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顺义区杨镇地区杨镇第二社区
位置:首页 > 北京市 > 顺义区 > 杨镇地区 > 杨镇第二社区行政区划

杨镇第二社区行政区划

杨镇第二社区属于哪个县?

杨镇第二社区属于北京市顺义区杨镇地区管辖。

杨镇地区行政区划

杨镇第一社区

杨镇第一社区:由原双阳社区更名而来。东至干渠路,南至府前街路,西至轧花路,北至工业区路,占地面积15万平米。社区内共有居民楼及商业楼共44栋,167个楼门,1978户,人口4177人。杨镇第一社区与杨...[详情>>]

杨镇第二社区

杨镇第二社区:位于杨镇政府所在地。杨镇第二社区与杨镇第一社区、杨镇第三社区、杨镇鑫园社区、一街村、二街村、三街村、张家务村、齐家务村、杜庄村、东庄户村、老庄户村、二郎庙村、沟东村、东疃村相邻。杨镇第二...[详情>>]

杨镇第三社区

杨镇第三社区:东至杨镇法庭,西至政府大院,南至顺平路,所管辖的区域有:小店散居路、三街外埠街小城镇路、三街小城镇路、三街本街小城镇、燕东酒厂散居、一中散居户、二中散居路、下坡村小城镇路、仙泽园小区。共...[详情>>]

杨镇鑫园社区

杨镇鑫园社区:位于杨镇政府以北1公里处。杨镇鑫园社区与杨镇第一社区、杨镇第二社区、杨镇第三社区、一街村、二街村、三街村、张家务村、齐家务村、杜庄村、东庄户村、老庄户村、二郎庙村、沟东村、东疃村相邻。杨...[详情>>]

一街村

一街村位于杨镇中部,现有937户,人口2034人,耕地面积1624亩。2007年该村的“杨镇龙灯会”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明初已成村落。原村西有“兔北马坊”,为明代牧马场,故当时村名为马庄。后...[详情>>]

二街村

二街村位于杨镇中部,现有住户792户,人口1774人, 耕地面积2248亩,村办企业有北京市奥光灯具厂等。2007年3月被区委、区政府评为2006年度“二三产业先进村”。明初已成村落。原村西有“兔北马...[详情>>]

三街村

三街村位于杨镇中部,现有住户587户,人口1865人, 耕地面积1260亩明初已成村落。原村西有“兔北马坊”,为明代牧马场,故当时村名为马庄。后居民中杨姓人家渐成大族,于明万历年间更村名为杨各庄。后杨...[详情>>]

张家务村

明初已成村。张姓居民较多,故名。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1946年解放,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村党支部建于1946年。该村原有3座古寺庙,其中以“水英寺”最著名。现有一级...[详情>>]

齐家务村

明代初年,随燕王朱棣由山东移来7户人家,定居于此,始称七家务,后谐音成今名。旧属三河县。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齐家务村位于杨镇东南部,现有住户280户,人口76...[详情>>]

杜庄村

明代已成聚落,因居民杜姓居多,始名杜家庄,后称杜各庄,又省称为杜庄。旧属三河县,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为冀东西部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前沿地带,时名“林庄”。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1958...[详情>>]

东庄户村

明初已成村。始住几户杨姓居民,故名杨家庄。后因位于老庄户东面,改称东庄户。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当时与二郎庙同属一个行政村。1946年2月属顺义县,土地改革后,和二郎庙分开,独立成村。1949...[详情>>]

老庄户村

老庄户村位于杨镇北部,现有住户221户,人口495人, 耕地面积893亩。明初已成村,并逐渐发展成集市。村落呈现繁荣兴旺景象,初名兴隆庄,后杨各庄集市贸易兴起取代该村,于是四邻称此村名不一:杨各庄称此...[详情>>]

二郎庙村

明代已成村。原是北京通往关外大道,也是密云南下三河的必经之路,故称“大道李辛庄”。后在此修二郎庙,更今名。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1946年解放。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抗...[详情>>]

沟东村

沟东村位于杨镇西北部,明初已成村。村西有一条河沟,故名。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1946年解放。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现有住户233户,人口588人。党支部书记:刘 军 ...[详情>>]

东疃村

明代已成村落。首居户刘姓,故名刘家疃。后逐渐迁来李、林等姓人家,又因村处郝家疃东,遂更名为东疃。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为冀东西部地区抗日游击区。1946年解放。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七区。...[详情>>]

红寺村

明代已成村。当时村西有一座红色寺庙,叫红门寺,村因寺得名。清代和民国初期属密云县。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为冀东西部抗日游击区,化名为“白庙”。1946年解放,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七区。清...[详情>>]

下坡村

清初已成村。处于潮白河东部一级阶地和二级阶地交界处,地势坡度较大,故名。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为冀东西部抗日游击区。1946年解放。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村党支部建于1950年。该村...[详情>>]

下营村

唐代已得名。据传当年李世民东征高丽,路经此地,驻扎兵营,后渐成村落,得名下营。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为冀东西部地区抗日游击区。1946年解放。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下营村位于杨镇西部...[详情>>]

安乐庄村

安乐庄村:位于杨镇西南4公里处。安乐庄村与杨镇第一社区、杨镇第二社区、杨镇第三社区、杨镇鑫园社区、一街村、二街村、三街村、张家务村、齐家务村、杜庄村、东庄户村、老庄户村、二郎庙村、沟东村、东疃村相邻。...[详情>>]

汉石桥村

唐代已成村。据传唐王东征,路经¬此地,在桥上下马休息,得名“下马桥”。后居民认为不吉祥,又因地势低洼,人们盼旱,继而更名“旱石桥”,明代演变成今名。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详情>>]

