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密祉镇
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大理州 > 弥渡县 > 密祉镇主页
〖密祉镇简介〗
密祉镇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以烤烟、啤大麦、亚麻、油菜为主,其中以烤烟为支柱产业,在全乡6个村委会均有种植,2005年共种植烤烟3000亩,6个村委会中有3个村委会的烤烟收入突破百万元。密祉乡位于弥渡县西南部,东经100°19',北纬25°38',东北与弥渡县苴力、寅街两镇接壤,西南与巍山、南涧两县毗邻。国土面积140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人口16327人,距县城30公里,海拔1800—3064米,森林覆盖率达72.8%,居全州之首。全乡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0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2元。--行政区划密祉乡辖兴隆、中心、八士、永和、莲峰、石麟6个村委会,36个自然 密祉乡村。40个村民小组36个自然村分别为兴隆村、茶房村、山高村、小西村、字启里村、小东村、河西村、阳照村、密林村、河东村、八士村、田心村、大平地村、中和村、仁和里村、文盛街、安乐村、莲花谷村、文波塘村、柳城村、土官村、巡捕村、大东村、李子园村、小景槽村、头村、石麟村、安南村、二郎大村、二郎小村、瓦铺村、安南村、兰谷村、美谷上村、美谷中村、美谷下村。40个村民小组分别为:兴隆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茶房六组、兴隆七组、兴隆八组、九组、十组、阳照、密林、河西、山高、小西、河东、小东、字启里、八士一村、八士二村、八士三村、八士四村、田心村、大平地村、中和村、仁和里、文盛街、安乐村、莲花谷、文波塘、柳城村、土官村、大东村、巡捕村、石麟村、安南村、二郎村、瓦铺地、兰谷村、美谷村。--自然地理珍珠泉密祉乡境内地形及地势走向:乡辖海拔最高点为太极顶3064米,最低点为密林村,为2050米,东西横距为40公里,南北纵距35公里,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4.5℃—15.3℃,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7℃,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1℃,年降雨量为800㎜,汛期5—10月,枯季(11月—翌年4月),丰枯比为3.58:1。-人口民族全乡总人口16327,其中农业人口15782人,农业与非农人口的比例为35:1,少数民族人口411人,主要有彝、佤、拉祜等省数民族,其中彝族204人,占总人口1%,佤族86人,占总人口0.5%,拉祜族47人,占总人口的0.3 %。人口密度为11.7人/平方公里。
〖密祉镇特产〗
豆腐宴
豆腐宴大概始于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祭祀时,“食素斋,整洁身心”。经过历代厨师的挖掘整理,泰山豆腐宴现已成为鲁菜中的一枝奇葩。 宴会时有多达150多道豆腐菜可供选择。以豆腐为主料烹制的名菜有:一品豆腐、八仙瑶池聚会、佛手豆腐、人参豆腐、芙蓉豆腐、荷花豆腐等,色香味形,美仑美奂。
喜洲破酥粑粑
酥脆、软香,可咸可甜,早点及正餐均可食用。 喜洲破酥粑粑的制法是将精面粉入盆,注入清水,加入发粉,合成面团。稍饧,在面板上揉透擀成片,撒上精盐(或白糖),抹一层熟猪油,回卷成一长条状,然后分成挤子,擀成圆饼。用平底平口锅刷上菜油置于栗炭火上,待油冒烟时 ,把圆饼放入锅底,上面盖上烧有栗炭火的平底锅盖
白族喜洲粑粑
大理喜洲粑粑又名破酥,是一种色、香、味均佳的麦面烤饼,是大理城乡的一种风味小吃,以喜洲白族传统粑粑最为有名 小麦粉是喜洲粑粑的主要原料,发面相当讲究,要加适量土碱,揉透,再用精油分层,撒上葱花、花椒、食盐为咸味;加火腿、肉丁、油渣、红糖包心为甜味。做成贺圆形小饼后,一次6个,咸甜各半,整齐地摆在一块
