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大全 > 广东肇庆传统文化 肇庆历史文化 肇庆地方文化特色大全

广东肇庆传统文化 肇庆历史文化 肇庆地方文化特色大全

所属地区:广东省肇庆市 发布时间:2023-12-05 01:48:13

肇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肇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包公文化、宋文化、端砚文化、龙母文化、六祖文化、摩崖石刻文化、广信文化、区域特色文化等系列文化。那么肇庆如今还有哪些传统文化呢?下面本文小编从肇庆历史,肇庆饮食、肇庆婚俗等民俗文化,传统戏曲采茶戏,端砚、裹蒸等传统技艺及肇庆传统建筑方面,带大家了解肇庆当地的特色文化。

民俗文化

肇庆历史

肇庆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岭南名郡”,文化底蕴深厚。曾是西江流域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既是岭南土著文化和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最早的交汇处。1994 年1 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亚热带的肇庆适宜人类居住,14 万年前区域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2230 多年。春秋战国时期为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所设四会县是广东省4 个最早建制县之一;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设高要县;隋朝开皇九年(589)置端州;宋政和八年(1118)设肇庆府,意为“开始吉庆”;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肇庆是两广总督府驻地。

地方方言

肇庆市主要流行粤方言和客家方言。粤方言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广府片,分布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第二部分是罗广片(又称勾漏片),分布四会市、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和肇庆高新区。全市总人口90%以上使用粤方言,但各地又有地方色彩,在语意、词汇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怀集县就有“上坊话”与“下坊话”之分。客家方言,全市约35万多人使用,以四会市最多,约有15万多人。怀集、封开2县部分人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壮语及标语。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肇庆语言也发生变化,学校普遍使用普通话教学,普通话逐渐成为公务活动的主导用语,本地百姓可用普通话与非粤方言民众作简单交流。

饮食文化

肇庆是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其饮食文化具有岭南浓郁气息。肇庆的饮食,多以粤菜为主,兼有糅合南北风味,中西风格,集菜肴、点心,小食于一身的地方风味,肇庆菜以“清而不淡,鲜而不腥,嫩而不生,油而不腻”为特色,山珍野味和河鲜都极为丰富。主要的地方特色有:西江河鲜、广宁笋宴、高要区大湾镇麦溪鲤、文庆鲤、鼎湖上素、肇庆裹蒸、封开杏花鸡、四会仙螺、四会茶油鸡、德庆竹篙粉等。【了解详情】

传统节日

肇庆市的传统节日习俗源于传统礼法,各地大同小异,但又各具特色,形成别具一格的传统节日风俗民情。如春节,肇庆人有“年卅晚,逛花市”的习惯。元宵节,下帅乡有对山歌、表演“采茶舞”等传统;德庆县有“炮仗攻狮子”活动。清明节,主要活动是扫墓,俗称“拜山”“拜清”“行清”。端午节,俗称“五月节”,大都吃粽子,在门上挂艾叶或菖蒲。中秋节,城乡盛行,从八月初开始向亲友送月饼及糖果等礼物,八月十五当晚为家人团聚,围坐赏月、饮茶、尝月饼;怀集县桥头、下帅等乡镇中秋之夜有摆歌堂、唱夜歌的特色风情。重阳节,民间有登高、迎出嫁女归宁、扫墓(秋祭)等习俗,其中登高最为盛行。冬至,俗称“过冬”,有“冬至大过年”之说,当天杀鸡宰鸭,备酒水奉神,款待各方亲友等。

嫁娶文化

民国时期,肇庆民众婚嫁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形式为男婚女嫁,结亲讲究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婚嫁年龄一般为男18~20岁,女16~18岁。旧俗礼仪有:问名、纳吉、纳采、请期、纳征、迎亲、三朝回门等。1950年实施“婚姻法”,废除包办买卖的婚姻制度,保障男女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凡符合法定婚龄,双方自愿在当地政府登记结婚,领取结婚证的,受国家法律保护。旧的婚嫁习俗逐渐废除,提倡文明结婚,婚事新办,如新婚茶话会、旅行结婚、集体礼以及男到女家落户的新风尚逐渐增多。80年代以后, 旧俗中某些仪节、形式有所复苏,特别是在农村,在操办婚事的时候,举行某些旧仪式、旧习俗。

