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山镇人物
李光中
李光中 (1897-1930),字文星,学名宗昆。坪石镇皈塘村人。系中共乐昌县委第一任书记。李光中 7 岁读私塾,15 岁考入县立高等小学。他学习勤奋,思想敏锐。民国 l4 年 (1925),受其父李堪祖 ( 革命烈士 ) 及李传楷的影响,积极参加家乡的农-动。民国 l5年,李光中随北伐军北上武汉。
陈德钊
陈德钊(1901-1933),乳名奴胜,字玖鉴。五山小王山人。7 岁入本地私塾读书。民国 7 年 (1918) 考入县立高等小学。民国 10 年 9 月,赴广州工专学校攻读。民国 12 年春,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后任社青团小组长。民国 14 年春,陈德钊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 员身份回到乐昌,与国民
曹庚次
曹庚次 (1916-1934), 黄圃镇紫溪老虎冲 ( 毫口村 ) 人。民国 20 年,只有 l5 岁的曹庚次便投身革命事业,参加地下革命活动,任宜乐游击大队通讯员。民国 23 年 8 月 16 日,曹庚次在奉命执行张贴标语、迎接北上抗日的工农红军任务中,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狱中,他正气凛然,坚贞
欧阳强
欧阳强,字效暖,号翰生、俊湘、加修,1894年10月11日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县杌边乡麻子村的一个归国华侨家庭。父亲欧阳可赐,年轻时由于生活所迫,漂洋过海,以做苦力谋生,直到40多岁才回到家乡定居。欧阳强在兄妹五人中排行第四,幼时读过几年私塾。少年时期的艰苦生活,养成欧阳强豪爽的性格和耿直的个性,喜爱见
罗君佑
罗君佑 (1897-1960)广东南海人,自小随父学医,在广州排巷开业。 民国 18 年 (1929) 迁居乐昌,先后任广同赠医局和仁生堂中医师,并兼任乐昌中西医师公会理事长、县慈善-董事、地方法院看守所中医师、中医师公会理事长等职。解放后,1953 年罗君佑被聘为乐昌人民医院中医科医师,先后任乐昌
丘鉴志
丘鉴志 (1900-1951),又名丘允文。大源乡菖蒲塘村人,父早丧,由母钟氏抚养成人。 民国 3 年 (1914),考入乐昌高等小学。民国 6 年在省立工校读书。期间曾参加阮啸仙、周其鉴、刘尔崧、张善铭等领导的广东-。民国 11年,工校毕业后,丘与同学创设“新学生社”,参加谭平山、彭湃、杨安领导
欧堪善
欧堪善,字韶又,生卒年无考。黄圃人,清代乾隆二年丁巳科 (1737) 进士。欧堪善年轻时即聪明好学,知识渊博。考中进士后,在国史馆参加国史编修十余载,不久提为御史。乾隆十五年升任刑科给事中、晋太仆寺少卿。后因旧病时发,告病回乡,讲学于县南湾昌山书院。欧堪善为人宽容随和,说话做事直截了当,不取悦权豪势
张戊青
张戊青 (1948-1966), 女,庆云湾雷村人,共青团员。1966 年 9 月 20 日,庆云公社湾雷大队山岭突然发生山火,张戊青加入灭火队伍,到现场后,迅猛地抡起粗大的松枝,左扑右扫,和烈火博斗了两个小时。眼看烈火被制服了,不料狂风大作, 山脊处突然烈焰腾空,将灭火队伍截成两段。她当机立断,奋
何万杰
何万杰 (1912-1966) ,三溪镇人。出身贫苦,仅读过半年私塾。11岁学戏,后成为乐昌花鼓戏师傅,擅长扮丑角、彩旦。19 岁时已名扬粤湘边境一带,29 岁时曾到湖南的宜章、临武等地传艺授徒。解放后,何万杰继续从事花鼓戏艺术,历任粤北民间艺术团、乐昌民间艺术团、乐昌花鼓戏团师傅、导演、团长等职务
曹有香
曹有香 (1917-1934), 女,黄圃镇紫溪老虎冲 ( 毫口村 ) 人。民国 20 年,仅 14 岁的曹有香便毅然投身革命事业,积极参加地下革命活动,张贴标语,发动、组织妇女参加革命活动。后来调中共湘南特委机关工作,任宣传员。民国 23 年 6 月,曹有香在开展宣传活动中,因叛徒出卖'不幸被国民
柏日红
柏日红 (1885-1911),又名孝辉,九峰溪下折木坳人,世代务农。他从 14 岁在九峰读私塾时便开时接受民主思想,痛恨清政府腐败,17 岁到广州从事革命活动。宣统三年 (1911),参加了同盟会在广州举行的武装起义,在激烈巷战中牺牲,葬于红花岗,墓地与温生才烈士墓相连,有“柏君日红”墓碑。九峰镇
