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通江街道
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梁溪区 > 通江街道主页
〖通江街道简介〗
通江街道(Tōngjiāng Jiēdào)面积1.7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4万,户籍人口2.9115万。邮编:214005。代码:320202002 位于无锡城区中部。以解放东路、人民东路、通惠东路、锡北桥为界,分别与崇安寺、广瑞路街道、北塘区北大街街道相邻。下设陈白头巷、老戏馆弄、长庆路、锡沪路、大同路、周山浜等6个社区。办事处驻兴源中路75号,在崇安区0东北1.5千米处。 周山浜街道1955年成立,隶属工运区;1958年6月隶属崇安区。1958年10月更名星火人民公社,1960年改名崇安人民公社周山浜分社。1962年恢复周山浜街道。1968年4月勤俭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恢复周山浜街道。工运桥街道1955年6月成立,初名为通运路街道。1958年改为工运人民公社。1962年恢复初名。1968年改为工运桥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11月改称工运桥街道。2004年撤销周山浜、工运桥街道,合并成立通江街道。通江街道 辖6个社区居委会:陈白头巷社区、老戏馆弄社区、长庆路社区、锡沪路社区、大同路社区、周山浜社区。 江街道地处无锡市北大门,古运河穿境而过,是锡城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商业繁华中心,于2004年2月由原崇安区工运路街道与周山浜街道撤并而成。东沿石人桥、锡沪路一号桥、汤家桥、通江立交桥和兴源路“四桥一路”,西至庆丰桥、北新桥、通江桥和解放北路“三桥一路”,南起人民东路,北以锡北桥、北新桥“二桥”为界,东南与崇安区广瑞街道隔河相望,西北与北塘区接壤。通江街道因通江大道贯穿南北而得名。街道概况总面积1.74平方千米。办事处驻兴源中路75号,在崇安区0东北1千米处。街道党工委下设6个党总支、28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435个。地理位置通江街道位于无锡城区中部。以解放东路、人民东路、通惠东路、锡北桥为界,分别与崇安寺、广瑞路街道、北塘区北大街街道相邻。四至:东北与广瑞路街道相连,南至人民东路与南长区南禅寺街道毗邻,西南至解放北路与崇安寺街道接壤,西北濒临北新河与北塘区北大街街道交界。下辖社区街道下辖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陈白头巷社居委、老戏馆弄社居委、大同路社居委、锡沪路社居委、周山浜社居委和长庆路社居委)。驻街单位辖区内驻有上海铁路局无锡站、无锡盐务公司、无锡市传染病医院、无锡市军供站、中百集团、庆丰集团、太极实业有限公司、国际饭店、长庆大厦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交通运输火车站、汽车站、公交客运中心等重要交通设施,站前商贸区、保利广场等大型休闲娱乐购物场皆在境内。火车站地区还将建设集国铁、地铁、城铁、公交和长途客运“五位一体”的无锡市首个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枢纽,构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交通优势日益凸现。历史沿革周山浜街道,以境内地片周山浜为名。始设于1955年,隶属工运区。1958年10月改为星火人民公社。1959年夏工运区撤销改属崇安区(另一说:1958年6月隶属崇安区)。1960年改名崇安人民公社周山浜分社。1962年恢复周山浜街道。1968年4月成立勤俭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恢复周山浜街道。工运桥街道,以古运河上工运桥为名。始设于1955年6月,初名为通运路街道,以过境道路为名。1958年改为工运人民公社。1962年恢复通运路街道。1968年改为工运桥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11月改称工运桥街道。2004年撤销周山浜、工运桥街道,合并成立通江街道。以通江大道起于境内命名。工业建设通江街道是个有名的老生态街道,这个街道投资120万建造的生态休闲广场竣工了。这里的街道民介绍,这既是通江街道生态创意“农居变SOHO”的基础,也是其生态步伐中第三个十年的重要举措之一。从起步到滞缓徘徊十年比拼资源环境,导致发展迟滞。通江街道位于无锡市北大门,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一块“有山有水有良田”的宝地。1988年,通江街道被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如何用好这一“金字招牌”,加强生态建设和发展经济,一直是通江街道当家人和街道民们共同寻思的主题。1988年至1997年是通江街道荣获“桂冠”后的第一个十年。既想发展经济,又因为“500佳”这个称号不敢迈大步,通江街道始终徘徊在发展与保护两者之间。在当时“无工不富”的观念影响下,通江街道先后办起了数十家工厂,仅较具规模的街道办工厂就有山一酒厂、山一配合饲料厂、杭友冰箱厂通江分厂等5家。