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
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阿坝州 > 黑水县主页
〖黑水县简介〗
黑水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北端的岷江上游,与闻名遐迩的九寨沟毗邻,介于东经102°35′—103°30′,北纬31°35′—32°38′之间。县人民政府驻芦花镇,距省会成都310公里,距州府马尔康176公里。邮编:623500。代码:513228。区号:0837。拼音:Heishui Xian。县名来历以境内黑水河得名。黑水为藏语“措曲”意译,“措”生铁之意、“曲”水之意,引伸为黑水。因河流贯穿全境,河水呈黑色故称。地形地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3,544米。高差1,000~2,000米。四周群山环绕,境内群山屹立,山峦起伏,雪峰对峙,河谷深切。海拔5,200米以上雪峰4座。色尔古河坝最低,海拔1,790米,境内岷江上游三条支流黑水河、毛儿盖河、小黑水河和48条溪流形成网系。面积人口总面积4165.32平方公里。东西长约85公里,南北宽约72.5公里。总人口57000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2%,汉族占7%,羌族占0.7%,是一个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嘉绒藏族聚居县。行政区划黑水县辖2个镇、15个乡:芦花镇、卡龙镇、沙石多乡、红岩乡、麻窝乡、双溜索乡、瓦钵梁子乡、色尔古乡、石碉楼乡、龙坝乡、洛多乡、木苏乡、维古乡、知木林乡、扎窝乡、晴朗乡、慈坝乡。历史沿革1954年设黑水县。黑水,系藏语“措曲”的意译。“措”指生铁,“曲”意为水,即生铁色的水之意。又因该河水色黑,故名黑水。一说以境内岷江支流黑水(因水深而黑)为名。2000年,黑水县辖2个镇、15个乡:芦花镇、卡龙镇、沙石多乡、红岩乡、麻窝乡、双溜索乡、维古乡、木苏乡、洛多乡、龙坝乡、石碉楼乡、瓦钵梁子乡、色尔古乡、知木林乡、扎窝乡、晴朗乡、慈坝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700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芦花镇 13292 卡龙镇 991 沙石多乡 1720 红岩乡 3381 麻窝乡 3003 双溜索乡 1889 瓦钵梁子乡 3153 色尔古乡 1932 石碉楼乡 3942 龙坝乡 2381 洛多乡 2125 木苏乡 4416 维古乡 3248 知木林乡 3824 扎窝乡 3890 晴朗乡 2798 慈坝乡 10152004年,黑水县辖2个镇(芦花、卡龙)、15个乡(沙石多、麻窝、红岩、双溜索、维古、木苏、洛多、龙坝、石碉楼、瓦钵梁子、色尔古、知木林、扎窝、晴朗、慈坝)。自然气候黑水属季风高原型气候区、旱、雨季分明,日照充足,气温年差较小,日差较大,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黑水是阿坝州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降雨分布不匀,夏季集中,秋季阴雨连绵,雨量的日变化大,夜间降雨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2%,年平均降雨量620.2毫米。无霜期平均166.1天,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为230天左右。黑水就气候要素看,春、夏、秋、冬四季都非常舒适,阳光灿烂,特别是夏季无酷热气候特征,创造了良好的避暑条件,而冬季的白雪一片又是另外一种美景。黑水年平均气温为9.5 ℃,最低极端气温-14.4℃。历史文化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时翻越的五座大雪山,有三座就在黑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曾在解放初期被国民党作为“陆上台湾”苦心经营。黑水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先后三次进出黑水,历时一年零两个多月,并在县城召开了著名的“芦花会议”。物产资源县境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四川重要的锰矿资源基地。有锰、铁、钨、石灰石、硫磺等矿藏。锰矿储量较大,含磷低,具有工业开采价值。境内河流纵横,水量充沛,河床陡,水流急,落差大,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170万千瓦,可开发量120万千瓦。原始森林覆盖在336万亩林地上,是岷江、长江的天然绿色屏障。