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黄柏乡
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宁德市 > 柘荣县 > 黄柏乡主页
〖黄柏乡简介〗
柘荣县辖乡。1965年设黄柏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2公里。辖黄柏、上黄柏、沙坑里、蒲洋、下坪、软岭、高峰、长冠、游家边、菖蒲洋、双冈洋、倒流水、上楼、陈家山、山后、蒲头1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薯类,兼产茶叶、太子参、蘑菇,为县主要林区和油茶基地。
〖黄柏乡特产〗
柘荣红糟泥鳅面
冬日清冷,一碗红糟泥鳅面,热气袅袅于眼前,鲜红的汤色,诱人的香气,充满温暖和幸福的味道。来自宁德的红糟泥鳅面,是拥有600多年历史的传统美食,散见于宁德周宁、寿宁、屏南、柘荣等县。红糟泥鳅面,选材可去繁就简,亦可十分考究。泥鳅选取田边稀泥中为佳,因其与河中泥鳅相比,刺更软肉更嫩。而红糟则以陈年红糟为
魔芋糕
魔芋,本是周宁山区溪涧边的一种野生植物。魔芋糕是福建宁德一带小吃。把蒸熟的芋丝变成捣过的芋糊放到沸水中煮数分钟后,凝结成块,然后烹调食用。
肉桂茶
是武夷岩茶的后起之秀,产于慧苑岩,它加工精巧,滋味鲜滑甘润,有“岩骨花香”之胜,已连续五次在全国名茶评比中名列前茅。
江南丸
江南丸 又名元宵丸、上元丸。曾荣获省、地风味小吃特别奖,分甜、咸两种口味。先将糯米磨成粉后和水制成皮,以糖、芝麻、研碎的花生仁制成的皮里,成汤圆状,放沸水的锅中煮熟悉,即可食用。特点是皮薄、肉鲜、味美。 主料以花生米、芝麻、白糖、冬瓜糖、葱头及果味作馅,在糯米粉中团皮,下滚水中煮熟。元宵丸皮嫩,馅甜
宁德肉丸
肉圆既是一道常菜,饮宴也不可缺。主要是取“圆”字寓意“团圆”、“圆满”。 “圆”谐音“缘”,尤其适合喜宴,如以鱼、肉两圆混合上席,更有成双、有余的吉兆。 以下是牛肉圆的作法: 用料
鱼片粿汤
先取鳗鱼精肉(去骨刺)打成肉泥,与地瓜粉、味精、盐精、白糖、少许姜末和食用碱一起拌匀,手拈入锅煮熟,然后把米粿切成小条放入同煮片刻。这样鱼味参入粿条,粿条的的香味也被鱼片吸收。再加少许辣椒、米醋调之,美味爽口,鱼片韧且脆,米粿柔且软,吃起来软硬兼备,别有一番风味。
〖黄柏乡景点〗
西竹岔战斗遗址
西竹岔战斗遗址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西竹岔战斗遗址位于柘荣县楮坪乡社坪村、洪坑村、苏家洋村在西竹岔周边相连山头,黄柏乡蒲洋南山村后门山,年代为1934年。简介:1934年冬,中央红军长征后,国民党纠集数万重兵“围剿”闽东苏区,是年腊月十一(即1935年1月15日),由叶飞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
东源古建筑群
东源古建筑群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东源古建筑群位于柘荣县东源乡东源村,年代为清、民国。简介:由吴氏宗祠戏楼、古书堂、培凤亭、古井、粉墙厝和吴成故居组成。吴氏宗祠戏楼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通面阔16.11米,占地面积458.33米。由观众厅、戏台及两侧廊庑组成,硬山顶,匡斗山墙,东、西门楼开
前山大外厝
前山大外厝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前山大外厝位于柘荣县城郊乡前山村,年代为清。简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坐东北朝西南,由左、中、右三路大厝组成,通面阔68.51米,通进深62.620米,占地面积4290平方米。左、右路建筑从前到后依次为门厅、前天井及厢房、前堂、中天井及厢房、中堂、后
溪口永安桥
溪口永安桥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溪口永安桥年代:清座落地点:柘荣县乍洋乡溪口村简介:永安桥是横跨于玉山溪上的半圆石拱桥,总长36.22米、宽5.23米,石拱净跨达23.76米,高11.82米,是华东地区现存单孔跨度最大的半圆石拱桥之一。北侧桥头八石碑,记录了溪口村历史上庆安、资寿、同安、长安、永安等
溪口袁氏宗祠
溪口袁氏宗祠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溪口袁氏宗祠年代:清座落地点:柘荣县乍洋乡溪口村简介:面阔三间,进深二进,占地面积327.19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大门、下厅(内连戏台)、中厅、上厅。保存完好的牌匾,起于清嘉庆年间。有李宗仁、杨树庄、蒋光鼐、萨镇冰、何宜武等人多位国民党政要题写的匾额。保护范围:
双城城堡
双城城堡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双城城堡年代:元、明座落地点:柘荣县双城镇简介:双城城堡柘荣上城与下城的统称。上城建于明嘉靖己未年(1559),下城建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下城现存东门(宣寅门)及东边城墙南、北二段,共长226米。上城城墙现存东、西、北面数段,总长度达525.7米。双城城墙临水
〖黄柏乡人物〗
张希铭
