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景点大全 > 南京中华门

南京中华门

所属地区:江苏省南京市 发布时间:2023-11-28 14:52:19

南京中华门,古称聚宝门,为明都城南京的南门,因形似陶瓮,又称“瓮城”,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堡垒瓮城,其建筑规模仅次于通济门(现已不存),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中华门城堡布局严整、构造独特,由三个瓮城组成,呈“目”字形结构,城堡南北长129米,东西宽118米,占地16512平方米,城墙最高处达21.45米,全部建筑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汁作黏合剂,极为坚固。

南京中华门

门票参考:50元

开放时间:08:30~20:30

适宜季节:四季皆宜

建议游玩时间:2~3小时

所在地/隶属: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

基本介绍

中华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原名聚宝门,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路南端,坐北朝南,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古代防御性建筑的杰出代表,在世界城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规模最大的堡垒瓮城,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中华门布局严整、构造独特,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不论是在军事上、历史上、还是在文化上、城建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华门规模仅次于通济门(已不存),建有内瓮城三座,门垣共四道,每两道城墙间设瓮城,瓮城呈“目”字形结构,每个城门都有双扇包铁门和可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内设有栓槽,用来供木栓紧闭大门所用。主城门分为三层,共有二十七个藏兵洞,可以藏兵三千余人。中华门前后有内外秦淮河径流横贯东西,南连长干桥,北连镇淮桥,是南京老城南交通咽喉所在,以中华门为界的老门东与老门西自古便是江南繁华之地。

景点景观

中华门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15168平方米。共设三道瓮城,由四道券门贯通,首道城门高21.45米。主体建筑内瓮城由中华门主楼城门和二至四道辅助城门构成,各门均有可以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和双扇木门,现仅存闸槽和门位遗迹。瓮城上下设有藏兵洞13个,左右马道下设藏兵洞14个,可在战时贮备军需物资和埋伏士兵,可以同时屯兵3000余人并储藏士兵所需生活物资。

中华门瓮城东西两侧筑有宽11.5米、长86.1米的马道,马道陡峻壮阔,直通主城门顶部,是战时运送军需物资登城的快道,将领亦可策马直登城头。中华门城门主楼和辅助城门楼以及两边连接的瓮城城墙共同构造了中华门内瓮城的主体建筑。

中华门主城门即第一道城门分上、中、下三层,高21.45米。上层原建有歇山式三重檐筒瓦顶的镝楼,明末损毁,清代复建,规模减小。清代复建镝楼毁于1937年12月初侵华日军进攻南京时的炮火,现仅存台基遗迹;中层为砖石结构,朝内一排设置7个藏兵洞;下层结构中间为瓮城甬道,两侧各有3个藏兵洞。中华门二至四道辅助城门为二层结构,上面有木质闸楼,下层为砖石结构。

中华门采用巨型条石作为城门基础,大块的城墙砖砌筑,粘合剂采用糯米汁、石灰、桐油拌合后砌成,非常坚固。砌城墙所用的大块城墙砖,每块长约40-50厘米,宽20厘米左右,厚10厘米上下,每块重量15-20公斤不等;中华门的的城墙砖,烧制技术的难度掌控是相当大的,城砖的制作由京师工部、京师驻军及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京师四地共125个县承担,京师应天府以外制作的城墙砖烧成后由长江水路运送到京师,用来保证京师城墙建筑材料的供给。

中华门内瓮城这种藏军设施,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遇有敌人强攻时,可将敌兵放进城门欲擒故纵,然后关起各道城门,把敌军截为三段,分别歼灭,好像传说中典故描写的“瓮中捉鳖”,又因为中华门的瓮城在城墙内侧,所以这座宏伟的城门楼被称为“中华门内瓮城”。不仅如此,瓮城里还设置有藏兵洞,可以容纳数千人,七百米的马道相当壮阔,明清两代将领们可以由城下策马直接登上城门,极为方便。

实用信息

门票价格

50元/人

开放时间

8:30-20:30(中华门段,以实际公告为准)

交通信息

公交

1.南京火车站,33路公交车至中华门站下车。

2.新街口,在新街口南站乘坐16路或33路公交车至中华门站下车。

3.禄口机场,在南京禄口机场坐机场大巴到达中华门长途客运站,在转乘2路公交车至中华门站下车。

4.江宁东山,乘坐东山公交701路在中华门站下车。

5.南京理工大学,乘坐公交202路在中华门站下车。

地铁

乘坐南京地铁1号线至中华门站步行。

自驾

从新街口向正南方向出发,沿中山南路行驶2.4公里,过左侧的通服大厦约90米后,左后方转弯。行驶20米,直行进入长乐路。沿长乐路行驶290米,右转进入中华门。沿中华门行驶500米,右前转弯进入中华门西门。沿中华西门行驶70米,到达景区。

