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侨英街道
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厦门市 > 集美区 > 侨英街道主页
〖侨英街道简介〗
侨英街道 成立于2001年5月16日,辖区东起东安社区鱼池与同安后田村交界,西至杏林湾海田与部队农场、天马华侨农场交界,南至12号规划路与集美街道毗邻,北抵大帽山连接美人山山脊与同安区交界。街道下辖浒井、叶厝、凤林美、孙厝、东安、兑山等6个社区,辖区还包括省天马种猪场。辖区总面积1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万人,外来人口近5万人。 街道地处同集经济带的咽喉链节,区位优势明显,蕴含无限商机。经过几年开发建设,辖区各项投资软硬环境配套齐全。随着海湾型城市建设的启动,按照集美区构筑“三大发展平台”的发展战略要求,辖区重点推进三大功能区的开发建设。位于福厦公路同集路西侧的工业区已成片开发了4.5平方公里。区内配套建有天马自来水厂、110KV双回路变电站、污水处理厂和液化气空混站。现有100多家各类企业落户,投资以外资项目为主,其中台资企业占70%左右,产业格局以电子和新材料为主,TDK电子、林德气体、虹鹭钨钼、金鹭特种金属、宏发电声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先后落户。北部工业区还成为首个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台商投资区。2008年,侨英街道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39.863亿元,同比增长4.72%;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139.81亿元,同比增长4.76%,年销售产值500万元以上规模的企业达到106家。街道实现财政总收入50089万元,同比增长61.28%;完成街级财政收入4407万元,同比增长68.72%。农民人均纯收入9460元,比增10.12%。一个生态型、环保型和科技型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区基本形成。商住区位于福厦公路同集路东侧,濒临集美东海,规划面积共近410公顷,已开发商住区123公顷,目前唐美房地产、凤麟花园、大学湾房产、嘉庚体育馆等相继落户建设,海湾大道、厦门第二医院、嘉庚体育馆等主要社会事业设施也分布于此。侨英街道也是集美文教区的重要组成区域,华侨大学、环湾路、集美大道等项目开发建设有序推进。 侨英街道,一个以高新技术工业为主,集商住、文教、旅游为一体的新兴城区已初具雏形。在全市上下合力推进海湾型城市的新一轮发展机遇下,侨英街道将紧抓城市发展战略的发展机遇,始终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全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配合文教区、工业区和新城区建设,努力扶持发展社区经济,深入推进城区综合管理和社区各项建设,努力打造经济发展、文明富裕、安居乐业的现代化新型城区,为构建生态型文教旅游区和环保型高新技术工业区的目标做出贡献。侨英街道旅游指南兑山革命烈士陵园兑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集美区侨英街道兑北社区,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为1975年。……
〖侨英街道特产〗
花生汤
花生汤是厦门风味独特的甜汤佳点,清甜爽口,滋补润肺。主要食材有花生、鸡蛋、白糖等。花生仁酥烂不碎,入口即化,汤色乳白,甘甜爽口,清甜爽口,滋补润肺。厦门的花生汤比较著名的是位于中山路头的黄则和花生汤店,距今已有五十多年历史。黄则和来自于泉州,他的花生汤在厦门具有代表性,不仅本地有声誉,在外来旅客、港
厦门特色美食赖厝埕扁食
扁食就是北方人说的馄饨。厦门的扁食在馅料上和北方不同,用的是新鲜瘦肉和扁鱼干合在一起打成肉泥,再用薄如蝉翼的面皮包裹成粒,汤是用猪大骨熬出来的,吃的时候再点缀些青翠的香葱或芹菜末,撒些胡椒粉,味道清甜鲜美,让你忍不住想吃第二碗。“赖厝埕扁食店”是厦门人心目中最古早的小吃店之一
花生仁汤
泉州有句农谚:“旧历六月十九日三项新”,新花生就是其中之一。泉州人做花生仁汤,花生仁要粒粒饱满,先用开水去膜,添足够的水慢慢炖,直炖至花生仁表面洁白完整,实则烂如泥浆。食时,舀二、三匙花生仁放在碗中,放些白糖,泡以开水就成。
北仔饼