弥渡卷蹄
卷蹄是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美食,素以色鲜味美、食法多样、易于贮存而深受当地各族人民的喜爱。其中尤以弥渡县一带所制最为有名,故又称“弥渡卷蹄 制法: (1)将猪腿洗净,从小蹄角上面用刀子划开皮肉,将骨剔出(瘦肉不用取出),把瘦肉划切成条状,宽约3-5厘米,厚为2-4厘米,越长越好。 (2)配
喜洲粑粑
喜洲粑粑又名破酥,是一种色、香、味均佳的麦面烤饼,是大理城乡的一种风味小吃,以喜洲白族传统粑粑最为有名。小麦粉是喜洲粑粑的主要原料,发面相当讲究,要加适量上碱,揉透,再用精油分层,撒上葱花、花椒、食盐为咸味,加火腿、肉丁、油渣、红糖包心为甜味。做成圆形小饼后,一次6个,咸甜各半,整齐地摆在一块圆形砧
弥渡黄粉皮
长约30厘米,宽约10厘米,金黄透亮的弥渡黄粉皮,是家庭必备的干菜,深受各界人士的青睐。制作工艺:将豌豆磨成粉,按比例兑水,加佐料,盛入锅里搅拌至熟,取之入筛内,冷却后用马尾削成皮状,透明为最佳,待粉皮凉干后,便可上市。食用:可油炸,味道香脆回甜;可配酸腌菜煮吃,色鲜黄而味美。
〖密祉镇景点〗
白崖城遗址
白崖城遗址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白崖城,又谓彩云城,或文案洞城,俗称红岩古城。1979年经弥渡县革委会公布为县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经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大理州第一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位于今弥渡红岩镇西北2公里处,古城村左前方,
弥渡五台大寺
弥渡五台大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台大寺位于苴力镇下辖行政村——五台村委会,是苴力镇域内儒、道、释三教同流的宗教建筑群,整座寺宇坐东南西,前瞻太极群峦,后依五台翠屏,东、南、北三面皆古木苍天,青松掩映,景色宜人,真所谓“九州仙缘归佛地,五台玉案拱慈尊”。现存古建有观音阁及两耳、弥勒殿、王母阁及两
南诏铁柱庙
南诏铁柱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诏铁柱庙又名铁柱观、铁柱庙,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西面约6公里的太花乡铁柱庙村。因庙内的一根铁柱而出名,是弥渡县最著名的古迹。南诏铁柱,又称崖川铁柱、建宁铁柱或天尊柱,铸于唐、南诏时期,不仅是大理州内仅有的六项国家级重点文物之一,也是全国绝无仅有的珍贵文物,是弥渡
回龙山塔
回龙山塔为文化旅游景点。回龙山塔回龙山塔,俗称文笔路,1979年经弥渡县革委会公布为县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弥城东门外回龙山(也名景屏山或谓大尸山,即今称的朱山与文笔山或塔山的全称)北端。此塔为密檐式六方椎形实心砖塔。塔身共11级,通高约14米,各级出檐较短,皆以花边砖出挑为犬牙状,通身以白
多祜村火葬墓群
多祜村火葬墓群为文化旅游景点。多祜村火葬墓群弥渡县多祜村火葬墓群位于多祜大村对面的山岭上,当地彝族称此地为“林伯卓”即大坟地。此地距多祜村委会1公里多,距弥渡县城31公里。火葬墓群于1977年多祜大队第三生产队开挖养蜂场时被挖出,面积约1680平方米。当时,在养蜂场范围内,农民挖出了大小不等的火葬罐
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
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位于弥渡县寅街镇多祜村委会东北面,距村委会约1公里、小瓦窑村500米处。多祜清代砖瓦窑的结构属于明窑,因形状象馒头一样而俗称“馒头窑”。其制作方法是在山坡地上挖一个竖穴,然后在竖穴周壁用砖块支砌。窑体由火门、火膛、窑室、排烟孔、回
〖密祉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