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彩园社区人物
杨孚
杨孚(生卒年月不详),字孝元,广州番禺下渡村(今属海珠区新滘镇)人。活动于东汉章帝与和帝两朝(76~105),章帝时任议郎。杨孚性格耿直,不攀附权贵。和帝即位之初,欲出兵匈奴,杨孚认为对边疆少数民族应用文治,不宜妄动干戈。他的主张受到人们的称赞。东汉永元十二年(100)天下大旱,和帝令群臣评论朝政得
张镇孙
张镇孙(1235~1278),字鼎卿,号粤溪,祖籍广州番禺龙导尾乡(今属海珠区二龙街)。后迁居南海县通泰里(今广州市人民南路通泰里状元坊)。镇孙自少勤奋,博学强记,有神童之称。15岁参加童子试,名冠诸生,后屡试不第。在家境困难的情况下,刻苦攻读群书、关心国事,35岁时参加乡试中举。后赴临安会试,在殿
冯肇宪
冯肇宪(1895~1922),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民国元年(1912)初中毕业,考取了广东黄埔海军学校。民国5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舰队工作。民国11年初,冯肇宪在广东江海防司令陈策荐举下,由孙中山亲自委任为永丰舰舰长。民国11年(1922)6月15日,陈炯明背叛活动的消息传到舰队后,广东江海防司
罗文干
罗文干(1884~1941),字钧任,广州番禺沥滘乡(今属海珠区新滘镇)人。早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学习法律,获法学博士学位。宣统元年(1909)毕业归国,经学部考试评为最优留学生,赐法政科进士。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府司法司司长,民国2年(1913),出任北京政府总检察厅厅长。民国4年(1915),袁世
潘飞声
潘飞声(1858~1934),字兰史,号剑士,又号独立山人,广东番禺人(今属广州市海珠区)。自小受业于乡贤叶衍兰。光绪二十五年(1899),德国柏林大学聘请潘飞声为汉文学教授,他在国外执教,结交了一些国际友人。后来离开德国回国,住在广州河南龙溪的花语楼。著有《西海纪行卷》及《天外归槎录》。两卷均以日
李福林
李福林(1874~1952),字登同。广东番禺大塘乡(今属广州市海珠区)人。贫农家庭出身,曾读过一年私塾,后随父在乡务农。性任侠,尚习武,喜听水浒传等武侠故事,受江湖游侠思想影响颇深。后在乡聚集游荡青年,结为盟友,订立誓约,被推为“大佬”,常率众秘密渡过珠江,入广州市区打家劫舍。后由于各县追拿甚紧,
何耀全
何耀全(1897~1927),祖籍福建永定县,后迁居广州。少时家贫,只读过几年书。民国2 年(1913)16 岁时,在广州 局当电话员,后在军队里任文书。1921 年到香港电车公司当售票员。当时电车行业工人的工资很低,不能维护起码的生活,何耀全效法苏兆征、林伟民组建香港电车业竞进会,被选为委员。19
胡璇泽
胡璇泽(1816~1880),原名亚基,字南生,号琼轩,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其父因家庭生活所迫,远赴新加坡谋生,开办“黄埔公司”,经营杂粮食品。璇泽14岁时,亦离乡别井到新加坡,协助父亲经营。清道光三十年(1850),父亲去世后,璇泽继承事业,扩大公司商务,由于经营有方,数年间,新加坡所需的牛肉、
伍崇曜
伍崇曜(1810~1863),又名元薇,字良辅,号紫垣,原籍福建,世居广州河南溪峡乡(今属海珠区海幢街)。14岁入县学,18岁钦赐举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任怡和行及行商总商职务,其父伍秉鉴仍在幕后指挥。父子均善经营,是广州的豪商巨富。清道光十九年,林则徐入粤禁烟之初,召见崇曜等行商,他因担保夹
梁诚
梁诚(1864~1917),原名丕旭,字义哀,号震东。广州海珠区黄埔村人。梁出身于富商家庭,自小好学上进,才华出众,在家庭资助下于光绪元年(1875)九月未满12岁,考取第四批赴美国菲力学院读书。光绪七年梁与其他留美学生一样,未毕业就被召回国。返国后初在总理衙门工作,不久,随张荫桓公使赴美,后任使馆
商承祚