丧葬文化

肇庆市旧时丧礼,仪式繁琐,一般为:初终、报丧、浴尸、做功德、入殓、守灵、出殡、食斋、做七、付祖。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号召移风易俗,严禁神、道利用丧事进行迷信活动,因而民间治丧一切从简。1968年5月,肇庆火葬场建成后,政府提倡火葬。

传统戏剧

封开采茶戏

封开采茶戏是在民间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地方小戏,用封开当地方言演唱,其形成过程中广泛吸收、借鉴粤剧与当地民歌等元素。封开采茶戏主要分布在封开境内各地,以贺江、西江流域地区为核心。封开采茶戏生长于粤西地区并扎根于民间,是当地群众传统娱乐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形成与发展折射着封开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和戏剧史的研究价值。2015年入选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儿戏

贵儿戏自清末起源于现肇庆市怀集县桥头镇,是在当地民间歌舞和说唱音乐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小剧种。其曲调是把当地的采茶调和经过变格的舞马音乐【马儿曲】相糅合而形成的,称为“贵儿调”,是剧种唯一的唱腔曲调,为男角女角所共用。贵儿戏产生于远离都市文明的粤西北山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村野风味,是当地文化的突出标志和民众精神生活得重要载体,对研究民间戏曲的形成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007年入选广东省第二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文学

包公传说

北宋名臣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不阿而著称,后人敬称其为“包公”,庆历元年至三年(1041-1043)包公任职端州,在当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至今仍广泛流传于肇庆市端州区以及周边的高要区、鼎湖区。端州时期的包公在当地民众的口头传承中,不断神化,被赋予了各种神奇的事迹。包公端州传说既是包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端州地方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具有突出的民间文学和历史文化价值。2015年入选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音乐

四会民歌

四会民歌是当地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四会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歌词淳朴生动,通俗易懂,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曲调以羽调、徵调为主,较多出现滑音、倚音,演唱者多为“触景生情,歌由心出,问字拿腔”。四会民歌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广泛传唱,主要以“口传心授,上辈传下辈”的方式传承,是人们抒发情感、交流情谊、鼓舞志气、教育后辈的重要载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颇具民间文学研究价值,是岭南文化宝库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入选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舞蹈

麒麟白马舞

“麒麟白马舞”是广东封开县独具特色的优秀民间舞蹈,源自唐代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的故事,其起源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流传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麒麟白马舞”多集中在节日特别是春节期间表演。“麒麟白马舞”富有封开地方特色,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表达了封开人民对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的无比爱戴和赞美,还深刻反映了封开人民对忠贞爱情和美好前途的追求和热爱。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牛舞

春牛舞是怀集县壮族瑶族乡以及周边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春牛舞以打击乐为伴奏乐的民间舞蹈,乡土气息十分浓郁。主要乐器有小京鼓、小京钹和小京锣等。锣鼓按用处可分为闹棚锣鼓、演员出场锣鼓、念白锣鼓、表演锣鼓、结束入场锣鼓等五段鼓点伴奏音乐。春牛舞体现了当地老百姓对耕牛的崇拜,带有古代岭南农耕文明的明显特征,在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方面具有较为独特的研究价值。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雄鸡舞

德庆雄鸡舞主要分布在德庆县武垄镇播荫村及周边地区。德庆雄鸡舞为道具舞蹈。以竹篾、彩布等为主要材料,制作成长约1米,高约0.6米,宽约0.7米的大雄鸡道具,鸡头、鸡翼皆能活动,表演时用八音锣鼓伴奏,舞者模拟鸡的形态习性,身手敏捷地把雄鸡啼鸣、觅食、亮翅、理身、护雏、欢跃等神态动作,表演得生动逼真,富有情趣,展现出一种勃勃雄姿,成为民间祈福迎祥的精神寄托,深受群众欢迎。2007年入选广东省第二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鱼舞

怀集龙鱼舞是怀集县凤岗镇龙凤村“石积善堂”石氏的先辈从东南沿海地区传入的,现主要分布于凤岗镇龙凤村及怀城、连麦等镇乡。怀集龙鱼舞属动物道具舞蹈。道具均为笏扎纸糊加彩绘而成,龙具造型只有龙头而没有龙身。怀集龙鱼舞取“龙”寓意龙马精神,取“鱼”寓意生活宽裕,多在春节演出,深受当地民间喜爱,且世代相传,历演不衰,显示了其人文内涵所特具的精神价值。2007年入选广东省第二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马巡城