境内盛产虫草、贝母、天麻、羌活、大黄、木香、黄芪等名贵中药材,还有蕨菜、野生角羚、金丝猴、二级保护动物猕猴、黑熊、盘羊、藏马鸡等。独特的气候优势使这里还成为建立水果、干果和反季节无污染蔬菜、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基地。旅游资源黑水县是旅游资源富集县,景点组合完整。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水秀山青。拥有全国罕见的大规模成片彩林、千年冰川、高原湖泊、草甸,藏羌文化汇流和革命史迹为一体的各种资源。 有神奇魄丽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卡龙沟风景区;有流光溢彩、全国罕见的人称“八十里画廊”的奶子沟彩林;有神秘多姿的现代冰川——达古冰川;巍峨屹立的三奥雪山,热水塘温泉等自然景观;还有唐朝摩崖造像、明清时期的石刻石碑、记忆着旧时土司权倾一方与农奴血泪的芦花官寨、红军长征史迹等人文景观和浓郁的藏羌民族文化风情及神秘的宗教文化等旅游资源。特别是达古冰川填补了阿坝旅游的“空白”,形成了“春观冰湖、夏观冰川、秋观彩林、冬观冰雪”的旅游发展格局。县城之东北70余公里的麦扎乡境内的卡龙沟风景区,总面积403平方公里。钙华飞瀑、温泉流水溶洞石钟乳绚丽多姿,盆景群景色各异,茂密的原始森林和金秋时节的峡谷五彩缤纷,构成40里彩林景观。高达250余米的玉龙瀑布雄伟壮观,构成了面积达33平方公里的钙华景观。高山石林形态各异,青苔流水、奇花异树,景色独特的风景旅游胜地。旅游指南城市特点:位于阿坝州中部,平均海拔3544米,境内群山屹立,山峦起伏,学风对峙,河谷深切。海拔5200米以上雪峰4座。境内岷江上游三条支流黑水河、毛儿盖河、小黑水河和48条溪流形成网系。县城驻地:芦花镇,距省会成都310公里,距州府马尔康176公里。县城海拔:2350米气候特点:属季风高原型气候区,旱、雨季分明,日照充足,年温差较小,日温差大。气温随海拔不同高度差异很大,降雨分布不匀,夏季集中,秋季阴雨连绵。线路里程县城芦花镇—72KM—卡龙沟(客龙沟)—76KM—色尔古藏寨经济状况境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锰、铁、钨、石灰石、硫磺等矿藏。锰矿储量较大,含磷低,具有工业开采价值。野生动、植物繁多,出产天麻、贝母、虫草等名贵药材,药用植物282种,药用动物52种。珍稀动物有金丝猴、扭角羚、藏马鸡、云豹等。除森林和天然草场外,还有极大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卡龙沟自然风景区。境内河流纵横,水量充沛,河床陡,水流急,落差大,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解放前,处于土司、头人长期世袭统治下,文化落后,生产原始,资源无法利用,产业结构单一。195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403万元。199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3388万元,比1952年增长8.41倍,年均增长率8.61%。1952~1957年,基本无工业。农业稳步发展,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 6.98%。 1958~1965年中,大力发展工业,总产值逐年增长,年均增长 4.93%。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1966- 1971年平均下降0.78%。1972~1975年经济发展逐步回升,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1.62%。实行改革开放,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3388万元。1976~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4· 78 %。 全县以农为主,有少量牧区。据解放初统计,全县粮食产量仅550万公斤,平均亩产52.5公斤。解放后,党和政府领导土地改革,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兴修水利,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引进新式农机具和耕作技术,改善了生产条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农业适用新技术,粮食大幅度增长。1990年粮食总产量达 23863.6吨,比1952年增长4.2倍。农业产值由1952年的403万元增至2060万元,增加5.11倍,农村人均有粮518公厅,人均纯收入510元。1990年底各类牲畜存栏10.39万头,牧业产值454万元。境内森林资源丰富,解放初森林覆盖率为 23. 56%。 1962年活立木蓄积量 4358· 46万立方米。