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李市镇
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沙洋县 > 李市镇主页
〖李市镇简介〗
李市镇位于荆门市最南端,国土面积9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24.2公顷,下辖25个行政村,172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38456人,其中农业人口37903人,人口出生率5.15‰。农民年人均收入3021元。2002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6.3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18亿元,按照“稳粮棉,扩菜禽,兴果畜”的思路,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已成功向多元化种植结构转变,以棉花、蔬菜、油料、林果、水产、畜禽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以绿色食品藜蒿为主的特色蔬菜种植面积得到扩大,全镇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年产藜蒿1500万公斤。全年粮食产量7006吨,棉花产量3347吨,油料2225吨,生猪出栏18499头,水产品产量1800吨,家禽出笼44.69万只,禽蛋592吨。完成种植业8274.97万元,畜牧业2387.74万元,渔业1026万元,林业238.39万元。农业水利设施有大小泵站8处,装机18台,装机容量2115千瓦。2002年全镇企业1504户,其中镇办企业7户,村办企业72家,个体私营经济1425户,企业产值5.2亿元。主要产品分别为啤酒麦芽、外贸服装,其中外贸服装出口创汇269万元。为快速发展工业,李市镇沿荆潜公路集镇段建起了工业小区,形成了以李市服装厂、金源麦芽有限公司、高佳塑胶五金公司、金象棉花加工厂为骨干的格局。2002年完成财政收入663万元,财政支出638万元,全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全镇办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9所,成校1所,教师35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建有文化站1个,广播电视站1个,有线电视用户730户,全镇现有卫生院1个,卫生所3个,卫生站26个,医护人员180人,病床50张,大型医疗设备30台,卫生普及率100%。
〖李市镇特产〗
沙洋太师饼
陆九渊是南宋着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着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绍熙二年(公元1191),出知荆门军(辖原今沙洋、东宝、掇刀、当阳等地),政绩显着,社会风气良好。丞相周必大称赞说:荆门之政是陆九渊事事躬行的结果。相传南宋理学家陆九渊任荆门知军时,朝中有一太师特别器
沙洋奢香玉簪
奢香玉簪原名叫油炸犀牛角,是以瘦猪肉为主料,配白壳辣椒等辅料炸制而成的。因其形似玉簪,里嫩外酥,香辣可口而得名。相传明代时期,沙洋地方官曾以此菜招待过明朝皇帝派来招降的使者。由于当时辣椒刚传入中国不久,栽培和食用尚未普及,这位使者不识辣椒,也不习惯辣味,误认为沙洋人在食物中放进了毒药,企图毒死他,致
沙洋米茶
沙洋米茶,也叫焌米茶,也叫米茶、酸米茶、炒米茶,得名于“食之裹腹,饮之解渴”。叫焌米茶是因为该小吃中间带少许的米粒,似茶一样,发酵后更好吃,所以叫“焌米茶”。其制作方法为:先将大米或麦米放在锅里翻炒至熟透,然后盛起,待锅里的水煮沸后,将少许炒米放进锅中
龙凤缘
龙凤缘是沙洋长湖一带的传统名菜。清顺治年间,荆门人王三荐为官清正,时人称其王青天。甲午(公元1654年)12月郑成功攻打漳州,次年6月,王三荐为避战乱而逃往京城,投靠靖南王耿继茂,适逢其子耿精忠娶妻,王三荐命随身的荆门籍厨师做了一道以鳝鱼和鸡肉同烹的菜肴,取名“龙凤缘”,靖南
南风菜
南风菜是沙洋民间的春腌菜,早在清朝晚期就已有此菜。因出晒时天气多刮南风,故名南风菜。南风菜多以大叶芥菜或腊菜,在春季腌制发酵经南风吹干而成。食用时可与多样荤素搭配,佐以酱油、白糖、生葱、生姜、八角、桂皮、芝麻油等料,配制成各色佳肴。如用南风菜烧肉,南风菜烧鳝鱼,南风菜烧猪蹄膀等,在宴席上颇受欢迎。南
火烧粑
火烧粑是沙洋农家传统的民间小吃。在沙洋流传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它是小麦面或苞谷面用冷水和好后,做成圆圆的粑粑放在火塘里,用燃烧过的柴火灰埋好,再堆上正在燃烧的柴火,烧上一段时间,从灰里刨出来,这就是火烧粑。拍去上面的灰尘,火烧粑焦黄锃亮,香味扑鼻,甜滋滋、香喷喷、脆生生,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做烧粑,
〖李市镇景点〗
洋县文庙大成殿
洋县文庙大成殿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洋县文庙大成殿时代:清地点:洋县洋州镇文明西路洋县中学院内保护范围:以大成殿为坐标,东、西檐水各外延5米,南、北檐水各外延3米。建设控制地带:A区东、西分别向外延伸3米,南、北分别向外延伸5米。2008年,洋县文庙大成殿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华阳老街古建筑群
华阳老街古建筑群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华阳老街古建筑群时代:清、民国地址:汉中市洋县华阳镇保护范围:(1)华阳古街:东、南、西为东西河之间,北至将军桥;(2)华阳城址:城墙以内;(3)华阳街戏楼:东、南、西至外檐,北至外檐以北50米;(4)华阳村塔:塔本体。建设控制地带:(1)华阳古街:同A区;(2
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AAA级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城北3公里,与108国道、西汉高速公路洋县县城出口相接。是集自然保护区与科研、朱鹮保护与观赏、游览、会务、水上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区。1983
洋县谢村民居
洋县谢村民居时代:民国地点:洋县谢村镇东韩村保护范围:四周围墙以内。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各外延10米。2008年,洋县谢村民居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东韩村:东韩村…… 东韩村
