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坝坊
下坝坊位于万江、南城与莞城的交界处,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也是一个集创意、设计、休闲、艺术于一体的生活街区,一个有着东莞田子坊、东莞鼓浪屿、东莞798称号的区域板块。下坝坊汇集了坝头社区的文化精粹,较好地保存了詹氏宗祠、绍广詹公祠等古建筑以及明清时期的岭南水乡村落格局,还传承了岭南传统风俗,被誉为东莞市的“岭南水乡文化泛博物馆”。
门票参考:免费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建议游玩时间:2-3小时
所在地/隶属:广东省东莞市万江街道
基本介绍
下坝坊位于万江、南城与莞城的交界处,是珠三角地区岭南水乡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村落之一。如今,下坝坊也在逐渐向文化休闲创意街区转变发展,成为了“广东的鼓浪屿”,是不少文艺青年的又一个旅游向往地。村里几乎所有的酒吧都是由明清古宅改造而成,可以说是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得最完美的地方。最易走进一家酒吧,在吧台点上一杯特调鸡尾酒,感受古村浓浓的文艺气息,也是十分惬意。下坝坊属于东莞市中央生态休闲区与东莞市中央商圈规划范围。该村辖区区域面积约0.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750人,其中户籍人口723人。下坝坊汇集了坝头社区的文化精粹,坝头社区较好地保存了詹氏宗祠、绍广詹公祠等古建筑以及明清时期的岭南水乡村落格局,是珠三角地区岭南水乡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村落之一,被誉为东莞市的“岭南水乡文化泛博物馆”。
景点景观
下坝坊保存有明洪武年间“奉旨崇 邑名臣”木金匾一方、张王爷庙1座、古渡口1个、风水塘3个、土地庙3座、青麻石旗杆夹1个、碑刻1通、国家三级古树7棵,还有清代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期间所建民居270多幢。除了传统建筑保存较完整外,坝头还传承了岭南传统风俗。清明祭祖、端午、团年等岭南传统民俗一直得到了传承。万江区积极挖掘下坝坊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休闲创意街区,使之成为东莞白领、文艺青年的文化休闲热点。发展中的下坝坊,将以成功申报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为契机,逐步把下坝坊改造成为规划建设科学、文化产业发达、配套完善的民俗文化和谐村落。
绍广詹公祠
绍广詹公祠,位于万江街道下南社区,建于清光绪甲午年(1894年)1988、2007年两次重修,为祠庙建筑。历史上的功能为宗教。坐西朝东。三开间三进四连廊布局。祠堂整体结构完整,基本保持原貌。砖木结构,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头门,包台,灰塑,木雕等价值要素。
下坝大队部旧址
下坝大队部旧址,位于万江街道下南坊29号,建于1950-1978年间,为历史事件或机构纪念地,历史上的功能为居住。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筑风格为中西结合式,具有西式山花等价值因素。
实用信息
交通信息
线路一
11路(金桥市场–螺涌)、21路(东城科技园–翰林学校)、25路(市汽车总站–榴花汽车站)、29路(市汽车总站–莞城科技园南),到达坝头新村站下车,然后步行约380米就到达坝头村,各个知名小店都在附近。
线路二
乘坐11路、25路、29路车在坝头村委站下车,往前走约200米后转右,当看到坝头警务室在你的右边时,请继续前行,到达下坝坊门牌后,往下坡方向前行即到。
所属地区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北距广州50公里,南离深圳90公里,水路至香港47海里,至澳门48海里,是广州与香港之间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1985年9月撤县设市,1988年1月,东莞升格为不设县的地级市,现下辖32个镇区、594个村,有常住人口150.82万,外来人口500多万。此外,还有港澳台同胞70多万人,海外侨胞20多万人,是著名的侨乡。东莞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年平均气温23.3摄氏度,年均降水量1614.5毫米。地势自东往西倾斜,大部分为丘陵台地和冲积平原,依山傍海,海岸线115.94公里。东莞为岭南古邑,有文物可考的历史可追朔5000余年。150多...广东省东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