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蓬莱镇联中村
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泉州市 > 安溪县 > 蓬莱镇 > 联中村人物

联中村人物

林孝德
林孝德(1890~1981年),字秀锦,原籍安溪。祖上三代业医,少时随父学习中医辨证论治及疮疡诊疗,精心钻研内(经)、难(经)医典与岐黄之术。民国17年(1928年),参加吴瑞甫创办的厦门医学传习所,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吴老视为良材,委以厦门国医专门学校教务兼厦门《国医旬刊》副重任。他白天行医出诊,夜
叶道渊
叶道渊(1891~1969年),字贻哲,安溪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后留学德国,获林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婉辞中国农业银行的高薪聘请,应集美学校董事会之邀,出任集美高级农林学校校长。数年中为学校奠定了良好基础,培养出一批农、林业人才,深得陈嘉庚赏识。曾先后任国立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广西大学等校林学系
陈祥义
陈祥义(1900~1980年),又名玉麟,安溪官桥人。幼失双亲,依靠叔祖父抚养。9岁以后,在厦门义和街的“古月楼”制花店和五崎顶、小走马路、浮屿等处从师学艺。11岁满师后开始靠制花为生,由于收入微薄难以糊口,只好走街串巷卖油条或制作风筝以维持生计。民国10年(1921年)向好友借4元钱,先后在二十四
叶振汉
叶振汉(1920~1984年),安溪人。民国25年(1936年)毕业于集美高级师范学校,民国27年考入广西大学文史地专修科,曾任该校学生会主席、世界语学会主席。在大学期间就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以校学生会主席的身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经常在《救亡日报》上发表宣传抗日的文章
王仲谋
王仲谋(1920~1990年),又名询卿,安溪人。民国31年(1942年)毕业于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科。先后在安溪、厦门、集美等地中学担任美术教师。1956年调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后任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厦门工艺美术学校副教授。他擅长中国写意花鸟画,综诸家之长以自成一格。其水墨雄鹰,人称“福建鹰
廖俨
廖俨,字端庄,民尊长官。原籍河南光州汝南,生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正月初二。乾符二年(875)榜眼及第。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检点太子宾客兼国子监祭酒、御史中丞、上柱国。他为官清正,勤政爱民。因唐四镇节度使梁王朱温于天祐末(907)弑唐昭宗及哀帝,深为愤慨,遂于后梁开平三年(909)避乱入泉州,隐于
王直道
王直道,原名王继达,字伯三,号潜夫。生于五代后梁贞明六年(920)。闽王王审知孙。南唐灭闽后避居小溪场(今安溪县)。后周显德三年(956)冬继詹敦仁任清溪(今安溪)县令。后辞职隐居于崇信里招坑乡(今芦田乡招坑村)。卒于宋淳化二年(991)为王氏招坑派始祖。
李大
李大,安溪县兴一里上卿乡(今尚卿乡新楼村虎骑头)人,生于元至顺(1330~1332)年间。幼失怙,家境贫寒,母子相依为命,靠租种财主的田地度日。李大天资聪颖,胆略过人。他挑租谷给财主,每被-,气恨难消。一天,财主的管家上门迫讨租谷,耀武扬威,如狼似虎。李大怒火中烧,压抑不住,打死管家,丢尸悬崖。其母
詹仰庇
詹仰庇,字汝钦,一称尔钦,号咫亭,别号巢云居士。明嘉靖十三年(1534)生于安溪县崇信里多卿乡(今祥华乡美西村)。父詹源,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任监察御史和云南按察使司副使。仰庇16岁入县学,20岁进南京国子监,嘉靖四十三年(1564)考中举人,翌年进士及第,授广东南海知县。仰庇下车伊始,就
李懋桧
李懋桧(1554~1624年),字克苍,号心湖。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出生。万历四年(1576)举人,八年进士。初授六安知州。当地赋役混乱,原分上中下三等,有的家已破落,还纳上户赋额。懋桧亲自审核,把赋额均摊,只定一种等则,民困以苏,从此永定为法。又设置社仓、义田,以
陈迁鹤
陈迁鹤(1636~1711年),字声士,号介石,又号景南。安溪县崇信里(今祥华乡珍山村)人。生于明崇祯九年(1636),随父陈洪图徙居郡城。迁鹤幼年聪颖,出语俊异。8岁时,一次偕父到江边,随口说出“逝者如斯夫!”使其父大为惊奇。他好古力学,不逐时艺,早岁即深有所得。南安诗山戴昆琛、映衮兄弟,赴郡应试
林孺
林孺(1639~1710年),字世德,号风山,生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安溪来苏里(今湖头竹山)人。早岁失父母,也无服内堂亲。时值明清易代,地方不靖。他彷徨山海之间,备历艰辛。林孺状貌魁梧,膂力过人,豪迈精干有大志,弱冠即习知兵法,被承恩伯周全彬募为部属。清康熙三年(1664),任千总职,初驻延
李光坡
李光坡,字耜卿,别号茂夫。生于清顺治八年(1651)。大学士光地的胞弟,童年即接受家学。受光地影响,光坡早期崇尚宋儒,还学习乡先正明蔡清著的《四书蒙引》、《易经蒙引》及林希元著的《易经存疑》等书。他资质并不聪敏,但勤苦攻读,终致烂熟。光坡20岁为县书生,喜欢阅读秦、汉以上 书籍,依次钻研十三经、《昌
上一页1...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