五马巡城舞分布于粤西北封开县大洲镇的乡村。五马巡城舞是一种规模较大的阵式舞蹈,以马形道具套在人身上扮成五名古代战将,作为主要角色进行表演。整个舞蹈由“开城”、“点卯”、“巡城”三个阵式组成。舞蹈动作以跑为主,且类似戏曲中的跑圆场,同时用激昂的锣鼓伴奏。表演时间一般为半小时至一小时,人数最少也35人以上,多时可达50人,阵容壮观,气势豪迈,体现了一股戍边守土、保家卫国的激情壮怀,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和观赏价值。2007年入选广东省第二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美术

广宁玉雕

广宁玉雕主要分布于广宁县的木格镇、南街镇及县城周边地带。广宁玉雕得天独厚之处,就是以本地的广绿玉为材料,加以独特的造型雕刻著称。广绿玉以颜色的丰富多彩闻名中外,灰白、淡绿、墨绿、黄中带红、绿中带金等各显丽质,其中的牛角色呈微透明,形象似“冻”被称为广宁冻,而翠绿、黄色金点、白中带绿、黄中带绿更为罕见。广宁玉雕除以传统的刻印著称外,还有龙、凤、狮、马、猴、鹰等造型雕刻,代表性雕件有“葡萄花瓶”、“双龙戏珠”、“奔腾骏马”、“飞鱼”、“仿古编钟”等,工艺上达到了把造型美和玉石色彩天然美,融于一体。2007年入选广东省第二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会玉雕

四会玉雕主要盛行于四会市东城及大沙、迳口、地豆、下茆镇。四会玉雕多以缅甸玉石为材料,有摆件(座件)、挂件(花件)、饰件、玩件等多个种类,以十二生肖、花鸟虫鱼、山水人物为主要题材。四会玉雕非常注重造型设计,特别追求生动逼真,所雕琢的金鱼生鱼栩栩如生,达到了置水欲游的佳境。2007年入选广东省第二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技艺

端砚制作技艺

端砚的发源地在广东省肇庆市黄岗镇白石村、宾日村一带。白石、宾日两村相邻,八成村民无田可耕,世代靠采石制砚谋生,如今这一带依然是端砚制作的核心区域。端砚的原料端溪石产于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和北岭山一带。端砚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主要有采石、选料制璞、设计、雕刻、配盒、打磨、上蜡等工序。端溪石大多不抗震,所以一直以来端砚生产的各个环节均为手工制作。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古法造纸

地处西江、北江交汇地带的四会市古法造纸技艺,主要集中于邓村镇。邓村四面环山,溪水长流,竹林处处,有丰富的造纸资源,古法造纸技艺于是传承延续下来,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会纸纤维粗糙,色泽浅黄或土黄,吸湿性强,还有暗燃特性,且燃烧完全,多用于纸盒、纸板、炮仗、狮头乃至冥品制作,也用于做纸朴、纸媒,加之价格低廉,为民间日常生活中所广泛使用。2007年入选广东省第二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肇庆裹蒸制作技艺

裹蒸是肇庆地区著名的传统特产,系历史久远的春节食物,当地无人称其为粽。肇庆裹蒸的制作、食用主要在春节期间,其传统工艺包括浸洗冬叶、淘洗糯米、去绿豆衣、腌制肉馅、包扎裹蒸、烧煮裹蒸等步骤。裹蒸发展至今,除民间制作外,已进入到专业化生产阶段。目前市面上的裹蒸品牌有“肥仔伟”、“裹香王”、“皇中皇”“巧心裹蒸”等。现在的裹蒸,除了沿用传统的糯米、绿豆、猪肉等材料外,还发展出黑糯米等新品种。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渡花席编织技艺

金渡花席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其编织采用传统的手工技艺,主要分布于高要区金渡镇,后流传到白土、莲塘镇及宋隆河流域一带。金渡花席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系高要大宗外销经济特产之一。金渡花席是高要的传统特产,不仅是实用的日常用品,还具有较高的美术观赏功能,花席编织很长时间以来作为家庭手工业在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疍家糕制作技艺