廖介操
廖介操 (1907-1951),更名镜堂,原乳源县四区 ( 今乐昌县罗家渡乡 ) 清洞廖家村人,出身地主家庭。民国 3 年至民国 l2 年读私塾及师范,其后教书。民国23年参加国民党,同年,任广东省民政厅视察员,广东省参议会参议员。民因 24 年,考入广州燕塘军事政治深造训练班。民因 25 年,任国
李岩
李岩,生卒年无考,宋皇祐元年已丑科(1049)进士。李渤,字子文,生卒年无考,为 宋嘉祐三年戌戊科 (1058) 进士。兄弟俩均为龙山人。早年避居龙山构筑草堂,潜心研读。平时兄弟相敬如宾,善事父母,学有成就,治学严谨,诗文在江西、岭南、一代流传专甚广,时称“草堂二夫子”。李岩诗集《龙山草堂》中的诗隽
苏恭则
苏恭则,生卒年无考,明洪武二十年丁卯科 (1387) 举人,祖籍北乡。与其父苏巽同榜,官至刑部员外郎。善事父母,宽恤柔和。永乐年间,新城候张辅征讨交趾,派苏恭则从海上运输粮饷,保证了粮食充足供应。当时征南将军韩观镇守广西,他急躁好杀,苏恭则屡次劝止,救活的人极多,人称“苏佛子”。当地民谣有“官居参政
张祖炳
张祖炳,生卒年无考,福建龙泉人,明万历八年 (1580) 任乐昌知县,任职期间体恤民情,革新百业,政绩显著。先在南湾兴建学校,后又重建县城四门城楼,撤高胜司巡检,重修龟峰书院洗心亭,继而奉命在城内、安口、罗家渡、土头、辛田等地建义仓 5 所,赈饥民。还主持修篡《乐昌县志》,深得县民拥戴。
李传楷
李传楷 (1871-1926),字式如,坪石镇皈塘村人。性格刚毅,勤奋好学,坚决拥护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为发展乐昌的工农组织和推动国民革命运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李传楷年青时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光绪三十三年 (1907) 秋,攻读于广东法政学堂行政专科。宣统二年 (1910) 毕业,后任南雄县专审
李延大
李延大,字四余,生卒年无考,为李渤之后。家住城南玉井 ( 今乐城官井 ) 。明万历二十年 (1592) 进士。任柳州推官时,修镇江,除旧弊,办学校,减赋役,救济贫民,声名远震。不久,他被调入朝廷内作工部主事,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交通。向皇帝上 书,斥宦官马谦侵夺城建工程财物,被提升为史部稽勳
廖贤思
廖贤思 (1924-1950), 又名廖又生,乐昌梅花镇大富岗村人。民国 31年 , 廖贤思在乳源县立中学就读初中。在中共党员教师及进步同学的教育帮助下,廖贤思提高了觉悟,立志改造旧社会。民国 33 年 10 月,三青团韶关分团干事长叶颖基来乳源中学动员学生参军,乳中师生 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开展
李英杰
李英杰 (1918-1950), 坪石镇京口大岭下村人,父母早丧。民国 20 年,李英杰高小毕业,次年随叔父做小生意。民国 27 年,李英杰就读广州培正中学。当时,日寇大举入侵中国,大片国土沦陷。是年秋,广州培正、培道中学迁至坪石,两校合并易名“培联中学”。李英杰就读于培联中学。民国 29 年冬,国
徐锡勋
徐锡勋 (1880-1951)又名徐整,字公整、军雁,两江凰乐人,陆军速成学堂毕业。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留学日本东洋大学教育系。宣统三年 (1911) ,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民国 2 年 (1913),授陆军炮兵上校。同年授三等白鹰勋章一枚。民国 6年,段祺瑞用武力解散国会,各省组军声讨,徐
李秉中
李秉中,明末遗臣,生卒年及籍贯无考。官至钦差总督南赣都御史。清兵入关后,李秉中隐居现乐昌县云岩乡之青莲山,静观变态,期望东山再起。传其初在云岩时作诗:“龙鳞灿灿虎斑斑,龙困五湖虎困山,有日龙虎睁开眼,惊阪五湖奔破山。”后李秉中见出山无期,又不愿屈膝清廷,遂下山执教于现云岩乡出水岩一带。因教育有方,弟
李家泉
