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三门峡市
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人物

三门峡市人物

张信民
张信民,明代理学家。生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卒于崇祯六年(1633年),字孚若,号抱初,晚年又号洗心居士,学者称洗心先生。渑池县乔岭村人。张信民幼年在本村读书,以乡里曹端的治学处事为楷模。后到新安县拜盂云蒲为师,致力研讨"性理"学,兼及反切和考据,造诣很深。青年时代在家乡设教,四方青年,慕名而
段世垣
段世垣,字次珊,1882年生于义马市二十里铺村。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曾与河南留日学生张钟端、刘积学等先后创办《豫报》及《河南》杂志,积极宣传革命。辛亥革命前夕,段世垣回国,在开封创办商业学校,任校长,并任河南法政学堂教授。其间曾与在汴同盟会会员杨勉斋、刘粹轩等人筹划河南起义,不幸失败。1912
傅子章
傅子章(190l~1948)河南省义马市千秋人。 傅幼年读书,20年代从戎,先后在吴佩孚部、张学良部当兵,30年代后归家务农。1942年任涧川乡第九保保长。1945年5月日军过河,家乡沦陷,地方匪霸,鱼肉人民。傅子章体恤民困,抗拒张广居加派的粮款,发生冲突,将张部一士兵打死,张广居率部攻打千秋,傅子
陈国荣
陈国荣,河南省义马市裴村人,1901年4月生,1944年参加农会,从事抗日宣传工作。 上官子平叛变后,陈国荣积极参加平叛斗争,与敌匪周旋,几遇凶险。1945年8月,他带妻子女儿随八路军北撤过黄河,在济源老区进豫西公学学习,学习期满后分配到豫西工委搞情报工作。 1947年在济源二区窑头情报站工作时,与
刘宏声
刘宏声,男,汉族,河北省抚宁县周村人,生于,1911年7月。家境贫寒,8岁就给人放羊,17岁到沈阳一家帽店当学徒工。1943年在抚宁县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人民武装部长、区长、区委书记。1949年随军南下,留陕州地委任土改工作组组长。1951年6月,受政府委派到义马组建"义马建新煤矿股
王致勤
王致勤,原籍山东省冠县万善屯村。1916年10月8日生,9岁入本村乡塾读书,12岁丧父。13岁时,被土匪绑架拘禁,后托人花800块银元赎回,从此家业荡尽,王致勤不得不辍学务农维持全家生活。 1940年2月,王致勤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馆陶县、永智县二区、冠县五、七、八区任粮秣
张轶
张轶(原名张绎如),河南省义马市常村人,生于1920年l1月25日。1938年,在洛阳八中读书时,受共产党影响,倾向革命。194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家乡宣传抗日,发动群众。 1944年夏,日军渡河,家乡沦陷。同年11月.豫西抗日游击队二支队渡过黄河,到新安、渑池开辟抗日根据地。12月成立渑东办事处
张复初
张复初又名张明善,义马市常村人,生于1905年2月,自幼读私塾,1922~1926年先后在渑池县立小学、洛阳第八中学读书。1927年在铁门小学任教,后到观音堂民生煤矿,任教员、文牍、股长、总务主任等职。 1947年,观音堂解放前夕,煤矿停产,全矿工人衣食无着,陷于困境。张复初冒着兵匪灾祸,从家乡运去
范连三
范连三,字子乾,号神亭,义马市千秋人,生于1898年,卒于1971年,享年73岁。 范连三幼时,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17岁便在村中学校教书,他看到穷苦人民求医治病处处为难,便刻苦学医,同时在不误教学的情况下,尽心竭力为人临床治病,取得了显著疗效,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后来他弃学从医,致力于医学事业
吉太法
吉太法(1903~1971)。义马市常村乡霍村人,原名银娃。4岁时,父亲受人陷害,被捕入新安县监狱,因无钱营救冤死狱中。后随母亲过活,家庭更加贫苦。弟弟立娃,不满周岁就被卖给义马村的平姓收养。母子2人,要饭度日。后来母亲改嫁,银娃跑到千秋镇舅舅家去,妗母不肯留他久住。8岁时,银娃到渑池县徐庄村,给人