商承祚 (1902—1994),字锡永,号驽刚、蠖公、契斋。广东番禺兴仁乡(今花都水口营村)人。1902年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商衍鎏是清代最后一位探花。商承祚幼承庭训,打下深厚国学基础。1920年他到天津拜罗振玉为师,研习甲骨文、金文和文物鉴定。21岁时写成成名之作《殷墟文字类编》,是中国最早的甲骨
马采
马采 (1904—1999),字君白,别号采真子,广东海丰人。1904年出生。1921年10月由广东当局公费派往日本留学,1927年在日本冈山第六高等学校毕业后,考入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哲学科,先后师从哲学家西田几多郎和田边元、美学家深田康算,并在植田康藏教授指导下于1931年完成大学学业,获文学学士
朱卓峰
朱卓峰 (1910—1996),广东南海人。早年师从邓鹤芝学医,历任广东连县、广州市海珠区仁仁诊所、小港医院和海珠区中医院中医师。1979年1月,被广州市革命委员会授予“广州市名老中医”称号。1979年3月,晋升为中医主治医师。1981年,被确认为中医副主任医师。曾承担广州市海珠区中医学徒班和中西结
麦汉兴
麦汉兴 (1915—2000),笔名墨斗,广州番禺人,世居河南(海珠区),1945年毕业于广州大学文学系。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麦公敏是广东画坛名宿,故自幼秉承家学,与丹青结下不解之缘。早年师承名画家李寿庵,又常与李野屋等岭南派画人接触交往,耳濡目染间,得岭南“二居”技法之真传。国画作品《壮志凌霄》
布路德
布路德 女,1943年11月出生,广东广州人,曾任海珠区饮食服务公司工会主席。切实履行工会的各项基本职能,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组织职工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等劳动竞赛活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代表工会积极参政议政,维护职工合法权益。1997年,被评为广州市劳动模范。
蒙诏
蒙诏(1517~?),字廷纶,号近野、宗远子,广州番禺瑶头乡(今属海珠区新滘镇联星村)人。年幼聪慧,勤于诗书。明嘉靖年间(1540)即乡试夺魁。送迎亲礼时,岳父之兄令诏以“河南村狗”四字,用鹤顶格赋诗一首。蒙诏即口占道:“河汉浮槎到五羊,南风吹送桂花香。村人多少来争看,狗吠仙姬会阮郎。满座为之惊异。
戴乾象
戴乾象(生卒年月不详),字玑衡,号少微,广州番禺赤岗圩(今海珠区赤岗街)人。生活在清康熙年间。年幼聪敏好学,10多岁便读通经史,尤爱钻研《易经》和历书,经常埋头背诵星历,几至废寝忘餐。父母希望他将来登科及第,但戴乾象却无意考取功名,有心钻研天象。每当月朗星稀之夜,他便到空旷地方观察天象,往往彻夜不眠
今无
今无(1633~1681),字阿字,俗姓万,法名今无,广州番禺沙园(今属海珠区)人。他是岭南名僧天然和尚的第一法嗣,是广州河南海幢寺的开山大师,洞宗三十五代传人,同时也是一位在诗文、书法上颇有建树的艺术僧人。今无16岁师事天然和尚为僧,19岁随师入江西匡庐问道。后天然派今无徒步万里往沈阳探访函可大师
潘振承
潘振承(1714~1788),字逊贤,号文岩,又名启。原籍福建漳州龙溪乡,后迁居广州河南龙溪乡(今属海珠区南华西街),为潘氏人粤寄籍的始祖。潘振承壮年从事外贸,贩卖丝茶,颇有盈利。18世纪40年代,在广州十三行开设同文行,业务颇为兴旺。后又联合其他9家行商设立外洋行,凭借他的手腕和财富,居行商首领地
伍秉鉴
伍秉鉴(1769~1843),字成之,号平湖,又名敦元、忠诚、庆昌等。原籍福建,先祖清康熙年间入粤,世居广州河南溪峡乡(今海珠区海幢街)。乾隆四十八年(1783),父伍国荣在广州怡和街创办怡和行。嘉庆六年(1801)秉鉴接替怡和行务,善于经营,不几年即成为广州巨富之一。至民国23年(1934)财产已
潘正衡
潘正衡(1787~1830),字仲平,又字钧石,原籍福建,先辈入粤,著籍广州河南龙溪乡(今属海珠区南华西街)。因报效治河工程有功,授予同知衔,任盐运副使。正衡事母至孝,少负诗名。因癖爱黎简书画,便于河南栖栅建造房舍,购黎简书画悬之四壁,并名其室为黎斋。当时岭南名流,没有不知黎斋大名的。他们雅集中称盛
