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镇人物
陈金虎
陈金虎,男,汉族,1967年12月出生,江苏句容人,研究生文化,硕士学位,1987年11月入党,1992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9月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学习;1989年9月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研究生学习,获硕士学位;1992年7月江苏省委宣传部讲师团助教、讲师;
陈恩凤
陈恩凤教授生平(1910-2008)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九三学社资深社员,我国著名土壤学家、教育家,原沈阳农学院院长陈恩凤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6月7日11时20分在沈阳逝世,享年98岁。陈恩凤教授,江苏省句容县人,1910年12月20日出生,1933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1935年至19
巫宝三
巫宝三,原名巫味苏,1905年7月28日生,江苏句容马庄桥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1925年入吴淞政治大学,1927年入南京中央大学经济系,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学习。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同年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1933年入陶孟和主持的北平社会调查所从事研究工作,
张叔良
张叔良(1892-1960),别名慕唐。原籍江苏句容,长寓苏州。《苏州明报》创办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生。青少年时在苏州读书。民国十三年(1924)2月,参加由孙痴人集股创办的《明报》,任报社总务主任兼采访政法新闻的记者。8月,江浙军阀战争起,为免战祸殃及苏城,张一麐赴沪访张群、黄炎培,共商斡
巫昌祯
巫昌祯,江苏省句容县人,1929年11月生,195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至今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现为教授。主讲过民法、婚姻法、家庭社会学等课程,以婚姻法、妇女法的教学和研究为主。参加过四次立法活动(民法、婚姻法、妇女法等)。主持或参与六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婚姻法、法学四十年、计划生育法等
骆绮兰
骆绮兰(1756-?) 字佩香,号秋亭,又号无波阁女史,句容人。30岁左右丈夫死后移居镇江。幼承家学,能诗善画,生性豪放,晚年信佛。曾作《八梦诗》,记述梦中登天、渡海、登科、从军、种田、隐居、求仙、学佛等事,以寄托自己的抱负。在寡居后,不甘埋没自己的才华,师事袁枚、王文治,并与赵翼、洪亮吉、鲍之钟、
刘正忠
刘正忠(1928~1984),句容郭庄乡黄南南陌村人。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民 兵排长、生产队队委、保管员等,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为人正派,关心爱护集体财产, 在群众中威望较高。1984年7月6日1时许,刘正忠和本村8名少年在赤山湖圩堤上放 牛,席地休息游玩。14岁的刘泽兵见自己的牛下
翁天泽
翁天泽(1956~1979),句容宝华乡人。农家出身。在学生时代,就爱听爱讲英雄故事。 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夸奖和赞扬。高中毕业后, 回家务农。为改变家乡的面貌,以他为骨干,组成青年突击队,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经 常乐于做好事,带领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加基干
倪顺兴
