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河口村人物
张九龄
张九龄,唐开元尚书丞相。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
官惠民
官惠民(1901—1937),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九十师第二七○旅少将旅长。字剑豪, 出生于广东省曲江县马坝圩石宝洞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自幼勤奋好学,喜读史书。青年时代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痛恨帝国主义横行霸道,北洋军阀政府腐败无能,决心加入民主革命洪流,遂赴广州考入黄埔陆
王韶生
王韶生(1904.9.25~1998.3.11),乳名朝忠,祖籍丰顺县建桥镇,生于韶关曲江县。1922年考取广东高等师范文史部,1926年毕业后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后再入北京大学研究所攻读国学。北大毕业后,任广东省一中教员。1930年,任新加坡端蒙学校校长。不久回国并先后任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广
夏学谦
夏学谦,广东曲江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小时在当地教会小学读书,12岁被外国神父带到广州,先在天主教办的圣心学校读书,17岁入方济各学校。民国5年(1916),被送到马来亚槟榔屿神哲学院读神哲学。民国11年,毕业后回国到南(雄)韶(关)连(县)教区工作。民国13年晋升为神父后,先后在南雄、曲江、乐昌
张君政
张君政(590—652),唐代官吏。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唐朝开元时期宰相张九龄的曾祖父,越州剡县令(今浙江绍兴)张子胄之父。曾任韶州别驾。张君政出生于隋高祖文帝二年庚戍(公元590年),祖籍河北范阳(今河北涿州市)。张君政家族是官宦世家,先祖西汉留侯张良是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祖父张
张子胄
张子胄(616—684),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张君政次子,唐朝名相张九龄的祖父。唐初曾任越州剡县令(今浙江绍兴嵊县)。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张君政因病辞世在韶州别驾任内。此时,张君政次子张子胄已经官拜越州剡县令(今浙江绍兴嵊县)。张君政辞世后,张子胄一直没有搬家,他的夫人姚氏及三个儿子张弘
张弘愈
张弘愈(655—702),字宗振,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朝大臣,司徒张九龄之父。进士及第,授索卢县丞,迁新州参军。嗣圣元年(684年),辞官回家。其子张九龄拜相后,追赠太常卿、广州都督。
侯安都
侯安都(520—563.7.6),字成师,始兴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 侯安都父亲侯文捍年轻时便州郡为官,以忠诚谨慎而知名。侯安都成名后,官至光禄大夫、始兴内史。侯安都善长隶书,能鼓琴,涉猎书传,五言诗写得颇有名气。还善长骑射,被邑里视为雄豪之人。后被梁始兴内史萧子范辟为主簿。 太
陈公博
陈公博(1892~1946),原籍广东乳源县,寄籍广东南海。早年参加同盟会,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民国9年(1920)10月与谭平山、谭植棠回广州创办《广东群报》,宣传“五四”革命精神,介绍苏联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3月,协助-成立了广州共产党小组(后统称广州共产主义小组)。7月,以广州
胡宾王
胡宾王(生卒年月不详),字时贤,广东乳源县宜寿里(今乳城镇新兴村)人。少时聪明过人,读书勤奋,时时读书至深夜,博学多才,文章出众,擅长于历史研究,精通史经。尤其对历朝历代从兴盛走向衰亡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原因深有研究,因而名声显赫。五代显德六年,即南汉大宝二年(959年)登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知制诰。
胡梦贞
胡梦贞,字明道,宾王之裔,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登进士。他天资聪敏,才多学博,官至翰林学士。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载:“翰林学士胡梦贞墓在九仙(今侯公渡镇管辖)火烧碓。”
江子韶
江子韶(1894~1945年),乳源县城洲下街人。高等小学堂毕业。民国16年(1927年),江子韶独资经营一家裁缝布匹店,商号叫“江源记”。民国30年(1941年)4月,乳源县临时参议会成立,江子韶当选为参议员、副参议长。江子韶于民国34年(1945年)病逝,终年51岁。
钟万璋
钟万璋,字季华,生卒年不详。南水石背人,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岁贡生。青少年时,聪敏好学,十战考场,经举荐入国学肄业,任四川保宁府经历。时为总督朱燮元器重,提为云南三泊县令,后升云南安宁州同知。
丘大成
丘大成,字东吾,九仙(今侯公渡镇)人。明万历年间,由恩贡授以上林县令,后晋升为福州通判。由于政绩显著,民众拥戴,升为云南宾州知州。因病在乡逝世,寿年90岁。
罗用
罗用,字亮采,号廷赞。韶州乳源人,生于元大德元年丁酉(公元1297年)六月廿日,谷溪罗氏始祖。登元泰定进士,官至湖南节度使,政绩治功说于传。元末顺帝北遁时,公偕子若孙弃官,隐于宜章之南十里许筑室而居,建庙而祭。明初公之孙处韶州乳源之谷溪(今之乐昌老坪老石)立业。因改庙为观,故名罗家观,罗氏子孙世称为
李广平