马尚志
马尚志(1885~1941),小名玉印,义马市千秋乡王礼召村人。他排行老大,是豫西著名石匠,人称大石匠、大马师。马氏幼年家境贫寒,在私塾读书不到三年便停学回家。求学期间,对雕刻绘画有特殊爱好。村北里许涧河对岸的白龙庙,是远近闻名的香火圣地。庙中五彩缤纷的壁画,栩栩如生的塑像,美丽动人的浮雕,庙院内外
刘昭妃
刘昭妃(约1556~1642年),上村人。明朝万历年间人选,万历六年(1578年)封为昭妃。刘昭妃性情谨厚,抚爱诸王。天启(明熹宗年号)、崇祯(明思宗年号)年间(约1621~|642年),在慈宁宫先后为孝和王太后和懿安皇太后掌管玉玺,主管宫中诸事。王太后为信王朱由检选妃周氏,疑其体弱,犹豫不决,刘昭
张长庚
张长庚,会兴镇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协助川运,历任广平、平越等府知府。后升湖北汉黄德道,旋升布政使,迁山东按察使,奉命征剿川楚绿林武装,办理湖北军务。不久调贵州按察使,兼贵州巡抚,诏授通议大夫,赏戴花翎,累赐蟒缎、翠玉、珊瑚、貂皮、大小荷包等物,并晏珍食多次。长庚所到之处皆有盛名,尤以任职
张柯程
张柯程(1786~1836年),野鹿村人。清嘉庆十二年(1808年),柯程22岁被委任知县,先后在山西省长治、河津、赵城县任职。柯程为人刚直,居官清廉,不徇私情,秉公办事。他在办案中,为民多伸冤雪恨,对豪强权势、贯匪乡绅则多从严惩处,当地黎民百姓大都拍手称颂。因为他除暴安良,引起匪霸们的不满,图谋杀
张谐之
张谐之(1850~1922年),野鹿村人。张谐之生于清朝咸丰年间,幼时聪明过人,好学上进。21岁时上京赶考,中进士,加员外郎,衔兵部职,主持政事。皇上还先后特授其直棣、昌黎、卢龙、邢台、抚宁、定兴、东明、蔚州正堂。又署张家口、抚民府、宣化府正堂。张谐之编写有《陕州考古录》一书。
齐太封
齐太封,字履先,后川村人,生于清道光年问。其父齐桂,清时庠生,在原陕州城东街设中药铺,为贫穷人治病不收诊费、药费,贤迹闻名退迩。太封自幼聪颖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为文不打草稿,略加思索,就能写出好文章。20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庠生(秀才)。次年又考取增广生员,又两年补考中禀生。每月上发禀米供之。40岁
张坤
张坤 (1873~1920年),字子厚,会兴人。少时刻苦自学,光绪癸卯(1903年)赴省乡试,中第四名进士。陕州知州留其在召南书院旧址创办中学堂二班、师范专习所一班、高小一班。后张坤建议改陕州试院为陕州合属中学堂,附设初级师范。宣统庚戌(1910年),河南巡抚保送张坤赴北京保和殿复试,先任官,次任河
王大同
王大同 (1880~1973年),字筱康,崖底村人。出身贫寒,世代务农。幼年聪明好学,常常为读书忘食废寝,因而积累了丰富知识。清光绪二十六年,他以优异成绩考上秀才。后应牛王庙村聘请,教学授徒。大同水旱烟不吸,持身严谨。每天起早喊学生(时大龄学生住校食宿)起床诵读。他常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
张明仁
张明仁 (1910-1935年),会兴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民国16年(1927年)春,张明仁辍学投军,在吉鸿昌部下历任宣传队员、宣传队长、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职。在此期阃,受共产党员刘秉琳(新中国建立后曾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人影响走上革命道路。民国19年(1930年)秋,国民党以张明仁在
刘建造
刘建造(1913~1980年),会兴乡马家河底村人。民国24年(1935年)毕业于陕县师范学校,在陕县宫前等村镇当小学教员。民国27年(1938年)6月,因受进步思想影响,向往革命,毅然告别故土,离开新婚妻子,与进步青年结伴,步行千里,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很快成
