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
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怀化市 > 通道县人物

通道县人物

潘爱华
潘爱华(1958—)中国杰出的生物技术科学家、企业家。苗族,湖南道通县人。1984年于湖南医科大学本科毕业;1986年考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攻读医学硕士学位,1989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攻读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提前毕业留校。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最大的生物工程集团北大未名生物工程
杨枝光
杨枝光(侗族芦笙)“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我叫杨枝光,男,侗族,出生于1954年4月,1974年开始学制作芦笙。最初我是跟叔叔杨保贵学习,芦笙制作是一项十分繁琐的手工技艺。芦笙为侗族竹制吹管乐器,(侗语称Lenc伦)由笙斗、笙管、共鸣筒、簧屯、箍等部件组成。笙斗由木制呈葫芦瓜状,上
吴永春
吴永春 侗族琵琶歌 “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吴永春12岁开始跟爷爷吴仕余和父亲吴友怀学习弹唱琵琶歌,在前辈的熏陶和培养下,认真学习琵琶的弹唱艺术,潜心钻研琵琶歌词的创作规律和技巧,成了乡里小有名气的小琵琶歌手。20岁开始随父亲走村串寨到全县各乡镇以及广西龙胜县、三江县、贵州黎平县等
石志运
石志运 侗族琵琶歌 “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石志运(原名石志应),男,侗族,是通道侗族自治县黄土乡下都天村3组人,历任下都天村文艺队长,现任县侗歌协会副会长、总编导。石志运对侗族琵琶歌情有独钟,结缘极深。1979年,19岁在黄土乡五七学校读书的时就爱上了侗族琵琶歌,先后向上都天村琵
石喜富
石喜富 侗族芦笙 “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石喜富艺术简历 1953年9月—1958年7月在陇城小学读书;1969年—1974年在通道县文工团学习民族器乐吹奏;1974年至今在家务农。第一代:独坡乡杨枝光的父亲(佚名,已故)第二代:石喜富 陇城镇陇城村四组 60岁第三代:石光献 陇城
吴念姬
吴念姬(侗锦)“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我是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城东村人,名叫吴念姬,出生于1962年 3 月 23日。1983年嫁到通道县双江镇城东村4组,目前在家中一边务农一边制作侗锦销售。在我们侗家有着这样一个不成文的优良民俗传统即“男耕女织”的传统。这一传统之所以能延续至今,
陆飘
陆飘侗族喉路歌 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陆飘,男,侗族,现年68岁,是菁芜洲镇小江村人,从小就受到地方民族文化的熏陶,音乐的优美韵律深深地烙印在他幼小的脑海中,随着时光的流逝,加上地方的风俗习惯(有喜事必有歌堂,即男女对歌),15岁开始跟同伴学唱四里山歌,16岁时,开始跟师傅陆大文、
粟田梅
粟田梅(侗锦)湖南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粟田梅,1964年8日出生于湖南省通道县牙屯堡镇枫香村三组,从小受到母亲粟培仙的熏陶及本团寨老人的指导下,于12岁便掌握纺丝技巧,慢慢于一旁观看学习母亲及其它老人家的制作,15岁创作了第一件作品,以两小孩手牵手作图,得到多人赞许,从而加深本
李鸣高
李鸣高 (1927~2010.10.4)笔名林河。侗族。湖南通道人。民盟成员、九三学社成员。1957年毕业于鲁迅文学院。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实践报》记者,《建设报》部负责人,《群众报》文化组长,《湘江文学》月刊,《楚风》杂志主编,湖南省文联主席团成员,湖南民协副主席,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吴尚德
吴尚德(侗戏)“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我叫吴尚德,男,侗族,现年70岁,是黄土乡盘寨村人,本人自幼酷爱侗戏、侗歌,特别是对侗戏情有独钟。我从5岁时就对侗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村寨有侗戏演出,都必看不可,还经常模仿戏台上的腔调和动作,乐得全家人和乡亲们合不拢嘴,12岁就在村寨的侗戏
上一页1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