经30多年的大量采伐共交木材900余万立方米。1986年普查,森林覆盖率为24.91%,活立木蓄积量2995.88万立方米。1980年后,贯彻“以营林为主”的方针,控制砍伐。 1964年以来,发展以苹果、花椒为主的经济林木,至1990年,有苹果 7924.5亩,年产苹果 75万公斤。花椒 8339.5亩,产量3万公斤;核桃3148亩;产量8.75万公斤。1979年以来,乡镇企业逐步发展,1988年产值达422万元。 解放前,工业还是一片空白。解放后,大力发展地方工业。1957年开始,逐步兴办了农机修造、水泥、建筑、建材、印刷、粮食加工,服装、酿造、电力、木材加工等工业企业。1988年,县属工业总产值达691万元,比1957年的1.2万元增加575倍。 境内交通闭塞,高山峡谷,山道崎岖只有几条便道与县外相通。解放后,国家投资兴建公路,改善了交通闭塞的状况。 1958年建壤(口)黑(水)公路与成阿公路相连。1968年建茂(县)黑(水)公路。后又相继修筑了芦花至三打古、芦花至德石窝、渔巴渡至毛尔盖、渔巴渡至麦扎等支线和乡村公路。 1990年全县已建成公路13条,计334 2公里,4个区、 16个乡通公路。1959年以来,省、县运输部门先后在黑水设站经营客、货运业务,1990年全县拥有货车300余辆,全年客运量4.98余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281万人/公里,货运量5.25万吨,货运周转量1636万吨/公里。邮政电讯事业。1952年8月建立邮电局至1990年,全县有邮电局(所7个,县、区均开办邮政、长话、电报等业务。有市话交换机100门,杆长4公里,电缆线长1.83公里,15瓦短波发行机3部,三路载波机1部,农话交换机170门。有会议终端机、汇接机各2部,农话222杆程公里,线长346对公里,邮路3条,231公里。1990年,报纸期发7729份,累计147. 59万份;杂志期发5977份,累计人7.85万册。邮电业务总量151501万元,业务收入157.496万元,固定资产净值 485.948元。 解放前境内没有商贸市场,只有少数外来商人用土布、食盐等生活资料和少量枪支弹药换取鸦片、金银及土特产品,处于物物交换的状念。解放后,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逐步形成。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流通领域不断扩大。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998万元,比1953年增长41.2倍,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达200多万元。 黑水县属贫困地区,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但工农业基础薄弱增长幅度不大。1953年财政收入36万元。1990年为 362.1万元。1952年黑水解放时,农村人平纯收入38.13元,1990年为510元,增长13.37倍,年均递增人7.74%。1990年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职工年均工资分别为212.42元和138人7.93元,比1978年的826元和587元分别增长2.56倍和2.36倍。1990年城乡个人储蓄额1094.2万元。解放前人们居住拥挤、住房简陋。解放以来,特别是80年代后,农村普遍建了新房,讲究粉刷装修,改善了居住条件。 1982年至1990年,农村新建房屋12 。9万平方米。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开展了城镇建设。1990年底,县城房屋达22.9万平方米,区、乡政府驻地房屋达6.46万平方米。
〖黑水县特产〗
黑水酥油茶
黑水酥油茶是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的特产。酥油茶是一种以茶为主料,并加有多种食物经混合而成的液体饮料,所以,滋味多样,喝起来咸里透香,甘中有甜,它既可暖身御寒,又能补充营养。藏族人民视茶为神之物,从历代的“赞普”至寺之1,从土司到普通百姓,“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黑水中蜂蜜
黑水中蜂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黑水县是半农半牧县,位于川西高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的高山峡谷地带,地处岷山山脉中段,是岷江上游主要支流黑水河和毛尔盖河的发源地,地貌类型以高原、高山峡谷和中山河谷为主,海拨1790-5286米。境内有“达古冰川”、“卡龙沟&r
黑水凤尾鸡
