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感德镇福德村
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泉州市 > 安溪县 > 感德镇 > 福德村行政区划

福德村行政区划

福德村属于哪个镇?

福德村属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感德镇管辖。

感德镇行政区划

尾厝村

尾厝古称“美厝”,民国时期称为“美富”解放后称“尾厝”。宋属金田乡感德里,明清时称美厝;民国时期称美富,分属达新保、桃舟保;解放后称尾厝;1958年分属桃舟大队,福德大队,1959年,尾厝、新田坪、小...[详情>>]

华地村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华地村系安溪县感德镇所辖行政村,位于安溪县西北部,东至洋山,西与桃舟,南与潘田,北与大坂,距县城90公里左右,距镇政府所在地17公里。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约为7平方公里,现全村人...[详情>>]

大坂村

大坂村委会于1961年8月自潘田村拆出独立,村址设在加纳坪,原石碧溪自然村改为大坂,村名遂以大坂命名。 1961年8月自潘田拆出成独立大队,大队部设在加纳坪,属感德公社大坂大队,1984年大坂大队改为...[详情>>]

福德村

福德吴氏肇基始祖吴国睿(号居竹)是潘田磐山肇基始祖吴敬斋七世孙,从潘田移居福德。福德吴氏金钩堂祖祠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楹联:“派分磐山 溯委寻源 祖德流辉开金钩 宇启兰谷 培根植本 孙支挺...[详情>>]

炉地村

古代在炉地角落设炉炼铁。又一传说是因福春平水宫飞来一香炉而得名。传说没有安溪县就没有炉地“郑”。清属安溪县金田乡感德里。1981年前属感德公社福德大队,1981年从福德大队拆出为炉地大队。1984年改...[详情>>]

岭西村

岭西村古代“三坑仔”有三条小溪流经村中,因此“三坑仔”由此得名,后人将“三”字改为“西”字,因此地处政府西部,取名岭西村。岭西村约300年前,从福春西岭小队迁居到此,建国后属福德村, 1952年属第十...[详情>>]

槐川村

因村民为陈姓,故取槐植的“槐”字与陈姓郡望颖川之“川”字,合称槐川村。槐川村属感德镇的一个行政村,而感德为金田乡感德里,明、清为感德里,民国之后属长坑区。1952年改为13区。1956年划1区长坑乡。...[详情>>]

大格村

古称石迈乡和大格乡。因位于南山格,故称。解放后,分别隶属于槐植、五甲大队,1962年拆为独立村。大格村位于感德镇西南部,尾园尖山东麓,距离镇政府驻地5公里,海拔560米。东与槐植相连,西与潘田村接壤,...[详情>>]

五甲村

五甲村设立于1961年8月,当时是从大格拆出为独立村,村委会设在五甲角落,所以就定为五甲村。1961年8月从(现)大格村拆出称为感德公社五甲大队。1984年改为感德乡五甲村。五甲村位于感德镇政府驻地西...[详情>>]

潘田村

安溪县感德镇潘田村,位于安溪的西北部,面积6500亩,距县城80多公里,海拔850米,分为洋中、寨格、角垵、大格四个自然角落,全村23个村民小组、862户、3466个人口。自2004年起因灾害移民,涉...[详情>>]

洪佑村

洪佑村概况洪佑村位于中国茶叶第一镇、感德镇镇中心,是革命老区村之一,也是感德镇最大的一个村。全村有4个自然角落、32个村民小组、1385户,人口6174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050亩,山地面积9600...[详情>>]

霞庭村

引用“霞春”的“霞”字及该地一个比较出名的古圩场“三角庭”的“庭”字,合成“霞庭”,得名“霞庭村”。明清属金田乡感德里,民国三十五年属乐德乡霞春保,1952年属第十三区霞春乡,1958年成立感德公社霞...[详情>>]

槐东村

原属槐植村,因村民为陈姓,取槐植的“槐”字与陈姓的“东”字旁为槐东。明清属金田乡感德里,民国三十五年属潘桃乡左槐保,1952年属第十三区槐植乡,1958年成立感德公社槐植大队,1981年从槐植大队拆出...[详情>>]

槐植村

槐植古称佐槐,方言为左为、左围,民国时属潘桃乡槐植保,亦称鳌头保。感德为金田乡感德里,明清为感德里,民国之后属长坑区。在镇政府驻地东南3.5公里处,霞鸡山山坡,海拔500米。槐植村辖贡瑞、埔上苏、忠心...[详情>>]

槐扬村

槐扬村原属槐植村,1982年4月拆出为独立村,该地村民为杨姓,故名槐扬。明清属金田乡感德里,民国三十五年属潘桃乡槐植保,1952年属第十三区槐植乡,1958年成立感德公社槐植大队,1982年从槐植拆出...[详情>>]

霞云村

霞云村北有天然尖山(石笋云峰)海拔九百多米,村内有明、清年代创建的云南坝祖宇,是历代习俗佛事和文娱活动的中心场所。1979年本村原是霞春村辖下角落是年刈划分行政村时,取义于始祖沿用的霞春的“霞”字与“...[详情>>]

霞中村

现霞中、霞云、霞春、霞庭四个村原称霞春大队,于1979年拆村引用“霞春”的“霞”字又因位于霞春的村庄之中有汪氏“洋中祖宇”故取“中”合成“霞中”得名“霞中村”。霞中村在镇政府驻地东北3.2公里处,笔架...[详情>>]

霞春村

因位于感德溪下游,故名下村,雅化为霞川谐音成霞春。明清属金田乡感德里,民国三十五属乐德乡霞春保,1952年属第十三区霞春乡,1958年成立感德公社霞春大队,1979年由霞春大队拆出,仍保留原名为霞春村...[详情>>]

龙通村

龙通古代称“林东”在古代凡去赶圩桃舟、一都都要从龙通村经过,因此四通八达,后雅称为龙通。民国期间与石门村合并,为仙门保,1952年从仙门保拆出为石龙乡属十三区辖。1958年11月从石龙乡拆出为龙通大队...[详情>>]

石门村

学校东南面有个天然石洞,人可通行,是由四块巨石构成谓之“石门”也。巨石上有古代大书法家张瑞图的真刻“石门,真人古地”的真迹。自子惠公从剑斗迁居石门开基,于宋、元、明、清时期为清溪县金田乡常乐里石门保之...[详情>>]

岐阳村

据传安溪第一任县长詹敦仁,辞职归隐,溯溪而上,在该村双溪口村民家中午餐,主人备酒热情接待,并求诗留念,詹吟曰:“地僻双溪口,村深低舍稀,主人如旧识,淘粳作午饮,洗勺开春酝,春风吹酒醒,翏剑又追随”。一...[详情>>]

〖福德村特产〗
〖福德村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