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大嶝街道
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翔安区 > 大嶝街道主页
〖大嶝街道简介〗
大嶝街道2005年,撤销大嶝镇,设立大嶝街道。办事处驻西田。附:原大嶝镇代码350213112。位于翔安区东南海面,与金门岛最近距离仅1800米,面积13.2平方千米,近2万人口。辖9个村委会:~201_田墘村、~202_山头村、~203_蟳窟村、~204_嶝崎村、~205_双沪村、~206_阳塘村、~207_北门村、~208_东埕村、~209_小嶝村、~501_*大嶝盐场、~502_*大嶝虾场。2005年10月27日,大嶝街道上榜第一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浔窟烈士陵园浔窟烈士陵园位于大嶝街道浔窟社区后山松仔旁边。陵园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墓区长30米,宽20米,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1958年“八二三”炮击金门战役中牺牲的……详情大嶝“八二三”炮战旧址大嶝“八二三”炮战旧址位于大嶝街道大嶝岛东南端,即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亲笔题名的“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内南侧,入口前身是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的空压机房,由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两座大门重达……详情小嶝喇叭堡小嶝喇叭堡位于大嶝街道小嶝社区东部海边的环村路旁,距金门3 600米,堡高10.8米,宽8.1米,占地面积87.48平方米,堡里安装48套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广播喇叭。整套装置用铅灌制而成,……详情浔窟谢氏宗祠浔窟谢氏宗祠位于大嶝街道浔窟社区中部,建于清代,20世纪90年代初重修。坐西朝东,为两落大厝,中为天井,面宽11米,总进深20米(其中一进进深5.5米,天井4.5米,二进进深10米),内高5……详情大嶝海峡之声前线广播电台旧址大嶝海峡之声前线广播电台旧址位于厦门市翔安区大嶝街道阳塘社区,年代为1976年。简介:1976年建。由入口处的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空压机房、总长210米的战地坑道,以及出口处的军事广播大喇叭组成……详情
〖大嶝街道特产〗
厦门特产马巷文昌鱼
马巷文昌鱼是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马巷镇的特产。文昌鱼的营养极高,是宴桌上的佳肴美味,可下菜,作鱼酥,味鲜可口,它的干制品更是珍贵的海味。马巷镇琼头村的鳄鱼屿一带海域盛产文昌鱼,据史料记载自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潮州刺史韩愈杀鳄鱼就发现文昌鱼,并且已有人在捕捞,只是数量不多而已,大规模生产是1945
厦门特产蔬菜乌山青葱
乌山村位于福建省新圩镇东北部,从1968年引进青葱品种开始栽培种植,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当地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乌山青葱已被列入翔安区五大特色农产品之一,乌山村已成为厦门市最主要的青葱种植基地,同时是闽南地区青葱主要销售集散地。乌山村位于福建省新圩镇东北部,从1968年引进青葱品种开始栽培
厦门特产农产品古宅大蒜
古宅大蒜是古宅大蒜福建厦门翔安区新圩镇古宅村的特产。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古宅村现有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00人,耕地面积3000亩。古宅一带村落,地处丘陵,隆冬风大,湿度较低,土壤疏松深厚,很适合大蒜生长。如今古宅大蒜已有1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村民农业生产的主导产品,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全区
厦门特产水果如意情梅子
如意情梅子--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如意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为全国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致力于以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改造传统农产品经营模式,主要从事果蔬种植及加工、蔬菜种苗研发与工厂化生产、食用菌研发与工厂化栽培,形成了“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
厦门特色小吃马巷贡糖
马巷古有“贡糖、香饼、烧炸枣”三宝。贡糖现称花生酥,俗称“豆仁夫”。贡糖顾名思义,制作时把花生仁炒熟,去膜、去臭粒,用一根圆木棍,长约一尺左右,末尾留一把柄,工人用圆木棍放于一厚木板上使劲把花生仁捣碎成末,再和上馅糖,使其粘连压成薄片,薄片卷成约二公分
厦门珠绣
厦门珠绣以新颖别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见称,有珠拖鞋、珠挂图,珠绣包等一百多个品种。这些产品均采用闪亮夺目,五彩缤纷的玻璃珠子和电光胶片,运用凸绣、平绣、串绣、粒绣、乱针绣、竖针绣、叠片绣等传统的工艺手法、绣制出浅浮雕式图案。全珠图案构图严谨、密不容针;半珠图案优雅秀美,清新悦目。
〖大嶝街道景点〗
洪养古厝
