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
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许昌市 > 禹州市主页
〖禹州市简介〗
英文名称:Yuzhou city汉语拼音:yǔ zhōu shì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南缘的中心城市。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颍河自西至东横贯全境。紧邻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郑石高速、永登高速公路交汇于此,禹登铁路、禹郸铁路、平禹铁路贯穿全境。距省会郑州70公里、新郑国际机场39公里。全市总面积1461平方千米,人口121万。城市规划区面积7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0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38万。禹州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民族之根,被誉为华夏第一都,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发挥产业优势,禹州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2008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中名列第68位,全国中小城市100强第78位。禹州市行政代码:411081,邮政编码:461670,电话区号:0374,车牌编号:豫K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南省园林城市 全国中小城市100强 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全国首批建设创新型国家百强县市 第二届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城市首批国家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城市禹州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民族之根。禹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洪荒初开,人类祖先便在这里繁衍生息。早在新、旧石器时代,就闪耀着华夏文明之光,为华夏文明的中心。早在原始社会末期,这里就是黄帝部落活动的中心 区域之一。后来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居住在今禹州市西北部和北部山区的具茨山。史书记载:“帝启之岁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宴诸侯于钧台,诸侯从”(《竹书记年》)。颍河上游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禹州自古称华夏第一都,大禹治水的政事在禹州广为传颂,禹州也因大禹治水、禹让位于启而得名,北京世纪坛铜柱历史纪年即禹州为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都之地。大禹因治水有功曾在此受封“夏伯”。禹子启继位后,于钧台大宴天下诸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从此,华夏五千年文明从这片热土开始。自夏始,经商、西周、春秋战国,曾三次为夏韩古都;秦以降,至顺治十八年(1661年)历时两千多年,均为京畿重地或一方一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汉为颍川郡,晋唐为阳翟,宋元明为钧州,清顺治年为禹州。华夏古都 中国大禹文化之乡禹州市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遗迹上古时期,禹州属于应龙氏部落领地。发祥于黄帝,昌明于大禹,传承于夏启。于中华5000年文明史同步。禹州境内北部的具茨山脉、西部的大鸿寨山脉,是以黄帝为首的有熊氏部落以及与黄帝有亲缘关系的方嫘氏部落、大鸿氏部落、风后氏部落的重要活动区域。黄帝的姻亲——方嫘氏部落领地,在禹州西部方山(今方山镇)。重要军事力量——大鸿部落,在城西大鸿寨山区(今鸠山大鸿寨风景区)。协助黄帝战蚩尤的重要军事首领——风后氏部落,在城北无梁一带(今无梁镇)。禹州市城区有“迎风阁”,以迎风阁为中心,南北东西辐射四条街,分别叫迎上街, 迎下街,迎东街,迎西街。建“迎风阁”的本意,一说是因为风后辅佐黄帝有功,封其食邑于此,特建阁以纪念;一说是“迎送风后”之意。距城12公里的古城寺,古为氏城,雍梁城,本是轩辕黄帝命雍父做杵、臼之处,后来成为雍父的封地。