疍家糕又称千层糕,是肇庆西江水上人家传统的节庆食品,也是疍民互相馈赠的常用礼品。疍家人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期间制作千层糕祭祀神明、祖先,其制作技艺反映了水上人家特有的生活习俗和族群文化。疍民将蒸好的千层糕切成菱形小块,每四块叠成一盘(三块在下,一块在上),先敬神祇,后敬祖先,随后全家分食,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一直以来,制作疍家糕的技艺都是以母传女、婆婆传媳妇的方式世代传承。2012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信俗

悦城龙母诞庙会

悦城龙母诞庙会活动于广东省德庆县,源自德庆先民对远古西江水神龙母的原始崇拜,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主要活动时间集中在每年的龙母生辰诞(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八)和得道诞(农历八月初一至初八)。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龙母诞庙会活动还形成了舞龙、狮助兴和演戏娱神、抢花炮等民俗活动,以及摸龙床、饮圣水、服香灰、吃金猪、盖龙母金印、请“龙母运程香”、戴龙母符、捐香油款等圣迹信仰,吃粽子和龙船糕等饮食习俗和不食鲤、爱青龙等禁忌习惯。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要春社

社稷崇拜是古代中国的传统礼制,高要围绕社稷崇拜的“春社”民间习俗遍布全境,高要的社稷坛可谓深得殷周时代“植木为社”、“立石为坛”的旨趣。“高要春社”周期较长,从农历二月初延续到二月下旬。春社日一般由村中父老择定全村拜大社的吉时,全村社众齐集大社拜祭,然后各坊分别祭自己的小社。“高要春社”在保留传统庆典活动的同时,也融入了岭南文化的许多要素,呈现出更加浓厚的愉悦氛围,各种节日行事和高超技艺异彩纷呈。2013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德庆学宫祭孔活动

德庆学宫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其祭祀“万世师表”的儒家先贤孔子的活动,肇轫于宋,历代相沿成习并被纳入中原王朝官方祭典的范畴,至清代时臻至极盛,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传统上德庆学宫祭孔活动分春、秋两祭,春祭为农历正月十五日,秋祭于农历八月上丁日进行,其仪式过程主要包括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六部分组成,严格遵照传统仪典,用猪、牛、羊三牲供品,行三重祭礼,以表达人们追怀先圣的情感。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贞仙诞

贞仙是中国妇女“贞风亮节、勤劳俭朴、孝敬翁姑”的典范,亦是岭南三大女神之一。岭南三大女神即秦代德庆龙母、宋代泉州湄洲岛天后和唐代四会文氏贞仙。其中龙母为江河神,天后为海神,贞仙为地方神祇,庇佑大地、润泽民生,深得民意。自唐以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贞女升仙之期,四会官府和民间均举办贞仙诞活动,以弘扬贞仙美德,传承贞仙文化,除本地乡民参加外,珠江三角洲一带以及海外华人、港澳同胞信众均参加,人数多达数万。2007年入选广东省第二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特色文化

宋文化

广东“肇庆”与宋徽宗赵佶有关。肇庆古称端州,是赵佶的发迹地,“肇”乃发端,“庆”乃可喜可贺,合二为一,即“喜事是从这里开始”。作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肇庆市丰富的文化内涵中,目前仅宋代文化遗址就有二十多处,涉及宋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宗教等诸多方面,在岭南颇为罕见。在肇庆的历史文化中最集中、最有价值的是宋文化。

包公文化

包拯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代名臣,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位清官。包公于公元1040年到端州任知州,包公主政端州3年,留下了文化遗迹。如:包公祠,砚洲岛,包公楼,包公井,包公府衙,等等。其中七星岩的题字是现在仅存的包拯手迹,弥足珍贵。所有这一切形成了独特的“包公文化”。“包公文化”在岭南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广东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包公文化是肇庆宋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最有基础、最值得经营的。

广信文化

封开一隅,史称广信。广信文化,底蕴深厚和辑百越源远流长。封开曾作为广府文化的发祥地和岭南古都长达400年之久,是广府文化的摇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封开县曾在岭南历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岭南文化发源地。其鲜明的地域色彩、浓郁的地方风情、多元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特点,凸现岭南文化蓬勃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长卷增添绚丽多姿、凝重深厚的华章。

