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盐场堡镇
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榆林市 > 定边县 > 盐场堡镇主页
〖盐场堡镇简介〗
盐场堡镇位于定边县西北部。东临定边镇,南接红柳沟镇,西连宁夏盐池县青山乡,北依内蒙古鄂托克前旗。307国道、靖王高速公路和太中银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镇政府驻地西梁湾村,距县城6公里。全镇辖17个行政村、8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15户、13158人,总面积472.4平方公里(70.86万亩),其中耕地8.45万亩,林地14.4万亩,天然草场22.4万亩。盐场堡镇党委现有党支部20个,其中农村支部17个,党政机关支部1个,事业单位支部2个。截止6月底,共有党员526名,其中女党员109名,农村党员376名。目前机关在职干部99人,其中大学生村官8人、协管员9人;全镇离退休干部17人。全镇有5个重点贫困村,分别是杨凤渠子村、马圈村、小份子村、波洛池村和周台子村。盐场堡镇农业生产主要以洋芋、地膜玉米、荞麦、大葱、西小瓜为主。草畜业是全镇主导优势产业,是我镇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占农民纯收入的60%。近年来,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依托杨凌国家示范区和榆林定边示范基地的优势,走规模养殖与家庭分散养殖相结合的路子,大力发展养殖业,加强牧草基地建设,在东滩、二楼、马圈、杜井、小份子、东梁、周台子等村建成万亩牧草基地。建成二楼、贾圈村5万只养殖基地,通过养殖基地的建设,合作社的带动,使全镇生猪饲养量达到7万头,羊子饲养量达到15万只,奶牛存栏达到3200头。带动全镇的设施养羊业的发展,从而使全镇的畜牧养殖业蓬勃发展。境内有隋明长城遗址5公里,镇域内有丰富的盐业资源,共有盐湖14个,是陕西省最大的天然日晒盐生产基地。我镇依托307国道、定莲路和定红路穿境而过的区位优势,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征地4万余亩,涉及工业新区、盐化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光伏产业园区、天然气化工等五大园区及8400亩城市雨污水治理项目,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16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0356元。电话:137-7237-1405(办公)
〖盐场堡镇特产〗
薯类加工品
薯类加工生产基地以石梯村9社为主,年加工能力1500吨,产值1500万元,带动种植和加工农户7500户,帮助该社农户人均增收1343.75元。该基地产品远销东北、云贵川等省。产品有销路且十分看好。
塞上香哪
香哪,是榆林传统名食品中的一绝,其历史悠久,用料考究,制作独特。其渊源可上说溯至1000多年前的唐代。今天,"榆林香哪"的用料和制法根唐代的"消灭饼"一脉相承,只是有所改进和提高。它与其他油炸食品相比较,最独特之处在于制作时用酒和面,另外加熟猪油等其他原料,经复杂精致加工,制成坯饼,先入油浸泡,再用
炉馍
炉馍 “炉馍”起源于何时?远不可稽。相传元朝末年就有百姓在炉馍中夹纸条,“炉馍”是安边(今属定边县)的传统美食。由于选料精,做工细且极其考究,历经三百年,赢得了四海美誉,八方食客。人们都知“炉馍”好吃,但并不知道还有一个美丽的传
荞面摊馍馍
荞面摊馍馍 将糁子荞面和成硬面团,再加上冷水用手反复揉成稀糊状,把锅烧至七八成熟,抹上清油,再用勺子把面糊均匀地摊在锅里,烙熟后即可吃。摊荞面馍馍要有技术,一是面糊稠稀要适中,二是往锅里摊时薄厚必须均匀,以薄为最佳。荞面摊馍馍,配上炖鸡肉尤为好吃。乔洼梁的农村妇女摊出来的摊馍馍,薄如纸,大如锅盖,吃
荞面馎饦
荞面馎饦 荞面馎饦好吃,可做起来比较麻烦。先将面和好,软硬适中,然后用手搓成手指粗细的圆条条,夹在左手,右手将面揪成指头蛋大小的小块,拇指一搓一捻,便成了一个个小小的面卷儿,玲珑小巧,薄而不粘。捻馎饦要有技巧,好手段的媳妇一捻一个空卷儿,个个形状似枣核。 馎饦捻好后,将羊肉切成碎丁,再将洋芋也切成同
