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太安镇
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铜川市 > 宜君县 > 太安镇主页
〖太安镇简介〗
太安镇成立于2001年12月23日,由原焦坪乡、马坊镇合并后更名为太安镇。太安镇位于宜君县西南部,距宜君县城36公里,距铜川市28公里,是个山区乡镇。东与哭泉乡相连,西南与铜川市印台区玉华镇,金锁镇接壤。铜-黄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烈柴二级公路、宜焦公路交汇于此交通十分便利。全镇面积197.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262亩。全镇共辖19个村,63个村民小组,125个自然村,2458户,10199人。全镇2002年工农业总产值10003.78万元,财政收入50.3万元,粮食总产量达8100吨,农民人均收入1035万元。太安镇周围群山环抱,森林茂密,植被良好,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年平均气温8.6℃,年平均降水量735mm,是全县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年平均无霜期160天左右。全镇共辖党政、事业单位14个,有干部职工172名。驻镇单位9个,有中、小学42所,医疗、电力,通信等机构俱全。太安镇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矿产资源有煤炭,高岭土、铁矿、石油天燃气等;旅游有全县六大旅游景点之一的太安森林公园,并与避暑圣地玉华宫毗邻。近年有拴马桩、唐铜镜、马蹬、耀州玉资等出土;焦寨龙王沟有北魏石窟、老爷升天台;艾蒿洼有唐玄奘从天竺国带回种籽并亲手种植,距今1300多年的娑罗树。丰富的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对全镇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太安镇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已形成了“煤炭、核桃、畜牧、药、菌”为主导产业的新型乡镇。全镇现有煤矿6个,年产量达35.5万吨;核桃建园面积达8230亩;具有先进设施的畜牧“两站”,肉牛饲养7313头,肉羊6202只;年产香菇17万袋,鸡腿菇1万袋,发展天麻,茯苓等药材种植2000余穴。太安镇已全部实行了村村通电、通电话,达到了组组通沙石路。镇区街道全部硬化并铺设了柏油。全镇社会治安形势良好,政治稳定,群众安居乐业,各项事业健康顺利发展,在党的“-精神”鼓舞下,太安人民将以更大的干劲,把太安建成一个新型的经济强镇。
〖太安镇特产〗
西红柿泡馍
地处关中与陕北过渡带的宜君县,因一千多年前的大唐帝国君王在此兴建避暑行宫,而有“宜君”之称。宜君不光风景秀美、气候宜人,地道的美食亦让人垂涎三尺。西红柿泡馍,就是其中之一。西红柿泡馍,即将北方常见的面食锅盔或馒头,泡在提前烹制好的西红柿汤里吃,味道鲜美,酸辣可口。究其来源,大
宜君耳朵套
宜君小吃耳朵套,秦汉时期流传下来,相传家家户户都会做,冬天天气冷冻耳朵,吃了耳朵套就不会冻了,它是由面食做成,有荞面白面两种,可以做成浇汁、油泼、清炒。耳朵套,因其成品酷似冬季里北方人用于耳朵保暖的耳朵套而得名。据说,是秦汉时期流传下来,在冬至这天,宜君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用杂粮荞面做成耳朵套,据传吃了
宜君核桃饼
核桃饼,以面粉、核桃焙制而成,小如瓷盖,色金黄,入口香酥,放置累日逾旬色味如初。核桃饼功效:辅助降血脂、改善血液循环、健脑益智。宜君盛产核桃,被誉为中国核桃之乡,核桃饼也很有名气。宜君核桃饼,以面粉、核桃焙制而成,小如瓷盖,色金黄,入口香酥,放置累日逾旬色味如初。核桃饼有辅助降血脂、改善血液循环、健
耳朵套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小吃,耳朵套是我县老百姓喜欢的特色美食之一,也是款待亲朋,招待客人的首选佳品,今天我们就看看健康美味的耳朵套如何制作。在我县,好多群众都能自己捏耳朵套,而且特别的娴熟。家住隆坊镇西寨子村的李芳芳今天就在自己家里,邀请亲朋好友做起了荞面耳朵套,只见将活好的荞面切成小片,放在食指和拇指
宜君核桃
核桃是宜君县小有名气的特产之一,宜君被人们誉为“核桃县”。其中“露仁核桃”为优质品种,个大皮薄、仁脆而甜,味香、色泽亮,而且含油量和营养成份都比较高。
宜君窝窝面
窝窝面始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凡是品尝过窝窝面的人,都为它丰富的原料、特殊的风味、考究的技术、精细的刀工而赞不绝口。许多人都以游览药王山、品尝窝窝面为快事。
〖太安镇景点〗
宜君博物馆
宜君县博物馆位于宜君县龟山文化园院内,是国家发改委重点资助的建设项目,馆区建筑面积约1241平方米,展陈面积790平方米。展出文物206件,其中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19件,三级文物62件,一般文物122件。其建筑造型为仿古建筑,内部布局展陈文物由四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文明发轫。本设计以墙面基层做
杨素蕴故居
杨素蕴故居为铜川市文物保护单位。杨素蕴故居位于宜君县西村乡石堡村,年代为清。2017年4月24日,铜川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树兹堂(含院子)及后院四孔窑洞外延15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沿50米。
丁家沟前梁遗址
丁家沟前梁遗址为铜川市文物保护单位。丁家沟前梁遗址位于宜君县城关镇丁家沟村前梁组西北约500米的山坡台地上,年代为新石器时代。2017年4月24日,铜川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邻村级道路,北邻村道,西邻丁家沟村,南邻农耕地。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0米。
偏桥湾伏击战遗址
偏桥湾伏击战遗址位于铜川市宜君县彭镇偏桥村。1934年夏末,红军骑兵团在张仲良的率领下,从店头百子桥一带来偏桥,伏击了到延安上任的国民党县长及其11名随从。1946夏,雁门支队中队长王俊昌等4人于前一天晚冲进国民党偏桥保公所,巧设妙计,一-未发缴获-支5支、-5袋。随后,王俊昌带领一个班,在偏桥北的
