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
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保山市 > 施甸县主页
〖施甸县简介〗
拼音:Shidian xian施甸县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怒江东岸,保山市南部,地处东经98°54′至99°21′、北纬24°16′至25°00'之间。东隔枯柯河与昌宁县接壤,南以勐波罗为界与临沧地区为邻,西隔怒江与龙陵县相望,北连隆阳区。县城距保山市政府60公里,距省会昆明654公里。概况施甸地处温热气候带,常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左右,年平均降雨量945毫米。县内最高海拔2895.4米,最低海拔560米。县域东西最大横距45公里,南北最大纵长79公里,全县总面积2009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30万亩(水田12万亩,旱地18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98亩。 施甸县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铅锌矿最多,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还有泥炭、汞、钼、锑等,仅泥炭储量即达155万吨。县内有石瓢、娲妮、打黑、葫芦口等温泉,具有治疗皮肤病及风湿病的良好作用。林木资源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和栎类;经济林木有核桃、桐油、油茶、香果、板栗、水果、紫胶寄生树等;木本药材有柯子、杜仲、山楂等;珍稀树种有楸木、紫椿、黄楠、银杏、柚木等。珍稀动物有金丝猴、马鹿、水獭、孔雀、白鹇、绿斑鸠、犀鸟等,多分布在县境南部的崇山峻岭中。施甸县总面积2009平方千米。总人口33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甸阳镇,邮编:678200。代码:530521。区号:0875。行政区划施甸县辖5个镇、6个乡、2个民族乡:甸阳镇、由旺镇、姚关镇、太平镇、仁和镇、万兴乡、摆榔彝族布朗族乡、酒房乡、旧城乡、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老麦乡、何元乡、水长乡。历史沿革2000年,施甸县辖2个镇、13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1418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甸阳镇 42632 由旺镇 37839 太平乡 20509 等子乡 9740 姚关乡 35199 万兴乡 14035 摆榔彝族布朗族乡 6811 酒房乡 25421 旧城乡 15109 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 6031 老麦乡 20208 何元乡 15095 水长乡 16574 保场乡 21399 仁和乡 27585。 2005年,施甸县撤销保场乡及仁和乡,设立仁和镇;撤销等子乡和太平乡,设立太平镇。地理气候境内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地貌为三河两山夹一坝。县境东北部的大水河头山,海拔2894.5米,是全县最高点;东南的三江口,海拔560米,是全县最低点。气候属中亚热带为主体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受高原山地怒江断裂峡谷的影响,温度垂直变化较明显,形成境内3种气候类型区域。一是海拔在1600~2100米,俗称温凉山区和半山区;二是海拔在1473.5~1496.5米,以施甸坝为代表的中亚热带气候;三是以怒江、勐波罗河为代表的南亚热带气候,俗称低热河谷地区。境内年均气温1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9℃,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1.7℃;极端最高气温32.4℃,极端最低气温-3.2℃。全年无霜期273天,年均降雨量969.7毫米;年均日照数2335.5小时;年均相对湿度76%。经济与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施甸经济社会的发展较为缓慢,到1963年建县时,全县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91所,有教师422人,有1条全长83公里的不列等公路,运输以马车、马帮、牛帮为主;有1台装机容量48千瓦的柴油发电机,供县直单位照明;有医疗单位14个,医务人员72人;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36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9元。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以“稳粮食、兴科教、调结构、建支柱、保稳定”为发展思路,改变了1978年以前农业经济结构单一的状况,逐渐形成了以粮、烟、糖、畜支柱产业为主,茶叶、林果、蔬菜、药材、鱼腥草等同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200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1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788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9.1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55亿元,比1963年增长17.8倍,比1980年增长7.1倍;工业产值2亿元,比1963年增长233倍,比1980年增长23.8倍。财政总收入6872万元,总支出为1.83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47:12:41。