进入大学半工半读。光绪二十六年(1900)毕业于钵仓(PROTLAND,今译0兰,属俄勒冈州)理工学院。他是第一
利寅
利寅(1876~1954),字寿峰,小村(今花山镇新和村)人。少时在乡塾读书,习八股至20岁,自觉八股不适用,改习算术、英文,先入黄埔水师学堂,后入广雅西学堂专攻西学,每试名列榜首。广雅毕业后,被选派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学习化学,潜心苦读4年,毕业后回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底返粤,在广东农林
利树宗
利树宗(1893~1957),字柱石,花山镇小村(今属新和村)人。民国初年毕业于黄埔陆军小学堂,民国8年(1919)后,先后在粤军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训副官等职。民国24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第一运输站站长,同年8月任广州市宪兵司令,越年夏去职,调任第480旅旅长。民国26年,日军侵略华
侯桂平
侯桂平(1884~1967),又名侯世安,花山镇,岗村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侯桂平幼年就读于本乡私塾,14岁始,随叔公出外,先后在番禺、广州等地当理发学徒、榨油工人。民国10年,(1921),侯桂平积极参加广州油业工会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民国12年初,中共广东区委派刘尔崧、周其鉴等人到油业工会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