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家坳村人物
杨昆山
杨昆山,男,汉族,1916年出生,陕西省宜君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处文书,陕甘省委军事部抗日支队政治处主任,军组织干事兼宣传队长,教导队政治指导员。带领部队在陕东韩城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参加了直罗镇、山城堡战斗和东征
王永宁
王永宁,原名王盈祥,男,汉族,1929年7月生,陕西省宜君县偏桥镇(今彭镇)安子塬人。1940年3月参加八路军,194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3月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陕甘宁边区警备第一旅分校学习。参加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先后任部队学员、宣传员、分队长、组织干事、工作队队长、政治教导员、副
刘树林
刘树林,男,汉族,1921年生,陕西宜君西云阳村人。1938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延安边区党校学习,毕业后分到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工作。1941年9月,以财政厅税务总局视察员的身份到关中分区,先后任耀县税务局局长、分区税务局副局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任边区财政厅边区税务总局科长,19
刘培植
刘培植,男,汉族,1917年1月生,陕西宜君人。1932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参加红军。1934年受党的委派返回家乡以学生身份秘密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创建了宜君县第1个党支部。1934年历任陕北红军关中游击队指导员、陕甘苏维埃政府经济建设委员会建设科科长、陕甘省委工作团副
杨西林
杨西林,曾用名杨锡麟、杨勿疑、杨乐民。1918年10月生,陕西宜君人。193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小文化。1937年1月任中共陕西省委秘书处文书。1937年4月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7年12月任陕甘宁边区中共宜君县委组织部部长。1938年3月任陕甘宁边区中共洛川特委组织部干事,黄龙工委书
贺诚
贺诚(1925~1982),陕西宜君人。中师文化程度。1948年8月~1949年4月在延安大学学习。1949年5月分配到西安市第三区人民政府工作。195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调至中共第三区区委宣传部任干事。1953年1月~1954年12月,历任中共第三区区委宣传部、-部干事和-部副部长。1
薛志仁
薛志仁(1908—1965)曾名薛志超,陕西宜君人。志仁幼年在私塾、高小就学,后在西安民主中学等校上学。他在学生时期就接受了革命思想,开始了革命活动。民国21年(1932)加入“互救会”和“反帝大同盟”,同年六月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2年(1933)5月因闹-被开除回家,
杨素蕴
杨素蕴(1630~1689),字筠湄,号退庵,宜君县石堡村人。清顺治九年(1652)中进士,初任直隶大明府东明县(原属河北,现归山东管辖)知县。后历任四川道、川北道、湖广提学道、军务参议道、下荆南道(湖北境内)、山西提学道御史职务。继被举荐为通政司参议、都察院右副都循史,奉天(今沈阳)府丞,顺天府(
杨铭源
杨铭源(1878~1926),字西堂,宜君县西村乡石堡村人,是辛亥革命陕西省的发起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幼年时,在本村私塾念书,以后就读于三原宏道高等学堂。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过人,曾受到陕西省学使沈卫(淇泉)的赞赏。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陕西省派遣30名官费生到日本留学,其中从宏道学堂选拔的有
韦秉绅
韦秉绅(1883~1938),宜君县五里镇街地主,用剥削掠夺的方式占有大量土地,分布全县各地,外号“韦半县”。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其祖辈因生活贫困由陕西省韩城县西彭村来到五里镇定居。初时,靠开荒种地维持生活,几年后,买了五里镇背街一块地基,盖了三间厦房,正式安了家。此后,开始以剥削为生。清道
胡树清
胡树清(1890~1943),字松山,宜君县五里镇胡家塬村人。他为人侠义,赞助革命,对后代关心,是本县集资办学的名人之一。树清童年时,家境贫寒,赁居佃耕。双目失明的父亲因遭年馑,无法养家糊口而服毒自尽。一家人哭离村庄,逃到五里镇街。母亲作针织度日月,讨豆渣作年食。年仅11岁的胡树清也-挑起了生活重担
田维平
田维平(1908~1947),原名明儿。宜君县西村乡北文兴村人。出身农民家庭。8岁开始上学,在宜君县高级小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教书期间,阅读过一些进步书刊,初步接受了马列主义革命思想。193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在石堡村召开的中共红宜县委员会的成立大会。1936年末,“抗日义勇军独立第三团”
杨植
杨植(1915~1948)又名文昆,宜君县西村乡石堡村人。杨植少年时代就奋发上进,1934年以优良成绩毕业于宜君县立高小。1936年春赴陕甘宁边区参加了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后,先在中共关中地委宣传部工作,后任关中地委组织部人事科长、赤水县委宣传部长、淳化县委组织部长、淳耀县委书记、关中
强自刚
强自刚(i914~1948),小名康柱,偏桥乡西云阳村人,他是宜君县马列主义最早传播者强自修的胞弟。1937年自刚在家乡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2月,他和同村地下党员刘树林一同到陕甘宁边区党校学习。他文化程度不高,但学习刻苦认真,提高很快,深受学员和老师的赞誉。毕业后,曾在中共黄龙特委、富县-工
张守愚
张守愚(1915~?)又名义仓,宜君县西村乡云辉村人。他少年时就智勇超群,见义勇为。民国初期,本县东部洛河畔一带,常遭流窜黄龙山区的一些军阀残余分子的抢掠,百姓屡受侵扰。民国十五年春(1926)的一天,匪首杨谋子带三四十人窜到云辉村。年仅12岁的守愚正在学堂念书,听说来了土匪,就奋不顾身,在同学的扶
