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又新镇
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成都市 > 金堂县 > 又新镇人物

又新镇人物

胡修道
胡修道,1931年生,四川省金堂县人。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作战英勇顽强,不怕牺牲。1952年11月,在上甘岭战役中,他和班长及另一名新战士负责坚守597.9高地3号阵地。5日拂晓,敌军在飞机、火炮掩护下向阵地发起进攻。他们在班长指挥下英勇还击,连
刘继曾
刘继曾(1895~1975)原名刘贯之。四川金堂人。1920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1922年参加声援开滦煤矿工人大-的斗争,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因遭当局通缉,团中央派其赴苏联学习。1925年9月抵莫斯科,入东方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受共产国际委派,随苏联军事顾问团回国,到
唐健伯
唐健伯(1904—1978)四川省金堂县人。一九三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鄂西独立师第一团文书,红三军第八师教导团技术书记,第七师师部书记,红二军团第四师司令部作战侦察参谋,红二方面军第四师参谋长,教导大队参谋训练队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
彭家珍
彭家珍(1888—1912),字席儒,四川金堂人。青年时期即受文天祥、黄宗羲等人的思想影响,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观念。1906年毕业于四川武备学堂,后赴日本考察军事,又入四川高等军事研究所。1911年秋任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京、津、保支部军事部长。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后,
贺麟
贺麟(1902.9.20-1992.9.23)字自昭,四川金堂人。现代哲学家、黑格尔哲学研究专家、翻译家。贺麟八岁入私塾,十三岁小学毕业。1917年考入省立成属联中——石室中学。1919年考入清华学校中等科二年级,曾任学校《平民周刊》,《清华周刊》总。清华期间受到梁启超、梁漱溟、吴宓等人的影响。19
谢先云
谢先云 (1943~)笔名雨笛、碧空。四川金堂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空军航空第二预备学校飞行员专业。历任中央政法干校、-政治部办事员,群众出版社室主任,《啄木鸟》杂志主编,群众出版社副总,编审。中国散文诗学会、中国学会、中国期刊协会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
流沙河
流沙河 (1931~)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大学毕业。1950年参加工作,历任金堂县淮口镇女小教师,成都《川西农民报》,四川省文联,金堂县城厢镇北街木器社工人,金堂县文化馆馆员,四川省文联,四川作协副主席,专业作家。中国作协理事、第七届全委会名誉委员。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
陈家镛
陈家镛,化学工程专家, 1922年2月17日生于四川金堂。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51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尔班纳—香槟校园)化工系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副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世纪50年代,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及伊利诺大学做博士
魏长生
魏长生(1745-1802),原名魏朝贵,字婉卿,行三,故又名魏三或魏三儿,人称野狐教主。父早逝,幼困厄,靠母当佣工为生。魏长生常去金堂北街三圣宫(陕西会馆所在地)看戏,学秦腔花旦,13岁随舅父到西安船山镇搭班,在陕西大荔一带演出。以后回到成都,在东较场口天涯石街与外地伶人同住。他先后参加几个川戏班
余鸿观
余鸿观 [生卒]1846-1906 [籍贯]金堂县人 [朝代] 清朝 [主要著作],[小传] 年十二丧父。性嗜学,家贫无力购书,尝售已读书易未读书。书贾器而怜之,愿以异书易之,不名一钱。同治十三年(1874)补县学生员。嗣是凡岁科试,辄列高等。旋调入成都尊经书院上舍。五与乡试不第,亦不以为意。乡里耆
张晋生
张晋生 [籍贯]金堂县人 [朝代] 清朝 [主要著作],,[小传] 父吾瑾,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官至行人,著有《鹊符斋集》。晋生幼承父训,勤奋读书,博通经史。康熙四十一年(1702)举人。历官河南镇平县知县,有政声。致仕归。雍正间与修《四川通志》。掌教锦江书院,艺林推重。著有《摅怀集》、《时
张吾瑾
张吾瑾 [籍贯]金堂县人 [朝代] 清朝 [主要著作],,薛涛诗集[小传] 工诗文,精医术。事母至孝。顺治十一年(1654)举人。联捷进士。授山东夏津县知县,倡修学宫、文昌祠,又捐俸整修许门楼,建四门桥。为官清廉,持正不阿。凡有诉讼,折狱如神。内擢行人。两充山东乡试同考官,得士颇多。德州司农田雯、武
彭晓
彭晓(?~954)为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本姓程,字秀川,号真一子,西蜀永康人。少好-,与击竹子何五云善。五代后蜀时,明经登第,迁金堂令。据传遇异人得丹诀,-于县内飞鹤山,自称“昌利化(二十四治之一)飞鹤山真一子”。常以篆符为人治病,号铁扇符。能长啸,为鸾凤声。蜀主孟昶屡召,问以长生久视之道,晓曰:“以
上一页1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