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白芍

地域范围
四川省中江县瓦店乡、富兴镇、集凤镇、古店乡、石泉乡、合兴乡、南华镇、辑庆镇、兴隆镇、南山镇、清河乡、悦来镇、玉兴镇、永安镇、回龙镇、冯店镇、广福镇、万福镇十八个乡(镇)
特定品质
白芍为毛莨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根(多为栽培品)供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0年)载,白芍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功效。是我国中医传统常用要药。研究表明,根以含芍药甙(Paeoniflorin)为主要的有效活性成份(3.3~5.7%),还含有少量羟基芍药甙(Oxypaeoniflorin)、苯甲酰芍药甙(Benzoylpaeoniflorin)、芍药内酯甙、芍药新甙等等,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心肌SG的摄取和心营养性血流量,能抑制血小板凝聚及降低血压、引起睡眠、反射消失等药理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因血虚肝旺引起的头痛、头晕、胸肋疼痛、耳鸣、烦躁、泻痢腹痛、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崩漏、血汗盗汗及高血压、冠心病等症的治疗。近年来,对白芍与人参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白芍与人参均有抗应激、抗疲劳、镇静,增进学习和记忆能力,调节神经内分泌活动,抗辐射,抗肝毒性,抗炎等作用;而白芍却在镇静,治疗乙肝、改善睡眠等方面优于人参。
文化典故
中江白芍栽培历史悠久。四川中江县自然气侯和土壤生态条件优越,有利于中药材的生长发育,栽植历史悠久、发展快、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一直是中江县出口创汇的道地药材。中江白芍栽培,源于清乾隆时期,始载于公元1812年《中江县志》(嘉庆版)。清宣统二年,县内输出药材岁收白银25504两,1912年,岁产干芍100余吨,1926年种植白芍1000亩,总产近200吨,远销国外,1933年,种1133亩,总产400余吨,亩产250kg,外销150余吨,1949年,种247亩,总产52.75吨,亩产214kg。1956年夏,苏联、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植物专家三人到中江辑庆二村考察白芍生产,1959年原石垭公社建立白芍生产队,又称“白芍农场”,1977年种1472亩,总产804.8吨,亩产547kg,为解放后亩产最高年,1985年减为530亩,总产150吨,亩产283kg。八十年代中后期,日本专家和客商又多次来中江考察并签订贸易协议,中江白芍85%出口日本,从此,中江白芍优质商品饮誉东南亚,并成为中江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类型。中江药农世代种芍,经验丰富,四川省计委、医药局、经贸委以(1986)第54号文件批准中江为白芍出口基地。常年种植面积3000亩左右,1999年达到5000余亩,总产量达1500吨以上,2007年达11210余亩,总产近3000吨。
所属地区
中江县总面积2063平方千米。总人口141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凯江镇,邮编:618300。代码:510623。区号:0838。拼音:Zhongjiang Xian。行政区划中江县辖29个镇、16个乡:凯江镇、南华镇、回龙镇、通济镇、永太镇、黄鹿镇、集凤镇、富兴镇、辑庆镇、兴隆镇、龙台镇、永安镇、双龙镇、玉兴镇、永兴镇、悦来镇、继光镇、仓山镇、广福镇、会龙镇、万福镇、普兴镇、联合镇、冯店镇、积金镇、太安镇、杰兴镇、南山镇、东北镇、古店乡、青市乡、瓦店乡、石泉乡、柏树乡、白果乡、清河乡、高店乡、石笋乡、太平乡、民主乡、永丰乡、元兴乡、通山乡、石龙乡、合兴乡。历史沿革宋改中江县。以古中水...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