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
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镇江市 > 京口区人物

京口区人物

黄亚兰
黄亚兰(1903~1987年)女,镇江人。18岁嫁给著名世界语活动家符恼武为妻。29岁时其夫去世,黄亚兰独立抚养7个子女。沦陷期间,黄亚兰带着子女躲避敌人破孩,赖以为生的商铺因而倒闭。民族灾难使黄亚兰觉醒,支持、掩护两个儿子在镇江城区从事秘密抗日活动。解放战争时,她积极支持6个子女参加革命。1951
何默
何默(1911~1987年),原名何帮冕,镇江人,为本邑教育工作者。1927年秋,何默考入江苏省镇江中学读初中,后因与一杨姓女生同演田汉所著话剧《南归》,而被学校勒令转学。1930年秋,考入江苏省立南京中学(后迁镇江,即今镇江中学)高中师范科就读,并加入“南钟刚社”。1933年,演出洪深所著话剧《五
谢逸智
谢逸智(1908~1986年),台湾省彰化县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眼科名医。1926年,在台中第一中学高中毕业后到上海求学。1930年,毕业于上海东南大学医学系,又东渡日本。1932年,于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眼科专业毕业。学成归国,先后在厦门、南京、镇江等地开业行医,1951年8月,任镇江市第二人民
稽直
稽直(1901~1983年)。镇江人。少时毕业于五条街小学。青年时代.就读于扬州美汉中学。回镇后任商业学校英文教员,后又考入南方大学肄业。1921年,在镇江创办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镇江周报》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转为共产党员,时为镇江第一共产党员。后到上海。与恽代英、任弼时等办工人
杨文淑
杨文淑(1907~1983年)女,镇江人,嫁民族资本家于姓为媳。在旧社会谨守封建礼教,深居简出。解放后,在市妇联的领导和鼓励下,学习政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抗美援朝时,她捐献金银首饰,购买飞机大炮。“五反”运动时,鼓励并支持其夫遵守国家法令,成为守法户。1933年,她将1175平方米居住面积的7幢楼
夏遹声
夏遹声(1907~1982年),原名福宝,又字力生,镇江人。自幼爱好美术。193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艺术教育系,后执教于南通中学,授美术、工艺课。与进步戏剧工作者赵明彝、颐而已、舒绣文等相交往。著名演员赵丹是他的学生,两人并成终身知友,1937年,夏遹声回镇江,受聘于京江中学。抗日战争时期,
陈直
陈直(1901~1980年),字进臣,晚号弄瓦翁,镇江人。童年时受父兄熏陶,攻读秦汉史籍,后到扬州碑刻店当学徒。1925年,写成《史汉问答》,以后又陆继刊行《楚辞大义述》、《晋木简考略》、《汉封泥考略》、《摩庐金石录》等著作,并参加丁福保《古钱大辞典》的编写工作。抗日战争时期,竭力搜求、研究古文物,
李友芳
李友芳(1903~1979年),浙江镇海人,出生于镇江。其父李皋宇,在镇经商多年,于1925年从朱兆怀手中购得恒顺酱醋厂的店底生财,锐意经营,创立“金山牌”名醋。李友芳自幼就读于润商学校。15岁在镇江中国银行当练习生。后在镇江、十二圩、泰州、南通等地经营面粉厂。抗日战争胜利后,经李氏家族推派来镇江主
江源岷
江源岷(1902~1979年),宜兴人。中央大学教育系毕业,后任省立镇江图书馆编纂。解放初,任镇江图书馆副馆长。1956年任馆长。是年,上级指示市馆筹建丹阳、丹徒两个分馆,他精心规划,如期完成任务。江源岷担任过镇江市人民代表、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市民盟宣传部副部长。1957年,
胡果
胡果(1919~1979年),原名胡国梁,祖籍南京。1925年随父移居镇江。1931年夏,进镇江中学。1935年初,入南京中学。“一二九”运动爆发,胡果积极发动本班同学参加-、-及--,受学校书面警告。1944年10月,胡果在重庆与中共政协三人小组的青委负责人张黎群取得联系。从此,利用记者的合法身份