北仔饼是鼓浪屿的特色小吃,用小刀把饼划个口子,填入花生酥、肉松、酸甜萝卜、罐头鱼肉、香菜等陷料,饼本身不算特别,加料后确是不一样的美味。
鼓浪屿糍粑
鼓浪屿糍粑的原料是糯米,雪白的上等糯米浸透后,置于灶上蒸熟,趁热用特制的工具将糯米舂成韧性十足的糍粑。将糍粑包上芝麻、花生、糖等馅心,细腻、小巧、美味。
虾丸
鼓浪屿的饮食核心是海鲜四宝:蟹、虾、鱼、贝。虾丸就是其中较常见的美食,将鲜虾制成虾茸,加入味精、盐、蛋清等调料,揉搓到松软后即可制成虾丸,虾丸可煎可炒,即使用清水煮食,也难掩其特有的鲜嫩美味。
〖侨英街道景点〗
陈嘉庚故居
陈嘉庚先生故居是一座别具风格的单层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取白石砌墙,绿瓦盖顶;是具有闽南特色的代表性建筑,陈嘉庚先生的铜像就伫立在归来堂前。陈嘉庚全身铜像后石屏上刻有毛泽东主席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题词。厢房。厅堂正中安放陈嘉庚的石雕坐像,并悬挂和排列着郭沫若撰写的对联和全国侨联公祭陈嘉庚的悼
菽庄花园
厦门菽庄花园位于鼓浪屿东南海滨,始建于一九一三年,原为台湾富商林尔嘉私人花园,于一九五六年园主亲人将此园献给国家。菽庄依海建园,分藏海园、补山园两部分,海藏园中,傍山为洞,垒石补山,园中各景互为补充,错落有序,浑然一体,为厦门名园之最。其中,藏海五景为眉寿堂、壬秋阁、真率亭、四十四桥、招凉亭;补山五
厦门海底世界
厦门海底世界坐落在鼓浪屿东岸黄家渡,原为鼓浪屿公园,地面一层,地下二层,展出面积为5611平方米,共20个大小展池。它拥有来自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海水淡水鱼类350多种一万多尾,是融生态保护,海洋知识、海洋水产、科教,观光于一体的大型海洋水族馆。厦门海底世界还积极投身于水生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是“全国
厦门海沧野生动物园
厦门海沧野生动物园,又叫中非世野野生动物园,位于厦门翔安内厝镇黄厝村东烧尾自然村狮头山,以动物为主题的综合性景区,占地面积3000亩,建有日间动物园、夜间动物园,飞禽公园和昆虫蝴蝶馆四个园区。园内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一百余种二千多只(头)。其中有十分珍稀的白虎、非洲的斑马、蹬羚、羚
厦门南顺鳄鱼园
厦门南顺鳄鱼园,是继集美水产学院“鲸馆”、鼓浪屿"海底世界"之后第三个水生动物展览点,是我国不可多得的鳄鱼展览园地。南顺鳄鱼园位于厦门集美学村龙舟池畔东南隅,与集美商城、集美航天城相连。本园与泰国北榄“世界最大鳄鱼湖”合作,第一期工程于1999年初建成,鳄鱼园占地7000平方米,外临浔江,内倚龙舟池
厦门梅山寺
梅山寺始于隋朝,与岭下黄佛寺,轮山兴教寺(后为梵天寺)同为隋代同邑三大古寺,梅山寺沿山而筑,有大雄宝殿,镇水泛的二郎神殿、朱公文祠、功德堂、灵应祖祠亭,还有岩壁上新拓大型“佛”字摩崖石刻、石窟、宋代镇西安桥的婆罗门佛塔、广场内的放生池和两旁石佛塔、寺南百米下的石构牌坊山门、新水泥车道绕弯直达广场,石
〖侨英街道人物〗
廖永廉
廖永廉(1916~1993年),厦门人。民国32年(1943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历任上海传染病院、鼓浪屿医院内科医师、厦门市第二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兼主任、龙岩地区第二医院副院长。1957年首先在厦门发现福建省第一例钩端螺旋体病,以后对此病加以研究,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有关
陈德润
陈德润(1916~1988年),原籍厦门灌口陈井村(今属厦门市集美区),出生于缅甸仰光。3岁丧父,依靠母亲替人做针线活及为人浆洗衣服度日。童年时代就读于仰光中华学校,后因家贫无法升学,就在周裕元的私塾学古文,并经常向从国内来的知识分子和在仰光办文化促进社书店的林环岛求教。民国19年(1930年)10
陈粹芬
陈粹芬(1873~1960年),又名香菱,厦门集美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出生于香港。父为中医。她排行第四,人称“四姑娘”或“陈四姑”。光绪十八年(1892年),她经陈少白介绍认识孙中山。出于对孙中山的崇拜,自愿追随孙中山奔走革命,照顾孙中山的起居饮食,身兼护士与卫士,无怨无悔地与孙中山共同生
李良荣