在发展中,酒厂由于技术水平不高、设备简陋,生产的黄酒竞争不过绍兴黄酒。饲料加工厂因缺少主要原料玉米,导致经营效果不佳,工厂始终打不开销路渠道。杭友冰箱厂通江分厂过分依赖大厂,没有找到自己供应与销售的客户,于是当大厂生产不景气时,通江分厂也就没有了生计。一方面这些工厂不景气,另一方面这些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当时通江街道如果再一味发展这类粗放型企业,也确实不符合“全球500佳”这个称号。因此,这些企业渐渐地停的停、迁的迁。随后,凭着通江街道良好的环境优势和近郊的区位优势,有人又想起利用办公墓来发展经济。这一招一时还真有效,不几年通江街道就有了远近闻名的公墓基地。可这有名的公墓基地同时也给街道子带来了阵痛。死人越埋越多,造一座坟要毁去一片林子,山上植被在逐渐减少;送葬入墓的一些仪式使得当地风气受到影响,与那块“金字招牌”更不相符。既想发展经济,又要考虑“面子”,通江街道再次陷入了徘徊之中。从反思到重塑实干十年展开新一轮生态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从1998年开始至2007年是通江街道生态之路的第二个十年。1997年,通江街道选出了新的领导班子。新班子一上任,就深刻认识到了“徘徊”的难题。1998年,新班子号召全街道的干部和街道民要重视这块金字招牌、重视这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与此同时,他们还做出重塑通江街道“全球500佳”形象的决定。通江街道搞起了新一轮的生态建设,动迁山上的坟堆,恢复因随意土葬而破坏的森林植被,硬化路面,将露天粪坑改建成自动定时抽水的公厕,房前屋后植草皮设花坛,水塘边砌石岸植绿化带……新班子清醒地知道不仅要保护街道里的环境,还要增加街道民的经济收入,于是街道里鼓励街道民走出家门去创业。村民走南闯北,做装修、办企业、做服装生意,已有二三十人在外地开办的公司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自己还当上了老板。有的老板还做得蛮大,一位从事煤炭生意的通江街道民,2007年销售收入近两亿元。通江街道因为发展沼气产业小有名气,也因此为获得“全球500佳”荣誉打下了基础。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和通江街道经济的发展,现在养猪、养鸡的人少了,使用煤气的人多了,沼气产业也渐出了市场。通江街道利用这个时机,及时改变战略,继续在环保节能上下功夫。他们主动和能源部门联系,在街道里普遍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如今街道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太阳能,既节约了能源又保护了环境。街道里投资开始兴建环保基础设施,将街道里的生活污水通过管道集中,输入污水处理池进行厌氧达标处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统一处理。从2004年到2007年间,通江街道投资150万元,对河道进行综合保护,开展清淤、驳磡、绿化等工程,新建成的生态休闲广场还安装了健身器材,这些都为老生态街道增添了都市花园的气息。用环境来“生”钱。一方面,通江街道要走生态旅游的路子。他们对生态旅游进行了总体规划,如今的通江街道有了山林游憩区、通江度假区、茶园度假区等,游人可以观光农街道风貌、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包括吃农家饭、喝农家茶、干农家活、住农家屋。另一方面,要抓住“中国动漫之都”落户当地的机遇,让通江街道“农居变SOHO”(即小型办公、家里办公)。自2005年以来,杭州市已连续举办了4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今年的动漫节杭州专门设了1400余个展位,内容原创、播出、制作、衍生产品开发等动漫产业链各环节,有近300家中外企业参展。通江街道正是结合动漫节发展中创意产业的需求,想到让环境优美的农居点,成为目田、富有变化、个性灵活的空间,成为文化创意者工作和居住的街道落。此外,人们可以在生态良好的休闲广场开展篮球、羽毛球等多种文体活动,老人妇女儿童们更可以尽情享用这里的健身器材。生态平衡通江街道风景秀丽,是无锡市一个特色街道。但长期以来,由于未能很好利用自然资源,生产结构单一,农药使用不合理,致使经济效益不高,生态环境渐趋恶化。1984年9月,在无锡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的指导、帮助下,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合理利用资源的规划,坚持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同步发展。开始实行全面封山育林,因地制宜开发人民生活所需的茶叶、杨梅、桔子、竹子等经济特产林;建立农业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实验场,进行鸡--猪--沼气--鱼等四级连环试验,即先将水草和经过发酵消毒处理的鸡粪喂猪,猪粪再作沼气原料,沼气解决燃料加热、照明及部分生活能耗,沼水与沼渣又用于果、茶园作肥料或养鱼,取得良好效果。