洪养古厝位于马巷镇蔡浦村海尾西46号。民国初期建,前、后两落大厝,中有天井及两侧护厝(榉头),面宽12米,总进深18米,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前落大厝面阔3间,中为凹形门廊及中厅,两侧厢房,硬山顶,燕尾脊。后落大厝面阔3间12米,进深4间9米,中为厅堂,两侧厢房,穿斗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此建筑
陈金恒古厝
陈金恒古厝位于马巷镇亭洋村69号。民国29年(1940年)建,坐东朝西,前、后两落大厝,中为天井及两侧护厝(榉头),面宽11.2米,总进深17.6米,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前落大厝面阔3间,中为凹形门廊及中厅,两侧厢房,硬山顶,燕尾脊。后落大厝面阔3间11.2米,进深4间8.6米,中为厅堂,两侧厢
〖大嶝街道人物〗
王建双
王建双,1936年生,福建翔安新店珩厝人。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福建省轻工业厅副科长、副处长,青州造纸厂党委书记,福建省轻工业厅副厅长、厅长,中共厦门市委书记,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福建省常务副省长,福建省人大常务副主任。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中共十三大代表。
陈清渊
陈清渊,出生于1958年,籍贯厦门马塘村。陈清渊是马塘村历史上第一个高中毕业生。他高中毕业后返乡任生产队会计,算是马塘村的高级知识分子了。1985年村民小组长改选时,这位全村最高学历的年青人被推上了村民小组长的位置。为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经常在外跑运输的陈清渊及其兄长陈清水,了解到以水果为原料
彭德清
彭德清(1910~1999年),曾用名彭楷珍、陈国华,清宣统二年(1910年)生于同安县翔风里彭厝村。幼年丧父,家境贫寒。12岁入学,16岁辍学。少年时在家乡参加抗捐抗税、反对土豪的斗争。民国15年(1926年)参加农民协会和农民赤卫队。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1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
李嘉禄
李嘉禄(1918~1982年),马巷同美村人,著名钢琴家。李嘉禄从小随母亲学音乐。民国27年(1938年)考入福州协和大学外文系。民国32年任国立福建音专钢琴讲师。翌年任副教授。民国37年赴美国道安大学深造,经常举办钢琴独奏会。1950年回国,任南京金陵大学教授、音乐系主任。曾与歌唱家温可铮、周小燕
蔡文沛
蔡文沛(1912~1974年),马巷人。厦门市著名的漆线雕艺人。曾任厦门市政协委员、厦门市人大代表、厦门工艺联社理事。1961年,获福建省二轻厅、福建省文化厅授予的“漆线雕艺人”称号。蔡文沛家世代以漆线雕“装佛”为业。曾祖蔡玉祥、祖父蔡善养、父亲蔡春福皆以“装佛”闻名。祖传的“装佛”店号“西竺轩”。
洪丝丝
洪丝丝(1907~1989年),本名洪永安,笔名丝丝、漱玉,同安翔风里金门岛人。洪丝丝读完两年中学后,在金门公学等校任教。民国14年(1925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曾任国民党金门县党部青年部长。大革命失败后,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在中华中学任教。课余时间写时事评论,投寄棉兰《南洋日报》,成为该报
许英宗
许英宗(1904~1930年),翔安区内厝镇西塘村人。毕业于厦门中华中学高中班,民国15年(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民国16年1月,彭友圃、许英宗和邹鲁在马巷启智学校成立中共同安县支部,随即在窗头、沙美、彭厝、黄厝、许厝、莲河等广大农村组织农民协会,领导农-动。民国16年4月29日,同安县的国民
陈延庭
陈延庭(1888~1983年),原名庆,马巷三乡街人。少时就读私塾。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入4年制的泉州府中学堂读书,毕业后考入当时全省惟一的高等师范学校——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经奏准授理科举人。宣统二年(1910年),陈延庭到厦门竞存小学、公立中学任教。其间加人中
林金殿
林金殿(1879~1944年),字成嘉,生于同安翔风里井头村。其父林廷洽在新加坡经营驳船货运。林金殿幼读乡塾,11岁往越南西贡。光绪十八年(1892年)转赴新加坡,随父经营驳船业致富。民国17~30年(1928~1941年)任新加坡驳船业公会会长。林金殿热心于新加坡华人华文教育事业。民国14年自动捐
洪晓春
洪晓春(1862~1953年),名鸿儒,字晓春,同安县翔风里窗东村人。清末到厦门经商,起初做粮食生意,后兼营信局、进出口、钱庄、汇兑。厦门工商界组织总商会后,被选为第二届总理兼南洋商业公会与糖油公会会长。他真诚为商界服务,不辞劳苦,到处奔波。凡商业上各方面的纠纷,他都亲自出面调解,成为厦门商界的领袖
黄廷元
黄廷元(1861~1936年),号复初,马巷厅西侯乡(今马巷镇西炉村)人。因家境贫困,只在私塾读两年书就到厦门当商店雇员。他白天做工,夜间自学,一有余暇,手不释卷。后来略有积蓄,与友人赴台学医。回厦后自开牙医诊所,开始发家。清末政治腐败,外侮内患,国事日非。从光绪十四年(1888年)起,黄廷元在厦门
林豪
林豪,字卓人,清末同安县翔风里金门人。少时勤奋好学,博览史籍。清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同治元年(1862年),林豪至台湾,受名士林占梅聘主家馆,一起讨论文史。后游府治,就见闻所及,写成《东溟纪事》2卷。又受聘主讲澎湖文石书院,先后应聘撰写《淡水厅志》、《澎湖厅志》。林豪居台日久,对台湾社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