王跃明
王跃明 (1951~1982年),会兴乡会兴村人,1979年招工到原三门峡市航运站工作,先后任代理船长、副航手。1981年3月外出执行任务,途中自动驳船机器失灵,随时有沉船危险。王跃明挺身而出,跳入黄河,在寒冷激流中工作两小时,排除故障,保证了安全。同年,自动驳船外出拖淤,返回途中搁浅,他又下水工作
师广军
师广军 (1956~1979年),交口乡侯桥村人。1972年毕业于本村中学。他在校期间,努力学习,乐于助人,多次受到学校表扬。毕业后在家乡劳动,表现积极,维护集体利益,受到干部和群众的好评。1976年3月应征入伍。入伍后,工作积极主动,训练刻苦认真,受营嘉奖一次,连嘉奖三次。1977年11月任中国人
李建伟
李建伟(1960~1979年),生于湖滨区城区。1972年上中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班团支部书记。1978年应征入伍,任某部116团二营机枪连五班副班长、重机枪第一射手、连团支部委员。他刻苦参加军事训练,军事技术在全连拔尖。他团结同志,在排里是思想工作组成员。入伍不到一个月,两次受到所在部
宁军茹
宁军茹,1974年生,高庙乡李家坡村宁家窝自然村人,小学四年级学生,少先队员,学生干部。平时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团结同学,乐于助人。1988年5月17日下午3时,学校4个三年级小学生到村边水潭洗腿脚,其中11岁的宁好奇不慎滑入水中。正在水潭附近的宁军茹闻声急速奔跑过去,顾不得脱掉衣服,立即跳入水中
上官庭芝
上官庭芝(625年-公元665年1月4日),字公壁,又名纯,上官仪长子,上官婉儿之父。唐朝贞观年间著名官吏,官至周王(李显)府属。麟德元年,武则天和许敬宗勾陷宦官王伏胜与梁王李忠、上官仪谋反,上官仪和上官庭芝下狱而死。上官庭芝的女儿上官婉儿在唐中宗时为昭容,常常侍奉皇帝草拟制诰,因此追赠上官仪为中书
上官弘
上官弘(573—618),字含韵,又名宏,上官贤长子。祖籍陕州。生于西魏建德二年(573年)。官至隋朝北部郎中及江都(今江苏扬州)宫副监。隋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炀帝杨广巡游江南。大将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司马德勘等率领杨广的御林军在江都(今杨州)发动兵变,弑隋炀帝杨广,杀大臣虞世基、裴蕴等人
刘漫天
刘漫天(1906~1951年),维吾尔族。渑池县东关人。早年肄业于河南大学,黄埔军官学校四期毕业,后在庐山训练团、留学美国步兵军校高级班学习。历任国民党军队副官、科长、参谋主任、营长、团长、旅长、处长、师长。1937年,在第五军八十七师任团长、旅长时,曾参加"淞沪战役",抗击日军对上海的侵略。194
李遇庚
李遇庚(1917~1956年),渑池县天坛村人。8岁入学。9岁时全村遭土匪洗劫,他家中房屋被烧殆尽,母亲也被烧死。虽然家境贫困,但他仍坚持半耕半读。1935年,18岁的李遇庚以优异成绩高小毕业并考入县立初中学习。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了东北后,继续向华北发动新的侵略,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赵进
赵进(1918~1961年),原名翠荣,女,渑池县仁村乡槐圪塔村人。出身封建地主家庭。8岁起随父生活,在北京、开封等地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赵进在小学、初中一年级时,学业成绩优良,博得父亲和老师宠爱,初中二年级开始看进步书刊,同时受到进步教师影响,逐渐认识到封建家庭的罪恶,产生了对旧社会的不满。当"
杨焕周
杨焕周(1935~1962年),教师,共青团员,渑池县城关镇野狐沟村人。1962年夏为护送生过河回家,被洪水淹没,壮烈牺牲。 1956年杨焕周在陕县高中肄业,曾在洛阳水泥厂当过工人,1960年参加教育工作。先后在池底、官庄、张沟小学任教,后调塔泥小学任五年级班主任。生前工作积极,教课认真,爱护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