汤家庵千佛洞
汤家庵千佛洞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汤家庵千佛洞时代:明地点:洋县八里关乡王河村汤家庵组保护范围:以洞门为中心,向东50米,向南70米,向西30米,向北55米。建设控制地带:A区向东、南、西、北分别外延50米、30米、70米、95米。2008年,汤家庵千佛洞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醴泉寺大殿
醴泉寺大殿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醴泉寺大殿时代:元地点:洋县磨子桥镇磨子桥村保护范围:东至檐水向东12米处,南至檐水向南24米处,西至檐水向西30米处,北至檐水向北4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东至檐水向东40米处,西至坡根,南、北同A区。2008年,醴泉寺大殿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市镇人物〗
张富清
张富清,男,汉族,中共党员,1924年12月生,陕西洋县人,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来凤支行原副行长。他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冲锋在前、浴血疆场、视死如归,多次荣立战功。1955年,他转业后主动要求到湖北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他深藏功名,埋头工作,连儿女对他的赫赫战功都不知情
冯新柱
冯新柱,男,汉族,1960年7月生,陕西洋县人,1981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高级会计师。1979年10月至1981年7月西安统计学校统计专业学习;1981年7月至1989年11月陕西省乡镇企业供销公司工作,先后任计财科出纳、计财
薛华
薛华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70年出生地:陕西汉中洋县毕业院校:华中农业大学薛华,1970年生,陕西人。扎实的专业基础,日将月就的学习、创新能力,赋予他学者的气质、宽广的胸襟、战略的眼光。历经十年磨练,凭借-远瞩的战略思想、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思路、高度的市场敏感力,将海大由一个作坊式的小厂
黄成连
男,曾用名黄黑娃,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11月参加工作,小学。1953年1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4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11月至1959年2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工兵战士、班长。1959年2月至1968年2月为甘肃兰州炼油厂工人、工段长。1968年2月
李文镇
李文镇(1940~1983)陕西洋县人。1958年高中毕业后,在洋县农中、师范任教两年。1960年考入西安医学院,1965年8月毕业,分配来宁陕县医院工作。1966年“文革”开始,群众组织相继成立,相互对立、攻击,一片混乱。李文镇坚持工作,不参加派性活动,被指斥为“逍遥派”,屡遭非难。1978年开始
蒲海水
蒲海水(1922~1935)陕西洋县人。1935年3月,由鄂豫皖西进的红二十五军,解放了蒲的家乡--洋县华阳镇,他的父亲还被乡亲们选为常家坝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只有13岁的他,也肩扛红缨枪站岗放哨,还常为红军和游击队送信。他机智勇敢,深得红军指战员喜爱。同年6月,红二十五军为粉碎国民党军“围剿”转至外
王辛德
王辛德(1911~1934)又名新德、建英、益之、一心。陕西洋县人。1929年考入汉中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次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曾主编《前驱》《追求》《曙光》等宣传新文化、新思潮的进步刊物;还在家乡谢村镇与中共党员李含秀等举办农民夜校,培养、发展共产党员与共青团员,建立中共洋县谢村支部。11月
王燮
王燮(1911~1933)字仲融。陕西洋县人。1929年考入洋县中学,受中共党员教师尚辛友、阎灵初等影响,阅读进步书刊,参加-。翌年转入汉中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小组长。奉中共陕南特委指示,与同学、中共党员王辛德、赵文藻等负责书写、刻印、发送党内文件和宣传材料,常常通宵劳作,黎明前
刘宝谔
刘宝谔(1884~1952)字梦锡。陕西洋县人。从小随曾任苏州知府、上海候补道员的祖父生活,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后在上海从事工程建筑。清宣统元年(1909)被西(安)潼(关)铁路筹备处选中,派往美国留学,专攻土木建筑工程。办理出国手续期间,结识了被派往德国留学的李仪祉,两人遂成莫逆
刘宝濂
刘宝濂(1885~1966)字楚材。陕西洋县人。12岁随祖父到上海读书,后考入南洋公学,毕业后与邵力子一起受聘到陕西,刘先后在陕西师范学堂、西安府中学堂任教。期间,经井勿幕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22日,西安起义爆发,他组织学生300余人,帮助革命军进攻满城,又带领学生军守卫西仓,为革命
岳震川
岳震川(生卒年不详),字中干,号一山,陕西洋县人。生性酷爱读书,肄业于关中书院,与洋县王檀魁、勉县严景云同称“汉南三杰”。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举人,嘉庆六年(1801)大挑授知县,随即中进士。授内阁中书,担任顺天乡试对读官。为赡养父母辞官回乡。他回到陕西,先后在关中、汉南、关南三书院掌管教务,
杨乾运
杨乾运(?~554年),字玄邈,南朝梁将领,氐族。傥城郡兴势县(后魏分城固置兴势县,在今陕西洋县)人。其家是当地氐族的首领,他的父亲杨天兴仕齐为安康郡守。杨乾运弱冠被辟为梁州主簿。北魏孝昌元年(525),除宣威将军、奉朝请。不久,任梁州治中,除安康郡守(南朝宋置郡,在今陕西汉阴县西)。西魏大统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