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临汾市古县
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古县主页
〖古县简介〗
古县位于山西南部,临汾东北。东与安泽接壤,西和洪洞相邻,北接沁源、霍州,南临浮山、临汾。总面积1193平方公里。古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东北部,太岳山南麓,汾河一级支流——涧河中上游。地理位置为东经111°47′45″~112°11′10″,北纬36°2′30″~36°35′35″。东与安泽毗邻,西与洪洞接壤,南与尧都、浮山相参,北与霍州、沁源交界。境域南北长56.85公里,东西宽20.05公里,总面积1206.38平方公里,辖4镇3乡,总人口9万余人。县城距临汾市所在地60公里,距省会太原290公里,距首都北京860公里。古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6000年前的仰绍文化时期,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上古时期曾是大禹治水之地;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一说为山西柳林孟门镇)和现代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子岳就出生在这里。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一直是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党政军机关驻扎地,刘少奇、朱德、邓小平、薄一波、陈庚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进行过革命活动。古县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天下第一牡丹”的三合牡丹、树龄已逾千年的四大树王、战国名相蔺相如墓、隋唐时期罗成阵亡之地淤泥河等都是其中的代表。闻名全国的旅游避暑胜地灵空山、太岳山森林公园就在该县北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伴随着中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古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已经初步形成了核桃、双孢菇、煤焦、建材四大支柱产业,县域经济蒸蒸日,人民生活幸福美满。过去的穷乡僻壤,如今已甩掉贫困的帽子,大踏步奔向小康。行政区划辖区内有 4镇 6乡。人口 7.92万,县政府驻城关镇。古县辖4个镇、3个乡:岳阳镇、北平镇、古阳镇、旧县镇、石壁乡、永乐乡、南垣乡。历史沿革古县即古之岳阳。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设安泽。隋大业二年改称岳阳县,以霍岳山之南而得名。后移西赤壁。唐武德二年移东池堡。贞观六年移现古县城北一公里处。唐、宋、金、元、明、清均称岳阳县。民国三年改名安泽。县城仍设在古县旧城。1938年移县城于和川。1940年于辛佛村设岳阳县。1942年与安泽合并。1971年分置。县城建于老城关镇以南的湾里、张家沟村之间。建县之初,始名安泽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公元528年),境内建县,取安吉、泽泉两村名之首字,命名为安泽县,县治置于安吉之南、泽泉之北的古岳村(今古县古阳镇古阳村),属义宁郡管辖。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安泽县划归沁州。更名岳阳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名为岳阳县,隶属临汾郡,县治移往西赤壁(今古县旧县镇旧县村)。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移治东池堡(今古县茶坊乡东池村),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移治岳阳城(今古县岳阳镇城关村),归晋州。五代时期,岳阳县改属临汾郡。宋时属晋州。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并冀氏、和川入岳阳,三县合并为岳阳县。至正四年改名为冀氏县,移治今安泽县冀氏。至正十三年仍复名岳阳,移治岳阳城,隶属平阳府。明、清时,岳阳县治岳阳,属平阳府。复名安泽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岳阳县又改名为安泽县,仍治岳阳,属河东道。抗日战争时期(1938—1941年),曾分设安泽、岳阳、冀氏三县。1942年4月并三县为安泽县,治义井村,属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1949年治和川,归晋南地区。1951年5月移治府城,归临汾地区。新建古县1971年8月,从安泽县划出七乡、浮山县划出三乡,并为古县,属临汾地区行政公署,建治于岳阳(今古县岳阳镇城关村)。1973年,在岳阳镇张家沟、湾里两村之间建成新县城。地质地貌地质古县地质由太古界霍县群,中元古界长城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构成。地貌古县地处太岳山南麓,沁水盆地边缘,太岳山隆起的东南部,属太岳山经向构造带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境内山脉连绵,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属太岳山系。由灵空山入境向南延伸为太岳山,向东南延伸为乌岭山,“V”字形环抱全县,呈“宝葫芦”状。境内岭梁峁沟谷河溪连绵重迭,地形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346.8米,位于西北部霍山主峰老爷顶,最低海拔590米,位于西南部涧河滩。全县地形地貌大致分为三个类型区:北部石山地貌区。位于古县北部,平均海拔1333米,面积445.36平方公里,是涧河北支与蔺河的发源地。区内山峰林立,灰岩广布,石厚土薄,沟深坡陡。海拔相对高差变化大,山峦起伏,草木丰茂,植被覆盖较好。中东部土石山地貌区,平均海拔1000米,面积581.56平方公里,是黄土丘陵与石质间杂区域。