农田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作好稻田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增加秸杆还田,实行氮磷钾配方施肥,开发两查两定(查病虫、查发生动态,定时间、定指标),保护天敌,推行生物防治;调整产业结构,“种植、养殖、加工”模式发展。经过3年多时间,街道面貌变化显著。全街道工农业总产值由1983年的108万元提高到1988年的855.29万元,增长7.9倍;人均收入也由1983年的333元提高到1988年的1078元,增长3.2倍;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7%提高到30%;沿山建立沼气池27只,普及率为80%,一年可代替薪柴1.8万公斤,除基本解决家庭的生活燃料外,还可补充解决停电时的照明;挖水井100多口,60%的街道民用上了自来水;农田农药的施用量大幅度下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街道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1988年6月,通江街道被联合国环境开发署授予“全球五百佳”环境保护单位称号。1988年7月8日,无锡市人民0在通江街道举行表彰大会,副市长在报告中指出,通江街道的变化“标志着农街道经济正在改革过程中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联合国环境开发署执行主席曼斯菲尔德、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主席史佩斯博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亚太地区主任奈通博士、中国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常驻代表薛谋洪大使,国家环境保护局副局长王杨祖、张启成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先后来街道实地考察。文化教育修纂街道志2007年06月01日,崇安区通江街道聘请地区老领导、老专家、老前辈及社区信息员,就通江地区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行了座谈、研讨,全面启动《街道志》的修纂工作。新成立的通江街道统辖锡城站前、站北繁华商贸地段。商贾云集、资源丰富,其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极具挖掘传承价值。为整理、保存、继承、利用通江地区的资源遗产,通江街道以经世致用为出发点,发动社会力量,广征博采,启动新一轮史志编纂修改工作。聘请了8名老同志任顾问,19名社区干部及驻区单位同志任信息员,组织专门的编修写作班子,编纂1955年至2005年的《通江街道志》。青少年之家无锡市崇安区通江街道在锡沪路社区成立了首个“青少年之家”,由街道社区教育辅导员和10余名退休教师组成的退休教师志愿者队伍。“青少年之家”旨在服务社区,服务青少年,最大程度满足学生和家长的要求,是对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的一种有益补充,组织开展学科讲座、技能介绍、电脑培训、课本问题解答(语文、数学、英语)等多种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的活动;开展故事朗诵辅导、音乐欣赏、乒乓指导、棋类指导等促进智力与体质发展的文体性活动;组织参加社会调查、辩论会等拓展知识面、培养公民意识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等。“青少年之家”是社区青少年校外学习、交流、娱乐的阵地,是学生自己的学习之“家”。社区城市管理工作站2007年市城管局与崇安区0在通江街道为锡城首个“社区城市管理工作站”陈白头巷社区工作站揭牌,这标志着无锡城市管理“四级网络”开始全面铺开。社区工作站将作为城市管理的最基层网络单位,承担大量的城市管理基础工作,职能有街巷里弄的容貌管理;居民区的容貌管理;综合环境卫生的管理三大类共20项。涉及城市管理的事项工作站都有管理权限,如社区的违法建设、社区的保洁情况、社区的硬件设施受损等。同时,工作站可以及时监督、制止和举报社区内发生的涉及城市管理的违法违章行为,动员居民和辖区单位参与城市管理,提高居民文明素质。民营经济通江街道经济建设主要以楼宇为抓手,努力构筑民营经济发展平台,2006年主要措施有“三个一批”:一是提升一批。在2005年的基础上,继续壮大长庆大厦、兴盛大厦、金和大厦的规模,提升楼宇企业的专业程度;二是引导一批。努力引导保利广场、东方时代等楼宇成为有辐射力的商贸楼宇群;三是引进一批。依托区科技创业中心,鼓励、引进一批科技型、现代服务业型企业入驻。围绕发展思路,对辖区16家楼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摸底调查,内容包括楼宇入驻企业的经营、空置、发展意向等情况,输入电脑进行分析,并印制《企业服务需求手册》发放到企业负责人手中,全面推动楼宇民营经济发展。
〖通江街道特产〗
无锡油面筋
无锡油面筋,又叫清水油面筋,是一种传统油炸面食,色泽金黄,表面光滑,味香性脆,吃起来鲜美可口,含有很高的维生素与蛋白质。生产始于清乾隆时代(18世纪中叶),至今已有260多年历史。是江苏省无锡市的传统名菜,属于无锡三大特产之一,是无锡的特产小吃。尤其是在油面筋中塞进肉糜制成的肉酿面筋,经得起久煮,不
