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区人物
林晖
林晖,原名林圣纬,1922年12月7日出生。1937年8月参加小港抗日救亡宣传队,1938年3月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皖南、苏南、苏中、浙东的抗日武装斗争和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与上海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兼青年科科长,总政治部青年部科长
李艺
李艺(1926年—1994年),原名李采荷,又名黎艺。1942年6月参加新四军浙东纵队。1944年1月被批准入党,随后被捕进入集中营,1948年10月重新入党。曾在浙东三北地区三五支队、华中军区及华东野战军等部队担任过电台缮写员、文化教员及图书管理员。1949年至1953年,先后在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
李善祥
李善祥,1880年生于北京,宁波小港李家人。著名爱国实业家,曾参加辛亥革命,后来锦州经营垦务,创办生生果园及耕余学院,被誉为“中国苹果之父”。抗战时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以实业家的身份和名望,协助中共党组织活动。辽沈战役期间,协助解放军攻打锦州。1948年将“生生果园”和“耕余学院”
李又兰
李又兰,女,又名李幼兰,1919年生,浙江宁波小港港口人。爱国实业家李善祥次女、张爱萍将军夫人。少年时在蔚斗小学就读,中学到上海读书。1937年抗战开始后,由沪返回小港,积极参加小港镇抗日救亡宣传队和救护队的活动。同年11月,和汪波、林晖、金涛、李祖宁及李锦等青年在丽水的“浙江省战时青年训练团”学习
邵辅忠
邵辅忠,明朝大臣。字广益,号上葵,浙江镇海人(今宁波北仑人)。曾与姚宗文、陆卿荣、郭巩等十三人,受徐大化举荐,受事于魏忠贤。生平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进士及第,与叶向高同届。天启五年(1625年),出任兵部尚书,封大司马,赠太子太保。邵辅忠依附浙党,初为阁臣沈一贯亲信。工部郎中任上,弹劾李三才
张夫人
张夫人(1843-1918),失其名,原籍浙江鄞县(今鄞州),父张延谦。丈夫宁波镇海小港(今北仑区)李梅塘(1841-1900)。诰封夫人,邑人称张太夫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六月二十四日生。咸丰十年(1860),18岁,嫁李梅塘为妻。李家为享誉浙东地区的镇海名门望族。李梅塘为国学生,官江苏试
胡晓平
胡晓平,女高音歌唱家。浙江镇海(今宁波)人。原为上海纱厂挡车工。十九岁学声乐。1973年入上海乐团。1979年入上海音乐学院声尔系进修。后任中国音协第四届常务理事。1982年获第二十届匈牙利布达佩斯柯达伊·艾凯尔国限音乐比赛一等奖、特别奖。演唱的歌曲有《科学春天来到了》、《多情的土地》,主演歌剧《绣
邵克萍
邵克萍,1916年生。又名弓玄。浙江镇海人,当代画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版画会副会长。自幼习画,早年曾求学于上海白鹅绘画学校(由陈秋草创办)。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浙江《民族日报》美术。1940年开始木刻版画创作。遂与野夫先后在浙江
张人亚
出生于镇海的张人亚1921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早期党员之一,他的党龄与党同岁。他参加革命后,领导了上海金银业的 斗争,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他主持出版了上海总工会机关报《平民日报》,为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摇旗呐喊;他担任中共中央秘书处内交科主任期间,在极其严重的-下,多次出色地完成了
顾国和
顾国和(1928—1990),镇海大碶(今属北仑区)人,为泰昌祥轮船公司董事长顾宗瑞幼子。早年在上海求学,一九四九年随父去香港。早年在上海求学,一九四九年随父去香港。从事航运业,并在日本创办泰昌祥轮船公司,后任泰昌祥轮船(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并为香港甬港联谊会常务理事。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先后捐资兴
