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
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尖草坪区主页
〖尖草坪区简介〗
尖草坪区位于太原市的最北端。东西最大宽度为26千米,南北最长距离为22千米。总面积285.6平方千米,其中城建区面积32.4平方千米。总人口34.5万人(2005年),其中非农业人口24.66万人,农业人口9.84万人。区人民政府驻柴村街道迎宾北路。邮编:030003。代码:140108。区号:0351。拼音:Jiancaoping Qu。地形起伏较大。地貌分为土石山区、黄土丘陵、冲积平原、沟洼谷地、冲积扇等不同类型。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年降雨量在450毫米左右,年平均温度在7-10摄氏度,全年日照2400-2600小时,无霜期190天左右。行政区划尖草坪区辖9个街道、2个镇、3个乡:尖草坪街道、光社街道、上兰街道、南寨街道、迎新街街道、古城街道、汇丰街道、柴村街道、新城街道、向阳镇、阳曲镇、马头水乡、柏板乡、西墕乡。共有154个社区、87个行政村。尖草坪街道光社街道上兰街道位于太原市西北端,东邻向阳镇,西靠崛围山,南接柴村镇,北依二龙山。面积14.09平方千米。2000年,总人口22810人,其中农业人口6531人,非农业人口16279人。辖:(缺社区名录),上兰村、土堂村2个行政村。1948年11月29日村解放,成立兰村村公所。1951年8月29日(以太原市行政区划沿革资料为证),兰村从阳曲县五区划入市辖第三区。成立上兰村乡政府。管辖8个街(大南,通顺,大东,青龙,西后,炭市,大前,十字街)。1953年11月26日改为上兰镇人民政府,隶属市辖第三区。1954年1月2日,划入市辖新城区,改为上兰街道办事处。1958年8月成立兰村人民公社,上属北城区人委会管辖,下辖兰村大队,居委会4个。1963年4月27日,改为农村人民公社(原属于城市公社)。1967年3月改名为兰村公社革委会,属于郊区革委会领导。1981年9月6日,成立北郊区人民政府,随后区革委会停止行使职权,兰村公社革委会改名为兰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9日,省政府晋政函[84]47号文批准,成立上兰镇人民政府,两个生产大队改建为两个村委会,居委会划归北城管辖。1998年元月1日,由于太原市行政区划调整,原北郊区上兰镇改名为尖草坪区上兰镇。同年,上兰镇与上兰街道办事处合署办公,管辖2个村委会和9个居委会(土堂,东字,青西,南顺,市前,太机一成,太机二居,太纸一居,太纸二居)。2001年撤销上兰镇并入上兰街道。南寨街道迎新街街道古城街道汇丰街道位于尖草坪区最南端,于1998年10月23日正式挂牌运行。总面积10平方千米,人口6万余人。辖13个社区、3个行政村、1个场:华硕苑社区、乾泽园社区、新兴社区、欣园社区、兴华西社区、选煤社区、汇丰苑社区、槐园社区、丰颂苑社区、兴华苑社区、大东流村、小东流村、西流村等。柴村街道辖:大留村、呼延村、西张村、杨家村、柴村村、芮城村、营村村、摄乐村、三给村、小石河村、寺头村、小塔村、上槐村等。新城街道辖:新城村、新店村、北固碾村、杜家村、赵道峪村、东张村、南寨村、圪垛村、南固碾村、下兰村、新村村、赵庄村、光社村等。向阳镇辖:北下温村、中下温村、西留庄村、兰岗村、新翟村、横渠村、西村村、向阳村、下薛村、南翟村、南下温村等。阳曲镇位于太原市区的东北部,东北与阳曲县为邻,东西与本区小返乡接壤,西南与本区新城相望,西与本区向阳镇交界,西北与本区西焉乡毗辖,地理坐标为东径112°35′,北纬37°59′。全镇南北长约10千米,东西宽约7千米,面积为38.1平方千米。总人口14744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3725人。辖19个行政村:阳曲村、马坡村、河底村、北山头村、棋子山村、皇后园村、黄花园村、沟南村、寨上村、蝎子寨村、峰西村、风格梁村、西岗村、欢嘴村、岗底村、郭家窑村、晋庄村、新兴村、司徒洼村。镇区位于镇域的中部略偏西南。