李家泉 (1898-1929),字镜川,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 五月出生于坪石镇皈塘村。自小天资聪颖,七岁入本村私塾,后入乐昌高等小学读书。民国 7 年 (1918) 以优异成绩考入韶州高等中学校。民国 10 年,李家泉被招入乐昌县政府工作,后任科长。民国 13 年,李家泉任县联团局副局长兼坪
张兹闿
张兹闿 (1900-1983), 字丽门,系清末举人张昭芹之子,乐城镇人。民国初,先入高等小学堂读书,随后就读广州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后随家移居北方,就读天津南开中学,继而升入南开大学,于民国 14 年 (1925) 毕业。民国 17 年,经南开大学张伯苓校长介绍,入 北平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任会计。民
余席福
余席福 (1963-1985) ,廊田嶂下村人。中学时期是“三好”( 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 ) 学生。回乡后,任村农业科研组长,刻苦钻研农业科学技术。1983 年 1月,应征入伍,后任五四二五六部队九十一分队二班班长,出色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先后 7 次受到营、连嘉奖。1985 年 12 月
何建怀
何建怀 (1966 一 1986),大源乡新秦人。学生时期,勤奋好学,尊师守纪,上进心强,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 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85 年 11月 28 日被招聘到珠海拱北海关当见习查私干部。1986 年 7 月 6 日凌晨,何建怀所在的“702”号缉私艇在担杆岛海面巡逻任务
黄昌儒
黄昌儒 (1904-1980),字石震,河南塔头人,先后毕业于乐昌师范讲习所、广东陆军测量学校、中央军校高教班第一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民国 14 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同年底参加海南岛讨伐军阀邓本殷的战役。此后先后任陆 军第四军李济深部师长、参谋长、陆军第二十七集团军杨森部总部副参谋长、陆军第四编
张昭芹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张昭芹于庚子、辛丑并科乡试中式,第五十二名举人。为清末乐昌县最后的一位举人。张昭琴,字鲁恂,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晚年号卷葹老人,其父张学谦,辛卯贡生。家居乐城张家巷,即今人民医院儿科、病房附近,尚存旧宅庭院、围墙,清代传统建筑。1901年至 1911年期间,张
谭必
谭必,字子思,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出生于粤北九峰山区的茶料村谭家,尔后“必公始迁五汪”,为长来镇五汪村谭氏始祖。谭必少时,聪颖好学,智力过人。据民国二十年《乐昌县志》记载:“六岁遍诵九经,能属文,明年试韶州童子科,口谬谬诵方言,州牧(知府)王益奇之,荐至京试。”这位粤北奇才,引起了知府王益的
张仁
张仁,祖父张宝生,南朝·梁天监元年(502)任始兴郡刺史,卒于任。梁天监十三年(514),其父张文志迁居灵溪县(今乐昌)贝兴(背坑)村。文志生三子:张偲、张仁、张偕。仁与兄偲、弟偕,智勇超群。梁末侯景叛乱,郡守陈霸先起兵平叛,张仁兄弟3人与乳源人侯安都,率领千余人投陈霸先,北上与侯景战于建康(南京)
邓亨甫
邓亨甫,祖籍湖南衡阳,父邓平直,南朝时任庐阳(今汝城)县令,生五子:东甫、南甫、德甫、元甫、亨甫。邓氏繁衍于古庐阳白泉等地,成为汝城县的大姓之一,有“泉水邓”之美誉。东甫、南甫、德甫后裔先后迁徙乐昌县黄圃、庆云、天堂以及湖南宜章县等地。隋初(581~591),邓亨甫作宰梁化(今乐昌)县尉,其时梁化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