梁纶枢
梁纶枢(1790~1877),字拱辰,号星藩,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自幼刻苦读书,却淡薄功名,无心科举。其父经国在广州十三行开设天宝洋行,到嘉庆末年,生意不景,贸易亏损。道光七年(1828),纶枢接手经营,翌年,他捐输工费银9万5千两。道光二十二年,在本省捐输海疆经费2万两,即奉旨议叙授给职位,加盐
黄子高
黄子高(1794~1840),字叔立,号石溪,广州番禺石溪乡(今属海珠区新滘镇)人。子高书精小篆,下笔如铸。少以词章著称,时人得其片纸,争相珍藏。道光十年(1830)应南海试,立就千余言,督学为之惊异,被选为优贡生,甚得总督阮元器重,被提拔为学海堂学长。其诗诸体皆备,五言更擅。但怀才不遇,屡困乡闱,
梁韬
梁韬(1799~?),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清嘉庆末年(1820)21岁时,赴美国经商。把中国的棉、丝织品运往销售,同时又把美国的牛痘种苗引入中国,使儿童接种后,得以防止天花病流行。梁韬平素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对子训导严谨,且培育成才。其子毓芳曾在广州杉木栏经营布匹生意,并在白纶生创建的爱育善堂兼任董
黄廷彪
黄廷彪(1818~1882),字豹伯,人称彪虎,原籍顺德,世居广州番禺溪峡乡(今属海珠区海幢街)。少年好弄枪棒,臂力过人。为人豪爽,仗义疏财。一次廷彪随父经商过南洋,遇海盗上船企图洗劫,他便与船员商定制贼办法,勇敢果断地将海盗全部擒获。清道光二十年(1840),廷彪参加水兵训练,充当捕盗兵,不久便晋
吴全美
吴全美(1820~1884),字碧山,原籍顺德,世居广州番禺龙溪乡(今属海珠区南华西街)。从小好习武艺。道光二十九年(1849)入广东水师团练,学习水战本领,在追缉海盗时屡立战功,不久便由把总升为海安营千总,咸丰元年(1851)晋升为龙门营都司。后因在海南儋州、厦门、江苏等地镇压农民起义有功,被朝廷
白纶生
白纶生(1823~1893),原名京,字纶生,号进贤,海珠区新滘镇龙潭村人。少时家境清贫,15岁起在广州堂舅父开设的洋行当杂工。他诚实聪明,勤奋好学,数年间已对洋行的业务颇为熟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的一天,纶生留守洋行,一英商因急于供应货物给南洋客户,即付白银1万两马上要货。纶生一时不敢作主
伍懿庄
伍懿庄(1854~1927),名德彝,号乙公、花田逸老。祖籍福建安海,世居广州河南溪峡万松园(今属海珠区海幢街)。伍出生于洋行富家,父以擅画梅花出名,兼工山水。叔、弟均工书法篆刻,并有著作。伍从小受家庭环境薰陶,喜爱绘画,收集古玩、书画、珍禽怪兽、奇花异草于万松园。后从居廉学画,当时有青出于蓝之誉。
梁庆桂
梁庆桂(1856~?),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清光绪年间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和翰林院侍读。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维新思想影响下,国内废科举,兴学校,置学部,而旅居海外的华侨仍“抱残守缺,冬烘如故”。他作为内客侍读上学部手摺,阐述了在海外华侨聚居地办华侨学校,利于“中西融合,造成全材,足备国家官人之
胡栋朝
胡栋朝(1872~1957),字振廷,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4岁丧父,17岁赴香港,由叔父养育,21岁就读香港英国皇仁书院。后考取天津北洋大学堂,29岁毕业,获工科学士学位,被选派赴美国留学,专攻铁路桥梁,著有《比较柱桥及钉桥之用》一书,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同年写成《中国铁路指南》,引起中国有关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