区内河沟纵横,土石交错,地表土层土质松散,经长期冲刷后支离破碎,植被覆盖较差。涧河、旧县河、石壁河冲淤而成的河谷川地土壤肥沃,沿河土地开垦比例较大,且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适中,水源充足,发展种植业条件优越。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平均海拔898米,面积179.47平方公里,区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土层较厚,植被覆盖较差,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该区土地资源广阔,垣田面积大,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是我县小麦主产区。2014年1月1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古县为2013年国家园林县城。
〖古县特产〗
古县小米
古县小米颗粒圆润、匀称饱满、色泽晶莹、鲜黄光亮、米粒整齐、整米率高、手感光滑、米香浓郁、口感上乘。山西古县金米协会古县所辖石壁乡、旧县镇、永乐乡、南垣乡共4个乡镇30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6′~112°08′,北纬36°03′~36°16′
古县红果
古县红果红果,又名山楂、山里红、酸楂。内含丰富的维生素、山楂酸、柠檬酸、黄酮类等,有消食化积,降低血脂和减轻动脉硬化的疗效,常食可预防心血管疾病。“红果”用红果与白糖制而成,色泽红润,甜酸适中,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是醒胃助餐红果”,是中国特有的珍贵资源。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胡萝卜素
古县双孢菇
古县双孢菇双孢菇,又叫白蘑菇、洋蘑菇,属草腐菌,中低温性菇类。最早源于法国,后传至欧美各国,在国际上被誉为健康食品,是目前世界上食用最广泛、需求量最大的,可食、可补、可药的食用菌。双孢菇子实体内含有胰蛋白酶、麦芽糖酶、解朊酶等,所含的酪氨酸酶具有降血压功效。台湾学者已从双孢蘑菇子实体内提取出一种具有
古县蕨菜
古县蕨菜蕨菜,是晋西南地区的古县独有的特产,俗称“龙头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粗壮肥大,叶柄直立,不开花,用孢子繁殖。多生于林边、为沿向阳坡的疏林地带。细嫩茎叶可食用。茎在卷曲时恰如一柄如意,所以又叫“如意菜”。也可入药,新的根茎则富含淀粉,俗称“蕨粉”或“山粉”,也可食用,又可作为酿造原料
古县蘑菇
古县蘑菇
古县花椒
旧县镇:核桃、花椒、蘑菇。
〖古县景点〗
热留关帝庙
热留关帝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热留关帝庙(第四批省保)时代:元、明、清地址:古县古阳镇热留村据碑文记载,创建于宋,后世屡有修葺。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现存建筑有山门、戏台、献殿、正殿及东西廊房,占地约1220平方米。正殿为庙内主体建筑,面宽七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柱头斗栱六铺作。屋顶琉璃剪
蔺相如公园
相如公园,以古县历史名人——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命名,是一处集游乐、晨练、少儿活动、垂钓、停车为一体的休闲广场,总造价960万元,占地面积104719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29414平方米,绿化面积12000平方米。园内设计有蔺相如塑像、纪念馆各一座,塑像气宇非凡,纪念馆疏朗大器;整个公园曲桥幽径别
古县蔺相如墓
古县蔺相如墓为文化旅游景点。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名相。据岳阳(今古县)县志记载“赵上卿蔺相如为岳阳宝丰里(今古县北平镇李子坪村)人。其河曰蔺河,其村多蔺姓,其坟墓至今巍然独存”。蔺相如为人机智勇武,有远见,善谋断,为赵国抵御强秦、壮大国势立下了汗马功劳。“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这两个
古县张家大院
山西古县石壁张家大院是太岳腹地保存较完整的深宅大院。张氏家族自明末清初迁居石壁,挖窑洞,扎篱笆,务农为本,惨淡经营。至清嘉庆、道光年间,张氏家族成为一个集习武从文、务农经商、出仕为官于一体的官宦富庶家族,百余年间,从大院走出大学士、举人、秀才、廪贡十余人,有“父子登科”、“兄弟同榜”的美誉。民国初年
古县牡丹文化旅游区
古县牡丹文化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古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东北部,太岳山南麓。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县城内风光宜人,旅游资源丰富,有被誉为“天下第一牡丹”的石壁三合千年牡丹、战国名相蔺相如墓、宋代道观—延庆观、清代民居—张家大院、太岳山国家森里公园等。牡丹文化景区则位于古县城南25公里处的石壁乡
临汾延庆观
延庆观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古县城东北屏风山上,创建于宋宣和二年(1120),竣工于辽延庆初年(1124),故名延庆观。距今八百七十余年,由城东登延庆,山道崎岖盘旋,非健者,力不能支。延庆观内上院,建三清殿,古朴典雅,为旧时供神之所。殿前有古枞一株,高18米,围4米余。树冠为黛青色,形似伞状,时有异禽翔集
〖古县人物〗
王景生
王景生同志生平(1922-2007)原中共山西省顾问委员会常委、秘书长,原中共太原市委副书记、太原钢铁公司党委书记,离休干部王景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1月20日3时40分在太钢总医院逝世,享年85岁。王景生同志,1922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安泽县城关村(现古县城关镇)。1938年9月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