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红土地镇
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东川区 > 红土地镇主页
〖红土地镇简介〗
红土地镇是一个新组建的镇。2005年11月经云南省0批准,撤销原法者乡、原新田乡,合并设立红土地镇,因境内拥有世界著名的红土地而得名。 红土地镇位于云南省东川区西南部,距东川主城区75公里,西沿轿子雪山山麓走向与禄劝县转龙镇、乌蒙乡、雪山乡接壤,南与寻甸县凤仪乡、联合乡、金源乡相接。全镇国土面积322.93平方公里,境内山多谷深,多为河流峡谷地带,全昆明市最高海拔4344.1米的雪岭也雄踞于红土地镇内,全镇最低海拔1450米,相对高差2894米,属典型的立体气候。红土地镇下辖新田、松毛棚、花沟、龙树、仓房、法者、蚌德、石羊厩、银水箐、茅坝子、蚂蟥箐、大坪子、二坪子、新乐、炭房等15个村民委员会,共122个村民小组,97个自然村,2007年末全镇总人口5451户20531人,分布有彝、苗等少数民族。红土地镇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并存,境内轿子雪山与红土地互为链接,交相辉映。东川的红土地被专家认为是全世界除巴西里约热内卢外最有气势的红土地,景象比巴西红土地更为壮美。被誉为“滇中之脊”的轿子雪山,山顶白雪皑皑,山间云海翻涌,山峰形若古代靠椅,其靠背、座位、扶手俱全,惟妙惟肖,南诏时封之为“东岳”,以其雄、奇、险、峻、秀、美著称于世。红土地镇还沉积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集宗教文化、政治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乡镇。镇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蚂蟥箐村,人口有1205人,占全镇总人口的4.81%,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民族风情(祭山仪式、婚葬嫁娶等)。我镇根据气候、地势、环境等多种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创建了一系列特色农产品:七彩洋芋、绿皮鸡蛋、火腿、青稞酒、燕麦炒面、彝族刺绣等。镇内树木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51%,3.5万亩的原始冷杉林有“滇中绿色明珠”之美誉,山上生长着雪上一枝蒿、贝母、法落海等珍贵中药材。发源于轿子山的晓光河流域水资源丰富,有13万千瓦的水能,可以投资以水电开发为主的能源产业。红土地镇-农村经济 绿皮鸡蛋 2007年,全镇经济总收入4571.2万元,比去年增加35%,第一产业完成3948.7万元,其中农业2324.1万元,林业7万元,牧业1617.6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86%。第二产业完成101.2万元,其中工业45.2万元,建筑业56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2.2%。第三产业完成521.3万元,其中商饮业62.4万元,运输业91.8万元,服务业48.6万元,其他收入318.5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11.4%。农民人均纯收入1716.2元,比去年增加了44.9%。自2006年以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试种紫花菜426亩,引进七彩洋芋25吨在松毛棚、石羊厩推广种植201亩,从丽江引进优质洋芋新品种90单选10吨,3个项目中有2项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我镇马铃薯、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水稻旱育稀植、玉米“118”工程、玉米地膜覆盖的覆盖率得到提高。全年,水稻、小麦、玉米、青稞、燕麦、荞麦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407亩,总产量3933.6吨;豆类播种面积617亩,总产量94.9吨;马铃薯播种面积8400亩,总产量2688.8吨;油菜播种面积3029亩,总产量197.4吨;蔬菜播种面积4727亩,总产量5190.5吨,较去年增产68.3吨。 全年,大牲畜存栏10091头,大牲畜出栏1000头(全部为牛);生猪存栏24471头,增长4%,出栏21056头;羊存栏29005头,增长11.5%,出栏10695头;禽类存栏64050羽,出栏80086羽。红土地镇-科教文卫 卫生院科技培训工作力度加大,积极选送人员参加市区培训,在镇内举办小型农机技术等各项培训班,全年共培训各类人员3450人次。农村文化日趋活跃,由省新闻出版局、省新华书店资助的全区首家“农家书屋”落户红土地。镇医疗机构健全,有镇级卫生院1 所,医务人员19人,病床19张,有村级卫生所15所,医务人员30人。结合红土地镇实际,对全镇乡村医生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极大提高了全乡医疗服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开展计划生育整治专项行动,出生人口控制在81人,出生率为3.98‰,计划生育率达99.