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城关镇
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洛阳市 > 宜阳县 > 城关镇主页
〖城关镇简介〗
城关镇位于宜阳东北部,南依锦屏山,北傍洛河水,系宜阳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10.5平方公里,现辖6个居委会,1.5万口人,辖区常住人口8.5万,流动人口1.5万,洛阳市经济强镇,河南省百强乡镇。城关镇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电力、通讯、邮政、广播电视网络覆盖全境。城关镇工业企业起步,发展势头强劲,拥有蓝梦、金鑫、天龙、天霖、天诚等20余家骨干企业,总量不断扩大。目前,引资1000余万元的鑫源、鑫泰等一系列金刚砂项目和引资1700万元的钼铁合金项目正在建设中。第三产业为支柱产业,拥有锦花、寿安、东升、向荣、步行街等八大商贸市场,为全县工商业产品的集散地。近年来,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迅速提高,以海洋、阳光、百姓为代表的大中型生活量贩和涉及娱乐、餐饮、洗浴、健身、资询、网络等多个服务行业的一大批精品名店相继落户该镇,占地33.8亩的三星级大酒店正在运作,呈现出人鼎兴旺、市场繁荣的良好局面。农业为辅助产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了花卉种植和畜牧养殖两大基地。城市建设效果显著,红旗路、解放路、人民路、文明路、兴宜路、矿口路经过整治面貌焕然一新,滨河游园、洛阳双桥、滨河小区交相辉映,有“上海外滩”之誉。
〖城关镇特产〗
后庄卤肉
后庄卤肉发祥于宜阳县城关乡后庄村,驰名于宜阳和洛阳各地,它选料考究,制作工艺独特,配料亦有别于其它卤肉。主要风味特色:色泽金黄透红,肉味醇厚浓香,肉质鲜嫩可口,食后回味悠长。特别是卤猪肘,肉质香厚,肥而不腻,是家庭食用和馈赠亲友之佳品。
韩城羊肉汤
韩城羊肉汤,讲究的是鲜、肥、清、辣四个字。它不是单纯的一道汤,而是一种小吃形式,一种饮食风俗。一锅上好的鲜汤,可烩肉,可泡馍、可加菜、适应性颇大。在郑州、洛阳、三门峡和豫西的大部分县市,“韩城羊肉汤”的招版随处可见。
灵山花米团
灵山花米团属手工艺制品。普通大米机制化,搅拌玉米糖稀和少量蜂蜜,搅拌均匀,用木制碗状模型“峦”成圆球型,凉干密封即成,全村专业加工户有20余家,已成为灵山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是灵山寺的主要贡品,其特点是:色泽洁白,食味甜香,品种多样,规模较大。
三乡大蒜
一.产品介绍三乡大蒜新出土时蒜皮紫红,晾干后蒜皮呈白色,皮薄如纸,蒜形饱满,头大瓣齐,清白似玉,粘辣清香,隔夜不变味,形、色、味俱佳。二.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1)土壤地貌情况。包括土壤类型、pH值、土壤肥力状况和地形地貌等典型特征。三乡大蒜主要分布在三乡镇及周边乡镇,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属半
上观水蜜桃
一.产品介绍上观水蜜桃果面光洁,红白色,阳面霞红;果形近圆形,端正,缝合线浅,果顶平,有果尖;果实较大,单果重300-400克,最大500克左右;果肉白色,近核处红色,粘核;果实绵润;果肉水分大,甜度高,口感绵甜,风味独特。二.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1)土壤地貌情况。包括土壤类型、pH值、土壤
水沟庙大蒜
水沟庙大蒜是河南洛阳宜阳县的特产。水沟庙大蒜产于唐代诗人李贺故里、九朝古都洛阳三乡镇,历史悠久,久负盛名。“水沟庙大蒜”蒜头大、色泽白、瓣大、皮薄、易剥皮、耐储藏。蒜汁味鲜,浓而不沉淀,是餐厅、酒店、家庭必备的绿色保健佳品。当地人常在三乡镇水沟庙村里的一处桥头进行大蒜交易,所以“水沟庙桥头——蒜市儿
〖城关镇景点〗
广化寺(河南省洛阳市)
洛阳广化寺 ,是北魏所建龙门八寺之一。八寺分别为石窟寺、灵岩寺、乾元寺、广化寺、崇训寺、宝应寺、嘉善寺、天竺寺。寺前山坡建有石阶,中有五层高大建筑包括高山门、天王殿、伽蓝殿、三藏殿、地藏殿。寺中另有无畏师塔、钟鼓楼、厢房等。其中“神水亭”内有千年神泉,俗传好人取饮时有水,坏人欲饮时井干。望朝亭,高居
王城公园
王城公园,始建于1955年,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中州中路,因坐落于东周王城遗址之上而得名,集牡丹观赏与历史文化、人文园林与自然园林为一体,是一座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现代综合性公园。公园占地面积37.5公顷,园内分为牡丹观赏区、历史文化区、大型游乐区和动物园四大景区,形成了 “牡丹争艳、周鼎雄踞、丹
中国国花园
中国国花园,始建于2001年9月,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龙门大道2号,是集科普、科教、游览、保护文化遗址,以隋唐城历史文化为依托,以牡丹文化为主要内容,熔历史文化、牡丹文化和园林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公园。公园总规划面积1548亩,园内自西向东分为西大门景区、牡丹文化区、牡丹历史文化区、历史文化区
隋唐城遗址植物园
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始建于2005年,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王城大道,是以河南豫西地区地域性植物和隋唐城遗址文化为基础,坚持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集科研、科普、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植物园总占地面积2864亩,园内建设了千姿牡丹园、野趣水景园、木兰琼花园、万柳园、岩石园、百草园、梅园、竹园
洛阳白云山风景区
