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景点大全 > 常家庄园石芸轩书院

常家庄园石芸轩书院

所属地区: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 发布时间:2023-12-01 23:48:48
常家庄园石芸轩书院

石芸轩书院位于常家庄园后街中段北侧,是中国民居中规模最大的书院,因珍藏稀世珍品——石云轩法帖而得名。书院分前院和后院,是常家庄园里常家子弟学习的地方,前院是围廓式建筑,后院是藏书楼。前院由四亭三廊组成,东廊为“听雨楼法帖”、西廊为“常氏贵墨法帖”、正面廊为“石芸轩法帖”;后院南廊为《四十四帝后御笔帖》,都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珍品。

常氏家族拥有中国民居中最大的书院。名为“石芸轩书院”,该院位于北常后街中端,为园林式建筑,又是常家呤诗作画、陶冶情操和培养族中子第的书廊学府。书院由东、西两院和正面主楼三大部分组成,虽分为三院。整体上却连为一体。前院由四亭三廊组成,东廊为“听雨楼法帖”、西廊为“常氏贵墨法帖”、正面廊为“石芸轩法帖”,皆是中国书法艺术之珍品。石芸轩法帖后有御笔亭四十四帝后帖,均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和文物价值。书院正面的主体建筑,为七开间两层“听雨楼”,取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是当年常家子弟呤诗作画,研读史书的场所。

院中苍松翠柏、虬槐劲竹,四季花木与楼、亭、廊、堂交相辉映;奇石点于树下,清池凿于庭中。私塾、小书房、大书院三者连为一体,儒商风骨尽得展现。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受博大精深儒商文化之熏陶,常氏族中一批批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向社会,许多都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商界精英、学界名流。

在构架精美,造型别致,飘逸着儒雅文化气息的大门两侧,围墙上嵌刻的“学海”两个字格外醒目。这两个字,传说是王拳之的手迹,字里行间更见其力透纸背的功力。“学海无涯苦作舟”,常氏将这两个大字赫然刻于书院大门两侧,其用意也就不言自明了。而门帽上“贞而不谅”四个字出自于《论语》,其意是真正儒家在坚持正道讲究原则的同时,要做到不固执,顺应历史潮流。这四个字,可以说是常家对儒学的基本态度。

前院的四周,建有四厅三廊,这四亭分别以《论语》中的“邻有德”、“志於道”“学而思”、“思元邪”命名,是常氏子弟的琴亭、棋亭、书亭和画亭。正面廊中嵌有书法石刻的遗世珍宝——“石芸轩法帖”。此帖为清太谷隐士杜大统于嘉庆年间书写,汉白玉镑刻。其内容除仿王柔之草书和颜真卿、柳公权楷书的三体《兰亭序》外,占据中心位置的,就是杜大统酣畅隽秀、大气磅晴、自成一体的巨幅匾额用榜书。榜书共35条,每字25厘米见方。如此大规模的榜书制碑本已世属罕见,而书法技艺又如此精湛秀美,这不仅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就已因为它一破“馆阁体”书碑而惊世骇俗,保留至今更成为稀世珍品。常家用“石芸轩”冠名书院,可见对此碑帖的重视。

地址:晋中市榆次区914县道常家庄园

类型:历史建筑

所属地区

榆次(Yuci),春秋时期称涂水、魏榆,战国时期就称榆次。秦隶太原郡。北魏、北齐两度易名中都县。公元 979年,宋太宗灭北汉,置并州于榆次,越三年,复迁唐明镇,榆次复县制。以后历代县名不改。1948年设置榆次专区,1958年设榆次市,是晋中行署、晋中地区所在地。1999年9月24日,行政区划改革,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中地区,设立晋中市(地级市),榆次市撤销,改称为晋中市榆次区。榆次位于山西中部的晋中盆地,东与寿阳县交界,西同清徐毗邻,南与太谷县接壤,西北与太原市相连。全区面积1328平方千米,人口约五十三万,民族以汉族为主,辖6镇4乡9个街道办事处,283个行政村、61个社区,是晋中市委、政府...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

=∣更多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