顾国华
顾国华(1927年—2005年),香港航运业企业家,曾任泰昌祥轮船(香港)集团主席。顾国华是航运业实业家顾宗瑞的次子。浙江省宁波镇海县(今北仑区)人。顾国华早年在上海求学,后到美国留学,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航海系。20世纪40年代末因战乱,顾宗瑞将家庭和企业迁往香港,顾国华遂随家人来到香港发展。
顾国敏
顾国敏于1924年在浙江宁波北仑出生,早年在上海受教育、成长,目睹十里洋场喧闹的商业社会繁华景象,在国家处于外侮内患的环境下长大。他青年时已立志从事远洋航运,及后跟随父亲顾宗瑞涉足商界,在其父开办的上海泰昌祥轮船公司工作,通过实务操作,积累知识和经验,熟习商船经营和运输知识,从此与航运业结下不解之缘
顾宗瑞
顾宗瑞,1886年-1972年,创立泰昌祥报关行,为民国时期的航运业巨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镇海县(今北仑区)大碶头村的贫苦农民家庭。13岁辍学到上海当学徒。后工作于海关,担任报关员。办事认真仔细,不久就得提升,升任主管。1920年,顾宗瑞辞职自己创业,创立了泰昌祥报关行。因经营有方,涉足当时新兴的航
王博平
王博平(1916—1982),原名承弼,又名修植、肖华,镇海大碶王隘村(今属北仑区)人。少就读一本、灵山小学,后去苏州国药学社习中医,继入杭州中医专科学校读书。1936年6月,回镇海邬隘自设博平诊所。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大碶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次年1月赴西北进青年救国会青年训练班,结业后回镇海江南
胡西园
胡西园(1897—1981),又名修籍,镇海柴桥(今属北仑区)人。1920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工业学校。次年11月研制成首只国产电灯泡,1922年在上海创建国人自办首家电灯泡厂中国亚浦耳电器厂。继又盘进一家德商灯泡厂,改名中国亚浦耳灯泡厂。所制“亚”字牌灯泡以质优畅销。1925年增资改为亚浦耳电器股份有
徐青甫
徐青甫(1879—1961),原名鼎,镇海枫林乡顾家桥村(今属北仑区小港镇)人,幼随母迁居杭州。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入日文学堂习日语,次年进浙江武备学堂,任翻译、助教、教授。光绪末科中举人。继于杭州开设图书公司,并从事著译。越年离杭,先后任职奉天省巡警总局、湖北省清丈局等。辛亥革命后,一度在上
蒉延芳
蒉延芳(1883—1957),镇海枫林乡石门村前蒉(今属北仑区小港镇)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进上海德商亨宝轮船公司当职员。三十三年任直隶井陉矿务局、北票煤矿驻沪经理,宣统二年(1910)转上海中华捷运公司,1918年任总稽核。1920年赴欧洲考察商务及运输事业。归国后任公司总经理,致力发展铁
钟泉周
钟泉周(1919—1949),镇海柴桥镇(今属北仑区)人。早年学业于宁波新学会社(书店),后毕业于宁波中学,继进西南联合大学,参加爱国-。1944年加入中共领导的民主青年同盟,投身-。次年至上海,供职公交公司保养场,后被推任公司员工福利会理事长。上海解放前夕,组织公交工人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反破孩大
虞和钦
虞和钦(1879—1944),名铭新,字和钦,又字自勋,以和钦字行,镇海邬隘扎马村(今属北仑区大碶镇)人,迁居柴桥老上境。早年就读灵山书院,20岁于乡里设塾课蒙。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与钟观光等组建四明实学会,致力于物理、化学研究,继集资于上海筹办灵光造磷厂,半年后因亏本停办。二十七年,复与钟观
钟观光
钟观光(1868—1940),字宪鬯,镇海柴桥姚江岸村(今为北仑区柴桥镇大溟村)人。幼好学,常自缚足于桌脚,以抑好动。清光绪十三年(1887)考取秀才,乡人谑称“缚脚秀才”。后家贫无以深造,矢志自学物理、化学,冀以科学救国。二十五年,约集乡邻同道,在柴桥组建四明实学会,后迁宁波辨志书院(今市二中址)