李广平,中国著名音乐制作人、词作家、音乐文化和音乐活动的企划、评论、推广专家。广东韶关乳源县人。一九八二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分配到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任教;一九八八年开始流行音乐的填词与评论工作;一九九二年进入中国唱片广州公司工作,与中国著名音乐制作人陈小奇先生一起成立了中国国营唱片业的第一
麦永坚
麦永坚(1925~1988年),原名麦观浦,化名鲁明,南海县西樵羔州村人。在香港华南中学读书期间,受进步教师的启蒙教育,民国27年(1938年)7月参加由中共组织的太古船坞工人组织“致基社”,以及香港赈济会,并任读书组的领导。民国30年(1941年)经屈乃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由中共组织派往广
刘天锡
刘天锡,字梦征,号东斋,江西清江(今江西省樟树市清江县)人,南宋时任韶州府司理。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刘天锡受韶州知府差遣,前来乳源负责筹建乳源县,历时两年零4个月,完成筹建事宜。刘天锡在筹建乳源县期间,摄政4年。此间,重视当地的教育事业,建造学校,“撤境内浮屠之无名者二十区,取其材砖,甃县学
余靖
余靖(1000~1064),字安道,号武溪,韶州曲江人。自少才调聪华,博学强记,对于历代史记、杂家小说、阴阳律历、释道经卷,无所不读,以文学称著乡里。宋天圣二年(1024年)中进士第,录为赣县(今属江西省)县尉,主理缉捕盗贼,查察奸宄。不久朝廷新置书判拔萃科,余靖又中书判拔萃第一,提为新建(今江西省
刘轲
刘轲,字希仁,原籍徐州沛县(今江苏省沛县)。祖父刘效于天宝末年安史乱起时携家南行,至韶州安家,入籍曲江。唐大历年间(766~779年)中,其父刘绮经商郴州、桂州,约在大历七年(772年)或八年间,刘轲出生于曲江家中。以其世代业儒,为农人家,布衣儒冠,读书耕田。倾慕孟子为人,故以为名。轲自幼好学,睿智
邓志才
邓志才(1894~1986),字卓民,韶关市浈江区乐园镇人。云南讲武堂毕业后,初任国民革命军连长、营长。民国15年(1926年)任第四军第10师副官长,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民国16年(1927年)8月,随蔡廷锴师参加南昌起义。不久,蔡师脱离起义大队伍,进入福建。民国17年(1928年)在蔡师任29团团
侯文俊
侯文俊(1897~1951)曲江犁市人。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毕业生。曾任广东国民大学军训主任。民国24年(1935年)任国民革命军粤军系统160师955团上校团长。民国26年(1937年)参加淞沪抗战,多次负伤。民国28年(1939年)任广东潮州警备区少将参谋长,率部抗击日军。民国31年(1942年)
王发林
王发林(1882~1914),曲江县犁市下园乡王屋村人。少有壮志,常感清政府政治腐败,祸国殃民,深怀报国拯民之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考入广东省陆军学堂,训练期间深受革命理论的影响。在陆军学堂炮科受训3年毕业后,立志革命,写下遗嘱交给妻子:“吾志尚革命,务求成功,不怕牺牲,卿坚贞自爱,怀抱
叶凤章
叶凤章(1887~1928)是曲江县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曲江县东厢翻溪桥村(现浈江区东联村)人。少年时代叶凤章仅读过几年私塾,青年时代在家务农。民国13年(1924年)9月,叶凤章等在曲江成立第一个村农民协会翻溪桥农会被选为农会的执行委员。同年9月29日,叶凤章等人率领翻溪桥、腊石坝农会会员参加孙
刘福
刘福(1890~1932),韶关东河坝人。少年时曾读三年私塾。12岁时就上山打柴、割草卖,帮补家庭。青年时期,艰难的处境使刘福养成一种爱憎分明,乐意助人的天性。1925年春东河坝农会在刘福等人的发动下成立,会员有700多人,选举刘福为执行委员。1926年5月,省农会派彭湃、周其鉴、蔡如平到曲江改组各
陈异峰
陈异峰(1901~1928),原名陈万峰,1901年生于韶关市东厢火管(今韶关市浈江区新韶乡)大陈屋一个较富裕的农民家庭。陈异峰自小聪明伶俐,到学龄后随父就读,学业良好。青年时期,陈异峰在县中学读书,成为追求社会进步的热血青年。中学毕业回乡后,陈异峰在府管小学教书。其善于演讲与写的一手毛笔字,以及乐
叶发青
叶发青,别名叶石妹,1891年12月出生于广东省曲江县东厢翻溪桥石安村(现属韶关市浈江区东联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叶棋兴,母亲骆氏。有兄弟三人,二弟叶明青、三弟叶年青。为减轻家庭负担,他从小帮助父母干活,上山放牛,打柴割草。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参加田间劳动,叶发青学会了田园农活的一切劳动技能
沈秉强
沈秉强(1894~1972)广东省曲江(韶关)人。两广方言学堂、广东陆军速成学堂、广东高等警官毕业。民国9年(1920年)加入粤军陈铭枢部,历任连长、营长、团长、副旅长,民国17年(1928年)任五邑(台山、开平、恩平、新会、鹤山)剿匪主任。民国18年(1929年)6月任开平县县长,民国19年(19
黄逸园
黄逸园本名黄家骧,出身贫寒,10岁时因父丧就无力再上学,13岁入原风度楼脚的陈氏志贤当学徒,专学雕刻。3年出师后,到青石街大哥黄家驹的“汲古轩”做工,开始当雕刻图章的手工业工人。辛亥革命爆发后(1911年),离开“汲古轩”,到宝元书局与刘石樵合股,专门经营手工印刷及图章雕刻业务。民国6年(1917年
许筠台
许筠台(1888~1950年),韶关城区人,国画家,毕生从事美术教育活动。少年时深受父亲诗书画的陶冶,开始学习绘画,为以后从事美术教育和绘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热心从事美术教育,前后任韶关德华女子中学、励群中学、省立第三师范的美术教师10多年。他一面授课,一面深研绘画,绘制了不少作品,画风日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