洛阳白云山风景区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鸟为一体,雄、险、奇、幽、美、妙交相生辉,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区,成为中原地区集观光旅游、度假避暑、科研实习、寻古探幽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区,被誉为“人间仙境”、“中原名山”。白云山风景区总面积168平方公里,既有以白云洞、青蛇洞、仙人桥为代表的洞窟景观;以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多、规模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并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隋、唐、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
〖城关镇人物〗
亢书通
亢书通,1925年9月出生于河南宜阳县,1945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先后在豫西干校、太岳四分区供给部、山西晋南武工队、宜阳县财政科等单位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河南省人事厅四科科长、省人委信访办副主任、舞钢矿山公司行政处负责人、省煤炭局党组成员、河南省机关事务管理
王民信
王民信,1922年8月出生,河南省宜阳县柳泉镇沙磨村人,幼年时曾在村里读过几年私塾,1938年转入宜阳县柳泉小学学习。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9月在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参加工作,任战士、1942年~1943年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率司令部缮写员、卫生处指导员。1943年3月八路军第
张剑石
张剑石(1903-1994),乳名金光,又名丽生,河南省宜阳县人。民国10年(1921年)考入陕西省立三中学习。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 秘密组织“驱逐刘(镇华)、吴(心田)大同盟”。民国15年(1926年)春到上海参加“夏令讲学会”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18年(1929年)6月,张剑石转为中国
蔡龙章
蔡龙章(1923-1946)字斐然,化名逸民,河南省宜阳县(解放前属伊川县)白扬镇人。曾任中共伊川县白杨区委宣传委员、白杨支部书记,伊(川)西县委宣传部长,兼县政府秘书等职。一九四六年“中原突围”时,由于伪乡公所“狗腿子”告密,蔡龙章烈士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杀害,终年二十四岁。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
张自安
张自安(1911-1935)学名自俊,曾化名张郁文、张大明,宜阳韩城乡桃村人1933年1月,张自安任宜(阳)洛(宁)嵩(县)伊(川)中心县委组织部长。秋,与河南省派来的同志密商以宜阳为中心的“秋收-”,建立苏维埃政权。因计划泄露,党组织遭到破坏。此后,受中共河南省委指派,张自安三次打入包围鄂豫皖苏工
叶全
叶全(1928~1989),原籍河南宜阳,中共党员,腿残疾。抗日战争期间随父母逃难来西安。家境贫寒,自幼以卖水果糊口。解放前后一直经营水果,是果品生意的行家里手。1972年,与西一路街道的12名水果小贩,联合组成永红果品商店。80年代初,走上商店领导岗位。1983年,在农村改革大好形势的鼓舞下,果敢
于化卿
于化卿(1890~1917年),字广造,河南省宜阳县人,17岁入荥阳警务学堂简易科学习,后又入开封梁垣陆军小学,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河南,于化卿协助张钟端,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后因打入革命军内部的张光顺、江玉山告密而失败,化卿被捕,后得河南咨议局内革命党人斡旋而出狱。民国2年(
徐吉生
徐吉生(1894~1955年),河南省宜阳县人。河南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袁世凯操办的模范团,训练期满后,在镇嵩军当排长,陆续晋升连长、营长之职。民国16年(1927年),徐吉生左臂受伤辗转返里。民国17年(1928年),徐吉生因有数年军旅经验,遂被推为地方团总,组织乡勇,追剿土匪。民国24年(19
潘琳玉
潘琳玉(1838~1925年),河南省宜阳县人,出生于小康之家。他天资聪明,博闻强记。咸丰年间,曾两次参加县学考试,由于官场黑暗,名落孙山。因此他绝意功名,刻苦攻读医学名著,虔诚请教名老中医。用医术为劳苦大众服务。潘琳玉治学严谨,贯其专而求其精。在他广泛阅览大量医药书籍,探讨研究医理时,如痴如迷,终
蔡芷生
蔡芷生(1907~1994),河南省宜阳县人。民国11年(1922年)夏考入省立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英文班,学习6年。民国16年(1927年)6月间蔡芷生进入冯玉祥在开封创办的河南党政训练班,10月毕业,被国民党河南省党部派回宜阳筹备县党部。民国17年(1928年),蔡芷生考入冯玉祥举办的省训政学院第
王邦瑞
王邦瑞(1496年—1561年),字维贤,河南宜阳人。曾为兵部尚书,为官清正,人称“王尚书”。王邦瑞出身寒微,但少而有志,勤勉自励,聪慧刚直。少年时即上 书河南府,呈《条陈平盗十四事》,深受知府器重。他18岁中举人,22岁中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广德州、滁州、宾州知州,又为南京刑部员外郎、兵
赵金鉴
赵金鉴(1875~1931年),字劲修,河南省宜阳县人。两岁丧父,孤苦无依。村中设有私塾,金鉴好学,但家贫无力,常携篮剜菜拾柴,路过塾门,总被读书声所吸引,留恋墙外,倾听先生讲解。先生赵余庭见金鉴依墙之势,怜其好学,免学费,供纸笔,收其入学,并代他租种数亩薄田,得以生活有着。自此金鉴节衣缩食,刻苦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