《庄子·有宥篇》说,黄帝十九年,“闻广成子在于崆峒之上,故往见之 ”,求问“修德习武”、驾驭诸部落的“至道”,据传广成子是上古时期非常有头脑的“哲人”,居于今禹州城西北20公里的崆峒山上。该山东西走向,长 1.5公里,宽1公里,岗岭交错,古木叠翠,山水相宜。因此,黄帝暮年,带了元妃嫘祖娘娘,在浅井乡散驾村辞别群臣,散驾登山,再访成子,退隐逍遥观。至今这里还留有黄帝“问道处”、“得道庵”,“广成子庙”和黄帝暮年与广成子在此修道的“大仙观”。黄帝之后的诸多帝王,如颛顼、帝喾、尧、舜等领地均在禹州。其中大禹在禹州活动最频繁,最长久,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为夏伯,把他的领地虞邑赐予大禹,改名夏邑。夏邑便是今日之禹州。在城南三峰山左边建有夏亭城。帝舜故世后,大禹即天子位,国号夏。史家言:尧舜传贤,禹传子。从此以后,禹州成为中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的国都。夏邑(禹州)作为大禹的封国,大禹治水的基地,留下很多关于大禹活动的遗迹。据史籍记载:禹安民治室,居靡山伐木为邑。这便是大禹即位后建造的宫室。靡山今称梅山岗,位于范坡乡境内。禹之子启继位后,在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史称夏朝,因此禹州素有“华夏第一都”之誉。至今留存有夏禹和启召集群臣的古钧台,治水遗迹禹王锁鲛井,禹母石,启母石等历史遗迹。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禹州瓦店遗址作为夏代的都城级王城遗址、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要发现之一,为禹州是夏朝都城提供了直接的历史证据。 尧舜时期,禹州称夏,是夏部族聚居与活动的中心。大禹为夏部族首领, 是黄帝的玄孙。禹总结了他父亲治水的经验教训,改用开 挖疏导为主,居外十三年,终于使洪水东注,治水成功,被封于夏(今禹州市),史称“夏禹国”。禹被称为“夏伯”,即分封方国国君。癸西四十八载(约公元前2208年 ),舜崩于苍梧(今云南省宁远),天下诸侯不服舜之子而拥戴禹。于是,禹在夏邑(今禹州市)即天子位,并用自己的封号“夏”为天下之号,称“夏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中原地区诸夏民族为主体,容纳吸收周边夷夏各部族共同创立的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它“咸有九州”,“协和万邦”,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的第一朝代,被称为“华夏第一国”。大禹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帝王,后人称之为伯禹、夏禹、神禹。禹州就是因为大禹初封于此,故称“大禹之州”。后因夏王朝创立并建都于此,又称“夏都”或“华夏第一都。”禹在夏都(今禹州市)执政八年,号令全国实行统一的夏时制,俗称“夏历”,也叫“农历”。并且定车制,立贡法,建学校,作夏乐,提倡养老,令行薄葬,实行“五音听治”。加上其它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将一个新生的夏朝治理得井井有条,殷盛富庶,“公家有三十年之积,私家有九载之贮”。约公元前2198年,禹百岁,巡狩江南,死于会稽,就地埋葬。其子夏启“ 大飨诸侯于钧台”,四方诸侯都拥护夏启继禹之位,是所谓“父传子,家天下”的开始。启在位十年,传给其子太康,太康在位二十九年(有记四年),传 给其弟仲康。仲康名义上在位十三年,传统给其子相。相在位二十八年,被寒浞逼杀。夏朝从此中断四十年。直到相的遗腹子少康长大后,居于纶邑(今禹州西北16公里康城),招集夏遗民,联络夏旧臣,经过十年准备,终于在不惑之年消灭了寒浞势力,“整威仪东南行,求阳翟(今禹州)夏王之故都”,“坐钧台而朝诸侯”恢复夏朝基业,史称“少康中兴”。此后,夏朝又传十一主,至夏桀,共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累计维系了四百七十一年。夏启会诸侯于城北诸侯山(无梁镇北),大飨诸侯于钧台(梁北镇杜岗寺村)。从大禹时代起便出现了较完整的行政区划和赋税条律。禹州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活动中心。国家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夏朝第三帝名相,被大臣寒浞逼杀,致使夏统治中断40年。少康中兴,改都纶邑(今禹州顺店镇康城村)。最后一帝桀,将商部落首领汤囚禁于钧台(在梁北镇杜岗寺村)。据“中国监狱史”记载:中国第一座监狱即钧台。商灭夏后,禹州做为首都的地位开始变迁。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韩景侯将韩国国都自平阳迁至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国攻灭郑国,遂将国都迁新郑。