糖芋头
糖芋头,是无锡传统名点。它创制于1858年,它选地方产上等芋头的芋籽,去皮、洗净、放碱,烧至芋籽呈紫红色时再转为火焖,放入红糖和甜桂花,煮沸即成。具有芋艿酥烂、色泽鲜红、甜汤鲜洁、香味四溢等特点,是老少皆宜的应时小吃。
小笼馒头
无锡小笼馒头,是无锡的传统名点,已有百年历史。它选用上等面粉制作、选料精细,小笼蒸煮,南方口味。具有夹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满口卤,味鲜不油腻等特色。馒头紧酵皮薄、馅多卤足、鲜嫩味美,秋冬时,馅心中加入熬熟的蟹黄油,即为著名的"蟹粉小笼",食时鲜美可口。( 无锡)
奶油鲫鱼
奶油鲫鱼本是民国初年无锡著名的船菜,烧法是将鲜活鲫鱼开肚去腮洗净,先放入油锅内两面煎透,然后再加入鸡汤与冷水一起烧滚,烧成奶白色的汤 。奶油鲫鱼味浓而不腻,肉质鲜嫩可口。( 无锡)
葱油饼
葱油饼是无锡应时小吃。用板猪油、嫩油渣、葱、盐、糖制成馅心,包在面酵中,放在圆盘内揿成圆状,放入平底锅内用油煎成金黄色即可。如加上鸡蛋,质量更佳 油饼大而薄,既脆又香,咸中带甜,口味特好,是春季的应时风味小吃。( 无锡)
海棠糕
海棠糕,创制于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得名,后逐渐成为无锡风味小吃之一。它将面粉,酵粉用冷水调成浆状,在特制模具里刷上少许水油,注入面浆放入豆沙、鲜肉、菜猪油等馅心,再用面浆盖面,加上糖猪油丁和红、绿瓜丝、瓜子仁等,盖上撒白糖的铁板放在煤炉上烤熟即成。海棠糕香甜可口,热食尤佳。( 无锡)
〖通江街道景点〗
洞虚宫玉皇殿及古井
洞虚宫玉皇殿及古井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洞虚宫玉皇殿位于无锡市公园路十号,其古井在人民路和图书馆路交会处。洞虚宫原名青元宫,是无锡早期道教宫观,梁大同二年(536)始建于邑东乡胶山,后荒废;约在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迁建城中崇安寺左侧,易名洞虚宫。宋时、元明间及万历中,三度焚毁,三度重建,规模有
秦淮海祠
秦淮海祠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秦淮海祠,位于无锡市崇宁路102一106号,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是国内最早奉祀秦观的纪念建筑之一。秦观曾任蔡州教授、大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馆编修等职。后因被视为元党人而累遭贬。他工诗词,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和“婉约派”的代表。祠堂现存建筑有门厅、咏烈
秦氏对照厅
秦氏对照厅位于无锡市新生路216号之6。原是秦氏宝彝堂住宅的一部分。建于明末清初。此通厅坐北朝南,硬山顶,一厅二厢,面阔五间,进深六架,内作五架梁,前后单步廊。厅前是园,山石点缀的小型假山居千园的南面,衬配曲池小桥,北面设花岗石栏凳。此厅虽是宅第的一部分,然厅堂厢房,配以园林小品,反应出明清时期江南
南水仙庙
南水仙庙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南水仙庙又称松滋王侯庙。位于无锡市南长街598号。明代为祀文天祥部将麻、尹两将军,在锡地南上塘立庙,称“双忠祠”,又称南水仙庙。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双忠祠南侧建“松滋王侯庙”,于是两庙合为一所。清乾隆四十六年(1718)重修殿字。嘉庆十四年(1809)拓地扩建。
金匮县衙碑刻
金匮县衙碑刻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金匮县衙碑刻位于无锡市县前街82号今崇安区人民政府内,嵌置于原金匮县衙大门、二门之间的两壁。现存碑刻共十六块。年代最早的是清雍正九年(173l),最晚的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内容大都为对商业、手工业、雇佣劳动和行会制度等的明文规定,以及稽查田额、征收钱粮等情况
至德祠
至德祠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至德祠,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无锡知县吴钺暨泰伯第101世裔孙、浙江遂安知县吴培源等捐资,于惠山二泉亭东向,购得邹园鍊石阁、绳河馆旧址移建至德祠,专为祭祀开发江南之始祖吴泰伯,泰伯“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称他“可谓至德也”。故后裔称至德祠。位于映山湖西
〖通江街道人物〗
侯桐
侯桐(1779—1860),清代官吏,字玉山,号叶唐,无锡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奉天(今辽宁)学政,陕、湖北、浙江等地乡试主考,累官至吏部左侍郎。按周代的称法,吏部侍郎即为少宰,因此他的宅第被称为少宰第。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克无锡后,这里曾作为太平天国无锡
王禹卿