定边羊羔肉
羊羔肉是定边,靖边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也叫宰羔子肉。宰羔子肉是滩羊出生40天左右,宰杀的羊羔,以公羊羔为主。羊羔肉的吃法有两种:一是清蒸法。即将羊羔肉带骨头剁成一寸见方的块,将清油至锅中烧七八成热,放入花椒面、姜丝、蒜片、葱丝等,爆出香味,投入肉块,用旺火拦约10分钟左右,待肉块呈白色状,加入面
〖盐场堡镇景点〗
安边起义旧址
安边起义旧址位于榆林市定边县定边镇原文昌阁遗址。1945年10月,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形势下,胡宗南认为新11旅的主官和第1团不可靠,决定将新11旅调至包头改编,伺机加以“解决”。代旅长曹又参闻讯后亲赴榆林请示邓宝珊。趁曹又参赴榆林之机,10月15日,新11旅-军官吴棻、石佩久、史舫诚与2团副团长张
三边报社旧址(李季旧居)
三边报社旧址(李季旧居)位于榆林市定边县定边镇。1942年,三边分区机关驻定边,中共三边分区委员会机关报创办《三边报》。每5天出版一期,八开石印。主要发行在三边属地的定边、靖边、盐池、吴旗等4县。1945年10月以后,增发安边县。每期发行量约2000份。主要任务是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和
陕甘宁边区第三师范(三边公学)
陕甘宁边区第三师范(三边公学)位于榆林市定边县定边镇定边四中院内。1939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在三边分区驻地定边建立第三师范学校(后称三边师范),派卢勤良、文普华负责筹建工作。1940年5月4日,第三师范正式开学,当时设1个班,学生40余人。校长由三边分委书记白治民兼任,副校长卢勤良主持工作,
新兴堡遗址
新兴堡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新兴堡遗址时代:明地址:定边县油房庄乡王湾村保护范围:以城堡四周城墙遗迹为界,各外延10米。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延50米。2008年,新兴堡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油房庄乡:一、基本情况油房庄乡位于定边县南部白于山区,乡政府距离县城35公里
柳树涧堡遗址
柳树涧堡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柳树涧堡位于陕西省定边县境内。明长城延绥镇重要关堡。明时柳树涧堡为延绥镇西路所辖十四营堡之一,天顺初始筑,成化9年弃之,驻军归永济堡。嘉靖37年又修复旧堡,由永济移守至原堡,堡城位于今定边县城东南140里的郝滩乡柳树涧村南2里处,隆庆6年增高,堡城今尚存,墙残高1米
三山堡遗址
三山堡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三山堡位于冯地坑乡西7公里,定边县与盐池县交界处,东至下乱沟村1000米,城墙保存完好,城筑在山畔,周长2400米,今无人居住。三山堡在定边县西南45公里。北宋时称三山儿,属盐州。明成化十一年(1475)巡抚余子俊督修堡城。《延绥镇志》载:“三山堡,东至石涝池堡六十里
〖盐场堡镇人物〗
崔伦
崔伦,1919年出生,陕西省定边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八路军。张伯春(一)1938年起,崔伦先后进入陕北公学、中央军委通信学校学习。结业后,历任中共陕西省委电台报务员、台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旅电台区队长、中央机关通信大队大队长、中央军委3局科员、前委通信科科长、中央军委3局总台副台
赵弘灿
赵弘灿,中国清朝官员,于1707年1月30日至1716年11月19日期间,奉旨接替郭世隆担任广东广西总督。赵宏灿(?—1717)清甘肃宁夏(今宁夏银川)人。赵良栋长子。康熙十九年(1680)由荫生擢宁夏总兵,从父征战。历任川北、正定、黄岩总兵,迁浙江提督。四十五年擢两广总督,与巡抚满丕不据实陈报广东
左有礼