陈邦贤
陈邦贤(1890~1976年),字冶愚,镇江人。幼年攻读四书、经史,以勤学见称。后以家贫辍学,投师专习中医。受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学东渐之影响,入丁福保于沪创立的中日医学校攻读,为丁赏识。结业后,留校协助编写医学书籍。此后遂编成《中国医学史》。中年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历任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省立镇
杨公崖
杨公崖(1891~1974年),名大培,字植之,号公崖。回族,镇江人。少年时在成志学堂求学。1913年,在镇江政法学堂攻读法律。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恽代英曾两次来镇宣传革命,杨均参加了接待工作。年底,杨和陈斯白等成立了第一个中国国民党小组(对外称“三五同志会”),同时,和嵇直、陈斯白,李公朴
尹石公
尹石公(1888~1971年),名文,字炎武,号石公,又号硕公、蒜山。镇江人,自幼生长扬州。20年代初,担任北京农业学堂教员。1926年,出任辅仁大学国文系主任,同时又兼中法大学教授。1935年,改任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1936年回镇江,任《江苏通志》稿件整理处编纂。抗日战争中,任贵阳师范学院教授。
金运贵
金运贵(1907~1970年),女,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扬剧“金调”创始人。原名刘秀卿,又名王继芬,曾用艺名新喜贞。湖北黄陂人,随父居住上海,自幼从艺,初学京剧,后改扬剧。19岁登台演出。初演丑角,后改演小生。曾自编自演过《后母恨》《庾娘传》、《血泪鸳鸯》等30余出戏。 1952年,参加镇江市金星扬
严惠宇
严惠宇(1895~1968年)。名敦和,字惠宇,号箑斋,后以字行,镇江人。幼年读私塾,颖超敏捷,后到扬州钱庄学徒。满师后在镇江交通银行任职,旋转上海金城银行。严惠宇有志实业救国,在前辈徐静仁支持下,被聘为溥益纱厂经理。严惠宇与冷遹、陆小波通力合作,在镇江创办“四益”农场,即均益蚕种制造场(在高资)、
张斯麐
张斯麐(1885~1967年),字仲书,镇江市人。为光绪末年至民国初镇江绅商界知名人士张金门之次子。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斯麐留学日本横滨振武学校,得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先后任第六旅旅长、第三师参谋长、第五混成旅旅长,被孙中山授予陆军中将军街。出任过长清、涡阳、凤阳、永泰、晋
李西侯
李西侯(1895~1967年),原名李晋猷,字西侯,镇江人。1918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20年,受聘于私立润商小学任教师。时常投稿于《新镇江》,揭露社会弊端。1923年,镇江小学校职员联合会成立,被推选为理事。共产党员恽代英来镇,在第六中学发表演讲,激发了李西侯的爱国热情,遂经恽代英
夏佩白
夏佩白(1887~1959年),镇江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秋,考入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数理科。投师柳诒徵,两人成为忘年交。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后,任镇江第三高级小学教员,后至芜湖安徽公学任教。1930年8月,省立镇江中学聘他为教务主任。1932年秋。被聘为镇江师范教务主任。编写了《高中
吴子周
吴子周(1884~1957年),原名鹤龄,以字行,镇江人。少时,潜心经世致用之学,读赫胥黎《天演论》,深以清代国势崩颓为忧。从其伯父吴兰宾习医,勤于学习,有所成就。 宣统年间,与陈邦贤等人创立丹徒县自新中医专科学堂,开中医教育风气之先,与沪、扬等地医友合作,兴办《医学扶轮报》,又复秉承其伯父所手创之
赵醉侯
