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老君山镇
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大理州 > 剑川县 > 老君山镇主页
〖老君山镇简介〗
老君山镇位于大理州剑川县西北部,距县城56公里,全镇总面积23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500米,耕地面积3.6万亩,年均降雨量960毫米,年均气温10.2℃,霜期长达220天,夏无酷署,冬有严寒,属典型的高寒冷凉贫困山区。全镇辖10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62个村民小组,有白、汉、彝、傈僳、普米等8个世居民族,总人口18184人。镇党委下设11个党(总)支部,40个支部,共有党员702名(其中农村党员536名)。老君山镇的镇情有六大特点:一是气候差异较大。春秋相连,长冬无夏,雨热同季、干凉同时,日照长,辐射量大。平均最高气温20.5℃,平均最低气温3.4℃,年均日照总时2200小时,雨季始于5月下旬终于10月,尤以7、8月雨量最多。流域光资源、水资源丰富,但热量资源不足。二是区位优势明显。地处滇西和滇西北联结的交通咽喉,自古就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集镇,位于“四州四县”(大理、怒江、迪庆、丽江四地州,剑川、兰坪、维西、玉龙四个县)交界处,是大理州的西北大门,省道S311剑兰二级公路穿境而过,具有良好的交通优势。三是自然资源丰富。老君山镇紧靠兰坪铅锌矿区,有铁、铜、锌、金、石膏等矿产资源,有华山松、红豆杉、冷杉、榧木等天然林,有原始森林、高山草甸、杜鹃花海、燕窝洞、龙潭、溶洞、温泉等旅游资源。四是民族风情浓郁。有白、汉、彝、回、傈僳、普米等8个世居民族,具有典型的白族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区域特色,每年春节举行赛马、荡秋千等传统文体活动,是各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示范乡镇。五是商贸流通活跃。辖区内有两个集贸市场,分别在镇政府所在地富乐村和81工业园区,每周三、周六是集中赶集日,每年农历6月举行为期15天的骡马物资交流会。六是革命历史悠久。1949年5月2日通兰特区工委、上兰自卫队发动武装起义,成功解放通兰地区,老君山群众为人民革命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6亿元,增长11.4%;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1.28亿元,同比增长43%;完成工业总产值6.56亿元,同比增长14.4%;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0万元,同比增长10.99%;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388.52万元,同比增长10.25%;信用联社各项存款余额达1.62亿元,同比增长7.93%,共发放各项贷款6678万元,同比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4871元,同比增长1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一年来,全镇共投入各类资金20702.83万元,完成产业发展1192.3万元、基础设施15371.26万元、安居工程472.28万元、素质提高15万元、社会事业2027.02万元、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1518.97万元、活动场所建设106万元。投资4005.1万元完成新生、杉树、美水等7个村41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连接线公路及桥梁工程即将完工投入使用。完成了7.14公里美水村夫再木、富乐村木瓜箐等5个行政村10个村民小组通组道路、25个自然村20.5公里村内道路硬化。投资9342.16万元总长45公里的老君山水库输水工程南北2条干渠如期完工,总长68公里的水利重点县沟渠配套机耕路建设项目投入使用,美水村烟叶基础设施西干渠项目、白石江河道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和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等一大批项目顺利实施;投资937.16万元组织实施各村排洪(污)沟、小型水利工程、水毁修复、安全人饮、爱心水窖等小型水利工程27件,有效解决老君山镇3.6万亩1.8万人生产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困难问题。完成投入1089万元组织实施建基村富基彝族社、美水村木瓜坝深度贫困村农网改造工程,建成了老君山水库小型水电站,完成了老君山彝族社移动通信网络建设项目,并同步实施广播电视系统工程。配发用户机顶盒3200台,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村村响”工程实现全镇全覆盖。完成水稻移栽2700亩、实施生物多样性栽培中心示范样板5000亩、种植玉米16900亩、芸豆4800亩,烤烟1650亩。稳步推进畜牧主导产业,投入资金325.4万元,扶持贫困农户发展“LY”二元后备母猪154头、黑山羊养殖3472只、西门塔尔后备母牛养殖752头,实现产值1774.31万元。投入财政资金430.9万元,引导业主投入331万元发展玛咖1160亩、秦艽1000亩、魔芋280亩、灯盏细辛512亩、扶持34家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成功在启文、官坪、新生等村委会探索“支部+公司+基地+农户”、“支部+合作社+农户”、“合作股份+基地”等经营模式;依法有序完成土地流转2000亩,种植马铃薯种薯1000亩、豌豆80亩、山嵛菜种植100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200余人,实现劳务报酬288万元。全面完成10个村委会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整合资金105万元,完成老君山畜牧场旅游客栈建设、新建彝族民居旅游客栈客房40间,筹集社会资金350万元,建成滇西北最大龙王庙。