龙母文化

德庆龙母文化的核心是以“仁慈”、“母仪龙德”养育五龙子成才和“孝亲”“仁德”信仰,被誉为“西江神源”,至今影响西江流域、珠三角、港澳地区和海外华人,已成为民间习俗。悦城“龙母诞”自秦以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岭南独具特色的龙母信仰。人们在诞期通过举办酬神祀祖、竞艺竞技、歌舞戏曲、物资交流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而演绎成为岭南地区四海朝宗的最富有影响和特色的民间“龙母诞”庙会,并且还形成了历史传承、民风民俗、文化观念和价值认同等独特的文化体系,具有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和社会文化学等价值。

六祖文化

六祖惠能大师(638年至713年)曾经在四会市这片神圣的土地上隐居15年,形成了完整的南禅宗弘法体系。六祖与四会结缘深厚,可以说,四会是六祖惠能大师顿悟成佛的宝地,是禅宗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发源地之一。在四会的六祖寺是各地众多六祖寺院中规模最大、最为堂皇壮丽肃穆、唯一被命名为“六祖寺”的古刹寺院群体,是六祖文化传承的重要元点和枢纽。

山水生态文化

肇庆山水风光钟灵毓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北靠七星岩、鼎湖山,南临西江,青山绿水,山水相映,江、城、湖、山等要素相互衬托,构成了以江为起点、城为基础,湖为依托、山为背景的“山—湖—城—江”的典型的山水城市空间,具有建设山水城市的良好格局。

摩崖石刻文化

七星岩摩崖石刻,位于肇庆市北郊七星岩风景区,为全国少有的庞大摩崖石刻群之一,是中国千年历史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凝聚着七星岩景区文化的精髓,铭刻了肇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七星岩摩崖石刻以数量众多、文体书体齐全、面貌保护完整而备受关注,更是中国历史最久远、朝代延续最完整的石刻群,记述了肇庆的地理环境、山河变迁、历史大事、宗教信仰、庙宇建筑、岩石水土及朝代更迭。

传统建筑

肇庆古村落

肇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名城,有着众多独具岭南特色的古村落。在西江、绥江两岸,散落着无数的古村落,硬山式、歇山式的屋顶房屋,合院式的砖木结构和以纵横三条轴线“三进三横式”的大型住宅,有精致动物花草浮雕的桃檐和屋脊,形成了肇庆独特的古民居建筑艺术。在肇庆古村落中具有代表性的村落有:高要回龙镇槎塘村、黎槎村,德庆金林古村,德庆古蓬村,怀集县梁村镇何屋村等。

肇庆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位于中国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古城墙始建于宋皇祐年间,是肇庆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有肇庆小万里长城之称。城墙现大部分保存完整,大致呈长方形,东西宽,南北窄,周长2801米,共有28个敌台,有东西南北四城门,西北城墙上建有披云楼。古城墙上有宋、元、明、清、民国历代的青砖,堪称“砖的博物馆”。城墙因保留了广东唯一的、全国极少见的主体及城周基本完整的宋代砖城墙,于2002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肇庆梅庵

梅庵位于肇庆市端州区城西的梅庵岗上。梅庵因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此地插梅而得名,历来突出“梅”的主题。但梅庵的建筑,在我国古建筑的结构上,建筑艺术上和建筑技术史上,都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有“千年古庵,国之瑰宝”的美誉。梅庵现存山门、大雄宝殿和六祖殿等建筑。山门为砖木结构的清代建筑,位于山门之后的大雄宝殿,是梅庵最为重要的建筑。大雄宝殿的硬山顶,梁架和斗栱保留了宋代的结构风格,是岭南地区现存⼀处十分珍贵的千年木构建筑的珍贵实例。肇庆梅庵作为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古建筑之一,其架构具有许多区别北方的营造手法,是研究南方古建筑早期远流与后期传承的重要实例。

宗教文化

主要宗教

肇庆省全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种宗教,目前在肇庆市重点的宗教场所有庆云寺、憩庵、护龙祖庙、白沙龙母庙、勒竹围天主教堂、端州区基督教堂、肇庆市城东清真寺、肇庆市城西清真寺、慈云寺、彼岸寺、善庆寺、龙聚寺、宝莲寺、金山禅寺、上清湾天主教堂、六祖寺、宝林寺、天心禅寺、莲花寺、白雾台寺、北帝观、广宁紫竹观、德庆悦城龙母庙、端州河旁天后宫等。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