畜牧业发展形成规模养殖,大牲畜存栏7.36万头,生猪存栏32.4万头,肥猪出栏26.4万头。渔业在搞好水库、水池、水塘的基础上推广稻田养鱼,产量1370吨,产值1370万元。工业1963年全县仅有3个小红糖厂,1个碾米厂和1台48千瓦柴油发电机。1971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工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建成了姚关河一、二、三、四级电站,现年发电量达到7307.5万千瓦小时。建成旧城、由旺、龙坪3个机制糖厂,日处理甘蔗2500吨,2000年生产机制白糖3.07万吨,酒精3030吨。其它主要工业产品有:水泥1.73万吨,纸箱纸板5334吨,拖拉机拖斗286辆,塑料制品281吨,复合肥249吨,金属硅1067吨。食品加工施甸气候温和,水质优良,资源丰富,适宜于各种食品的制作。细如银丝,色泽洁白,味美可口的粉丝畅销省内外,出口东南亚和西欧;细腻黄糯、脆香味美的豆片驰名德宏、临沧,远销缅甸;色泽鲜艳,味道醇美,香味浓郁的骨头舴、香肠、舴肉、水豆豉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受顾客青睐;施甸火腿工艺独特,选料认真,色泽深红,香味四溢,可与云腿媲美。非公有制经济2003年,全县个体私营户数有3522户,从业人员1.2万人,注册资金8529万元,总产值达1.3亿元,上缴税金1178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7.1%,完成工业产值6183万元,占总产值的52.4%;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6亿元,占市场份额的47.6%。非公有制经济生机勃勃,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生力军。社会事业2003年,全县有专业技术人员4005人,其中高职66人,中职1167人;先后有128项科技项目获国家、省、地、县科技进步奖;有4项新产品获省部级金奖;有3项发明获国家专利;“点将台”牌将军绿茶、杜仲保健茶获第12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天禧”牌橄榄酒、“地合”牌石榴酒获第2届国际发明专利及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全县有各类学校364所,其中完中3所,初中18所,职中l所,小学325所,幼儿园16所,在校中小学生5.8万人,教职工284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已经省验收合格。有卫生机构40个、病床425张、卫生专业人员514人,卫生工作稳步发展。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得到广泛开展,先后向省地输送体育人才70人,有国家一级运动员3人,二级运动员11人;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95%。全县实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村级体制改革已顺利结束。1985年以来,先后有16个单位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有54个单位被评为地级文明单位,有118个单位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全县有十星级文明户14451户。资源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资源全县耕地32.99万亩,园地、林地、牧草地171.43万亩,城镇村庄、水域、交通及工矿用地15.83万亩。生物资源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和栎类;珍稀树种有楸木、紫春、黄楠、银杏、柚木;珍稀动物有金丝猴、山驴、马鹿、水獭、孔雀、白鹇、绿斑鸠、犀鸟等。经济林木核桃、板栗、茶叶、石榴、酸木瓜、梅子、野生橄榄正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已探明矿产资源有饰面石材、石灰石、石膏和铅锌矿。其中,饰面石材300多万立方米,铅锌矿储量16.5万吨,石膏矿分布30平方公里,石灰石遍及境内,储量丰富。水能资源有河流69条,总长586.6公里,河川径流总量7.38亿立方米,主要有怒江、勐波罗河、施甸河、太平河、乌木龙河、姚关河等,均属怒江水系,江河流经陡峭峡谷,形成高低落差势能,蕴藏丰富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2.17万千瓦,目前开发利用4.81万千瓦。旅游文化资源朝阳寺坡至大寨门、响山的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地质剖面以及何元西边塘、滑石板泥盆纪和仁和徐家半坡奥陶纪等古生物化石景区,历为中外地质考察基地,以古生代生物化石“海林檎”丰富而被中外地质学界称为“中国海林檎的故乡”。石瓢、娲女、仙人洞、打黑、葫芦口、郭家寨、白沙水、大田坝等温泉,水温在44~70℃之间,水中含多种矿物质,浴后可治皮肤、风湿等病。老黑龙洞、朝天洞、蝙蝠洞、摆榔仙人洞,洞中奇形万状,有很好的开发前景。明将邓子龙抗缅平叛系列遗迹:恤中祠、清平洞、镇姚所城、点将台、大关、小关、里骚关、芭蕉关、茨竹关保留完好,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滇西抗日防御战场位于施甸县境内怒江东岸90公里江防线上,碉堡林立,炮台、炮车路、堑壕纵横于阵地,抗日宣传标语、纪念碑、纪念地、医院、军民办事处等保存相对完好。施甸长官司所属白坟坡、木瓜榔、蒋家松林等多处保存契丹小字、遗迹。属古哀牢国土著民族的布朗人,主要分布在木老元、摆榔两乡,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姚关万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约8000年前女性头骨化石1具,为省内出土旧石器时代最完整的2具头骨化石之一。