仅五年,即公元前370年,韩懿侯便将国都城重又迁回阳翟。此后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二千余年,禹州称阳翟不变。所以,许多 文献史籍在记述历史事件及地地域时,习惯将上古时期尚无阳翟名称的夏、夏邑、历地、栎邑等统称为“阳翟”。钧瓷之都 中国陶瓷文化之乡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而禹州则是中国瓷器的重要发祥地,是著名的“中国陶瓷文化之乡”。其陶艺制作已有1700多年历史,而钧瓷又以其贵、神、奇、妙四大特点堪称瓷中极品,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 钧瓷,以其色彩艳丽、艺术风格独特闻名中外,久享盛誉。在国外,钧瓷被称为“中国宝瓷”,是难得的艺术珍品。钧瓷不但在色彩上鹤立它瓷之上,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独辟蹊径,自成体系。钧瓷的名贵在于其独特的窑变釉色,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即 “ 钧瓷无双 ” ,且釉透,釉活,胎质精纯,坚实细腻。叩之声圆润悦耳,清脆动听;观之形端庄优美,古朴典雅,它的釉变色五彩缤纷,璀璨夺目,浑然天成,构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如寒鸦归林,夕阳残照,高山云雾,峡谷飞瀑,伯牙抚琴等等。这些釉变画,千变万化,意味无穷,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 “ 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 ”“ 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 ”“ 峡谷飞瀑菟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 ” 等来形容钧瓷窑变之妙,民间有 “ 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 ” 、 “ 黄金有价钧无价 ” ,国外更有 “ 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 ” 、 “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 之说。 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钧瓷,自古就有 “ 黄金有价钧无价 ” 的尊贵名声,唐玄宗曾立令 “ 钧不随葬 ” ;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 “ 神钧宝瓷 ” ,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近年来,钧瓷经常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和各国元首,世界各地收藏大家也将其作为珍品竞相收藏。特别是祥瑞瓶、乾坤瓶、华夏瓶,在2003年、2004年,200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分别被指定为唯一国礼赠送给各国政要;2006、2007年钧瓷又作为唯一国礼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赠送给领导人;2008年钧瓷先后被作为中日友好纪念国礼赠送给日本政要、钧瓷作品“四海升平”被联合国总部永久收藏。钧瓷盛名更是蜚声海内外。2003年,禹州市神垕镇等地被国家批准为钧瓷原产地,受到保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陶瓷窑遗址类禹州独占一半,其中禹州钧官窑遗址博物馆在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同时也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进入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禹州钧瓷烧制工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2年起,禹州市每年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陶瓷工艺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中国钧瓷文化节活动,以弘扬和提升禹州钧瓷这一中华瑰宝的深厚魅力。