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株洲市攸县丫江桥镇
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攸县 > 丫江桥镇主页
〖丫江桥镇简介〗
攸县辖镇。1950年为丫江乡,1956年更名丫江桥乡,1958年改红旗公社,1961年析置丫江桥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4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34公里,面积99平方公里,人口2.7万,镇政府驻堆塘。辖阳家台、石牛头、学堂坪、仙石、杉岭下、庙湾、铁炉塘、皮冲、增佳台、严湖、良源、河源、盆上、烂木塘、王佳久、双江、0、皮佳如、新田19个村委会和夏家场居委会。乡镇企业有瓷器、铸造、电珠。农业主产水稻,兼产生猪,盛产生姜、辣椒。
〖丫江桥镇特产〗
攸县血鸭
攸县血鸭是一道流传已久的名菜,不仅是经典的湘菜,也是攸县典型的美味佳肴,味道甜沁、新鲜、脆嫩,无论是下酒,还是送饭,都是上乘佳品。做得好的攸县血鸭,色美味香、鲜嫩可口,鸭血香滑且清火败毒,鸭肉异常鲜嫩,还含有丰富的高质量动物蛋白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多种矿物质、维生素。攸县血鸭是什么攸县血鸭是一道流传
血鸭
血鸭,湖南的一道传统名菜。其做法是:把切成很多小快的鸭肉放锅里,把水气先抄干,在放到盘子里。 然后在锅里放很多油,把老姜,蒜米放进有里炸,在放点辣椒粉,做出辣椒油,注意辣椒别烧糊了,然后把刚才抄出水份的鸭肉放进锅里抄。抄的过程可盖煮几分种,然后继续抄,等鸭肉熟后,可把准备好的子姜,(花生或豆子),辣
攸县油茶
在2004年底公布的第三批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名单中,攸县荣膺“中国油茶之乡”称号。 攸县盛产油茶,素有“湘东油库”之称,栽培历史悠久。据攸县地方志记载,该县油茶栽培已有800余年。主要栽培品种以“霜降籽”为主,还有少量的&ld
香干
香干,是当地人最常吃也很爱吃的一种豆制食品,早已脍炙人口。 香干按照以下程序生产。用黄豆,拣去泥沙杂质,然后是浸豆,在一般气温下,浸足6-12个小时,做到适磨而不皱皮,接着是水磨、煮浆、泡浆、打浆、成块、过压,再进入烤制阶段。烤制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需用豆酱和酱油、淡酱色、加适量的桂皮、小茄香等辅料
攸县辣椒酱
辣酱最早起源于湖南和湖北,是湘菜和鄂菜常用的一种调味料。其传统制法是,将新鲜红辣椒洗净,晾干表面水分,再剁成细粒,然后按一定比例加入姜米和精盐,拌匀后装入坛子中,密封腌渍约半个月即成。近年来,辣酱在各大菜系中被广泛使用,由此出现了一系列风靡各地的剁椒菜肴,如剁椒蒸鱼头、剁椒拌茄子、剁椒烧豆腐等。
攸县香干钵
攸县香干钵是很有特色的农家土菜。制作这道菜的香干就是一种豆腐干,全都出自一位来自湖南攸县的老师傅的手,选用的是纯大豆,据说没有添加剂,是沿用传统工艺做成的。烹制时用的是土钵,据说这样做出来的香干更加醇香。这道菜里主要材料有土猪肉、青椒、红椒、芹菜等,辣得来比较有嚼头。
〖丫江桥镇景点〗
谭震林故居及墓
谭震林故居及墓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谭震林墓位于攸县中心大道西攸州公园狮师岭东麓。根据谭震林遗愿和攸县人民要求,于1988年4月4日,将其部分骨灰安葬于攸县烈士公园谭震林墓,杨尚昆亲自提写墓碑。1995年9月,谭震林夫人葛慧敏的骨灰与谭震林合葬。2002年4月,经有关部门批准,谭震林墓迁建于攸州公园
攸县白龙洞
攸县白龙洞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白龙洞位于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脚下,地处风景秀丽的株洲酒埠江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内,与天下五岳之一的南岳,中华始祖炎帝陵,革命圣地井冈山相邻,为约3亿年前发育的石炭纪白云质灰岩岩溶洞穴。镶嵌在延绵群山苍翠葱郁间的白龙洞因洞内岩溶景观“白龙马”而得名。白龙洞的“景”,
〖丫江桥镇人物〗
张德粹
张德粹(1900—1987),湖南攸县人,国际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农业经济学奠基人之一,毕生从事农业经济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著有多本经济学著作,还发表了农业科技报告、学术论文100多篇。一生所写的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多达800多万字。1948年起,他在担任台湾大学农经系教授后,深入研究台
付朝阳
付朝阳,男,汉族,1972年11月出生,湖南攸县人,199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7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曾任国家林业局办公室综合处处长;国家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副主任;福建省泉州市市委常委、副市长(挂职);2013年08月,福建省环境保护厅党组成员