杜玉铭
杜玉铭(1919—1946),原名杜有学,曾用名杜治邦,化名章克华。市城区黄堡镇杜家原人。杜玉铭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深知读书不易,因此,学习非常刻苦用功。读完高小后,回村担任小学教员,一边教书,一边自学。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杜玉铭毅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27年(1938)春,他辞别
杨华亭
杨华亭(1903—1971),原名春荣,市城区黄堡镇文明原人。民国15年(1926),毕业于陕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曾任陈炉镇第二高等小学校长、同官县教育局视察员、局长和陈炉镇中心小学校长、督学等职,系民国《同官县志》的主要采编人员之一。他思想开明,倾向进步,曾掩护过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人员。抗日战争胜利
杨照苏
杨照苏(1920—1982),原名杨明士,曾用名杨攻、杨占胜。市城区黄堡镇孟家原人。民国24年(1935),杨照苏高小毕业后去三原县上中学。26年(1937)初,转学到西安二中。该校是当时西安革命力量最活跃的学校之一。进校不久,他便加入中国民族先锋队,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籍,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
雷雨顺
雷雨顺(1935—1983),铜川市郊区金锁乡烈桥村小连坪人。1953年1月,在西安高级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他由留苏预备部转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学习。1960年,被择优留校当研究生。1960—1962年,雷雨顺和同班几位同学一起三下武汉,从事长江三峡高水坝“治理洪水”的科研工作。
冯生民
冯生民(1935—1985),市郊区印台乡窑科村人。1953年,冯生民高小毕业回村劳动。他暗下决心学习苏联园艺学家米丘林,在本村试栽苹果。他趁放牛之机,在离村一里多远的白露塔沟底,苦干一春,一镢一镢开垦出2亩地。又抽空到山里割荆条,以一次几角钱的收入,从夏干到冬,积攒了80元钱。1955年春,冯生民
井勿幕
井勿幕(1888—1918),字文渊,今市郊区广阳镇井家原人。辛亥革命的杰出领导人之一,曾被孙中山誉为两北革命的巨柱。光绪二十八年(1902),井勿幕由于家道中衰,到四川投靠父亲的一位友人,进入重庆正蒙公塾读书,接受了新思潮的影响。为了追求救国真理,二十九年(1903)冬,在同学的帮助下,到日本求学
寇慎
寇慎(1577—1659),字永修,号礼亭,今市郊区印台乡济阳寨人。寇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进士,在京先后授刑部、工部主事、员外郎,后调任虞衡司郎中。天启六年(1626),出任苏州知府。崇祯元年(1628),补广平知府,在任3个月,迁山西按察司副使昌平兵备道,奉敕监军,分巡冀宁,曾“剿剪”陕
崔乃镛
崔乃镛(1680—?),字伯璈,号餐霞,今市郊区陈炉镇西堡人,清进士,入翰林。雍正二年(1724),崔乃镛出任云南寻甸知府,后调任东川府知府。乾隆二年(1737),升任湖北督粮道台。监督漕粮是个肥缺,前任官员,大都上下串通,克扣运丁,剥削库帑,侵吞漕粮,中饱私囊。崔乃镛在任道台三年中,“愤其罔上害民
梁希贤
梁希贤(1898—1941),字哲生,原名粱梦瑞,市城区黄堡镇梁家原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国民军抗日爱国将领。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担任国民军营长的梁希贤积极主张抗战,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率领全营官兵参加了“淞沪抗日保卫战”。在激烈的战斗中,梁希贤身负重伤,被送往后方医院治疗。伤
高录顺
高录顺(1907—1935),又名云汉,字雨亭。市郊区陈炉镇那坡村人。民国14年(1925),高录顺毕业于同官县第二高等小学。15年(1926)2月,进西安民立中学读书。17年(1928),在民立中学经张邦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积极参加-,利用假期,在家乡民众中宣传只有打倒军阀,推翻剥削制度
王卫平
王卫平 (1953~)笔名钟平。陕西铜川人。中共党员。1974年起当教师、警察16年,先后在县、市、省党委机关工作,现供职陕西省委办公厅。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山桃》等。1999年发起成立陕西省生态文学研究会,任秘书长。主编生态文化丛书,已出版有《大地诗学》
李榻山
李榻山(1901—1966),原名李蔚文。市郊区印台乡人。民国6年(1917),李榻山毕业于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23年(1934)开始,他用一年半时间,完成《同官县续志》24卷,后因“七七”事变爆发,局势紧张而未付印。31—33年(1942—1944),李榻山以采编身份参与编纂《同官县志》,并做
冯翔初
冯翔初(1907—1981),原名均瑞,市郊区印台乡济阳寨人。翔初幼年入私塾读书,后考入陕西省第一师范学校。民国16年(1927),在校学习期间,经张学载、杨荫川介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他经常跟随杨荫川组织的师范业余剧团上街宣传革命思想。“九一八”事变后,冯翔初任学校抗日学生会代表兼第二军训
白喜
白喜(?—1911),字乐天,今市郊区印台乡南关人。白喜在给人当雇工时曾说:“欲图大事,非联络四方之士不可。”为此,他利用到县衙当差的机会,广交朋友,暗中联络会党刀客等反清力量,组织洪汉军。宣统三年(1911)十月十日,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政府。二十二日,省城西安的同盟会会员在新军一营管带张凤翙带
和谷
和谷 (1952~)原名和都蛮。陕西铜川人。中共党员。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历任《陕西青年》记者,《长安》主编,《特区法制》总,陕西省文联副秘书长,西安市作协副主席,省作协青工委副主任,海南省作协创委会主任,海南省、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