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列为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总编号为第57号,现分别叙述于下:
一、褒斜道
在秦岭山脉中,有一条贯穿关中平原的汉中盆地的山谷,其南口曰褒,在今汉口区北25公里;北口曰斜,在眉县西南15公里,长凡235公里。自战国起,就有人在谷中凿石架木,修筑栈道,历代踵继,多次增修,后人就命名为“褒斜道”。汉武帝大加修凿褒斜道250公里,从而出现了“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的盛况。
二、石门
石门是用人工开凿的一个隧道洞,在褒斜道南口,洞长16.3米,宽4.2米,高3.45米。1970年修建石门水库时,淹在水库中。
石门的开凿年代,据《石门颂》记载是在东汉,开凿于公元1世纪,故近代外国某专家说:“世界上最早用人工开凿的穿山隧道,出在中国的陕西褒城”。指的就是这个石门。
石门自秦汉以来,时通时塞,历次修复,多留有摩崖石刻。
三、石门摩崖石刻
石门洞内东西两壁和洞外南北数里的险坡、断崖以及褒河水中、沙滩大石上,多有由汉及宋的摩崖石刻,有的是历代开通、修复褒斜道、石门和山河堰工程情况的记载,有的是参观、游览的留念题记,清代有人统计,约40余种。而其中的“汉魏十三品”,唐宋时期即负盛名,誉满全国。
所谓“石门汉魏十三品”者,是以石门洞内东西两壁,东汉刻的《石门颂》与北魏刻的《石门铭》为代表而言。其中,《石门颂》早已名驰全国,是研究我国古代交通史和书法艺术史的瑰宝。特别是它的书法,是“汉隶”的杰作。
石门石刻,因国家要建修石门水库,于1970年凿迁至汉中城内古汉台,粘接复原,专建一室,名为“石门汉魏十三品陈列馆”。中外游客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所属地区
汉台区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市的中心区,全区辖7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人口57.05万,总面积556平方公里,是陕甘川毗邻地区最大的商贸旅游中心城市。汉台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11世纪就是商朝的一个方国。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驻跸汉台,举雄才,出奇兵,以此为发祥地建立西汉王朝,汉水、汉中、汉族、汉文化的称谓便因此一脉相承;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在这里开府理事。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等以“两汉、三国”为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驰名中外。文化大师余秋雨先生曾经说:...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