马头水乡位于太原西山北部的崛围山上,东与山下的学村,上兰镇相邻,北隔汾河与阳曲县伙路坪乡相望,南与化客头乡接壤,西与王封乡毗连。面积53.8平方千米。总人口5009人,其中农业人口4848人。辖15个村委会,20个自然村:马头水村、甘草卯村、上水峪村、下水峪村、马角村、银角村、窑儿上村、梁背后村、柏崖头村、马吉掌村、珍珠峁村、南石槽村、北石槽村、横岭村、庄头村。乡政府驻马头水村,距柴村7千米,地理坐标北纬37°57′,东经112°24′。马头水乡所辖村庄,太原解放初属于阳曲县,除河家山外,其余均于1951年划入太原市第五区。1953年建立马头水、银角二乡。1954年归万柏林区。1956年二乡合并为马头水乡,1957年划属太原市郊区。1958年8月合并于化客头镇。此后,三年间,马头水各村归属一直随化客头而变化。1961年原马头水乡各村从化客头公社分出,建立马头水公社,属于汉区,同年,何家山从化客头公社划入,1963年全境重归郊区。1970年划为北郊区。1984年建立马头水乡。1998年1月划归尖草坪区,成为全区唯一的山区乡镇。柏板乡辖:东关口村、西关口村、镇城村、柏板村、上薛村、宇文村、岗北村等。西墕乡辖:西高庄村、东高庄村、西焉村、赵家山村、中焉村、东焉村、陈家窑村等。历史沿革?年,原北郊区辖4个镇、11个乡:柴村镇、阳曲镇、上兰镇、向阳镇、西铭乡、柏板乡、中涧河乡、小井峪乡、小返乡、西墕乡、东社乡、化客头乡、马头水乡、新城乡、王封乡、1997年5月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7]33号)撤销太原市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南郊区、北郊区,设立太原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尖草坪区辖原北城区的尖草坪、光社、上兰、南塞、迎新街、古城6个街道,原北郊区的新城、向阳、上兰、柏板、西墕、柴村、马头水、阳曲8个乡镇及原北郊区东社乡的小东流、大东流、西流3个村。区人民政府驻柴村镇迎宾北路。1998年底,尖草坪区辖7个街道办事处,168个居委会,8个乡、镇,87个村委会,99个自然村,全区人口27.8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8.9万,农业人口8.9万,全区面积285.6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32.4平方千米。?年,尖草坪区辖7个街道、8个乡镇,87个村委会、154个居委会。2000年,尖草坪区辖7个街道、4个镇、4个乡。总人口338417人,各乡镇街道人口: 尖草坪街道 30382 光社街道 20762 上兰街道 14827 南寨街道 56648 迎新街街道 19043 古城街道 21974 汇丰街道 57981 柴村镇 31638 上兰镇 8065 向阳镇 17042 阳曲镇 14412 马头水乡 4288 柏板乡 11312 西墕乡 4446 新城乡 25597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2001年,上兰镇并入上兰街道办事处,新城乡、柴村镇改设为街道办事处,调整后尖草坪区辖3乡2镇9个街道办事处。截至2004年12月31日,尖草坪区辖9个街道、2个镇、3个乡:柴村街道、光街道、上兰街道、南寨街道、迎新街街道、古城街道、汇丰街道、新城街道、尖草坪街道;向阳镇、阳曲镇;马头水乡、柏板乡、西墕乡。
〖尖草坪区特产〗
刀拨面
用两头带把的刀拨面,面用冷水和制,面条三棱形,吃着筋软可口,不易粘连,浅入荤素挠头或炒着吃均可。( 太原) "刀拨面"是山西一绝。拨面用的刀是特制的,长约60厘米,两端都有柄,刀刃是平的,成直线,不能带"鼓肚"。每把刀约2.5公斤左右重。用这种刀拨出的面十分整齐,粗细一致,断面成小三棱形,条长半米有
百花稍梅
百花稍梅是太原的一种传统风味小吃。“稍梅好吃难和面,皮薄挑馅打花难。”制作稍梅技术难度较大,打花要用特制的擀杖,褶子打得越多,稍梅花牙就越美。好的稍梅皮薄如纸,圆如盘,边花多,挑成的稍梅馅大、香醇、利口,放在笼里,犹如朵朵雪梅。 原 料:精粉、水、蛋清、淀粉。馅心配料:鸡肉、