沙子营村

唐代成村。唐初曾在此建军营,后成村落,因地处鲍丘河故道,且多沙,故名。明代初年,又有山西移民迁此,村落南移半里。清康熙年间属顺义县,光绪年间划属三河县,民国35年属顺义县。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详情>>]

小店村

原­为明代养马之地,称兔南马房。成村后村内人家多开旅店,清代初年京城赴髻山进香的行人车马多宿此地,故名。民国初期属顺义县第三区,驻有警备小队。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游击队与日伪军双方...[详情>>]

辛庄子村

原和小店同属一村,1960年4月1日由小店析出,独立成村,名辛庄子。旧属三河县。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大厂”。村党支部建于1960年。辛庄子村位于杨镇南部,现有住户350...[详情>>]

田家营村

始建于辽代。传原为萧太后养马场,后田姓人家居此建村,故名。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元村”。田家营位于杨镇西南部,现有住户563户,人口1695人,耕地2815亩。党支部书记...[详情>>]

高各庄村

明代成村。因居民高姓居多,故名。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下店”。1946年2月后属顺义县。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高各庄位于杨镇南部,现有住户270户,人口750人...[详情>>]

王辛庄村

明已成村。李姓人家首居于此,始名李辛庄。清乾隆年间,迁入一户王姓旗人,渐成大族,遂改今称。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主村”。1946年2月后属顺义县。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详情>>]

井上村

据传唐王征东经此,掘井1眼,始有李姓人家居井旁,后渐成村落,故名。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西双村”。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 村党支部建于1947年。井上村位于杨镇...[详情>>]

荆坨村

明代成村。原¬村东南有大土坨,上面长满荆条,始有一户人家居此,以编织荆条器具为生,后渐成村落,故名。旧属密云县飞地,称荆坨屯。清康熙四年奉裁守备圈去二十三屯,所存十二屯归属密云县,是为中卫里,...[详情>>]

侉子营村

明代成村。始由山东李姓人家逃荒至此,渐成村落,因口音与当地人不同,人称侉子营。原属密云县飞地,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东双村”。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1944年下...[详情>>]

李辛庄村

始建于明代。由李姓住户看守松各庄柴姓人家坟地,渐成村落。清康熙年间,称李兴庄,后谐音改今称。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子村”。李辛庄村位于杨镇东南部,现有住户135户,人口4...[详情>>]

松各庄村

始建于明代初年。李、张两姓首居于此,后迁来孙姓渐成大族,始称小孙各庄。当时村中有一庙,庙中松树粗大茂密,故更名松各庄。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贵村”。1949年划属顺义县第...[详情>>]

破罗口村

破罗口村位于杨镇东北部, 现有住户295户,人口846人,耕地面积2562亩,2007年人均收入8164.6元。明代初年为军屯之地,成村后,因村民多以编制笸箩等农用器具为业,明万历年间称笸箩口,后谐音...[详情>>]

别庄村

清初成村。有别庄、彭庄2个自然村。彭庄:以姓名村,因其小,当地人通称“小彭庄”。别庄:因别姓人家首居此地,故名。原属顺义县。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三河、顺义、平谷、密云四县交界处,曾先后隶属过五个抗日联...[详情>>]

徐庄村

明代建村。徐姓首居此地,故名。民国初期属顺义县第八区。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永乐”。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三区。村党支部建于1957年。抗日战争期间,1944年4月区...[详情>>]

良庄村

明代为驻屯军队之地,清代初年为梁家花园,成村后名梁家庄,后简称今名。民国初期属三河县。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永西”。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一区。村党支部建于1958年...[详情>>]

大曹庄村

明代成村。明代为杨各庄贾家花园,看园人姓曹,后繁衍成村,名曹庄。后因北有小曹庄,更今名。民国初期属三河县。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小村”。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一区。大...[详情>>]

周庄村

明末清初建村。周姓人家首居于此,始名周家庄,后简称周庄。民国初期属三河县。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饭村”和“糊村”。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一区。村党支部建于1958年。...[详情>>]

沙岭村

明代建村。村址东北有两道沙埂,故名。明代称沙岭庄,清代称沙岭村,民国初期称沙岭。旧属三河县。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少村”。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一区。1953年为沙岭...[详情>>]

曾庄村

明初建村。曾姓人家首居此地,渐成村落,始名曾家庄,后简称曾庄。民国初期属三河县。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贤村”。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一区。村党支部建于1943年。曾庄...[详情>>]

白塔村

辽代成村。当时村北有座白塔寺,以寺名村。清代曾为兵屯地,称白塔屯,属中卫里管辖。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永生”。解放战争时期,属顺义县,县府机关曾驻此。1949年4月划属顺...[详情>>]

焦各庄村

明初建村。因山西焦姓移民居此,得名焦各庄,后为避重名改称东焦各庄,后复更名为焦各庄村。民国初期属三河县。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水村”。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六区。19...[详情>>]

于庄村

清代成村。于姓首居此地,以姓名村为于庄,1981年为避重名改称于家庄村,后复更名于庄村。民国初期属三河县。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干村”。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于...[详情>>]

东庞村

元代已成村。因村址紧靠庞山,以山名村为庞里,后村分为二,此村居东,故名东庞里村,后更名为东庞村。民国初期属三河县。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让村”。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详情>>]

西庞村

元代已成村。因村址紧靠庞山,以山名村为庞里,后村分为二,此村居西,故名西庞里村,后更名为西庞村。民国初期属三河县。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让村”。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详情>>]

辛庄户村

清代成村。始由庞里迁出几户人家,来此定居,名庞里户,附属庞里村。1947年土改,独立成村,名新庄户,后谐音变今名。民国初期属三河县。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农村”。1949...[详情>>]

〖杨镇第二社区特产〗
〖杨镇第二社区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