王禹卿,名尔正,清光绪五年(1879年)8月12日生,无锡城郊扬名乡青祁村人。民国时期上海著名的实业家。他的出众才能与品格精神,浓缩了近代沪上的商业繁荣史。而另一方面,王禹卿的精神追求与文化品位同样值得推崇。1927年,来沪三十多年后,他耗资20多万元,在家乡的蠡湖旁构筑蠡园,成就一段造园佳话。王禹
顾毓琇
顾毓琇,字一樵(1902-2002),江苏无锡人。集科学家、教育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和佛学家于一身,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文理大师。1923年自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毕业后赴美留学,1928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该校第一位获得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他是清华大学工学院以及
杨芳灿
杨芳灿(公元1753年-1815年),字才叔,号蓉裳,常州江苏金匮人,清文学家。生于清高宗乾隆十八年,卒于仁宗嘉庆二十年,年六十三岁。乾隆丁酉拔贡,官灵州知州,改户部员外郎。幼年杨芳灿的母亲“梦五色雀集庭树而生”他。刚会讲话,就会背唐诗,惊为神童。父亲在他5岁那年去世,6岁时生了一场大病,突然变笨,
何振梁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何振梁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1月4日15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何振梁同志,浙江上虞人,1929年12月出生。1938年随父母搬到上海,1939年到上海中法学校学习,1946年9月进入上海震旦
朱启祥
朱启祥,(1919—1977)江苏省无锡县人。一九三九年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挺进纵队政治部秘书,教导队政治教导员,江南指挥部第一纵队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新四军第一师一旅一团营政治教导员,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二团政治处主任,第一团副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
顾述之
顾述之(1872~1938),名倬,以字行,别号云窝。清同治十年十二月十八日(1872年1月27日)生于无锡县城凤光桥(今无锡市区三凤桥)顾家弄。近代中国中等师范教育家。21岁考中秀才,后肄业于东林书院、南菁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和侯鸿鉴一起由学校资送留学日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一年。归国
邓星伯
邓星伯(1862~1937),名福溶,号润生,以字行。清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1862年1月16日)生,金匮县(今无锡市城郊)江溪桥邓巷人。中医,“-”创始人。出身中医世家。幼年读书勤勉,21岁承家业,崭露头角。27岁又从当时誉为“江南第一圣手”的武进孟河马培之学医,手录其师藏书400余卷。白天随
阿炳
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
陆定一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因仰慕国学大师唐文治于1918年考入交大附中,1922年升入交大电机科,1926年毕业。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文化部部长等职。长期负责党的宣传文教工作,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和发展党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
博古
博古,原名秦邦宪,字 ,1907年6月24日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一世代书香之家。父亲秦肇煌,毕业于杭州法律学堂,一度在上海当助理律师,1915年因患病举家迁回祖籍无锡。博古幼时在秦氏公学读书,后又在县立第二高等小学、省立第三师范附小就读。1921年夏,博古高小毕业,考取江苏省立第二工业专门学校纺织科。在
钱瑗
钱瑗 (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 钱瑗,1937年5月生于英国牛津,是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 1997年3月4日,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钱瑗生于1937年5月,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并留校任教,1966年从事英语教学,1978年公派至英国兰开斯托大学进修英语及语言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