2008年禹州又因钧瓷文化而被列入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禹州市神垕的古街、古树、古民居,古玩、古瓷、古钧窑,为神垕古镇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古朴斑驳的十里老街,刻满岁月痕迹的幽深古民居,上千个高耸的烟囱,必将带你进入神垕的一世繁荣和千年的回忆。琳琅满目的古玩市场将带给你刺激和意想不到的惊喜。“神垕古镇”之名历史上曾被四次皇封。因至今仍盛产各种陶瓷,“神垕古镇”被誉为全国唯一“活着的古镇”。中华药城 全国中医药材之都禹州地理气候优越,盛产动、植、矿物药材1084种,蕴藏量12万吨。唐朝药王孙思邈曾长期游居禹州,行医采药、著书立说,孙思邈去世后,禹州人民在西关购地建“药王阁”永久纪念。故有“药不经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之说。禹州的中药文化自此开始繁荣。 宋仁宗年间,阳翟古城寺以东盛产白芷、南星、菊花、薏米等药材,时任河南主薄的著名诗人梅尧臣游览禹州,正值春和景明,翅花盛开之际,不禁诗兴大发,遂作诗一首:“云外阳翟山,实与嵩少接,山中采药人,能自辨苗叶,当须刨其根,以道素所惬”。元世祖至元一年(1264年),禹州已成为药材汇集之区,填满街市,犹如粪土,故农家深山大壑采药者往来不绝。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曾诏令全国药商来禹集结,每年春、秋、冬三个会期。“内而全国22省、外越西洋、南洋、东极高丽、北际库伦,皆每车节转而至,真可谓无街不药行,处处闻药香”。长期的药材交易,逐渐产生了以经营类别或区域性质划分的药行帮、药棚帮、甘草帮、党参帮、江西帮、山西帮、陕西帮、祁州帮、商城帮、亳州帮、金陵帮等18个帮会组织,继而形成禹州独特的中药文化。商帮建设了各自的会馆,其中规模最大的为怀帮会馆,也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药商会馆。成为中国禹州药会历史上的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被称为“中华药城”。明代周定王朱橚到禹州考察采集标本,于1406年撰写的《救荒本草》共列可救荒植物414种。著有《普济方》168卷,收载医方61709个,为历代医方之最,在剧毒药材处理上,采取吸附分离技术等都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清代禹州的“保光清凉散”、“九天阿胶”相继问世,行销全国,颇享盛誉。继之开业的名店药堂赵隆太,加工炮制的“九蒸九制大熟地”于宣统三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参展。禹州的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明嘉靖年间,已种植名贵地道药材45种,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已列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解放后,中药材生产有较大发展,1969年全市出现200多个药材种植村。1985年3月中药材交流大会重新恢复,推动了中药材种植业发展。而禹州中药材炮制工艺、禹州药交会也因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禹州中药加工炮制始于明朝,清朝趋于规范。饮片加工及炮制因药制宜,技艺独特,制作精细,在国内久享盛誉,有“药进禹州倍生香”之说。在加工、炮制过程中,其“浸、泡、煅、煨、炒、炙、蒸、煮”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有的饮片加工后,细如丝、吹能飞,片片均匀,厚薄适宜。在炮制方法上以精益求精而久负盛名。进入新时期以来,禹州中药材产业发展更加迅速。成为全国17家标准化、规范化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也是河南唯一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年交易额居全国第三位。在中药材贸易中的影响力愈加增强,被批准为“全国中药饮片配送中心”。同时标准化的中药材生产规模也进一步扩大,通过国家GAP认证的药材基地数量逐年增加。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豫西丹参4种道地药材取得国家原产地域地理标志保护,在全国名列前茅。 “药不经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一年一度的中国·禹州药王孙思邈国际医药文化节暨中医药交易大会不仅为禹州带来了交易收入,而且又把禹州与全国联系得更加紧密。颍川古郡 姓氏望出名门祖庭上古时期禹州就是华夏文明发祥地,而后来在历史上禹州有颍川之名,颍川郡为秦王嬴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长期为中国除都城以外最大的郡。也因其历史而成为中国众多姓氏的发源地和兴旺之地。 ■方姓——— 禹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一九九七年,经过有关姓氏专家的考察论证,确定河南禹州方山镇的方山为方姓鼻祖方雷公的封地,海内外方氏的发源地。■陈姓———公元前672年妫满的第12代孙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后来他的10世孙田和建立了田氏齐国。战国末年,齐被秦灭。齐王的长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轸逃至颍川(今河南禹州一带),恢复陈姓。从此陈氏一门在中原瓜瓞连绵,生生不息,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雷姓———雷姓源出自方雷氏,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方雷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相传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河南省中北部一带,今河南省禹州市方山),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名为氏,为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氏,一支姓雷氏。■邝姓———邝姓源出自方姓,为南宗方谆之后,御赐改为邝氏。而方姓在记载中源出今河南禹州方山镇。■赖氏———他们的古老源流,在《姓氏考略》一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风俗通》曰,春秋时有赖国,其后以国为氏,望出颍川、南康、河南。” 春秋时代赖国所在的位置,大致不离现在的河南省境内,因此正如《姓氏考略》一书所说,最早的赖姓家族,是出现于河南的颍川一带。换言之,赖氏长久以来虽然是称盛于南方各地,但他们的祖先,却统统都是来自中原地区的河南。追本溯源,全都是最足以自傲的炎黄子孙。 ■韩氏———以“颍川”为堂号,虽迁居异乡,仍以是颍川人为荣。 ■陆姓———陆姓的郡望主要有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230年)置郡,治所在阳翟(今禹州)。相当于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这支陆氏是吴郡陆氏的分支,开基始祖为东汉颍川太守陆闳。 ■钟姓———钟源居颍川,在现在的河南省境内。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楚国有钟仪,钟建,钟子期,与伯牙为友,项羽的部将有钟离昧,钟离昧子接,单姓钟氏,居于颍川。钟离复姓望族居会稽(今江苏省南部及浙江省西部一带)、颍川(今河南省禹州一带地区)。同为“颍川堂”。广东兴宁的资料的客家人中颍川堂的人是最多的。 ■郭氏———因为“裔孙从颍川”,郭氏之后代离开祖籍地阳曲而迁往颍川。虢叔为郭氏始祖,序是虢叔的裔孙,序做为虢叔后裔的代表者,是经周王朝正式承认的,从序开始号为郭分,成为虢转为郭的第一代人。颍川,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河南颍川郭氏是后汉大司农郭全的后裔,是山西阳曲郭氏的分支。 ■赖氏———颍川郡的此支赖氏,其开基始祖为叔颖。■庾姓———在两汉时代形成了颍川(今河南禹州)和新野两大郡望,而颍川庾姓最繁盛是当今庚姓中最大支派。■乌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少昊氏以乌命官,有乌鸟氏,他的后人去鸟字姓乌,称乌氏。望族出于颍川、汝南、鄱阳。■繁姓———望居颍川郡(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带)。历史名人繁钦为汉末文学家。字休伯,颍川(今河南省禹州)人。■拓跋姓——郡望 颍川郡:秦灭韩,以所得韩地置颍川郡,在今河南省中部,治阳翟(今河南禹州)。■应姓———《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应氏望出汝南、颍川郡。《姓氏考略》中记载:望出汝南、颍川。■赵姓———赵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以下几个: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平原郡、汉阳郡、天水郡等。 ■赣姓———史籍《郡望百家姓》上记载:“干姓望出颍川郡”。史籍《姓氏考略》上也记载:“干氏望出荥阳、颍川。”■臧姓———秦至西汉间,臧姓逐渐播到河北、河南、甘肃等北方省份,并且在今河南禹州、甘肃天水一带形成望族,至东汉初,臧宫功封列侯,子孙袭爵,极大的壮大了臧姓颍川郡望(治今河南禹州)。■殷姓———其中一支殷姓,也是发源于河南境内。这是根据汉代史游所著《急就篇》姓字注所说的“殷水在颍川(今河南禹州),居之者以为氏。”这批“以地命氏”的殷姓人士,使后世殷氏的阵容,坚强庞大不少。