全晋酱梅肉
北方人总说无肉不成席,无酒不成宴。在山西,除了面点,在老百姓的餐桌上最常见的还有这道酱梅肉。就是不爱吃肥肉的人也忍不住要吃几块儿的,塞在嘴巴里,香烂可口,肥而不腻,独具特色。而且制作工艺很简便,自己在家同样可以烧出这样的美味儿。
山西粉蒸肉
粉蒸肉,是“三蒸”中起源最早的一道山西名菜。“蒸”之烹技,晋源流长,陶寺遗址出土的陶甑,表明距今4000多年前山西已“蒸谷为饭”(《古史考》),至今平定等地仍用陶甑,晋南民间以其蒸糕,称“甑糕”。《千鼎集·伊尹蒸考》有“雪鹄之蒸”,说明夏商时已有蒸肉而食。《周语》记,周定王设宴,晋襄公任相礼,以“肴
龙须拉面
龙须拉面的源头是始于唐朝的小拉面。《新唐书·王皇后传》记有“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耶”。这种生日汤饼,已可“举箸食”(刘禹锡《赠进士张盥》),是和软面团,用刀切条,将条拉细、拉长后落锅煮熟食用,民间至今保留此法,称之为小拉面。王皇后为李隆基做生日汤饼的故事,发生在李隆基作潞州别驾的
老鼠窟元宵
老鼠窟元宵同样以晋祠江米为粉,更是远近闻名。元宵馅心有荤素咸甜,老鼠窟的唯以桂花、玫瑰为最,粉要石碾,花采半开,一幅田园诗派制作。元宵成熟有煮蒸煎炸,山西元宵以煮为佳,“开水下,勺背推。慢火煮,冷水淋。三滚两滚出锅品。”如今,就连新派的山西人在这种言传身教下都成了煮元宵的行家里手。
〖尖草坪区景点〗
峙头吉祥寺
峙头吉祥寺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峙头吉祥寺位于尖草坪区柴村街道办事处峙头村,年代为清代。峙头吉祥寺为太原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峙头村:峙头村概况峙头村是汾河二库移民村之一,位于区政府北1公里处,北邻呼延村,南与西张村相接,全村农业户数107户,总人口380余人,劳动力数183人,集体所有农用地面积70
上兰广济寺
上兰广济寺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上兰广济寺位于尖草坪区上兰街道办事处上兰村,年代为清代。上兰广济寺为太原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上兰村:上兰村是太原市草坪区上兰街道办的行政、商业、文化中心。从自然村落角度讲,它占据中北、太纸、寒泉三个社区中的核心位置。辐射的生活范围内,拥有近六万人,相当于一个小县城的人
马吉掌五龙庙
马吉掌五龙庙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马吉掌五龙庙位于尖草坪区马头水乡马吉掌村东,年代为清代。马吉掌五龙庙为太原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马吉掌村:马吉掌村概况马吉掌村紧邻汾河二库,境内拥有幸福林、黄龙洞、卧龙岗等名胜,是人们避暑和旅游的好去处。全村98户271人,总面积360亩,耕地342亩,全部承包到户,
西关口王家宅院
西关口王家宅院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西关口王家宅院位于尖草坪区柏板乡西关口村内,年代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西关口王家宅院为太原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关口村:本行政村有居民小组15个,耕地总面积500亩;农作物面积500亩,现有人口250户900人,其中常驻人口240户860人,外来人口40人
西关口平天堡址
西关口平天堡址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西关口平天堡址位于尖草坪区柏板乡西关口村西约1000米山峁上,年代为清代。西关口平天堡址为太原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关口村:本行政村有居民小组15个,耕地总面积500亩;农作物面积500亩,现有人口250户900人,其中常驻人口240户860人,外来人口40人,有