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01‰,综合节育率为90.8%,我镇各项计生工作指标均完成和超额完成区计生局下达的任务。继续巩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全镇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5 %,一年来共为2973名参合农民进行减免门诊住院费8.1万元。至2006年底,全镇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8所,在职在编专任教师188人。小学18所,在校学生2447人;初级中学2 所,在校学生973人。教育投资明显增加,全镇“两基”工作全面达标,全镇小学适龄儿入学率为99.3%,巩固率99.1%,初中毛入学率100%,巩固率98.7%,安全达到“普九”标准要求。镇0拔出专款,对优秀教师、就读高中学生实施奖励,切实做好稳定教师队伍的工作。我镇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中学升学率达59%。红土地镇-人文地理 红土地镇沉积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集宗教文化、政治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乡镇。红土地,同元阳梯田一样,是数千年中国农耕文化、农业文明的杰作和代表。被称为“木阿落白”的轿子雪山是彝族的发祥地,使轿子雪山具有了宗教文化色彩;唐南诏政权“滇柱东标”、东川禄天佑法戛称王使轿子雪山找到了扎实的政治文化背景,红土地镇各民族群众山歌对唱和口口相传的木柜子、罗音秀才的传说又使轿子雪山具备了鲜明的地方文化特点和民族文化色彩。红土地镇-基础设施 集镇镇全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51.1万元,各项重点建设成效显著。一是重点配合东川区公路指挥部做好轿子雪山柏油路的征地、拆迁和矛盾纠纷协调等各项工作,2007年初全线贯通油路,全镇15个村中有10个村境内畅通油路。同时多方筹集资金,全年完成了4个小组全长32公里的村组公路建设,由昆明芬美意香料公司资助10万元全长7.6公里新田村公路修复工程全面推进,地处全镇偏远山区的全长6公里干沟箐公路现已开工建设,投资30万元的红土地镇客运站已成功立项。二是全年实施完成了总投资近300万元水利工程16项,解决了16个村民小组人畜饮水和5000余亩土地的灌溉困难。同时,结合对大坪子村部分村组人畜饮水历史问题的解决,积极在全镇推行农村水费制度改革,受到了区水务部门的肯定。镇花沟村被省水利厅列为全省仅有的5个、全市唯一的“农民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试点村”,各项试点工作将于2007年全面展开。经区委、区人大、区0、区政协、省水利勘测院和区有关部门领导共同研究论证,批准启动了库容量达4951万方的轿子山水库工程前期勘探工作,现省水利勘测院专家已紧张投入各项勘探测量设计工作。轿子山水库的兴建,可实现灌溉、供水、防洪、发电、旅游、改善生态六大功能,对促进红土地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无疑将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三是在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筑面积470平方米的镇卫生院新大楼和大坪子村卫生室现已竣工,建筑面积475平方米中心学校教学楼、由昆明俊发房地产公司赞助的蚂蟥箐村小学也已全面竣工。联通、移动通讯信号覆盖率各达42%、25%。总投资34.5万元的6个村级活动场所已通过初验。实施完成了3个村民小组的通电线路改造完善工程。红土地镇-自然资源 旅游产业 镇内物产资源丰富。全镇森林覆盖率达51%,树木种类繁多,有云南红豆杉、急尖长苞冷杉、大王杜鹃等多种珍稀树种,有雪上一枝蒿、贝母、法落海等珍贵中药材,有汉白玉、墨玉石、磷矿等储量巨大的矿产资源,境内分布的晓光河流域有13万千瓦的水能可供开发。高山种植业、养殖业是红土地镇的一大优势,种植主产是洋芋、荞麦,独特的气候极有利于肉食品加工,给发展养殖业开辟了广阔前景。红土地镇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并存,境内轿子雪山与红土地互为链接,交相辉映。东川的红土地被专家认为是全世界除巴西里约热内卢外最有气势的红土地,景象比巴西红土地更为壮美。近几年来,这里已经成为中外摄影家捕捉最美的镜头的发烧级摄影胜地。层层叠叠的梯田里,火红的土壤上,一年四季洋麦花、荞子花、洋芋花、油菜花和萝卜花交替开放,色彩斑斓炫目,鲜艳浓烈的色块一直铺到天边。奇丽的色彩,映衬着高原上特有的蓝天白云,不断的风云变幻,演绎出无穷无尽的巨幅长轴画卷,令无数游客流连其中,乐不知返。红土地在网上的知名度日益提高,迄今为止全国各地的各类网站已发布了近万条有关红土地的图片和文字信息,“让人无数次震撼的红土地”、“色彩的国度”、“东川红土地气势迫人”、”大地原来可以如此绚丽”、“热情燃烧的高原”、“奇异的红土地、大地色彩的律动”、 “那里有世间最美的土地.还有世间最好的乡人. 如果不去那就白活了”等等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呈现出东川红土地拥有着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轿子雪山以其雄、奇、险、峻、秀、美著称于世,有如玉皇大帝龙椅宝座的天上轿子,气势磅礴的南国冰雪,古冰川地貌遗址,绚丽的杜鹃花海,秀丽的溪流叠水,神奇的佛光,变幻莫测的云山雾海等,使轿子雪山具有巨大的旅游观光、科普科考价值。轿子雪山被学术界称为“滇中动植物基因库”,中国泰斗级旅游地理专家陈传康称其为“中国自然派之代表”。
