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召庙辽石窟寺

后召庙辽石窟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石窟开凿在谷内南向的陡壁上,窟前有大殿,面阔7间,进深3间。窟分中、南、北三窟,均较完整。中窟正中为释迦佛涅槃像,俗称卧佛,佛像两侧有菩萨及弟子像,作痛哭流涕状,形象逼真,惜已残损。南窟刻有释迦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及力士像。北窟分南北两小室,北小室雕像同于南窟,南小室的佛像两下侧方,刻有契丹装束的供养人浮雕像,其旁浮雕力士像一对,面目狰狞,脚着长靴,颇有地方特色,谷口两侧岩壁上,亦各刻有力士浮雕像一尊,造型浑厚粗犷,石窟门外上端刻有“真寂之寺”门额,应是辽代寺名。
召庙跨灵岩山分别建成前召和后召,石窟群则位于后召。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当年的石窟部分以及清朝时续建的七间唇殿保存十分完好。大殿的东侧,穿凿于东北、西南走向的石崖上,面向东南,这个特征正好与契丹民族的“朝日”风习相符, 站在石窟外边,仰望钦达慕尼峰,只见山峰高峻挺拔,陡峭秀丽,如果想从东侧登顶,只有一条路可走,它就是阎王道,阎王道是经长年雨水冲涮而形成的沟槽,沟槽十分险峻,崎岖难行,因而称之为阎王道。据说,阎王道上登山头,一年到尾不用愁,站在庙前,只见门楣上楷体阴刻的“真寂之寺”四个大字清晰可见,与召庙相对的陡峭山峰的半腰处,亦有“真寂之寺”四个红色大字,这几个字,于1998年由匠人刻在了石壁上。
要进入石窟,得先穿过沿石窟门接建的藏传佛教寺院,就是现在的“召庙”,因二者已连成了一体,故统称之为召庙石窟寺,召庙实际上就是善福寺,它是清朝初年建成的,据史料记载,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名札木杨史达巴的葛根-从青海的塔尔寺来到了灵岩山,他见该地山灵地吉,尤其是辽人开凿的石窟,古老而又神秘,于是,葛根-便住了下来,并筹划建寺奉佛。一天午夜,只见石窟内卧佛头顶有一束白光闪射出来,穿透山石,在山顶桃石之上向四面八方散去,这样,更坚定了葛根-建寺奉佛的决心,于是,他遂与巴林札萨克说,灵岩山及附近诸山与山西五台山同为佛山,应该建寺奉佛,以保风调雨顺,百姓富贵平安。
所属地区
巴林左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赤峰市北部,地理坐标为东径118°44′-119°48′,北纬43°36′-48°48′。东与阿鲁科尔沁旗为邻,西、南两面与巴林右旗接壤,北与西乌珠穆沁旗交界。东西最宽65千米,南北最长122千米,总面积6644平方千米,总人口35万人(2004年)。旗人民政府驻林东镇,邮编:025450。代码:150422。区号:0476。拼音:Balinzuo Qi。旗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略呈南北走向。平均海拔600米左右,最高海拔1735.7米,最低海拔394米。山地占64%,丘陵占16%,川地占20%。年平均气温3-6℃。极端最高气温40.2℃,...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