左有礼(1910—2000),定边县姬塬镇人,小时在家干活,14岁进学堂读书,17岁又回家务农。1936年6月西征红军解放了定边,左有礼参加了革命。7月,他担任定边县第五(姬塬)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刚上任就遇到庆祝家乡解放,左有礼动员父母亲属筹集粮食30石,羊14只,驴两头,牛一头献给红军,受到上级领
刘维重
刘维重(1919—1999),神木县花石崖乡全家沟村人。刘维重1934年参加工作并加入共青团。1935年加入共产党并任佳芦县二区一乡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党支部组织委员、团支部书记、乡治保员等职。1936年任佳芦县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乡党支部书记等职。1941年任乡长。1943年任乡政府委员、党支部书记
郭孝
郭孝(1927—1999),定边县红柳沟镇郭圪村人,祖辈务农为业。郭孝七岁开始给人放驴拦羊。1944年(十九岁)参八路军,194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至1953年被选送到石家庄学习。1954年回部队任副政教、政教等职。1956年调到兰州军区司令部担任管理科长。1964年调任西藏军区政治管
杨正喜
杨正喜(1910—1995),定边县樊学乡赵塔坬村人,出生在贫苦农家,两岁丧父,小时其母带他乞讨为生,13岁开始给人家拉长工,定边解放前夕参加革命工作,由乡主席逐级升任至省级领导干部。1935年10月报名参军,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至1940年12月先后担任中共定边县第八、第
马生骏
马生骏(1902—1994),1902年农历正月初一日生于本县罗庞塬乡马庙湾村一个农民家庭。一生勤劳俭朴、乐善好施,不食荤腥,不沾烟酒,识书达理,说理评法,深受乡民拥戴。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定环县第六乡(罗庞塬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后任定边县龙儿崾崄(张崾崄)区委秘书。1943年被评为劳动英雄,11月赴
李守林
李守林(1927——1992),祖籍神木县。其父年轻时因家贫流落到靖边县韩家河乡揽工,入赘成家,生守林弟兄2人,守林为次(1927年农历12月6日出生),因在外家出生,故取乳名外外。3岁丧母,父亲带他兄弟两人逃荒到定边县堆子梁镇小滩子村落脚。他们刚到,既无寸土,又无片瓦,耕畜农具一无所有,只得靠揽工
李剑鸣
李剑鸣(1933—1992),别名茂鼎,祖籍陕西省安康县。农艺师。1933年古历正月初一日出生于石泉区和平乡石庙沟村。自愿报名被分配到榆林地区农技站工作。由于工作出色,次年就担任农业技术推广组组长。1953年调任定边县农技推广站站长。任职后,不断深入农村实际调查研究,先后撰写了《定边小麦栽培技术调查
兰双奎
兰双奎(1935—1990),1935年农历十月十四日出生在陕西省临潼县康桥镇西街的一个贫农家庭,自小家境贫寒,生活艰苦。幼年父母相继早逝,他与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相依为命,是哥哥双全供养他在康桥小学、关山中学、西安中专上学读书。上学期间,他靠勤工俭学补贴费用,常常是节衣缩食,克服困难。兰双奎1957
武绍文
武绍文(1898—1985),又名丕烈,刘峁塬乡武渠子村人。自幼读书,毕业于定边县高等小学。初从事教育工作,民国17年(1928)始入政界,历任民国定边县教育局会计、三区区长、联保主任、县财政科科长、三山塘民团团总等职,后辞职在县城经营磨坊。民国25年(1936)定边解放后,参加革命工作,后任县合作
田大润
田大润(1904—1984),定边县刘峁塬乡何东塬村田石磕小村人,祖辈务农为业。大润25岁在本村读书,29岁起先后在堡子湾乡西掌塬村、姬塬乡高前山、辛塬等村教书。1936年(32岁)参加革命工作,任区政府文书、文化教员。193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姬塬区委书记到1942年12月。1943年1月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