■路姓———魏晋南北朝时期,路姓繁衍兴盛,尤其在今河南省境,路姓就出现了五个郡望:即襄城郡、陈留郡、河南郡、内黄县、颍川郡。表明在今河南之襄城、开封、洛阳、内黄、禹州一带路姓人枝繁叶茂,风光显赫。■处姓———处姓郡望堂号: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颍川郡:始设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之所以名为颍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颍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2017年10月2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禹州市为2017年国家园林城市。
〖禹州市特产〗
银梅口乐
银梅是选用优质金银花、乌梅、蜂蜜、米醋等原料,运用现代发酵工艺、科学提炼、精制加工而成的发酵型饮料。银梅主要采用天然原料,其配方合理,气味芬芳、清爽可口、酸甜适中,药香含蓄而沉稳。
禹州十三碗
禹州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禹州十三碗”饮食文化。相传大明皇帝嘉靖曾巡视禹州,为体察民俗民风,召乡下名厨为其操办地方特色菜肴,乡厨急中生智,将民间操办喜事的地方特色菜“十三碗”精心调制,献于圣上,嘉靖皇帝品后大为赞赏,赐名水席
禹州焖子
焖子是禹州常见的一款风味小吃。制作“焖子”,是把当地特产的禹州粉条和红薯粉芡、蛋清、水加以葱花、姜末、料酒、小磨香油、精盐等调味料调和均匀,堆成圆盘状放入蒸笼,大火焖蒸而成,因此而得名“焖子”。禹州焖子的食法多种多样,可与多种食材搭配。常见的是香煎、焖
灵寿纯手工红薯粉条
灵寿县农乐红薯种植合作社以灵寿丘陵地区盛产的优质红薯为原料,采用老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学理念,精制而成的“青铜岭”牌纯红薯粉条,保留了红薯的全部营养成分,不加明矾等添加剂,光泽鲜明、柔韧光滑、耐煮不烂、爽口筋道、口感香甜。红薯富含淀粉、钾、铁、蛋白质、维生素、胡萝卜素、氨基酸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
〖禹州市景点〗
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
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钧官窑路492号,是集遗址保护、文物陈列、技术研发、学术交流、钧瓷制作、宣传教育为一体的遗址类钧瓷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占地4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展厅面积4980平方米,馆内由主体展馆、宋钧官窑遗址展示馆和钧瓷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三部分组成。别
许昌市禹州大鸿寨景区
大鸿寨景区,又名卧佛山,位于许昌市禹州市鸠山镇后地村,因黄帝重臣大鸿氏在此筑寨安民而得名,素有“莲城屋脊”、禹州“众山之祖”之称。景区面积30平方公里,以涌泉河流为界,自然分成南北两大区域,区内集自然山、水、洞、林为一体,驻足山巅,俯视近视,万壑纵横,群山拱围,峰峦叠翠,气象万千,其优美而丰富的自然
神垕古镇
神垕古镇位于中国钧瓷之都河南省禹州市的西南部,因中国五大名瓷的钧瓷而繁荣驰名。神垕古镇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灵泉寺、花戏楼、祖师庙、邓禹寨、钧窑遗址等不胜枚举,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神后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先后被评为“中国钧瓷之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别名:禹州市神
许昌灞陵桥景区
灞陵桥原名八里桥,在许昌市城西4公里的清泥河上,相传为三国名将关羽辞曹挑袍处,灞陵桥从此名扬。原桥高于水面3米余,为三孔青石桥。桥面宽能并行两车,桥长90米,两岸杨柳成行,风景宜人,桥旁有《汉关帝挑袍处》石碑,为明末将领左良玉所立。别名:灞陵桥景区门票参考:30元开放时间:08:00~17:30旅游
许昌曹丞相府景区
曹丞相府位于许昌市老城中心的繁华地带,是在原来曹操大营和办公的遗址上恢复重建的,是国内目前第一个全方位展示曹魏文化的主题景区。整个曹丞相府的景点布局,将突出层层渐进、一步一景的效果。曹丞相府由府门、求贤堂、赋诗楼、议事厅等组成。除塑像、浮雕、文字、故事之外,景点内还采用了木质烙画、脸谱、数码技术、三
曹丞相府