〖红土地镇特产〗
乌铜走银
云南独特的工艺美术技艺。产品以乌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以金或银冷嵌其间,即呈现黑黄或黑白分明的装饰效果,色态极其雅致。如使乌铜走银与斑铜和锡制工艺品相结合,装饰效果显得更加鲜艳明朗。价格在100到600元左右。
野菜包子
原料:荠菜等野菜,猪肉、面粉、调料适量。 制作:将荠菜和肉剁碎后搅拌成馅来包饺子或包子,清香扑鼻,而且荠菜中脂溶性的胡萝卜素被人体充分吸收,可谓一举两得。
包谷粑
原料: 新鲜糯包谷米(玉米)500克,白糖50克,包谷叶10张。 制作方法: 蒸。包谷米磨成茸泥,加入白糖拌匀,捏成10个三角形状包谷粑,每个约重50克,用新鲜的包谷叶包上蒸熟即可。 风味特色:糯软香甜,色泽淡黄,营养丰富。
梅子蒸鲫鱼
材料:鲫鱼一条约重10两,酸梅6粒,磨豆酱2/1茶匙,葱2条, 姜2片,红椒2/1。 调味:糖2茶匙,胡椒粉少许,生粉2/1茶匙,麻油少许 做法: (一)鲫鱼去鳞破肚洗净抹干水份,用绍酒2茶匙拌匀 上碟 (二)姜片剁成碎粒,红椒、葱切粒,酸梅去核剁碎 (三)将磨豆酱、调味料、姜粒、酸梅一同混合拌匀铺
滇味炒面
滇味炒面酥脆与柔软两者兼有,咸鲜与辣甜并重,面条香鲜而带韧性,调配料口味丰富多变而不显多赘,韭菜、豌豆尖的清香加上胡椒粉的辛香谐和并存,特别是云南独有的调料一甜酱油余味悠长,使人难以忘怀。( 昆明)
鸡丝凉卷粉
卷粉是流行于云南民间大众的米类制品。采用粳米淘洗干净,浸泡数小时后带水磨成浆,放入特制的蒸屉摊薄蒸熟,晾凉后取出卷成筒状,食时用刀切成块,放入碗中待用 鸡丝凉卷粉软糯、滑爽,咸鲜带酸甜微麻辣,久吃不腻,味隽美且长久。此小吃多于夏季流行。( 昆明)
〖红土地镇景点〗
晋宁县盘龙寺
盘龙寺是昆明香火最旺的寺院之一,它位于滇池东岸晋宁区盘龙山,距离昆明市区约40公里,与昆明西山、宾川鸡足山共同被称为云南三大佛教圣地,1983年公布为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盘龙寺鼎盛的时候,寺观有数十座,庙宇450间,佛像1000多尊。如今的盘龙寺,亭台楼榭、阁楼高耸、古钟长鸣、碑铭林立,其建
妙湛寺(云南省昆明市)
1996年国务院公布金刚塔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妙湛寺在昆明市官渡区官渡镇螺峰村内,为官渡“六寺之首”,其地原为滇池之一部分,地面下螺壳累积,故妙湛寺亦称螺峰寺。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1295年落成,后因被水淹倒塌,1325年迁建于现址古镇的中央。明英宗天顺二年(公元1458
海源寺
海源寺在昆明西郊,距城约10公里。顾名思义,“海源”即大海之源,亦即滇池之源——出水处在通海寺右侧的玉案山脚,水质清纯,人工修建为龙潭。潭水进入海源河,流经团山、梁家河,蜿蜒数十里而汇集滇池。灌溉万亩良田,养育一方百姓。海源寺始建于元代,据《云南通志》记载,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海源寺远离闹市,环境清
野鸭湖
野鸭湖度假区位于昆明东北风景名胜区金殿后十公里,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新鲜的空气、环境无污的绿色食品和众多的娱乐健身活动项目吸引着游客。以野鸭湖旅游度假区为基础而开发的野鸭湖旅游小镇项目,区域内属浅丘陵地带,基本为坡地、台地和谷地,绿化覆盖率高达70%,充分体现山水交融的特点。在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螳螂川
螳螂川,系金沙江支流,全长252公里,为滇池之唯一出口。螳螂川自滇池流向西北,经昆明市之安宁、富民、禄劝,于禄劝与东川交界处注入金沙江。其上游称螳螂川,过富民称普渡河。螳螂川安宁、富民一带河道较宽,流速较缓,多河曲阶地;禄劝普渡河水流湍急,高山夹峙,河流深切,“V”型河谷广布。《华阳国志·南中志》记
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
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是一个以岩溶地貌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是世界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的组成部分。石林喀斯特地貌面积达1100多平方公里,主要由石林风景区、乃古石林风景区、大叠水风景区、长湖风景区、圭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组成。云南石林拥有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演化历史较久远、分布面积较广、类型齐全、形态独特的古生代岩
〖红土地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