杨家村隆盛堡址
杨家村隆盛堡址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杨家村隆盛堡址位于尖草坪区柴村街道办事处杨家村东,年代为清顺治六年(1649)。杨家村隆盛堡址为太原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杨家村:杨家村概况杨家村处于尖草坪区政府北1华里处,北与下槐移民村相邻,南紧邻区政府所在地柴村。全村农业户数636户,总人口2180人,劳动力数
〖尖草坪区人物〗
赵文恪
赵文恪,并州(今山西太原)人。为隋朝鹰扬府司马。李渊起兵太原后,被任命为右三统军。武德二年,任都水监,受封为新兴郡公。当时中原地区刚刚经历战乱,马匹消耗严重,李渊在同突厥议和时,诏命文恪到太原,和齐王李元吉一起想办法让突厥同意在边塞买卖马匹来装备军队。刘武周进犯太原时,周边城镇全部沦陷,只有李仲文还
王收秋
王收秋山西省太原市邮政报刊发行投递局西山分局大虎沟投递组乡邮员,1967年10月出生,2010年8月入党,初中文化。王封乡地处太原市西山地区,山高坡陡,道路蜿蜒崎岖,而且村与村相距较远,因地理环境的影响,在这条乡邮道上只能靠步行背送邮件。从1985年开始,王收秋便成为这里的步班邮递员,他每周出班6天
韩通
韩通,名、号史无载,五代太原人。生年不详,卒于后周显德七年(960)。因其性刚烈、鲜于言表,燥时瞠目瞪眼,绰号“韩瞠目”。史称,韩通少有膂力,年方20岁即应募投军,因身强力壮、勇于陷阵而闻名,并因之而补任骑军队长。后晋开运三年(946),契丹大军南侵,饮马黄河,兵临晋都开封。后晋出帝石重贵,兵不能抗
吴元扆
吴元扆,字君华,宋太原人。生于后周广顺元年 (951),卒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太平兴国八年(983),在父亲吴延祚去世13年后,被太宗赵光义看中,招为驸马,娶其四女蔡国公主为妻,被封左卫将军、驸马都尉。婚后一年,即外放北宋南陲爱州(今越南境)任刺史,是年冬又授爱州团练使。雍熙三年(986
知瑶
知伯,名瑶,也称知伯瑶,又称智襄子,春秋末季晋国四卿之一。时为晋国正卿,执晋政。所谓知伯者,知霸也,乃因其为晋四卿中势力最强,故而曰知伯。他生年不详,死于晋二十二年(前453)。晋国知氏,本为晋大夫逝遨之后,姓荀。因其先祖荀首授封知邑为采地,遂以邑为氏,称知氏。知氏传到知瑶已第五世,世代为晋大夫。史
令狐愚
令狐愚(?-249年),字公治,太原人。曹魏时期将领, 原名浚。太尉王凌的外甥,弘农太守令狐邵之侄。黄初年间出任和戎护军,后任曹爽府长史、兖州刺史。嘉平年间,与王凌一起密谋废除曹芳,共立楚王曹彪,事未行而病卒。嘉平三年,公元251年。事泄,王淩服毒自尽,与此事相连者,皆夷三族。王淩及令狐愚被开棺暴尸
陆琇
陆琇,字伯琳,陆馛第五子。母赫连氏,身长七尺九寸,甚有妇德。馛有以爵传琇之意。琇年九岁,馛谓之曰:"汝祖东闰王有十二子,我为嫡长,承袭家业,今已年老,属汝幼冲,讵堪为陆氏宗首乎?"琇对曰:"苟非斗力,何患童稚。"馛奇之,遂立琇为世子。馛薨,袭爵。琇沉毅少言,雅好读书,以功臣子孙为侍御长、给事中,迁黄
陆馛
陆馛,陆俟长子也。多智,有父风。高宋见馛而悦之,谓朝臣曰;"吾常叹其父智过其躯,是复逾于父矣。"少为内都下大夫,奉上接下,行止取与,每能逆晓人意,与其从事者无不爱之。早年经历兴安初,赐爵聊城侯,出为散骑常侍、安南将军、相州刺史,假长广公。为政清平,抑强扶弱。州中有德宿老名望重者,以友礼待之,询之政事
王邵
王劭,生卒年不详,隋代并州晋阳(今太原南郊)人。史载,他自幼喜沉默,寡言语,酷爱读书。少年时代即以博闻强记知名。北齐时尚书仆射魏收辟与祖孝徵、阳休之等成名学士、官吏,经常在一起论古道今,有所遗忘,或是模糊之处,便向王邵询问出处。王劭每问必答,毫不匆忙。查出对照,半点不差。王劭任著作郎近二十年,专门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