白家沟伏击战遗址
白家沟伏击战遗址位于铜川市宜君县彭镇白家沟村。1947年2月,国民党胡宗南部对陕甘宁边区发动重点进攻,攻占了中共关中地委驻地马栏。雁门支队为配合关中地委反扫荡,深入敌后牵制敌人。雁门支队一大队四中队由陈开选、王俊昌、李勇、刘树林率领,活动于宜君县西北40里处的白家沟一带。这一带南北是山,林木茂密,只
许家塬战斗遗址
许家塬战斗遗址位于铜川市宜君县彭镇东胡村许家塬组。1947年11月,国民党部队向洛川运送军火的十余辆汽车停靠在许家塬附近,运输人员在村子一个窑洞里休息。雁门支队和教导旅得到情报后迅速赶到并展开围攻。游击队兵分两路,一路包围窑洞,从窑背上往下掷手-,以火力牵制敌人,使敌人乱作一团,龟缩在窑洞里不敢出来
〖太安镇人物〗
杨昆山
杨昆山,男,汉族,1916年出生,陕西省宜君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处文书,陕甘省委军事部抗日支队政治处主任,军组织干事兼宣传队长,教导队政治指导员。带领部队在陕东韩城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参加了直罗镇、山城堡战斗和东征
王永宁
王永宁,原名王盈祥,男,汉族,1929年7月生,陕西省宜君县偏桥镇(今彭镇)安子塬人。1940年3月参加八路军,194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3月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陕甘宁边区警备第一旅分校学习。参加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先后任部队学员、宣传员、分队长、组织干事、工作队队长、政治教导员、副
刘树林
刘树林,男,汉族,1921年生,陕西宜君西云阳村人。1938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延安边区党校学习,毕业后分到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工作。1941年9月,以财政厅税务总局视察员的身份到关中分区,先后任耀县税务局局长、分区税务局副局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任边区财政厅边区税务总局科长,19
刘培植
刘培植,男,汉族,1917年1月生,陕西宜君人。1932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参加红军。1934年受党的委派返回家乡以学生身份秘密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创建了宜君县第1个党支部。1934年历任陕北红军关中游击队指导员、陕甘苏维埃政府经济建设委员会建设科科长、陕甘省委工作团副
杨西林
杨西林,曾用名杨锡麟、杨勿疑、杨乐民。1918年10月生,陕西宜君人。193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小文化。1937年1月任中共陕西省委秘书处文书。1937年4月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7年12月任陕甘宁边区中共宜君县委组织部部长。1938年3月任陕甘宁边区中共洛川特委组织部干事,黄龙工委书
贺诚
贺诚(1925~1982),陕西宜君人。中师文化程度。1948年8月~1949年4月在延安大学学习。1949年5月分配到西安市第三区人民政府工作。195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调至中共第三区区委宣传部任干事。1953年1月~1954年12月,历任中共第三区区委宣传部、-部干事和-部副部长。1
薛志仁
薛志仁(1908—1965)曾名薛志超,陕西宜君人。志仁幼年在私塾、高小就学,后在西安民主中学等校上学。他在学生时期就接受了革命思想,开始了革命活动。民国21年(1932)加入“互救会”和“反帝大同盟”,同年六月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2年(1933)5月因闹-被开除回家,
杨素蕴
杨素蕴(1630~1689),字筠湄,号退庵,宜君县石堡村人。清顺治九年(1652)中进士,初任直隶大明府东明县(原属河北,现归山东管辖)知县。后历任四川道、川北道、湖广提学道、军务参议道、下荆南道(湖北境内)、山西提学道御史职务。继被举荐为通政司参议、都察院右副都循史,奉天(今沈阳)府丞,顺天府(
杨铭源
杨铭源(1878~1926),字西堂,宜君县西村乡石堡村人,是辛亥革命陕西省的发起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幼年时,在本村私塾念书,以后就读于三原宏道高等学堂。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过人,曾受到陕西省学使沈卫(淇泉)的赞赏。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陕西省派遣30名官费生到日本留学,其中从宏道学堂选拔的有
韦秉绅
韦秉绅(1883~1938),宜君县五里镇街地主,用剥削掠夺的方式占有大量土地,分布全县各地,外号“韦半县”。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其祖辈因生活贫困由陕西省韩城县西彭村来到五里镇定居。初时,靠开荒种地维持生活,几年后,买了五里镇背街一块地基,盖了三间厦房,正式安了家。此后,开始以剥削为生。清道
胡树清
胡树清(1890~1943),字松山,宜君县五里镇胡家塬村人。他为人侠义,赞助革命,对后代关心,是本县集资办学的名人之一。树清童年时,家境贫寒,赁居佃耕。双目失明的父亲因遭年馑,无法养家糊口而服毒自尽。一家人哭离村庄,逃到五里镇街。母亲作针织度日月,讨豆渣作年食。年仅11岁的胡树清也-挑起了生活重担
田维平
田维平(1908~1947),原名明儿。宜君县西村乡北文兴村人。出身农民家庭。8岁开始上学,在宜君县高级小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教书期间,阅读过一些进步书刊,初步接受了马列主义革命思想。193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在石堡村召开的中共红宜县委员会的成立大会。1936年末,“抗日义勇军独立第三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