建筑特色

城砖铭文

南京明城墙,据初步估算共耗费了数亿块城砖。城砖一般长40~45厘米,宽20厘米,厚10~12厘米。由于城砖来自各地,故其城砖材质的土性也呈多样性(有粘土、沙土、高岭土等等)。大多数城砖留有铭文,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记号),多则70余字,这不仅是南京明城墙的一大特点,也是南京明城墙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明城墙所用如此巨量的城砖,依靠哪些区域烧制单位提供并不明确,由于史料记载的匮乏不详,近几十年来经文物工作者或有心人对城砖铭文孜孜不倦的考证、补定,才有了一份尚未完全统计精确的资料:南京明城墙所用城砖,分别来自长江中、下游的广袤地区,其中包括今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五省的府、州、县,以及军队卫、所和工部营缮司等近200个单位承担组织人力制坯、烧造。史料记载,明城墙的砖石并非在南京城内集中烧制,而是由全国32府148个州县共同承担,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南京城砖铭文的书写者,大体可分“书斋式”与“民间式”两类。前者属官府内的官吏文人、乡间的秀才,也许只要没有写错,就不会有杀头之虑的缘故,其字体流畅工整,点、撇、勾、捺极具文人气息;后者属于粗通文墨、甚至没用笔写过字的工匠,当砖坯出模后,只是拣了身边的一根小树枝,在砖的一侧小心翼翼留下所在县、甲以及自己的名字,稚拙的字体上透出几许村野之气。城砖铭文的字体,篆、隶、魏、楷、行各体皆备,蕴含着淡淡的金石味。其中有一种书体最具神韵,在中国书法字典上,也难找到它的归属,却一笔一划不扭不颤,那是来自民间的书法艺术。所有的铭文,折射出的谨慎与虔诚,强烈而鲜明。从铭文技法上,又可分为模印、章印、刻划三种形式。其中,铭文的双线模印由于字体的笔划较细,故对制砖泥土的质量有较高的要求。

南京明城墙的城砖铭文,为后人留下了及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有些填补了史料的不足。为进一步研究南京城砖产地的分布;中国汉字在明初的简化字与异体字;中国民间的书法、篆刻艺术;中国姓氏文化在明初的演变以及明初实行的责任制等,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城砖铭文的研究,还能发现不少明以前烧制的城砖和一定数量明以后为修葺城墙而烧制的清代城砖,为认识南京城垣的发展和变迁,提供了实物佐证。

固若金汤

在冷兵器时代,城墙无疑是国家最重要的防御工事。城墙的坚固与否,不只体现着王权的威仪,更直接关系到社稷的安危,所以,历朝历代的最高决策者在筑造城墙时,始终将工程质量视为头等大事,丝毫不敢懈怠。然而,沧桑变幻,曾经一时雄奇伟岸的城墙,大多都没能经受得住岁月的检验,最终湮灭于炮火或风雨中。在中国古代的城墙中,朱元璋亲自监理的南京明城墙,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坚固的城墙之一,历600多年风雨而未倒,现在依然固若金汤。明城墙安若磐石的秘密在于它的修建过程中严格的质量管理。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视角来看,明城墙堪称卓越质量管理的典范。

因此,南京明城墙在军事防御功能上,针对当时的攻城器械和火兵器,结合南京地区地形、地貌,无论在城墙的高度、厚度、基础、建材、城垣关键部位的设防,其城防建筑体系,达到了中国城垣建筑较完美的程度。南京,地处雨水丰沛的江南,丘岗连绵,河湾如织,湖泊池塘星罗棋布。城墙择址的地段或山石嶙峋;或低洼松软;或平坦如砥。为防止高大的城墙下陷、开裂、倾倒,建造者根据工程的要求,采取了不同的科学处理方式。有的顺山势而建,城垣与山体岩石连结成整体;有的深挖基础至原生土,上铺巨石为基;挖不到原生土的低洼地段,还打下10余米长的木桩,上面铺设圆木井字形木排,借以达到转驾城墙压力的作用。用于南京城墙最大的条石,每块重达千余斤,城砖每块一般重20余斤,层层叠叠垒砌成高达12~24米、底宽8~27米、顶宽3~18米的墙体,其重量可想而知。如此沉重的负荷,城墙能够屹立迄今,与牢固的基础密不可分。