〖老君山镇特产〗
剑川木雕
剑川县素有木雕之乡之称,木工艺人擅长雕刻各种人物、花鸟、山水等到图案,用以装饰门窗,家具。木雕原料采用优质的红木、西南桦、缅甸红木、以及天然植物漆和闻名于世的彩花大理石。做工精细,集明、清各式木雕之精华,造形美观大方,高雅别致坚硬柔韧,抗腐蚀、不变形,继承了优秀的民族木雕艺术。
感通茶
产于大理圣应峰(又称荡山)、马龙峰山肢一带。由于具有雪山、云雾、清泉、沃上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加上悠久的种茶、制茶传统,所产的感通茶经冲泡后,汤色嫩绿清沌、茶香浓郁、滋味醇甘,经久耐泡,历来被列为待客的上品。感通茶也是白族三道茶中的“台柱茶”。
剑川羊乳饼
剑川羊乳饼----凡到过剑川、鹤庆一带做客的人,都能品尝到当地的民间特产羊乳饼。羊乳饼又叫奶豆腐,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是营养丰富且味美鲜香的高级滋补品,剑川一带农家常常作为上等美味佳肴款待宾客,或者当作礼品赠送亲朋好友。羊乳用羊奶作原料,制作方法大体是先用纱布将鲜奶进行过滤,滤去杂质,在按一定的比例
三道茶
“三道茶”是白族人民待客的独特礼俗。据说,这“三道茶”是白族人家接待女婿的一种礼节 而品茶,作为一种艺术,早在唐代的《蛮书》中就有记载,一千多年前的南诏时代,白族就有了饮茶习惯。随着生活的发展,它成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成了白族待客的独特礼俗。到了明代,
大理雕梅
雕梅是白族传统名物食品 据史书记载,远在唐代南诏时期,就有控亲访友相互馈赠雕梅的风俗。雕梅因在青梅果上雕刻花纹而得名 制作工艺是以盐梅作原料,先用石灰水把盐梅浸泡,取出凉干,再用刻刀在梅肉上刻出连续曲折的花纹,从空隙处挤出梅核,中空如缕,轻轻压扁成菊花状、锯齿形的梅饼,放入清水盆中,撒上少许食盐,以
苏裹梅
苏裹梅在剑川已有数百年的生产历史,用梅子、紫苏叶、花淑、蜂蜜、红糖等原料精心加工制作而成。工艺讲究。先将梅核取出,雕成梅瓣,装入配料,外用紫苏叶层层包裹,然后装入陶罐,再放少许白酒,密封贮藏。贮藏时间愈长愈佳,其酸、甜、麻、香、醇五味俱全,口感极好,有生津健胃之神奇功效。
〖老君山镇景点〗
剑川木雕艺术小镇
剑川木雕艺术小镇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云南省剑川县素有“木雕之乡”美称,剑川木雕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剑川木雕艺术小镇,位于剑川县工业园区狮河木雕片区内,是剑川县依托剑川精湛的木雕技艺、独特的白族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旅游产业的思路规划招商引资开
剑湖湿地
剑湖湿地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剑湖位于我国西部候鸟迁徙的通道上,既是候鸟迁徙过境时的集结点和停歇地,又是迁徙水禽的越冬栖息地。不仅如此,剑湖湿地是一个物种丰富度较高,生活型较齐全,多样性较明显的高原淡水湖泊,仅水生维管束植物区系就有26科45属59种,其他动物如鸟类32科62属94种,约占云南省鸟类种数
狮子关石窟
狮子关石窟为文化旅游景点。石宝山风景区的自然景观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遍山嶙峋的奇峰异石,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描写它们“峰头石忽涌起,如狮如象,高者成崖,卑者为级,穿门蹈瓣,觉其有异”。这些紫红色砂岩球状风化石构成了千姿百态的造化奇观,与石钟寺遥相对应的正是这样一片崖坡,崖顶巨大的紫砂岩形同一只静卧的雄
沙登菁石窟景区
沙登菁石窟景区为文化旅游景点。沙溪附近的沙登青石窟也是非常精彩的,尽管从规模上没有石宝山大,但开凿时间与石宝山石窟时间相近,其艺术造型与风格可谓异曲同工。 景点位置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登
沙溪长乐村
沙溪长乐村是一个由少数民族的村庄,主要由白族、汉族、彝族。剑川县沙溪镇长乐村有271户1178口人,是白族、汉族、彝族世代和睦相处的世居农业村。村子距离镇上很近,路况也是非常的好。而且村子里有很多的老房子。村里没有客栈,也没有饭馆。景点位置云南省大理剑川县长乐村
欧阳大院
在沙溪古镇,有这么一座老宅,坐落在寺登四方街西北侧,是“三家巷”中最西的一家。它是白族典型建筑方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附带一座马店,两个花园,占地约1300平米。它就是当地大户欧阳家的祖先——欧阳镜字鉴光,当马锅头时叫欧阳佑忠——在清末民国初建盖完成的欧阳大院,距今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
〖老君山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