李良荣(1908~1967年),出生于归德里蔡宅村杨家,3岁时卖给仁德里下蔡村李氏。养父、母早逝,生活无着,外出流浪。15岁人许卓然靖国军随营学校。翌年6月,经许介绍保送人广州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学习。当年毕业后,在教导团当排长。民国14年(1925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第一次东征,讨伐盘据东江的陈
陈六使
陈六使(1897~1972年),同安仁德里集美村人。父母以务农、捕鱼为业,家贫穷,有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故名六使。陈六使5岁时父母先后病逝,小时就读集美学校。民国3年(1914年)随兄南渡新加坡,初在陈嘉庚谦益橡胶厂工作。民国12年与兄弟文确、文章、科斗合办联和橡胶公司。民国14年又与兄文确合创益
陈敬贤
陈敬贤(1889~1936年),仁德里集美人。8岁就学于集美南轩家塾,13岁随兄陈嘉庚赴新加坡,在其父杞柏店中从业。21岁与兄嘉庚同时加入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辛亥革命爆发,福建光复,积极协助其兄领导新加坡福建保安会,募捐巨款汇交闽省都督孙道仁,用于支持共和政权和维持社会治安。民国5年(1916年)
陈文确
陈文确(1886~1966年),仁德里集美村人。少时就读乡塾。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父母染瘟疫双亡,文确-辍学,以打鱼为生。后南渡星洲,在陈嘉庚经营的企业中服务十多年。民国14年(1925年),陈文确与胞弟六使合办益和橡胶公司。由于经营有方,民国17年公司已成为集橡胶种植、加工制造和贸易出口为
林尚扬
林尚扬(1932.03.16- )焊接专家。福建省厦门市人。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焊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曾任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主任;曾兼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哈尔滨市科协主席,黑龙江省老年科协第一副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秘书长。50多年
卓仁禧
卓仁禧,高分子化学家 1931年2月12日生于福建厦门。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教授,曾任该校化学系主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有机硅化学和生物医用高分子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20世纪70年代,研制成功有机硅光学玻璃防雾剂,用于多种光学器件作为保护涂层,长期保持其晶莹
田中群
田中群,物理化学家。厦门大学教授。1955年生于福建厦门。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7年获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现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英国皇家化学会高级会员。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和谱学电化学研究。获得了多种纯过渡金属体系的表
陈嘉庚
陈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九月十二日出生于同安县仁德里集美社(今属厦门市集美镇)。光绪八年(1882年),入读南轩私塾;光绪十六年秋,南渡新加坡,佐父经营顺安米号。光绪二十七年,出资2000元建集美“惕斋学塾”,印送《验方新编》在闽南各乡散发,多行善
卢嘉锡
卢嘉锡 (1915—2001)又名瑞师,祖籍台湾省台南市,1915年生于厦门市。1927年相继在厦门育才学社和大同中学初中就读,1928年秋考入厦门大学预科。1930年进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34年毕业,同时修毕数学系主要课程。大学期间曾担任校化学会会长和算学会副会长,毕业后留校任化学系助教3年,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