景点地址: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府前街门票信息:60元/人1.2米以下儿童免票;70岁以上老人凭相关证件免费,现役军人、残疾人、记者免门票。开放时间:8:00-17:30交通指南:从许昌站坐的士可直达曹丞相府比较方便 简介:“曹丞相府”是曹操处理军国大事的地方,奠定曹魏霸业的屯田
〖禹州市人物〗
庾准
庾准,字彦祖,祖籍颍川鄢陵人,吴国内史庾羲之子,征西将军庾亮之孙。门荫颍川庾氏,累迁侍中,太元十二年(387)出任豫州刺史、西中郎将,卒于任上。
庾楷
庾楷(?-402年),颍川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人。东晋外戚、将领,征西将军庾亮之孙,会稽太守庾羲之子。凭借门荫入仕,授侍中,出任豫州刺史。隆安初年,进号左将军,依附于会稽王司马道子。失去四郡后,参加王恭之乱。兵败投靠桓玄,担任武昌太守,暗中勾结执政司马元显。元兴元年(402年),桓玄击败司马元显,
庾羲
庾羲,庾亮子,颍川鄢陵人。少有时誉,初为吴国内史。时穆帝颇爱文义,羲至郡献诗,颇存讽谏。因上表曰:“陛下以圣明之德,方隆唐虞之化,而事役殷旷,百姓凋残。以数州之资,经瞻四海之务,其为劳弊,岂可具言!昔汉文居隆盛之世,躬自俭约,断狱四百,殆致刑厝。贾谊叹息,犹有积薪之言。以古况今,所以益其忧惧。陛下明
庾恒
庾恒,字敬则,颍川鄢陵人,中领军庾龢之子,征西将军庾亮之孙。累任振武将军、吴兴太守,在任期间攀附于权臣会稽王司马道子,迁尚书仆射,赠光禄大夫。
庾龢
庾龢(316-?),字道季,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县)人。东晋大臣,太尉庾亮之子。勤奋好学,善写文章,风情率悟,以文谈致称于时。历任丹阳尹,表除重役六十余事,妻子谢僧要为谢尚长女。累迁中领军,卒于官。轶事典故咸康六年,叔父庾翼将迁襄阳,庾龢(hé)时年十五,以书谏曰:“王承进据襄阳,耀威荆楚,且田且戍
庾文君
庾文君(297-328年),颍川郡鄢陵县(今河南省鄢陵县)人。东晋明帝司马绍的皇后,左将军庾琛的女儿,太尉庾亮、司空庾冰的妹妹,车骑将军庾翼的姐姐。庾文君性情仁和,姿容淑美。琅琊王司马睿晋元帝听说,聘为世子司马绍正妃,先后生下晋成帝司马衍、晋康帝司马岳。晋明帝即位后,册立为皇后。太宁三年(325年)
庾琛
庾琛(?~约313年~317年间),字子美,颍川郡鄢陵县(今河南鄢陵县)人。晋朝大臣,明穆皇后庾文君、中书令庾亮的父亲。晋怀帝永嘉初(307年~311年),拜建威将军。过江后,为会稽太守,征为丞相(当时晋朝宗室右丞相司马睿镇守南方)军谘祭酒(开府高级参谋官职)。卒于官,后来因为是皇后的父亲而追赠左将
庾道怜
庾道怜(?-366年7月5日),颍川郡鄢陵县(今河南省鄢陵县)人,司空庾冰之女,太尉庾亮侄女、明穆皇后庾文君侄女,晋废帝司马奕皇后。庾道怜出身世代公卿的士族颍川庾氏,初为东海王妃,东海王司马奕践祚立为皇后,次年,即太和元年(366年),薨逝,谥号孝皇后。孝皇后之夫司马奕为权臣桓温废黜为海西公,孝皇后
庾冰
庾冰(296~344年),字季坚,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东晋大臣、外戚,丞相军谘祭酒庾琛之子、征西将军庾亮之弟。初为王导司徒府长史,迁吴国内史,平定苏峻之乱,拜丞相王导死后,拜中书监、扬州刺史,内朝掌权,进号左将军,促成晋成帝传位于弟弟晋康帝,以巩固庾氏势力。晋康帝即位,拜车骑将军,出镇江州刺史
尹宙
尹宙,字周南,河南鄢陵人。博通经传,官至豫州(治在今安徽亳县)从事。尹宙是东平相的玄孙,会稽太守的曾孙,富波侯相的孙子,守长社令的长子。尹宙历任郡主簿、督邮、五官椽、功曹、守昆阳令、州辟从事等官职。官场生涯中,尹宙始终不以官职的显赫卑微为荣辱,以一颗平常之心,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汉灵帝熹平六年(
王焰
王焰同志生平(1917-2000)为党的事业奋斗了63个春秋,受人崇敬、享有声望的解放军报社原顾问、正军职离休干部王焰同志,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于2000年8月5日18时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不幸逝世,享年84岁。王焰同志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政治
刘永治
刘永治,男,汉族,1944年11月27日(农历)生,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彭店乡洼刘村人。196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8月参加工作,中共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函授毕业,中央党校大学学历,上将军衔。1960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0年8月至1963年12月任陆军第四十六军第一三三师三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