倪顺兴(1925~1953),句容天王镇潦塘村人。幼年家境贫寒,3~4岁时,父母双亡,由 叔父母扶养成长。1949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0月,美帝国主义悍然出 兵朝鲜,发动侵略战争。倪顺兴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二十四军七 十师二○八团通讯连任战士。尔后,进驻上甘
王里
王里(1918~1949),原名王举鼎,句容石狮乡寨里村人。1918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 庭。1933年考入栖霞乡村师范,靠助学金就读。毕业后,在大卓包家村小学任教。日军侵 占句容,王里激于民族义愤,主动与新四军一支队战地服务团宣传员陈力联系,决意弃教 从戎,1939年参加新四军,在一支队任战士、-干
俞世江
俞世江(1914~1946),又名俞小锁,句容茅西乡蔡门村人。雇农出身。家境贫寒,9岁 帮地主家放牛,干长工十几年。1939年2月加入新四军。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 日伪军在茅山地区疯狂“扫荡”,“围剿”新四军。为打击日伪反动势力,组织决定俞世江以 帮工身份作掩护,在村上搜集情报和做瓦解敌
徐明
徐明(1920~1946),原名徐增祥,浙江海宁盐官镇人。16岁到上海,进入天主堂街法 大马路(今金陵东路)一家运输报关行当学徒。1936年5月,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的群众组织华联同乐会,成为抗日救亡活动中的积极分子。1938年5月,被吸收参加中 国共产党。入党不久,他坚决要求到抗日斗争第一
徐德润
徐德润(1891~1946),句容东昌三培村人。出身农民。识字不多,种田、捕鱼、打猎、烹 饪、磨豆腐、做商贩,样样在行,性情刚强开朗,不畏-。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 党军由上海溃退,路过东昌三培。徐忧心忡忡,除照顾吃住外,还多次护送国民党军。为此, 国民党军两位营长送徐3支驳壳枪,100
王诚龙
王诚龙(1904~1945),句容二圣乡阴桥头人。青年时在句容、南京求学,受到抗日救亡 运动的影响,具有民族正义感,对日军烧杀淫掠的罪行深恶痛绝。1938年冬,陈毅率部在 王家召开地方绅士会议。王诚龙和弟王诚凤当即响应,表示愿在财力物力上支持新四军抗 日,送给新四军步枪20支,驳壳枪3支,机关枪1挺
吴桂林
吴桂林(1924~1945),句容东昌乡桥东人。出身农民。1939年3月参加句容县东北区 民众抗敌自卫团,后改编为新四军新三团。1940年2月,部队奉命转移到丹、金、武地区, 打击日伪清乡活动。1941年春,新三团与长滆人民抗敌自卫团合编为新四军第六师十六 旅四十七团,吴由班长升为排长。1943年2
卫鸿宾
卫鸿宾(1917~1944),句容行香上王庄人。出身农民。青年时期,意志坚强,不畏权贵。1937年日军入侵,卫鸿宾目睹日军烧杀暴行,悲恨交集。他积极参加地方抗日活动,配合 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发动群众参加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动员青年参军支前,征粮收税, 转运物资,支援抗战。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妞妞
王妞妞(1920~1943),女,乳名留留,学名王温玉,句容磨盘乡白杨村人。1930年随父 在常州卜弋桥读书,1937年冬,回白杨村。1938年4月24日,侵华日军包围白杨村,抓去 70多人,一齐押到马场杀害。妞妞的父亲也被抓去绑在树上,被敌人用刺刀挖去双眼后杀 害。目睹亲人和乡亲们残遭杀害,妞妞悲
蒋元煦
蒋元煦(1894~1942),又名赵光华,句容行香乡蒋庄村人。1914年从栖霞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在上海、汤山、句容县城、东昌、行香等地教书。 1937年,日军侵华,县境沦陷。蒋元煦与同事相约去四川,因途中走散,复返家乡。1938年,在樊绪经、樊玉琳等教育界人士抗日救国的影响下,毅然投身革命,改名赵光
许维新
许维新(1902~1941),句容磨盘乡人。幼年家贫,过继给白杨村许仁峰为子,在养父身边攻读“四书五经”达六七年。1931年春,以“帮会”名义,联络组织起10多人枪的小队伍,在茅山四周活动。他敢于伸张正义,地方反动势力恨之入骨,诬蔑其为“土匪头子”。1934年间,金坛县一家蚕茧行被劫,许受栽赃被送到