谭瑞松
谭瑞松,男,汉族,1962年2月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湖南攸县人,北京航空学院学士、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硕士、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第十三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1983年8月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设计专业。2002年3月获哈尔滨工程大学
单杨
单杨(1963.02.13-),食品工程专家,湖南攸县人。现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果蔬加工与质量安全”负责人,柑橘资源综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长沙)主任。36年从事柑橘等果蔬贮藏加工与综合利用基础理论、关键
王双飞
王双飞(1963年9月-),男,制浆造纸工程专家,湖南省攸县人。1995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广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清洁化制浆造纸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第六届和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糖业及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等。王双飞教授199
余来
余来,原名永洁,1905年11月3日出生在湖南省攸县城关镇一个贫民家庭。6岁时,母亲因病去世。为料理母亲丧事,父亲变卖了仅有的两间住房。此后,父子二人长期在余、刘两姓祠堂寄居。由于家境贫困,余来幼年本无法入学读书,幸得族人资助,才有机会入本族办的小学读了几年书。因他学习勤奋,品学兼优,16岁那年,亲
龙伯坚
龙伯坚(1900-1983年),名毓莹,龙绂瑞之子。湖南长沙攸县人,现代医学家,中医医学史专家。1916年入湘雅医学专门学校,1923年毕业,先后任湘军军医处处长、长沙仁术医院医师、湖南肺病疗养院院长等。1931年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获公共卫生硕士学位。1933年回国,任湖南省卫生处处长等职。194
龙康侯
龙康侯,有机化学家、教育家。长期从事有机化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培育了大批化学人才。他对中国南海珊瑚类生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至1991年已发现50多个新化合物,测定了它们的结构并进行了药理试验,发现有些结构独特,具有强烈的生理活性,颇有应用前景。他是中国南海海洋天然物化学研究的开拓者。龙康
刘嘉树
刘嘉树(1903-1972),别号智山,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湖南益阳人,籍贯:湖南省攸县,1948年9月授陆军中将,任第十七兵团司令官。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三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毕业。1923年冬到广州,考入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学习。1924年秋该校并入黄埔军校,编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六队学习
陈论
陈论,字思鲁,攸县人。师事著名学者湛若水,潜心于理学。正德三年(1508)被聘为岳麓书院山长,首编《岳麓书院志》。以理学施教,精通《易》,远方来求学者甚众,而他总是教诲不倦。首创射圃,让学生练习射击,主张文可载道,武可安邦。
彭新国
彭新国(1951-),攸县人。1970年12月参加解放军。曾任排长、连长、第二十七军八十师副参谋长、团长。1991年9月到1992年7月在国防大学(第七期基本系)学习。1992年9月任副师长;1996年5月任师长。1999年12月任南疆军区参谋长。2000年12月任南疆军区副司令员。2001年7月晋
刘进
刘进(1904—1950),攸县坪阳庙人。1923年考入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1924年该校并入黄埔军校,编入黄埔军校第1期第六队学习。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历任国民革命军排、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声明脱离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师长、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