赵醉侯(1868~1945年),原名赵玉森,字瑞侯,因嗜酒豪饮,遂号“醉侯”。祖籍丹徒大港镇人,后定居镇江城内月华山下。光绪十九年(1893年),入江阴南菁书院读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到上海南洋公学教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到南京方言学堂教书。宣统二年(1910年)经马相伯介绍,入上
杨效颜
杨效颜,为镇江杨门三烈士之父。大革命时期,由恽代英介绍参加中国国民党,主张国共合作,系国民党左派人士。解放后,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镇江市第一届常委会副主任委员,后任市民政科科长。
杨华年
杨华年,1921年出生,系杨瑞年之弟。1934年毕业于八叉巷小学,后到黄山中学(今省立镇江中学前身)读书。1937年初中毕业。1939年,响应姐姐杨瑞年召唤,奔赴安徽新四军军部。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不幸被捕,关进上饶集中营,被编在六队,囚禁在上周西村。在狱中,拒绝特务威逼利诱,英勇不屈,遭
杨青年
杨青年,系杨瑞年大妹。青年时就读于镇江师范。未及毕业,和17名同学于1937年奔赴延安抗大。毕业后,分配在江苏盐阜区(五分区)任党委书记(时年21岁),一直坚持地下工作,直至牺牲。被大连烈士陵园确认为烈士。
吴寄尘
吴寄尘(1873~1935年),又名兆曾,字缙云,别号咏秋,镇江人。5岁丧父。中年始协助张謇创办南通大生纱厂。1926年张謇病逝,吴为张作墓志。1930~1933年,负责并出巨资创建绍宗国学藏书楼,将自家书室“咏秋轩”藏书送往楼中收藏。1935年,因病由沪返镇,在绍宗藏书楼休养,并思考藏书楼长久规划
叶玉森
叶玉森(1880~1933年),我国早期研究甲骨文的专家之一。字荭渔,又字红于、杏杉,别号中泠亭长、梦颉盦主,又号五风楼主,镇江人,初庄镇江九如巷,后迁德仁里5号。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叶玉森和赵伯先同案考取秀才。后自费留学日本。初入早稻田大学,后入明治大学学法律,并加入兴中会。回国后,任南京
丁闇公
丁闇公(1870~1930年),清末民初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原名丁传靖,字秀甫,号闇公,镇江人。宣统元年(1909年),在苏州参加全国举贡献考,在预考中名列江苏省第一,被推荐在北京参加礼部考试,由于考官的疏忽,意外落榜,引起京师学术界纷纷议论,考官吴昌绥亲自到丁的住处,愿承担责任,并愿奉丁为师。后
巴玉藻
巴玉藻(1892~1929年),中国早期飞机设计师之一。字蕴华,又字问华,蒙古族人,原姓克什克腾氏,为驻京口蒙古左翼镶红旗六甲人氏。光绪十八年(1892年)出生于镇江腰刀巷(一说竹竿巷)。少年时代在京口八旗中学堂学习。光绪三十三年(1909年),考入江宁江南水师学堂,学习管轮。宣统元年(1906年)
宗仰
宗仰(1865~1921年),俗名黄浩舜,别号乌目山僧,又号楞伽小隐,法号宗仰、中央。常熟梅李乡人,少年时在金山寺出家。光绪十八年(1892年),犹太富翁哈同夫人罗迦陵游金山时,一见之下对其学识十分敬佩,邀他到上海设计爱俪园。此时,结识章太炎、蔡元培等,并与他们办爱国学社、爱国女学,组织教育会。《苏
海龄
海龄(?~1842年),晚清将领。姓郭洛罗氏,满洲镶白旗人,历任总兵、副都统。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底,任京口副都统(其衙门现在是市政路军分区招待所)。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鸦片战争中,海龄奉命率旗兵、青州兵共1600人防守京口,是月十四日,璞鼎查率领英国战舰25艘,运输舰和帆船42艘
张曾
张曾(生卒年均不详),约乾隆十三年(1748年)前后在世,“京口三诗人”之一。字祖武,性淡泊未仕,布衣一生。诗笔清华,多有逸响。客居苏州,与诸名士宴于勺湖亭,每赋一涛,同席咸服其才,后游京师,馆大学士英廉家三载。然恃才傲物,酒酣辄骂座,晚年困苦以终。著有《石帆山人集》。
上一页1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