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钦
杨钦(536~599),字长钦,弘农华阴(今陕西潼关)人。汉太尉杨震后裔,出身将门。其父杨叉,北魏大都督,金城、魏兴二郡太守,清水县开国侯,食邑八百户,赠淅州诸军事、淅州刺史。
杨钦自幼聪颖倜傥,秉性孝义,特别喜欢钻研兵法,练习剑术。读书不拘章句,立志愿建功名,一时名重乡里,远近归慕。西魏文帝大统十三年(547),杨钦十一岁就进入皇宫担任前侍中士。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跟随大司马、博陵公贺兰祥征讨吐谷浑,攻拔洮阳、洪和二城,作战有功,被授予大都督、敷西县开国伯,邑六百户。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晋荡公宇文护率军东伐北齐,进驻陕州;柱国大将军尉迟迥为先锋,兵围洛阳;杨钦随齐炀王宇文宪驻守邙山,其余诸军分守险要。不料齐军突袭周军之后,诸军溃散,唯宇文宪部顽强抵抗,周军方才稳住阵脚。杨钦因在邙山作战英勇,于周武帝天和元年(566),进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袭父爵清水县侯,邑八百户。天和六年(571)。杨钦因平息梁地叛乱有功加授使持节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建德元年(572),周武帝检阅六军,都督以上将领都得到赏赐。杨钦增邑五百户,并前为一千三百户。建德五年(576),授洮州刺史。周静帝大象二年(580),授使持节都督恒州诸军事、恒州刺史。杨钦每到一地,施政宽厚仁和,力倡廉洁公平之风。经他治理的地方,不长时间官声政绩就彰显突出。污吏无所钻营而辞职,贪图小利的农夫,也因受到教化而不侵地畔。大象二年(580)六月,相州总管、蜀国公尉迟迥举兵谋反,郧国公韦孝宽率师平叛。尉迟迥败走保北城,被困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杨钦因参与平叛有功,升授开府仪同大将军,太子左宗卫率。开皇二年(582),外授使持节都督燕州诸军事、燕州刺史。杨钦到任以后,整饬边防,对南犯匈羯恩威并施,使匈奴牧骑退还北地,不敢南犯,从此边疆安宁,烟尘静息。开皇三年(583),爵位晋升为清水县开国公。开皇七年(587),回京担任太子右宗卫率。开皇十八年(598),匈羯背信弃义,又南侵边疆。杨钦年逾花甲,仍挺身而出,放弃内宫安逸的差事,毅然出任云、朔二州道行军总管。开皇十九年(599)正月,在军营染病,返回长安。同年三月二十九日,在长安县醴成乡仁训里官宅逝世,享年六十四岁。杨钦死后,皇宫与东宫都遣使吊孝,赠送大量的陪葬器具,并循礼诏赐谥号为“敬公”。开皇二十年(600)二月十四日,归葬于华州华阴县潼关乡通灵里。一路上,灵车浩荡,前呼后拥,旐幡连云,箫铎前引,鼓吹喧闹,备享哀荣。
杨钦为人器宇凝峻,胸怀宽广,喜怒不形于色,澄挠难屈其志。所轻者财,所重者义。杨钦一生经历魏、齐、周、隋四纪,为官魏、周、隋三朝,无论身为刺史,弹冠膺务,推毂牧民;还是身着戎装,冲锋殿后,平叛御边;或是护卫东宫,夙兴夜寐,劬劳勤谨,无不尽职尽责,从未出过差错,可谓良吏良将,善始善终者也。
来源:潼关县县志办
所属地区
潼关县位于陕西省关中东端。北纬34°23'-34°40',东经110°09'-110°25'。东邻河南省灵宝县,西连华阴市,南接洛南县,西北与大荔县毗邻,北与山西省芮城县隔河相望。南北长约30千米,东西宽约22千米,总面积526平方千米/444.96平方千米。总人口16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714300。行政区划代码:610522。区号:0913。拼音:Tongguan Xian。行政区划潼关县辖4个镇、4个乡:镇:城关镇、秦东镇、太要镇、桐峪镇乡:安乐乡、高桥乡、南头乡、代字营乡自然地理[地理位置]潼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端,居秦、晋、豫三省交界处。东接河南省灵宝县...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