张逸云
张逸云(1871-1933),又名张汝桂,字彝年,浙江省镇海县崇邱乡(今属宁波市北仑区小港街道)衙前村人。清末民国实业家,中国味精工业先驱。清同治十年(1871),生于儒商家庭。其祖张梓林、父张梅仙早年在上海经营酱园业。其父为咸丰年间贡生。其兄张昌年为同治六年(1867)举人。光绪十九年(1893)
胡焦琴
胡焦琴(1902—1927),女,镇海柴桥樟漕头(今属北仑区)人。1922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常为《妇女杂志》及校刊撰文,抨击时弊,呼号妇女解放。率先剪辫放脚,两次拒绝封建包办婚姻。1925年毕业,历任宁波毓秀女校等校教职,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国民党镇海县党部成立后,当选执行委员兼妇女部长
李也亭
李也亭(1807—1867),名容,镇海小港(今属北仑区)人。清道光元年(1821),在上海南市曹德大糟坊学商,后在沙船(运输船)当船工,由带运贩销私货,日渐积资,数年后独自开设久大沙船号,置沙船10余艘,往来南北洋。继购黄浦江码头一座,亦名久大。后以替清廷运粮有功任盐运司运同,委同乡赵朴斋等组建开
姚燮
姚燮(1805—1864),字梅伯,号复庄、野桥、大某(楳)、大梅山民、疏影词史、复翁、老复、二石生等,镇海崇邱乡姚家斗(今属北仑区小港镇)人,生于县城。幼承庭训,及长博览群书,喜游好吟。清道光八年(1828),与同道结枕湖诗社,历游江浙名胜。十四年中举,后4次会试均不第,遂绝意仕进,沉潜诗画,时与
沈焕
沈焕(1139—1191),字叔晦,定海崇邱乡沈家山下(今属北仑区小港镇)人。24岁中举,后入太学,师事陆九渊之兄陆九龄,探究心学大要。南宋乾道五年(1169)进士,历任上虞尉、扬州教授、太学录事,充殿试考官,调高邮军教授、婺源县令、舒州通判,所至能恤民重教。曾一度讲学于定海(今镇海)南山书院。晚年
胡宗南
胡宗南(1896~1962)别名琴斋,字寿山,化名秦东昌。生于浙江镇海霞浦镇(今属浙江宁波北仑区),幼随父叔迁居浙西孝丰(今属安吉)。湖州吴兴中学毕业后,回孝丰当过小学教员,1924年得同学章云家长资助,到广东投考黄埔军校,因其身高不足1.6米,体格检查时被淘汰,经军校-表廖仲恺特许参加考试被录取。
李敏
李敏,原名李雅琴,1923年12月生于浙江省镇海县小港乡青峙李隘村(今属北仑区)。9岁那年,父亲好不容易在上海谋得了一个职位,李敏得以实现了读书的愿望,在上海读至小学三年级。在她12岁那年,父亲失业,李敏不得不随之辍学。为了弥补家庭的收入不足,幼小的她不得不随母亲到一家日本人开的纱厂当童工,每天干活
王起
王起(1917—1981),原名耀甫,又名烈钧,镇海高塘乡田三洋村(今属北仑区新碶镇)人。少就读高塘、灵山小学。13岁进上海科学仪器馆附属工厂当学徒,后转入同益五金店。1933年参加上海社会科学者联盟,先后任西区、东区区委委员。次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在南市区以国难教育社名义从事工人运动。1
张石川
张石川(1889~1953)原名通伟,字蚀川,浙江镇海霞浦(今属北仑区)人。16岁随舅父至沪,初为洋行买办。民国2年(1913年)被美商亚细亚影戏公司聘为顾问。同时,与郑正秋等创办新民公司,承包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剧、导演和摄制业务,联合执导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民国5年,与管海峰合作,在徐家
王金有
王金有(1905-1927),镇海县邬隘乡先锋村人.1925年底,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期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投入大革命运动,先后三次参加上海工人武装起义。1927年3月,在第三次武装起义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王金有幼年时父母亡故,由叔父母扶养长大。十六岁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所,分派在宝山路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