张希铭(1874-1936),福建省霞浦县人。1934年初参加中国共产党,在柘洋(今柘荣)岚中村一带发动群众,组织贫农团,开展革命斗争,此后任桃坑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当敌军大举“围剿”闽东苏区的紧急关头,他不顾年老体弱,率村干部和游击队40多人在山上建立秘密楼,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随中共霞鼎(霞浦
蓝信弟
蓝信弟蓝信弟(?-1939),福建省柘洋特别区(今柘荣县)人。1934年参加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闽东红军独立师战士、班长、排长、副指导员,参加了闽东苏区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随部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历任新四军三支队第六团副指导员、指导员,江南抗日义勇军(江抗)一营
章祖明
章祖明,英山乡桦岭村和尚墩人。1959年2月出生。1965~1970年,祖明在和尚墩小学读书。1971年起参加生产队劳动,开头放牛,1974年后担任队里记工员、出纳、保管、会计、作业组长、生产队长和村武干民兵班长。1978年12月加入共青团。1979年和1980年,先后被乡、县人民武装部评为优秀民兵
游灿希
游灿希,民国19年(1930)4月出生于乍洋乡洋头村。出生未满6个月,因家境贫寒卖给城郊乡岭边亭村游树联为子,只读私塾一年,就因养父早去世而辍学。15岁,从事农业劳动,掌握了各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新中国成立后,灿希参加革命工作,担任岭边亭乡财粮,工作认真负责,深得群众信任。1958年公社化时,他看不
蓝阿嫩
蓝阿嫩(1920~1948年),福建柘洋(今柘荣县)人。畲族。民国9年(1920)3月出生于富溪草籽坪村一个贫苦农家。从小以放牛为生。民国22年9月,他才13岁,受革命思想影响离家投奔红军,在闽东红军十六连当小号兵。民国23年3月,红十六连在连长赖金彪率领下攻打霞浦县大坪冈附近的反动大刀会。大刀会徒
吴法弟
吴法弟,曾名吴雄,黄柏乡下石二村人。民国5年(1916)10月出生。15岁时,因生活困迫去当兵,曾在国民党驻赛岐海军教导团任过排长之职。民国20年,法弟在马立峰的启发下,投身革命队伍。他积极参加福安溪柄一带的农民抗债斗争,并参加中共福安县委组织的“五一-”、“八一-”和“溪柄-”。民国21年夏加入中
谢郑银
谢郑银,双城镇下溪坪人。民国2年(1913)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民国23年2月,在共产党员林爱的引导下,加入革命队伍,积极参加贫农团活动,开展抗租、抗捐、抗债、抗税、抗粮斗争。同年5月,任霞鼎泰县第一区(柘洋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和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斗争。10月4日,国民党军第78师攻占柘洋城,
陆阿阜
陆阿阜,双城镇北街人,生于民国2年(1913)2月。游春妹,乍洋乡五蒲人,生于民国元年1月。两人是夫妇。民国23年3月间,阿阜加入上西柘洋区苏维埃政府游击队,不久担任第一支队队长,走乡串户发动群众,扩大革命影响。同年冬,革命转入低潮后,他整年奔跑在霞鼎泰边区的各个山头与敌人作斗争。民国26年10月,
游石秀
游石秀,城郊乡南岔村人。生于清宣统二年(1910)三月。民国23年(1934)春参加革命,担任南岔村苏维埃政府交通员。民国24年3月间,肃反队长袁开灼让他送信给后楼村苏维埃政府,途中被反动派抓捕,斗笠中的秘密信被搜出,旋即被解押到英山村,40多个敌人用扁担轮番拷打,打断了扁担几条,又用制鞋锥子钻他的
雷进济
雷进济,楮坪乡茶湾村人,畲族。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八月出生于贫苦农家。他自幼务农,为人忠厚。姐姐雷金珠嫁给福安人邱金水为妻。邱金水和雷金珠先后参加革命。雷进济常往姐夫家,深受革命思想影响。民国23年(1934)8月,邱金水和雷金珠以探亲为名,来到茶湾村开展革命活动,雷进济参加革命,担任福安县北
缪阿养
缪阿养,原名光养,乳名阿细。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07年2月7日)生于东源乡南广山村。早年务农,家境贫困。民国23年(1934)初,经中共霞鼎县委书记许旺引导而参加革命;3月,担任杨家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农民开展分田运动;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霞鼎县一区(桃坑)区委书记;12月
吴成
吴成,字自恭,号廷敬。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四日(1907年1月17日)生于东源村贫农家庭。幼时读过5年私塾,年青时随父学习缝纫,夜里学文习字,兼习拳术。民国21年(1932)春,吴成在黄柏一带从事缝纫,结识共产党员周资成而参加革命。民国22年春,在东源村秘密组织农会、贫农团,发动农民开展抗租、抗债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