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致
刘致(?~1335至1338间) 元代散曲作家。字时中,号逋斋。石州宁乡(今山西中阳)人。父彦文,仕为郴州录事、广州怀集令。刘致在流寓长沙期间,以其文章清拔宏丽见遇于姚燧,因姚燧荐为湖南宪府吏,后任永新州判、河南行省掾、翰林待制、浙江行省都事等职。晚年贫,卒无以葬,由王真人(眉叟)收葬于德清。所著散曲见存于《阳春白雪》、《太平乐府》、《乐府群玉》等集中。元代著名套曲〔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前后套,《阳春白雪》后集署为刘时中作,但历来对于作者有不同看法,一说为石州之刘时中,另一说为古洪(今江西南昌)刘时中。古洪刘时中见录于《录鬼簿续编》,生平未详,时代应较石州刘致为晚。也还有人以为古洪刘时中即石州刘时中。《上高监司》是元代散曲重要作品。前套反映了至正年间江西大旱灾的情况,真实地描写了饥民吃野菜树皮,死者填街委巷,以及儿女离散,乳哺儿被抛入长江的惨痛景象。作品还写出,当时不仅有天灾,还有- 。殷实户、私牙子勾结官吏,趁灾情盘剥人民,利用义仓中饱私囊,加重了灾难。后套陈述了元代钞法的积弊,以及吏役、□商沆瀣一气,藏□弄滑的状况,建议整顿钞法。这两首套曲比较真实、深刻地揭示了元代政治经济制度的腐朽黑暗。这类作品在元代散曲中是不多见的,因而具有重要地位。但作者对高监司有过多的溢美之词,后套对农民起义采取了不正确的态度,是此作品之疵瑕。在艺术上,这两首套曲语言朴素平实,描写也较细致,不过有时失之于粗疏。由于内容的需要,套曲打破了散曲的篇幅限制,并且开拓了散曲的题材范围。
所属地区
中阳县战国为赵之中阳邑,西汉置中阳县,东汉并入离石,北周大象初年置平夷县,金明昌六年改平夷县为宁乡县,部分村镇曾为古孟门县管辖。1914年改称中阳县。1958年与离山县合称离石县,翌年恢复中阳县。一、自然概况1、地理位置:中阳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脉中段西麓,黄河支流三川河上游的南川河流域。东西45公里,南北47公里,国土总面积1432.9平方公里(215万亩)。东与汾阳、孝义两市交界,西与柳林、石楼两县接壤,南与交口县相连,北与离石市毗邻,340省道、209国道和孝柳铁路横贯境内。2、地形气候特征:全境呈不规则菱形,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最高海拔2100.7米,最低846米,平均海拔147...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