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日寺石经墙及和日寺

和日寺石经墙及和日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日寺:亦称“切更寺、“切更尔寺”,藏语称“和日贡特却扎西林”,意为“和日妙乘吉祥洲”。位于县治西北90公里处,在今和日乡政府所在地南2公里的智合加。该寺为宁玛派寺院,早年为帐房寺。约在清道光十一年(1831),该寺第一世德尔敦(意为掘藏师)-德钦卓多在和日部落头人昂钦的支持下,于宁秀卧杰额顿浪山始建土房寺。此后,第二世德尔敦·牟盘噶瓦罗哲(1862年生)扩建经堂,塑立佛像,彩绘壁画,并建立扎仓,开讲经说法之制,寺院有了较大发展,寺僧多达300余人。第三世德尔敦·晋美桑俄合丹增(亦云晋美桑杰丹增,1893年生)时期,鉴于寺院饮水困难并遭抢劫等原因,迁寺于现址。第四世德尔敦·晋美鄂赛,同仁隆务庄人,1935年生,现任泽库县政协副主席。
据泽库县委-部1955年统计,当时和日寺有佛堂2座34间,僧舍312间,佛塔2座,住寺僧人120余人,包括寺院塔哇,共104户340人(其中男150人,女190人),马112匹,牛786头,羊2073只。住寺-除德尔敦仓,尚有德仲才郎(1943年生,和日红科部落头人哇加之侄)、晋美索南(1920一1958,为德仲才郎之兄,曾任黄南州政协副主席)、罗加仓(1913一1958,和日红科部落人)、完玛仓(1929年生,和日红科部落人,现任巴滩牧场保管)、参巴朱古仓(1938年生,和日拉仓部落人,现住本寺)、俄合洛(1931年生,和日伊吾乎部落头人加洛之子)等。该寺大经堂于1958年拆毁,1981年批准开放后重建15间,并建昂欠1座9间,僧舍15院45间,现有寺僧45人。寺院香火来源主要为原和日四部落,分布在和日、宁秀等地。
和日寺的藏戏和石经墙闻名遐迩。藏戏以《松赞干布》最为出名。石经墙高3米,长200多米,全由刻有-的石板砌成。-内容主要为《甘珠尔》、《丹珠尔》和《大般若经》,约2亿字。经石上并镌刻有大小佛像、图案、佛教故事画等2000余幅,字体清晰工整,绘画精美舒展,皆为不可多得的石刻艺术品,被誉为“世界石书奇观”。石经的刻写工作在德尔敦和罗加仓-主持下始于本世纪三十年代,由寺僧和雇佣寺外艺人雕刻,据说平均每日50人工作,20年乃成。石经墙在1958年和“文革”期间受到一些破坏,近年来经修复补刻,已恢复原貌。
2013年5月,和日寺石经墙及和日寺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属地区
泽库县,又称溑乃亥。位于青海省的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中南部,东与甘肃省夏河县毗邻,南连本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靠本省同德县,东北与同仁接壤。总面积6494平方千米。总人口5.39万,其中非农产业人口占5.8%。以藏族为主。县人民政府驻:泽曲镇,离州府隆务镇97千米,距省会西宁约285千米。邮编:811400。代码:632323。区号:0973。拼音:Zeku Xian。自然条件全境东西较狭长,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县境内大部分地区在海拔3500米以上,最高点是北部的杂玛日岗山,海拔4971米,最低点海拔2800米。受海拔高度及地形的影响,冷季漫长而寒冷,暖季短促而润凉,气温日差大,年平均气温-2...青海省黄南州泽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