黑水凤尾鸡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黑水凤尾鸡是四川阿坝黑水县的特产。黑水县属半农半牧县,位于川西高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的高山峡谷地带,地处岷山山脉中段,是岷江上游主要支流黑水河和毛尔盖河的发源地,地貌类型以高原、高山峡谷和中山河谷为主,海拨1790-5286米。境内有“达古冰川&rd
黑水县核桃
黑水县核桃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黑水县芦花林业工作站黑水县以发展早实核桃产业为重要抓手,着力攻坚精准扶贫,促进农牧民增收。截止目前,全县核桃种植规模已达4.5万余亩,其中:连片栽植2.3万亩、零星栽植2.2万亩。该县已初步形成了以维多村早实核桃基地为支撑,以专合组织为纽带,开发核桃产业深加工,培育农牧
色湾藏香猪
色湾藏香猪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色湾藏香猪色湾藏香猪系高原型放牧藏猪,主产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境内。色湾藏香猪体型较小,其被毛密生(被毛多为黑色,少数呈棕褐色),头小,嘴筒小,耳小半平伸,背腰狭窄,腹微垂,前躯略低,四肢细小,蹄部坚实。色湾藏香猪灵活好动,胆小怯生,人不易接近,其能奔善走,
德格酥油茶
在西藏,在每个藏胞家庭,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酥油。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特殊。先将奶计加热,然后倒入一种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径l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 上面浮起一
〖黑水县景点〗
芦花官寨
芦花官寨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芦花官寨(黑水县)保护范围:官寨向东、南、北外延5米,向西外延20米。
徐古摩崖造像
徐古摩崖造像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徐古摩崖造像(黑水县)保护范围:造像向东、西外延20米,向南外延50米,向北外延10米。
徐向前住址和红军石刻标语
徐向前住址和红军石刻标语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徐向前住址和红军石刻标语(黑水县)1.徐向前住址保护范围:建筑占地范围向东、南、西外延10米,向北外延2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西外延20米,向南外延10米,向北外延8米。2.瓦钵乡约合多标语群保护范围:小道两侧标语分布范围向东、西、北外延10米
羊茸·哈德藏寨
羊茸·哈德藏寨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羊茸·哈德藏寨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沙石多乡八十里彩林区精品景点“落叶松林”中心区,位于国道347线东侧,距黑水县城18公里,羊茸·哈德,当地人叫做“冬巴嘎”,由藏语音译,在西藏地区称为“象雄”,意味神仙居住的地方。羊茸·哈德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碧水潺潺,生态环
松坪沟风景区
松坪沟风景名胜区位于茂县西北叠溪镇、松坪沟乡境内的“叠溪-松坪沟”景区,于一九九四年十二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四批省级风景名胜区。该景区距成都251公里,距九寨沟193公里,九环线公路穿景区而过,是九环线西线上第一个省级风景区。景区东以沿九环线茂松公路沙湾至普安路段两侧山脊,南以叠溪地震遗址至龙
芦花会议会址
芦花会议会址为黑水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芦花会议会址位于黑水县泽盖乡芦花村芦花中学内。根据当地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为加强一、四方面军的团结,保持对军事的指挥,统一两军的思想和行动,1935年7月21日,0中央在芦花召开政治局会议,专门听取了红四方面军的工作汇报。中央政治局一致肯定了红四方面
〖黑水县人物〗
刘伊农
刘伊农(1908—1985)四川陇县人,教授,曾任南京市第二届人大代表,江苏省第三届人大代表,长期从事农业教育与科学研究,教学上主讲土壤学等课程;从事碱金属及碱土金属光电分析、钾肥对大豆产量及品质影响研究;参加由中央林业部组织的森林土壤调查,为改良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1958年参加江苏农业科技网,
洛克