包建华
包建华(1912~?),原名包凤翔,句容白兔镇包巷村人。抗战初期参加新四军地方工作,1942年2~9月任丹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辖2、3区)。10月到次年5月,任镇丹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在日伪军“清乡”、“扫荡”时,茅山地委根据反“清乡”、反“围剿”斗争需要,决定包建华留在茅山,兼任县委敌工委员会副
巫孔玺
巫孔玺(1909~1952),句容白兔胜潭人。句容县中毕业,在包巷村当过教师。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事新四军地方工作,任本村治安保卫队队副,协同王丰庆、曾昭墟组织句容一区抗敌救国自卫队兼队副。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句容、丹阳、镇江、金坛四县民政科科员,句一、句七区区长,句容县代理县长,镇江县县长
王白划
王白划(1914~1951),又名王伯华,王青萍,句容葛村乡人。苏州美专毕业。1933~1934年,在上海铁道部吴淞职工学校任教。1935年2月,回句容任《松风报》、《新句容报》和《晓风诗社》。1937年日军入侵,句容沦陷,在家乡组织青年抗日。1938年7月,参加新四军一支队战地服务团,同年9月加入
姜玉门
姜玉门(1919~1984),原籍泗阳。幼年家贫,逃荒到江宁上坊,后在私人商店学徒。1951年到句容县供销社刨烟。1957年,在县农杂公司担任土产、茶叶、仓库保管和调运工作。为“变废为宝”,多收废旧物资,他改变等客上门的工作方法,主动上门收购废铜烂铁10多万斤,废纸1万多斤,碎玻璃3万多斤。为节省开
李卷兰
李卷兰(1891~1983),女,句容茅山成村人。抗日战争时她的二儿子朱礼德,任句容二区玉晨乡中队副,她积极支持儿子开展抗日活动,为新四军保存军用物资。1943年春,日军在茅山地区疯狂“清乡”、“扫荡”。李卷兰被日军抓住,逼问朱礼德和0弹药在何处?李从容不迫地回答:“不知道!”敌人见逼不出什么东西,
魏今非
魏今非(1903~1983),又名魏仰之,句容郭庄乡高阳桥(1969年11月划江宁周岗公社)人。1926年在湖北蕲春县组织店员工会迎接北伐。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蕲春县总工会秘书兼组织部长、县委委员、区委书记兼特支书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后因蕲春-失败,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回家乡当小学教师。
巫兰溪
巫兰溪(1901~1982),一名巫馥,字涵春,笔名巫春生,化名吴泰来,句容白兔上荣庄人。曾在县讲习所、南京国学专修馆、东南大学、上海中国公学就读。因经济关系,都未能结业。1926年冬加入中国国民党,步入政界。1927年3月,北伐军第十七军进驻句容,巫和骆继纲等在该军二师政治部指导下,建立国民党句容
赵治和
赵治和(1901~1982),又名煦春,化名执中,句容葛村乡西地蒋社村人。9岁入本村私塾读书,17岁在家雇工种田。1934年家乡大旱,外出谋生,在南京更新大舞台当招待,誊写剧本。1939年10月,在江宁地区开展抗日活动,动员各村扩武参军,做军鞋,向富户预借公款,劝募寒衣等。赵为了掩护新四军到茅山进行
张映珍
张映珍(1909~1981),句容陈武乡戴村人,中医妇科名医张延珖五代后裔。年轻好学,专心中药中医,成年后即沿用张大房老牌,坐堂行医,以中医妇科著称,专治妇女产后风寒、咳嗽、贫血、月经不调、红白带下、节骨疼痛、食滞等症。张医风医德高尚,从医40余年,不管生人熟人,老叟孺子,一视同仁,关心备至,患者不
高静
高静(1925~1978),女,原名高凤珍,无锡埝桥乡戴祁村人。1939年拜师学艺,专工花旦,尤以青衣旦见长。她口齿清晰,唱腔优美,送音柔和轻远,腿功、腰功功底较好,在无锡地区演出时,初露锋芒,受到群众好评。1952年7月,参加苏南地方剧团集训班学习3个月,分配到句容县文力锡剧团,以花旦闻名全县。1
陈进功
陈进功(1895~1976),字勋伯,句容城镇人。民国初年考入江苏省立第四师范,毕业后在句容县师范讲习所任教。1923年任句容县立师范校长。1925年师范学校停办,接办岳父张萼楼代用小学。他注重教学质量,治学严谨,讲究教育方法,得到社会公众的良好反映。陈待人谦和,他的家连着学校,一日三餐却在饭堂与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