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人物大全 > 戴文赛

戴文赛

所属地区: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 发布时间:2023-12-05 20:12:17

戴文赛(1911年—1979年),漳州市(今芗城区)天宝镇洪坑村人。父亲务农,家境贫困。文赛3岁时,寄居于外祖父家里。他6岁就学于育贤小学,毕业后进集美中学,一年后转学浔源中学。他学习勤奋,考试都是名列前茅。

民国17年(1928年),文赛考入福州协和大学数理系,因家境困难,在校半工半读,兼做图书工作,毕业后留校任助教。民国24年应广州岭南大学征聘为助教,并参加庚款留英考试。民国26年转至燕京大学任助教。8月,他以庚款留英身份,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在著名天文学家爱丁顿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天文学。留英时,应英国代表团的邀请,以列席代表身份参加国际天文协会。民国28年因成绩优异,获剑桥大学天文学奖金。民国29年,他发表论文《特殊恒星光谱的分光光度研究》,获博士学位。民国30年9月,回国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员,后又到燕京大学任教。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把业余时间和精力集中于钻研天文工作,后来申请到南京大学天文系工作。1955年、1958年两次出席国际天文学会,广泛地和国外天文学家进行学术交流。1956年—1960年,被江苏省评为三级(市、省、全国)群英会代表,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会议和全国天文规划会议。“文革”十年,他曾数次遭受审查和破孩。1972年初,他从农场回到学校,重新执教和进行科研工作,组织了天体演化小组开展活动,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经过20多年的悉心研究,收集和计算了大量有关的观测资料,终于在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星云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太阳系起源新学说。他所著的《天体的演化》一书,充分表明了他在天体演化方面所持的独特见解。1994年5月26日,中国教育报转载新华社的报道:1964年10月30日,一颗由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今被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确认,用中国现代天文学家戴文赛的名字命名为“戴文赛星”。

戴文赛还做了大量的科普工作,撰写出80多篇科普文章。

戴文赛是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天文学科组副组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并分任“综论”、“太阳系”两个分支学科编写组的主编,系江苏省第二、三、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其主要著作有《恒星天文学》、《太阳系演化学》上册等,主编的教材有《普通天文学教程》、《恒星天文学教程》、《理论天体物理》等。此外还有论文、科学报告、科普著作等百余篇。1980年科学普及出版社选编了《戴文赛科普选集》。他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30日因患癌症而逝世。

所属地区

邮编:363000代码:350602区号:0596拼音:Xiangcheng Qu芗城区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总面积253平方千米。人口41万(2004年)。通行闽南方言厦门话。区人民政府驻南昌路96号。全区辖6个街道、4个镇:东铺头街道、西桥街道、新桥街道、巷口街道、南坑街道、通北街道、浦南镇、天宝镇、芝山镇、石亭镇历史沿革1951年6月,析龙溪县城关区(共2个区)设漳州市(县级);1961年6月,析龙海县部分地属漳州市。1985年5月改县级漳州市为芗城区之后。1986年,芗城区分为市区、郊区2部分。市区设东铺头、西桥、新桥、巷口、南坑5个街道,共辖48个居民委员会。郊区设浦南、天宝2个镇及芝...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

=∣更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