洛克,陕西陇县人,1920年10月出生,1938年6月入伍,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学员、参谋、股长、团参谋长、团长、师参谋长、师长,广州军区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兼指挥所所长、广州军区空军副参谋长兼检察院院长、广州军区空军后勤部部长、广州军区空军司令部顾问等职。1960年晋升空军大校军衔。正
石锋
石锋,原名石启运,1910年10月23日出生于陕西陇县一个贫苦教师家庭。1935年12月参加革命,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西省荣和县人民游击队领导成员,延安交际处科长,晋绥军区副司令员续范亭同志秘书。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辽西工委宣传部长,冀察热辽十八
曹康泰
曹康泰,男,汉族,1944年7月生,陕西陇县人。1965年8月参加工作。196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干部专修科经济法专业毕业。1967年到宁夏工作。1983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处长。1987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法制局局长,办公厅副主任兼法制局局长,政府副秘书长
石雨琴
石雨琴(1894~1960)又名书润。陕西陇州(今陇县)人。1911年毕业于陇州高等小学堂,同年考入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堂。1921年由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回陕,先后在省立第一、第二、第三中学和西安高中任教。他主讲生物课,对各种版本的生物教材早已熟悉,但每次上课前都要认真准备,生怕误人子弟。在讲台上,
张仲实
张仲实(1903—1987)原名张安仁,又名张任远、实甫。陇县城关乡殿子村人。民国13年(1924)8月,在三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学习期间加入共青团。翌年1月转入共产党,任渭北特支书记,曾被选为省 主席。同年冬,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学生代表大会。民国15年(1926)在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陈招贤
陈招贤(1922—1986)陇县牙科乡预村后庄人,出身农民家庭。祖父陈善伍对皮影制作与皮影演唱均有研究,曾制皮影箱,自为箱主。陈招贤少年时代,千阳县皮影刻制艺人李西平常来他家刻制皮影,因而受到熏陶。后拜李为师,学习皮影刻制技艺两年。此后,认真钻研,技艺愈加精湛。1956年,他为县皮影剧团制作传统戏皮
杨树荣
杨树荣(1915—1980)陇县城关乡朱家寨村人。1951年参加共产党,同年在陇县组织起第一个变工组。1952年办互助组,1954年办初级社,1955年成立高级社,皆为全县最早。1958年起,先后任大队长、管区副主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委员、县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他吃苦耐劳,积极肯干,又重视科
黄正忠
黄正忠(1916—1979)陇县新集川乡铁马河村北柳沟人。16岁外出讨饭,后给甘肃华亭县一家地主拉长工,学会了种植中草药技术。民国36年(1947)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带领3名老农到百草山砍荆棘、搭庵棚,创办铁马河药场。曾几次步行到甘肃省药材产区,买种苗、学技术,引种党归、大黄,取得成效。19
李天申
李天申(1896—1962)陇县牙科乡丁家沟人。出生于兽医世家,幼年聪明好学,上私塾三年。随父给牲口诊病时,常由他代开处方。16岁时,随父迁丁家沟务农,农闲勤学兽医,并行诊医治兽病,诊治很有疗效,受到群众称赞。32岁时,弃农从事兽医,到40岁时名声大振。他擅长医治牲畜的跛行、痛风、闪伤、扭伤、摔伤等
杨逖省
杨逖省(1906—1951)又名杨作楫,陇县牙科乡杨家坡人。民国9年(1920)毕业于陇县公立高级小学。民国13年(1924)在国民党第二军一师三团任录士、排、连长;民国18年(1929)起在杨虎城部炮兵营任军需3年。次年加入国民党;民国22年(1933)任陇县保卫总团团长及保安大队队副等职6年。在
周镐荣
周镐荣(1917—1950)曾化名周文林,陇县城关镇东街人。民国27年(1938)在陕西省立凤翔师范上学时,加入特务组织“党网”,又参加“县抗敌协会”、“西北抗敌协会”,从此开始了-活动。民国28年(1939)凤师毕业后,历任国民党陇县县政府区教育指导员、督学、小学校长、镇长、县政府指导员、国民党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