人力资源20003年末,全县共有劳动力19.2万人,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共有5053人,其中:研究生2人,大学本科335人,大学专科2046人,中专2670人。农田水利全县已建成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10座,小(二)型水库38座,小坝塘、“五小”水利工程291座,总库容6553万立方米;己建高产稳产农田19.29万亩,农田水利化程度达到58.6%。电力全县现有发电站11座,装机容量1.5万千瓦,年发电量7307.5万千瓦小时,高压输电线路1180公里,通电乡镇达100%,通电村达100%。交通通信全县15个乡(镇)全部通公路、通电话,通车里程1022.2公里,有大中型公路桥3座。2003年末全县程控电话容量17664门,电话用户12045户,移动电话10560部。城镇建设以县城为中心,由旺、仁和、姚关、旧城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2003年末,县城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街道22条,建有6552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各乡镇集镇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0.6平方公里,共有各类市场25个,城市化水平达到15.5%。
〖施甸县特产〗
太伏火腿
太伏火腿具有皮色黄亮,瘦肉鲜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脂香醇美,咸度适中,肉质细嫩,肥而不腻,色、香、味、形质优的“五绝”特点。素称筵席中的“夺魁名菜”,是宾馆、酒店、农家乐、食堂、家庭四季必备之上品。 食用时,去毛后,温水洗涤或用淘米水浸泡2-6小时(根
姚关火腿
姚关火腿是施甸县出名的火腿。它选用新鲜猪肉后腿,用米酒、草果、盐巴等调味品,在冬季精制加工,反复重压10天后晒干而成。姚关火腿香味独特、色泽美观、风格别具,食用时可煎、炒、煮、炖都可,香味浓郁、引人入胜。是馈赠亲友和来客进餐的佳品。畅销于全省内外和缅甸,深受欢迎。
大薄片
这是一道考验厨师刀技的菜,将煮熟放凉的猪肉,片成透明而薄如窗纸的片,沾上配好的佐料。大薄肉片的清脆和佐料的味道混合在口腔里,会使你胃口大开,那滋味尝一下就忘不了。腾冲县城一街有家著名的武氏大薄片,敢以姓氏做招牌绝对不会错。 还有很多的名特风味,比如火烧、酸辣汤、青辣子拌鸡纵,再说我就要流口水了。
三滴水
属当地人,特别是和顺乡一带最高级别的筵席,一般是在接待重要客人时的一种宴请形式。但也几乎囊括了腾冲的风味特色。第一滴:点心、开胃类食品,如干果和凉菜类。第二滴:八大碗,主要是腾冲的名特风味,比如火烧、口袋豆腐。第三滴:甜点类的餐后点心,如甜白酒、水果类。 现在很少能吃到十分地道的“三滴水
河图大烧
用下村豆粉佐餐,再加上一道保山传统名菜——皮酥肉嫩的河图大烧更是美不胜收,滋味无穷。 大烧,又称“烤猪”,素为保山盛筵上的一道大菜,尤以河图乡人所烤最负盛名。其制作颇为繁难:将适龄壮猪宰杀除毛清腔后缝上破口,通体涂上以芝麻油、蜂蜜、酱油及多种香料调制的
五香豆酱
五香豆酱 五香豆酱产于施甸县由旺区,它选取用优质黄豆,经煮熟发酵加入各种香料,切成块块,晾晒精制而成。它味真鲜美、辣麻具全,食用方便,同时便于携带和保管。具有开胃健脾、增进食俗等特点。切片油煎香气扑鼻,是家庭餐桌和旅游菜肴之佳品。
〖施甸县景点〗
杨善洲林场景区
杨善洲林场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位于云南西部施甸县南端,距离施甸县城44公里,坐落在杨善洲老书记生前艰苦创业并在此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大亮山林场(现更名为善洲林场)。是经云南省委批准命名的省市共建共管的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于2012年4月23日挂牌成立,同时还是中共中
摩苍森林公园
摩苍森林公园摩苍森林公园坐落于施甸县城以东10公里处的茫茫-中,据说“摩苍”之意取自陆游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中的“摩天”二字,但如直接取名“摩天”有狂傲之嫌,于是将“天”改为“苍”,摩苍森林公园因此而得名。摩苍之美在游山,明代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
施甸抗日江防遗迹群
施甸抗日江防遗迹群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施甸抗日江防遗迹群1942年5月,日寇侵占我国怒江以西大片国土,中国远征军沿江设防,英勇抗击,与日军隔江对峙直至-胜利。施甸县位于怒江中游东岸,保留了大量江防遗迹。本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大山头炮兵阵地、孩婆山战场遗迹、老渡口作战遗址、小团山盟军高炮阵地以及望江
《恤忠祠记》碑及恤忠祠和邓子龙军事遗址
《恤忠祠记》碑及恤忠祠和邓子龙军事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恤忠祠记》碑及恤忠祠和邓子龙军事遗址1、《恤忠祠记》碑:撰刻于明万历十五年冬十月。全文共2346字,主要记述了邓子龙在滇西抗缅平叛,驻戍经营老姚关的史实以及平定右甸(今昌宁)地方民族械斗之概况。该碑为邓子龙之随军参事、奉议大夫、云南按察司分巡金
戒月庵
戒月庵戒月庵原属明代佛教摩苍寺下院尼庵,以佛教戒律“戒月”之意命名,后因主寺被毁,遂独成一体。相传摩苍寺为明初建文帝朱允炆遁迹滇西时创建的五庵八寺之一。该寺规模宏大,1958年将其折后迁建东山矿厂,寺废址存。从现存建筑遗迹仍可看出,虽未恢复帝王之霸业,但有雄踞一方之气势。庵址按传统佛寺布局,前有放生
由旺土主庙
由旺土主庙为文化旅游景点。由旺土主庙由旺土主庙位于由旺镇街道办事处西1公里少保山腰,为祀南明时期施甸“本人”(契丹后裔)莽成龙而建。其地南、北、西三面山形环抱,庙前后竹木苍翠,相映成趣。现存土主庙,据正殿檩、梁记载,系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建,庙坐西向东,由一殿、两厢、一厅组成院落。总体平
〖施甸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