历史沿革

明朝洪武二年至洪武八年(1369年~1375年),在南唐都城江宁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城南门旧址拓建而成,称聚宝门。门前后有内外秦淮河径流横贯东西,南边交通连接长干桥,北边连接镇淮桥,是南京老城南交通咽喉所在。

明代初年,建造聚宝门时,朝廷为保证城墙砖的质量,采取了严密的检验制度,每块砖上都在侧面印有制砖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一旦发现不合格制品,立即追究责任,这是世界上首次采用的质量追踪制度,欧洲等西方世界直到二三百年后的工业革命时代才有所采用。因为有严密的质量追踪制度,并能够严格的加以执行,所以应天府内城墙包括聚宝门城墙砖的质地非常过硬,尽管经历了朝代更迭、太平天国起义和抗日战争的不平静历史,直到六百年后的现代,聚宝门即中华门依然保存完好。

民国时期,为了适应南京市的道路现代化建设和改造的需要,国民政府在原聚宝门的东西两侧开辟中华门东门和中华门西门,可以同时满足向南向北汽车的通行。中华门城门主楼牌匾上题刻有“中华门”三个字,由蒋介石题写。

1949年后,中华门为南京市政养护队与秦淮区人防占用。

1957年,被江苏省重点保护单位重点保护。

1979年3月,当时的南京市革委会决定成立中华门管理所,完成瓮城内搬迁改造。

1980年2月16日(即春节),对外开放。

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结合中华路、雨花路改造,南京市人民政府在中华门主体建筑附近,建成了中华门广场,新增绿化面积近万平方米,架设一批高杆照明宫灯和草坪灯,建造了镇淮东桥和镇淮西桥。中华门广场和镇淮东、西桥的建设,改善了交通状况、美化了中华门古迹的周边环境。

历史传说

中华门在明代初年之所以被朝廷命名为聚宝门,和明太祖朱元璋还有一段恩怨,明太祖对沈万三家有万贯财产非常嫉妒和害怕,当时明代应天朝廷根基依然还不是很稳固,国库空虚,明太祖害怕沈万三会突然起兵造反,所以想尽办法要找理由干掉沈万三。

明代洪武年间建造聚宝门城门楼的时候,意外发生,城门楼建造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地基下陷,以致整个城门楼倒塌,没办法,工匠又从头修起,可修到一半地基仍然下陷,城门楼依然倒塌,反复建造依然建筑不成。明太祖朱元璋知道了这件事,于是令谋士算卦,说城墙基有怪兽专门吃土吃城墙砖,需要在城下埋一个聚宝盆镇压,使怪兽吃土时候立即生出新土补充,以保证城墙基不下陷,至此明太祖朱元璋终于找到了干掉沈万三的理由,立刻下旨征收沈万三的宝物聚宝盆。

明太祖还假惺惺承诺沈万三说“三更借。五更还。”征收来聚宝盆后,将聚宝盆埋压在城门基础的土层下面。然后奇迹出现了,城墙基础没有再次下陷,保证了城墙没有再倒塌。明太祖就是以各种理由强征的聚宝盆,本来就没打算归还,便命令五更不敲钟,沈万三也无计可施。

后来疑心病很重的明太祖朱元璋,想到原来红巾军时期吴县跟他对抗的势力首领张士诚,怕富可敌国的沈万三真的会依仗万贯家财起兵造反,所以陆陆续续以各种理由给沈万三添加了几条罪名,发配沈万三到云南边疆充军,解除了京师东边的武装威胁;最后,沈万三直到病死,才被运回吴县。

荣誉及其他

1988年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组成部分。

2012年11月,南京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城市,中华门所在的南京明城墙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所属地区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朝” 中国六大古都之一的南京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古称金陵,现为江苏省省会,市区面积860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辖区跨长江南北两岸,包括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六城区,雨花台、栖霞、浦口、大厂四郊区,以及江宁、江浦、-、溧水和高淳等市县。 南京从公元前472年越国大夫范蠡筑城算起,至今已有近2500年历史,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它曾是“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的金粉之地,史称六朝;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国,以及-0也曾建都于此,因此,历史上盛称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至今在南京的地下及地上尚留存着无数的文物及遗迹,是...江苏省南京市

=∣更多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